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金額微不足道 動機舉足輕重

香港大學校委候選人發微信紅包涉受賄事件。(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最近再受公眾關注,事緣在本屆校委選舉中,某候選人被指以微信紅包賄賂選民,事件經校委討論,最後以票數9比7裁定賄選投訴不成立,涉事人更成功當選為校委。但理由也頗有趣,據報有校委竟然指紅包金額「微不足道」,因此不構成賄選誘因。

說到微不足道(Immaterial),相信沒有會計師會感到陌生,因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concept)是會計和核數重要基礎之一。所謂重要性水平,其實是對財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臨界值。套用在會計上,典型例子是低價值固定資產。按會計的配合原則(Matching concept),即收入須與開支匹配,購入的固定資產須按使用年期做折舊。但為行政方便,一般公司會為固定資產設置門檻,低於門檻的資產當成開支在損益表確認。此做法雖違反配合原則,但在財報用家的角度,根本不會關心一千幾百元資產的折舊。在會計師角度,為這些細額資產造帳也費時失事。

應用在核數也一樣,若帳目出現錯漏,只要金額是微不足道,就算不去改正或披露,財報用家不會因此而被誤導,核數師一般都會接受。因此,在開展核數工作前,核數師須計算出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 level)。舉例如審核一間公司收入時,其年度收入10億元,在考慮其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Performance materiality)時,若可接受水平是0.5%,所有500百萬元或以上的交易須核查,低於500萬元的交易則再用另一個方法進行抽樣,具體操作在此不贅。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將影響審計風險,即是核數師睇漏眼,並且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一般來說,重要性水平愈高,審計風險愈低,反之亦然。

但這不代表重要性水平蓋過一切。如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錯漏,不論涉及金額有多少,我們一般會擴大抽查範圍,旨在確定錯漏是否「偶爾發生」。結果只是個別事件當然最好,若是經常發生,核數師就不得不著力關注了。

另一個考慮點是問題的性質,一時大意或輸入錯誤之類不成問題,但若性質嚴重如失職甚至舞弊,即使金額如何微不足道,面對此等誠信危機,核數師是不會輕易接受的。道理很簡單,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今日只貪少許,難保明日不會多貪。正如水箱穿了個小咕窿,不及時修補,日後隨時變成大窿。

既然重要性水平如此重要,究竟核數師如何設定呢?雖然審計準則並沒有統一的數值,但卻指示了方向,如在審計開展前和結束前需計算和重算重要性水平。此外,香港會計師公會出版的《Audit practice manual》提供一些參考基準,如一間公司的淨資產或收入在750萬元以內,其重要性水平可定為3%,750萬元與1,500萬元之間可定為2.5%,1,500萬元至3,000萬元為2%,3,000萬元至5,000萬元為1.5%,超過5,000萬元則是1%。值得留意,此手冊自2010年起未有更新,上述基準是否仍然適用,須留待核數師自行判斷。

回說港大校委涉嫌賄選事件,由於缺乏具體資料,因此不便評論誰是誰非。但若校委真的只以金額微不足道為由拒納投訴,而不考慮其動機或對選情舉足輕重,實在令人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高尚學府徹底失望。香港剩下的核心價值已不多,若連引以為傲的廉潔也守不住,香港還有甚麼未來可言?

文章刊於: am730 2016-11-04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