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星期五

會計選委選舉餘波

今屆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十分熱鬧,特別是會計界別,儘管結果塵埃落定,但餘波未了。先是宣布參選行政長官的葉劉淑儀,其「精英論」惹怒一眾會計選委。事緣葉太在一次電台訪問指,曾向會計師公會秘書處查詢一眾當選選委資料,但對方回覆從不認識,故認為有關選委為「非精英」。有趣的是,公會其後澄清從無收到相關查詢,故無作過有關回覆。究竟是有人講大話還是有人將個別人士言論當作公會官方意見,執筆時葉太未交代清楚。

其二是有份角逐會計界別選委的重量級前輩周光暉,最近以《會計界六位前會長被一鑊鏟起》為題撰文,指建制派在選委選舉中大敗,原因之一是「新年輕會計師大部分都未置業或未能置業,他們同時亦因為年資、職位及薪水較低要受氣而投反建制一票。」周前輩看法與瓜瓜早前寫的《會計選委ABC成功之謎》不謀而合。其實不難理解,社會渴望求變,英國脫歐公投如是,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如是,故今年才現多宗黑天鵝事件。但更重要的是,會計選民不把票投予建制派,不信他們按選民意願投票才是致命傷。為何大部分選民有此想法,是往績使然,還是形象問題,值得建制派深究。

瓜瓜較感興趣的是周前輩對業界看法。對年輕會計師視大型會計師行為無良僱主,埋怨他們以低工資、長工時及上級刻薄等欺壓員工,周前輩不以為然,並提4點反駁。篇幅所限恕不盡錄,但簡單歸納為兩點,就是年輕會計師應「食得鹹魚抵得渴」和「飲水思源」。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用電腦數據分析甚至人工智能有助減輕核數工作,但當今審計仍算是人手密集行業,每年需聘大量專才入行。明知工作繁重,加班食鐘是常識,即使待遇較其他專業不算特別高,但每年仍有大批畢業生對大行職位趨之若鶩,為的只是一個較理想職業發展機會。

沒錯,絕大部分會計師不是被人拿著槍威逼入行,既然是自願,而且又清楚生活與工作無法平衡,理應無可怨言。可是,吃這樣的一小片「鹹魚」,是否值得像困在沙漠中一樣「抵得渴」。這個當然是個人取捨問題,但明知行業生態不健康,僱主有否盡力改善,還是擺著一副「老奉」心態,要求員工硬食,值得業界反思。另外,做人要飲水思源是應該,但不要忘記,不論是年輕會計師還是老闆,大家都同飲這一瓢水,一味叫人飲水思源,但對水質變壞卻置諸不理,怎樣說也說不過去吧?

當然,單單怪責大行也不公平,因食鐘文化與經營環境轉差不無關係。會計師行也是生意,既要顧及審計質素,同時須維持業務盈利。但近年會計準則修改頻繁,審計準則和相關規管更是愈收愈緊。例如被業界視為惡法的公司條例第408條,除了觸犯罪行的會計師外,連審計員也有機會負上刑責,名副其實的一鑊鏟起,睇少兩眼隨時惹禍。審計工作愈來愈重,客戶又不會乖乖追加核數費,成本壓力著實不輕。

無論如何,時移世易,跟年輕一代說教只會適得其反。聆聽他們的聲音,多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事情,會計業界才能持續發展下去。

廣告時間:拙作《讀財報.挖好股》已出版,內容主要講解如何運用財報關鍵指標,揭示股票真正價值,希望讀者朋友支持。謝謝!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30

&&&&&&&&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

致胡官:公共資產上市是毒藥

前大法官胡國興和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相繼宣布參選行政長官,細閱雙方在經濟和公共財政的政綱後,發覺胡官寫得較為具體,葉太則寫得較為虛無。例如雙方皆認為,香港須發展新產業,胡官明確認為,應以發展創新科技為香港第五大產業這方向來走,葉太只提到香港必須制訂新的產業政策,並審視目前的優勢,鞏固現有產業及物色適合香港人的新產業云云,大有「阿媽係女人」的味道。

在公共理財方面,兩人的概念明顯出現分歧。胡官對金融管理局年初設立的「未來基金」似乎相當滿意,因此建議再成立一個類似的基金,供強制公積金供款者選擇投資。葉太則認為,政府理財過度保守,既沒有扮演經濟領袖的角色,也未有提出振興經濟的政策,因此認為,未來特區政府不能繼續保守被動只管理盈餘,應學懂善用盈餘來振興經濟,縮窄貧富差距,以及協助弱勢社群。可是,善用盈餘的具體建議卻欠奉。

雖然胡官在經濟和公共財政方面的政綱較葉太的用心,但當中一項瓜瓜極不同意,就是如何改善隧道塞車問題。胡官在政綱這樣寫道:「建議將所有汽車隧道(暫時撇除仍為私人擁有的西區海底隧道)注入公營機構後上市,由政府持有60%,公眾認購餘下股份作投資收取穩定回報。在西隧私人經營權屆滿或之前,將其回購並注入上市公司,政府可藉此將隧道收費合理化以疏導擠迫的交通,又可透過調控收費主導上市公司的財政。在此架構下,投資者可獲得穩健的回報,還富於民的同時,也能令政府更有效監管全港交通情況。」

不少人視上市是搵錢途徑,如當年領展(823)上市遭市民提出司法覆核,此舉就被人痛罵為「阻人發達」。以當年招股價10.3元和現價每股50.2元計算,不計股息,累計升幅有387%,若計入港人九折認購優惠,升幅更達442%,阻人發達一點沒錯。可是,將公共資產上市並非真正「還富於民」,實情只是「還富於富」,因為購入股票需要資金,以現價計算不計印花稅和手續費,入場費每手逾25,000元,試問窮等人家如何買得起?既不是人人有此財力,也不是每位市民能免費獲得該股,還富於民又如何說起?結果只會加劇貧富懸殊。

更重要的是,公共資產上市後須照顧小股東利益,對公眾利益無可避免出現矛盾。如胡官在政綱內提到將隧道收費合理化以疏導交通,但何謂「合理」?於市民來說當然是物有所值,愈平愈好。於投資者而言,合理就是要賺到盡,因上市公司有責任為投資者帶來最多利潤。若所有隧道皆由這家上市公司持有就更弊傢伙,因為變成獨市生意,日後收費只會有增無減。不要說得遠,看看港鐵(066)自上市以來,除了兩鐵合併首年凍結票價外,何曾試過降低票價?

現在政府庫房水浸,根本沒有實際融資需要,將隧道上市只是投資者受惠,拉闊貧富差距,相信不會是胡官的原意。相比起上市帶來的問題,發行債券或將隧道再融資較為可取,至少政府可以藉融資提高隧道資產的股本回報率。當然,美國加息周期已經開始,現時是否適合時機則另作別論。

總括而言,上市並非靈丹妙藥,將公共資產上市更是毒藥!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23

&&&&&&&&

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會計選委ABC成功之謎

選委會投票,泛民在會計界奪26席。(資料圖片)
上周日是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日,因抱恙在身兼票站離家甚遠,加上特首梁振英宣布不競逐連任,已經沒有動力去投票。但想深一層,是次選舉的選民人數才23萬多,自己有票都不出來投,實在對不起沒有票的市民,因此盡公民責任投票去。

瓜瓜所屬的會計界別,今屆有62位候選人競逐30個席位。未選之前,焦點均放在非建制派,看看能否乘今屆立法會選舉之勢再下一城,增加在選委會的影響力。豈料結果出乎意料地一面倒,不單泛民取得26席,連打著ABC旗號的親建制派也囊括餘下4席。換句話說,只要政綱有ABC就差不多穩操勝券。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大部分當選者是新名字、新面孔。反觀建制陣營,候選人全是業內明星級人馬,如會計師大行老闆,還有歷任公會會長,可惜竟然沒有任何一位當選。

說也奇怪,梁特首在選舉前已表明放棄競逐連任,既然目標達成,按理ABC策略應不再奏效。再講,建制陣營打出的口號較為理性,例如承諾以既定標準及民調來選擇特首,按理應能打動講求理性的會計師選民,為何事與願違?究其原因,相信是階級矛盾的延續。

在今年9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深得一眾會計明星支持的候選人以12,131票對6,836票大比數落敗。這次明星們親身披甲上陣不單鍛羽而歸,結果更是懲罰性的一面倒慘敗。坦白講,眾星對業界的貢獻無容置疑,是次選舉卻得到如此冷待,比較可取的解釋就是遭選民報復。

眾所周知,會計業界普遍工時過長,待遇卻不算特別高。據公會今年的調查,年薪在30萬元以下的會計師約佔38%,30萬元至60萬元以下的佔17%。要成為會計師,除了考試取得合格成績外,還要有至少3年工作經驗。但逾半數會計師的年薪在60萬元以下,加上漫長工時,待遇其實較其他專業差。

此外,雖然會計業界經歷了多年「好景」,但礙於人才供應充足,向上流動機會不多。每天辛苦工作兼進修卻得不到成果,基層會計師早已怨聲載道,但又礙於前途,大多敢怒而不敢言。適逢兩大選舉,年輕會計師藉投票予「對家」以宣洩不滿。與其說選民認同ABC政綱,倒不如說是對現有制度不滿的投射。

選舉後,曾與幾位年輕會計師交談引證了這點,他們清楚知道,即使特首換了人,香港的情況也不會有甚麼大改善。但為何仍要投票給ABC,就是要一眾金字塔頂端的會計師不順心,情緒宣洩多於寄望改變。

不要小看年輕會計師,他們才是候選人的老闆。根據會計界別的選委投票結果,30位當選者合共獲取191,078票,每位當選者平均得到6,253票。假設這些選票皆由非建制支持者投出,6千多人佔投票人數比例就是56%。他們的具體背景當然無從稽考,但按會計師公會最新年報,44歲或以下的會計師約佔總數的58%。當然,我們不能單單以此作結,認為投向ABC的選民必定是基層會計師,但幾可肯定,如何取信於他們才是關鍵。

除了會計業界,其他幾個專業界別的選委席位都由非建制派囊括,原因是否如會計業界般,瓜瓜不敢妄斷。但經此一役,相信眾多專業人士已意識到,自己的一票對特首選情何等重要。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16

&&&&&&&&

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Tesla Non-GAAP收入不再

Tesla提供回售保證計劃。
不論香港還是其他地方,常見上市公司公布業績時用「非通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Non-GAAP)計溢利。如騰訊控股(700)今年第三季溢利107.76億元人民幣,Non-GAAP盈利有119.29億元人民幣。如滙豐控股(005)今年第三季列帳基準除稅前利潤8.43億(美元,下同),經調整除稅前利潤(即Non-GAAP)則是56億元。

上市公司喜歡用Non-GAAP績效指標,除看起來較佳外,普遍認為較能反映業務實際營運表現。特別是非現金項目如以股權形式支付的開支及因收購合併出現的攤銷等,純粹是會計要求造成,與營運沒有多大關係。但也有評論認為採用該指標易造成誤導,因投資者應得每股溢利按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或許感到有濫用跡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終出手,於今年5月發指引,限制美國上市公司用Non-GAAP指標。首當其衝要數Tesla(NASDAQ:TSLA),由第三季起不再公布以Non-GAAP計算的收入。自2014年推出「Resale value guarantees」回售保證計劃及其後向銀行伙伴推出類似回購保證以來,Tesla公布的Non-GAAP收入惹來不少爭議。如今年第二季,按GAAP和Non-GAAP計算的收入分別是12.7億元和15.63億元,兩者差距足有2.93億元,因回售帶來的會計問題。

不少Tesla愛好者知道買指定汽車能有回售保證,可選擇在3年後以保證價格將汽車退回。當然有不少限制,如須通過指定財務機構「上會」、行車里數不能多於4.5萬公里,否則相應扣減車價及車身損壞再作扣減等。計劃推出後令不少車主心動,但於Tesla來說卻製造入帳問題。

若沒有回售保證,Tesla售車所得當然可袋袋平安。但回售保證安排卻跌入Lease accounting(租賃會計)範圍,按會計準則不能立即確認為收入。假設車價是10萬元及保證回收價是6.5萬元,Tesla須將6.5萬元列作負債,待保證期後才能全數確認為收入,餘下3.5萬元也須視作負債,但可在3年內以直線方式攤分並確應為收入。可見Tesla即使出售汽車,大部分所得款只能在3年後確認為收入,公司業績當然不會好看。為反映「實況」,加上回售宗數不算多,如今年第三季要求回售的汽車只佔合資格總數約2%,Tesla同時公布Non-GAAP收入。如上述第二季的2.93億元差額,就是撇除Lease accounting影響,假設車主3年後不行使回售權而計算出來。平心而論,Non-GAAP通常只將與實際營運無直接關係的項目剔除,Tesla卻無視回售風險來計算Non-GAAP收入,如此進取難免遭SEC質疑。

沒有Non-GAAP包裝,Tesla今年第三季表現其實不差,收入按年增145%至22.98億元。升幅那麼大,有賴汽車銷量升114%至24,821部。當中32%經回售保證出售,但汽車銷售仍增152%至21.49億元。今年第二季經回售保證出售的汽車佔當季銷量36%,第三季的比重下跌,相信因今年7月起美國市場不再推出回售保證計劃有關。

經過連蝕3年,Tesla終在今年第三季轉虧為盈並錄2,187.8萬元溢利,因製造效率改善及生產規模擴大以至提升經濟效益,毛利率增3個百分點至27.7%,毛利多賺175%至6.37億元。經股東大會表決通過,Tesla將與太陽能面板製造商SolarCity合併,管理層相信SolarCity於未來3年能為Tesla帶來5億元資金及預期合併後首年因協同效應節省1.5億元成本。合併後Tesla的表現能否進一步改善?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09

&&&&&&&&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周大福與六福 零售復甦誰較受惠?

周大福半年度收入減23.5%。(資料圖片)
說股市是「向前看」一點不假,最近周大福(1929)和六福集團(590)股價表現足以證明。於2017財政年度上半年,兩者收入分別減23.5%和21.5%,純利也分別少賺18.8%和6.4%。如此醜樣的成績表,股價理應受壓。但一句「最壞時候差不多已過去」,股價於業績公布後翌日收市價計,周大福升8.8%,六福升3%。

業績雖差勁,但兩者毛利率皆於期內提升。周大福增3.8個百分點至31.7%,即使計入黃金借貸未變現對沖虧損,經調整毛利率仍增1.6個百分點至30.1%。至於六福毛利率也增5.3個百分點至28%。兩者毛利率升,主因受黃金需求下跌影響,令毛利率較低的黃金產品銷售佔比下降及珠寶鑲嵌首飾與黃金產品毛利率提高所致。特別是黃金,根據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數據顯示,於今年4月1日,九九金收市價每両11,408元,半年後(即今年9月30日)升7.2%至12,230元,假設珠寶行以此價賣出黃金金飾,不計算手工費和買入賣出差價等費用,毛利也即時拉升。雖則如此,但期內收入減少太厲害以至毛利跟隨下跌。如周大福,毛利率雖增,令毛利多賺10.64億元,但收入減少令毛利少賺20.93億元,互相抵消後,毛利淨減10.29億元。六福也一樣,毛利率增加令毛利升3.72億元,但收入減少令毛利減4.19億元,最後毛利淨減4,738.9萬元。

零售著重同店銷售增長,能反映老店(即營業超過1年的店舖)表現,但兩者於上半年度比率極難看。周大福港澳區情況續惡劣,去年倒退18.2%,今年擴闊至25.7%。中國內地更差勁,去年增0.1%,今年卻倒退20.9%。六福也不遑多讓,港澳區去年倒退12.6%,今年擴闊至32.3%,內地由去年增長1.2%到今年倒退23.7%。

其實不用看數據也可知,即使在五一黃金周,店內顧客也是寥寥可數,減肥瘦身無可避免。這也解釋為何影響經營溢利較重的銷售及分銷成本均下降,周大福和六福分減16.8%和1.7%。前者減幅較大,主要是員工人數和薪金浮動部分下降引致成本跌11.3%,店舖租金(包括專櫃分成)更因關閉部分店舖降15.2%。至於六福,雖然員工人數靠自然流失略減1.4%,但人均薪金卻增5.2%,令員工成本不跌反升3.7%,店舖租金則略減2%。

一個有趣問題,若香港零售真的見底並復甦,周大福還是六福受惠較大?個人認為是六褔,因港澳區業務較重,收入佔比達68%,內地只佔32%。反觀周大福,港澳和內地佔比分別是40%和60%。更重要是六褔在內地的業務主要是通過特許經營,相比自營店投資不算多。因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貶值,資產換算產生並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匯兌虧損8,256.5萬元,相當於期內溢利19%。周大福面對的情況較差,因在內地的投資規模較大,換算產生的匯兌虧損達5.95億元,相當於期內溢利46.9%。

還有實際稅率,今年上半年六福略升1個百分點至19%,但周大福卻增9.3個百分點至32%。六福實際稅率較低,因僅55%經營溢利來自稅率較高的內地業務,周大福有91%經營溢利來自內地。周大褔需從內地調撥資金以支付特別股息,期內產生額外稅費以致推高實際稅率。

最後一提,金價由10月開始反覆回落,執筆日(即11月25日)九九金收市價每両10,980元,若與年初和半年結價格相比分別跌4%和10%。若情況持續,周大福和六福今年上半年毛利率能否維持是未知之數。但金價回落加上人民幣貶值,或許吸引內地民眾來港購買黃金,以致帶動營業額回升也未可知。

文章刊於:am730 2016-12-02

&&&&&&&&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淺析騰訊第三季業績

騰訊股價曾在兩日跌7.8%。(資料圖片)
受美國科技股下跌拖累,騰訊控股(700)股價以收市價計在短短兩日(即本月11及14日)急挫7.8%。以為第三季業績能夠沖喜,豈料股價再跌1.1%至194.8元。說也奇怪,騰訊業績一點不差,第三季(7月至9月)收入升52%至403.88億元(人民幣,下同),盈利和非通用會計準則(以下簡稱Non-GAAP)盈利分別升42%和41%,試問在芸芸上市公司中那一家能有此佳績?但一眾投資銀行似不太滿意,認為競爭激烈,投放於內容視頻和支付相關服務成本將增,毛利料跌,故紛下調目標價。此文嘗試逐一分析騰訊業績前,先講解甚麼是Non-GAAP盈利。

所謂無規不成圓,財務報表像圓圈,須用財務報告準則這個圓規編製,好處是可比性高,方便財報使用者比較企業不同時期,或不同企業同期業績。但統一的結果是犧牲彈性,如盈利計入非現金項目、來自合資和合營公司盈虧、無形資產攤銷、減值撥備等,這些項目與核心業務無直接關係,單看盈利無法有效評估核心業務表現。為此,不少企業自訂一些財務指標。如騰訊,除公布按財務報告準則計算盈利外,同時也公布Non-GAAP盈利,今年第三季分別是107.76億元和119.29億元。兩者出現11.53億元差距,因計算Non-GAAP盈利時撇除若干非現金和併購產生的項目,包括投資公司收益23.09億元,股份酬金12.96億元,無形資產攤銷4.26億元及減值撥備17.43億元。不少朋友說Non-GAAP盈利是自訂,難免被用作隱惡揚善。選擇用這些指標前,應先了解如何計算。

回說騰訊第三季業績,收入增長雖令人艷羨,但整體盈利升幅追不上收入,特別是毛利只增40%,毛利率更跌4.5個百分點至54%,反映成本增幅較高以至影響盈利能力。看看個別業務毛利率,增值服務增1個百分點至65.2%,其他業務更由虧轉盈,升19.7個百分點至18.1%,唯獨網絡廣告跌12.6個百分點至36.3%。

網絡廣告收入表現不俗,第三季增50.9%,但收入成本卻增88.1%,以至毛利僅升11.9%。管理層解釋,成本上升主因視頻內容投資及攤銷增加所致。如攤銷於去年第三季僅6.54億元,今年第三季急升80.1%至11.81億元。攤銷那麼大,相關無形資產相信不少。看看資產負債表,無形資產於9月底有331.93億元,比6月底的141.9億元,短短3個月增133.9%,意味攤銷於未來幾季續高企。若新投資未能帶來更多收入,毛利率無可避免續被拖低。按管理層公布的策略,將增加交互形式廣告、優化廣告主工具及提升廣告定向技術等,個人認為措施能提升效果廣告收入。至於收入佔比達69%的增值服務,收入成本雖增32.4%,但收入升幅更高,有36.2%,毛利因而增38.3%,繼續是騰訊現金牛。管理層透露將擴大遊戲類型,包括多用戶遊戲(如棋類和玩家對戰)和高收入遊戲(如角色扮演)。此外,營運重點將由延長用戶在遊戲內的時長轉到擴展用戶互動。個人相信這些措施將吸引玩家「課金」,增加增值服務收入。

值得留意,包括支付服務和雲服務的其他業務,收入佔比雖僅只有總收入12%,毛利佔比更只有4%,但第三季收入急升347.6%,毛利更是轉虧為盈至9億元,一旦發展成熟,將來可望成為可觀收入來源。

綜合而言,收入成本增加將削弱盈利能力,新推出的策略能否提升收入增長是關鍵。(利益申報:本人現持有騰訊股份)。

文章刊於:am730 2016-11-25

&&&&&&&&

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馬莎之反擊

馬莎擴大食品業務。(資料圖片)
機動戰士迷不要誤會,文章講的非馬沙(Char Aznable),而是深受港人喜愛的馬莎百貨(倫敦交易所股票編號:MKS)。他們公布2016/17年度中期成績表,業績甚醜樣。收入雖微升0.9%至49.94億(英鎊,下同),但基本溢利減18.8%至2.69億鎊,特殊開支2.06億鎊,稅前溢利跌88.4%至僅2,510萬鎊。基本溢利減,因英國本土服裝和家居毛利減5.2%及經營開支增1.8%。慶幸的是,食品業務毛利增4.3%,基本溢利才不至續跌。

本土經營困難,海外業務也一樣,儘管收入升7.6%至5.45億鎊,但獨資店舖錄2,050萬鎊虧損及特許經營溢利減15.4%,海外溢利減25.5%至僅1,840萬鎊。獨資店連蝕兩年,且認為轉虧為盈機會不大,管理層宣布將撤出中國和法國在內10個市場。身為其忠實顧客,當然替他們可惜,但也不感奇怪。因馬莎售賣的是英式品味,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個人認為他們的食品尚能打入海外市場,服裝則較難。

食品較易接受,高質素是原因之一,如其杏仁餅、奶油酥餅和薯片,食物櫃內總有幾包,工作累了來個小歇,是紅茶或咖啡的最佳良伴。至於服裝,瓜瓜是他們上班服的常客,家中衣櫃幾乎所有恤衫、領帶和西裝都是馬莎出品。無他,款式實而不華,用料和剪裁俱佳,洗熨容易且耐用。最重要是服裝尺碼齊備,是瓜瓜般體態豐盈人士的救星。但他們的休閒服就一件也沒有,因款式太老套。現在服裝潮流是Fast fashion當道,以便宜價錢就能購得設計上乘衣飾,難怪馬莎近年處於捱打狀態。

翻查最近5年業績,整體收入雖以每年平均1.7%升幅增加,但服裝和家居產品收入續萎縮,如2011年度有42.3億鎊,2016年度僅39.6億鎊,每年平均跌1.3%。到2017年度上半年更減5.3%。反觀食品收入,2011年度有45億鎊,2016年度升至55.1億鎊,每年平均升幅為4.5%,即使2017年度上半年也有4%。換句話說,若不是食品收入維持增長,馬莎的整體收入早已撐不住。

這麼說,馬莎不是死路一條?個人認為不會,因馬莎衣服是物有所值。如一件外衣,用料較佳,穿幾年仍光潔如新。剪裁也一樣,只要看看他們的男裝格仔或直紋恤衫,衣袖、錶袋和衫身的花紋是對稱的,代表裁剪和車工都有一定要求,非一般Fast fashion產品可比。產品質素好,但價錢並不昂貴,就是馬莎的競爭優勢。這也解釋為何馬莎的顧客有54%是逾50歲。此外,按市場調查,光顧馬莎原因之一是追求風格(style)而非時尚(fashion)。由此可見,馬莎服裝在市場仍能佔一席位。

但做生意始終要賺錢,不能單靠食品業務補貼時裝業務,故馬莎改革如推簡約時尚風格優質服飾、減少產品種類,增加尺碼和顏色選擇、產品按種類而非按品牌展示,並在試身室和付款櫃枱添加人手,種種措施旨在提升客戶滿意度。此外,還計劃整合店舖網絡,減少服裝店數量,但在較佳地點設分店及加開純賣食物的分店。至於海外業務,如前所述,馬莎將撤出部分市場,只保留包括香港在內有錢賺的分店。或許是經驗欠佳,管理層承認部分店舖太分散及欠缺規模,故往後將減少獨資店舖,把精力集中在特許經營,借助合作伙伴在當地拓展海外業務。

消費習慣改變,漸多人網購,加上速食文化衝擊,但願馬莎反擊能夠成功。

文章刊於: am730 2016-11-18

&&&&&&&&

2016年11月11日星期五

核數師改革更新報告

圖為財匯局主席潘祖明。(資料圖片)
上周與朋友閒聊,得知財務匯報局(下稱財匯局)向執業會計師寄發《獨立審計監管的更新報告》。朋友形容報告印刷精美,合共30彩頁,隨附的信函更用上高級信紙。可是,現時正值會計師繁忙期,誰有閒心去翻閱?朋友還說,雖然全港只有4,500多位執業會計師,但並非每位都關心監管改革,看來不少份報告將淪為枱墊。按目前安排,財匯局經費由四間機構分攤,包括香港會計師公會,即瓜瓜有份為這精美報告埋單。錢還是其次,現在環保呼聲高企,與其花資源印製大量未必人人看的報告,何不讓有興趣人士自行上網下載電子版本?正如里安納度狄卡比奧最近拍攝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警示世人地球已危在旦夕,人類再繼續目前生活方式,不用再過多久我們就要付出沉重代價。身為公營機構,希望財匯局多行一步帶頭推動環保。

回說監管改革,究竟更新報告有何新發現?對比兩個重要國際組織入會要求後發現,執業會計師不可參與財匯局管治架構、質量鑒證人員須過冷河三年、檢查部門人員須獨立和避免利益衝突等。不過,翻閱該報告後得出一個強烈感覺,就是為政府早前推出的方案吶喊助威。沒有錯,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沒有理由自絕於國際社會,核數師監管制度必須改革至國際可接受水平。再者,目前採用的自我監管模式已不合時宜,制度確實存在問題,就好像長達10年聆訊的「胡定旭案」,當年就有不少聲音質疑公會。雖然改革勢在必行,但更新報告像推銷政府方案多一點,主要羅列方案如何符合國際規定,但對業界關心問題卻沒有詳加研究。

例如財匯局日後升格為獨立監管機構後擁有的權力,將包攬日常巡查、調查和處罰權,即是集警察和法官於一身。業界擔心其權力過大,如會計師公會早已表明反對。雖然更新報告詳列幾個重要海外司法管轄區做法,如英國和新加坡另設委員會或仲裁處作判罰決定,但為何香港仍要像美國和加拿大般權力一把抓?相信此議題並非研究範圍,所以更新報告未有解釋原因,只提及將有上訴機制,但詳情欠奉。此外,也未見財匯局進一步回應,更遑論如何紓解業界憂慮了。第二是公眾利益實體定義,按政府早前諮詢文件和及後總結,暫時只涵蓋上市公司。對於其他非上市公眾利益實體如學校、律師事務所、證券經紀、保險中介等,政府表明待新制度運行後再檢討。於中小型會計師行而言,這些非上市公眾利益實體核數服務是重要收入來源,其核數師一旦被定為監管對象,要麼撤出不幹或乖乖受財匯局監管,到時行政成本將更高昂。可是,更新報告只重申政府循序漸進建議,並無探討納入監管範圍引起的影響。第三是罰則,政府建議最高罰款額為一千萬元或獲取利潤的三倍,業界已表明罰款太重所以反對。雖然政府回應指出,建議無意藉施加罰款令核數師拮据財困,並表示將由財匯局制定判罰指引,但到目前為止仍未見財匯局在這方面的片言隻字,實在令人擔心。有趣的是,更新報告提及某些海外司法管轄區的罰款不設上限,某地區甚至判處監禁,是否暗示政府方案已屬仁慈之舉,業界好應感恩戴德額手稱慶?

最後,更新報告指出,政府將於本屆立法會會期提交修訂條例草案。可是,觀乎立法會目前的亂局,加上特首選舉和政府換屆在即,草案能否如願提交立法會頓成疑問。更重要的是,與其要業界硬食政府方案,倒不如切實解決業界憂慮,相信政府不願見到醫委會改革一役,在核數師改革中重現吧?

文章刊於: am730 2016-11-11

&&&&&&&&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金額微不足道 動機舉足輕重

香港大學校委候選人發微信紅包涉受賄事件。(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最近再受公眾關注,事緣在本屆校委選舉中,某候選人被指以微信紅包賄賂選民,事件經校委討論,最後以票數9比7裁定賄選投訴不成立,涉事人更成功當選為校委。但理由也頗有趣,據報有校委竟然指紅包金額「微不足道」,因此不構成賄選誘因。

說到微不足道(Immaterial),相信沒有會計師會感到陌生,因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 concept)是會計和核數重要基礎之一。所謂重要性水平,其實是對財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臨界值。套用在會計上,典型例子是低價值固定資產。按會計的配合原則(Matching concept),即收入須與開支匹配,購入的固定資產須按使用年期做折舊。但為行政方便,一般公司會為固定資產設置門檻,低於門檻的資產當成開支在損益表確認。此做法雖違反配合原則,但在財報用家的角度,根本不會關心一千幾百元資產的折舊。在會計師角度,為這些細額資產造帳也費時失事。

應用在核數也一樣,若帳目出現錯漏,只要金額是微不足道,就算不去改正或披露,財報用家不會因此而被誤導,核數師一般都會接受。因此,在開展核數工作前,核數師須計算出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 level)。舉例如審核一間公司收入時,其年度收入10億元,在考慮其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Performance materiality)時,若可接受水平是0.5%,所有500百萬元或以上的交易須核查,低於500萬元的交易則再用另一個方法進行抽樣,具體操作在此不贅。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將影響審計風險,即是核數師睇漏眼,並且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一般來說,重要性水平愈高,審計風險愈低,反之亦然。

但這不代表重要性水平蓋過一切。如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錯漏,不論涉及金額有多少,我們一般會擴大抽查範圍,旨在確定錯漏是否「偶爾發生」。結果只是個別事件當然最好,若是經常發生,核數師就不得不著力關注了。

另一個考慮點是問題的性質,一時大意或輸入錯誤之類不成問題,但若性質嚴重如失職甚至舞弊,即使金額如何微不足道,面對此等誠信危機,核數師是不會輕易接受的。道理很簡單,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今日只貪少許,難保明日不會多貪。正如水箱穿了個小咕窿,不及時修補,日後隨時變成大窿。

既然重要性水平如此重要,究竟核數師如何設定呢?雖然審計準則並沒有統一的數值,但卻指示了方向,如在審計開展前和結束前需計算和重算重要性水平。此外,香港會計師公會出版的《Audit practice manual》提供一些參考基準,如一間公司的淨資產或收入在750萬元以內,其重要性水平可定為3%,750萬元與1,500萬元之間可定為2.5%,1,500萬元至3,000萬元為2%,3,000萬元至5,000萬元為1.5%,超過5,000萬元則是1%。值得留意,此手冊自2010年起未有更新,上述基準是否仍然適用,須留待核數師自行判斷。

回說港大校委涉嫌賄選事件,由於缺乏具體資料,因此不便評論誰是誰非。但若校委真的只以金額微不足道為由拒納投訴,而不考慮其動機或對選情舉足輕重,實在令人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高尚學府徹底失望。香港剩下的核心價值已不多,若連引以為傲的廉潔也守不住,香港還有甚麼未來可言?

文章刊於: am730 2016-11-04

&&&&&&&&

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

減值或不減值 費煞思量

漢能仍停牌。(資料圖片)
停牌多時的漢能薄膜發電(566)有望復牌,早前傳媒報道證監會已開出條件,當中包括委任財務顧問以遞交復牌建議書及公司帳目的核數師報告須為「無保留意見」。但漢能隨即發出聲明,指該消息並非由他們披露,但對報道所提及的條件卻不置可否。

若報道所言非虛,漢能復牌機會有多大?委任財務顧問並非難事,最大問題在於核數師會否出具「Clean report」。翻查2015年年報,核數師安永就漢能應收帳的可回收性出具保留意見,包括漢能聯屬公司和第三方客戶的應收款、預付款和合約款項等合共55.97億元,佔相關款項總額約76%。
今年情況如何呢?未探討前,必先講講漢能業績。今年上半年收入急升55.6%至32.96億元,毛利連帶升41.4%至20.65億元。此外,由於幾項重大費用減少,如分銷費用減27.7%,行政費用減25.9%,研發成本減29.1%,埋單計數半年純利為8.21億元,較去年同期5,932.3萬元虧損大幅改善。可是不用開心得太早,業績背後存在重大隱憂,說的就是應收帳回收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應收合約客戶總額增2.1%至29.93億元,貿易應收帳更急升47.5%至54.51億元。特別是後者,上升原因是上半年收入增加及去年舊債還未償還。按貿易應收帳的帳齡,6個月內總額有19.08億元,這些帳款全來自今年上半年收入,佔當中約57.9%。即是說,在每收到100元收入中,僅42.1元是在半年結日或之前已回收,餘下的57.9元仍結欠,新債回收情況似乎不算理想。

至於舊債,今年上半年漢能主要客戶是山東新華聯(獨立第三方)和漢能聯屬公司(關聯公司),其銷售佔總收入分別為64%和14%。細看個別客戶的貿易應收帳,山東新華聯尚欠24.23億元,當中帳齡超過1年有9.37億元,主要來自去年帳齡6個月至1年的應收帳。一個有趣現象,將山東新華聯貿易應收帳結餘減去承前再加今年上半年銷售,得出的6.97億元就是期內向漢能償還的金額,但當中6.39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減去帳齡在6個月內的應收帳)是來支付新債,只有5,796.8萬元用來支付舊債。

漢能聯屬公司情況也差不多,截至6月底貿易應收帳有26.38億元,當中帳齡6個月至1年有4.85億元,主要來自去年帳齡3個月內及3至6個月內的應收帳,超過1年更高達20.85億元,主要來自去年帳齡6個月至1年及超過1年的應收帳。以上述同一方法計算,漢能聯屬公司於期內向漢能償還了得出的4.06億元,但當中3.78億元用以支付新債,餘下只有2,723.8萬元是用來支付舊債。

從上述帳齡分析可以看出,新債回收情況欠佳,舊債更是沒有甚麼進展,實在令人擔心其可回收性。在今年下半年,若回收情況仍未有好轉,而且漢能依然不為債項做減值,核數師會否簽發「Clean report」頓成疑問。或許你會說,漢能只要把心一橫做減值,問題不就解決了嗎?的確是,但因涉及金額並非細數目,以去年核數師有意見的應收帳55.97億元計算,相當於目前資產淨值約69%。換句話說,若在今年全數減值,股東權益將大跌接近七成,就算「投降輸一半」只減值五成,資產淨值也要減少34%,即使股票能夠復牌,到時股價表現又會如何?
假若復牌條件真的需要「Clean report」且回收依然未見改善,漢能就要面對「減值或不減值」的兩難局面,費煞思量呀!

原文刊於:am730 2016-10-28

&&&&&&&&

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Note 7對三星財務之影響

三星業績受Note7停產影響。(資料圖片)
三星電子(韓國交易所:5930)旗艦品牌Galaxy Note 7面世僅1個月,因發生多宗電池起火事件而需緊急召回。但更換後的新機依然出事,最後落得停產收場。

繼Galaxy S7後,Note 7本可成為三星另一棵搖錢樹,手機發布後預訂反應熱烈,如在韓國短短兩日已接獲破紀錄20萬部預約量,據說相當於S7的兩倍。即使期後因產品檢測出問題而延售,以至出現第一次召回和停售,用家反應似乎頗正面。按三星於本月初公布的盈利預測,預期第三季總收入49萬億(韓圜,下同),較去年同期減5.2%,料經營溢利則增5.5%至7.8萬億圜。

不幸後來三星宣布Note 7永久停產,收入預測隨之下調至47萬億圜,經營溢利預測更調低至5.2萬億圜,兩者較去年同期分別減9.1%和29.6%。值得留意,下調數字只是中間數,按管理層最壞打算,總收入或跌11%至46萬億圜,經營溢利或跌31%至5.1萬億圜,故推算Note 7將於第三季損失2萬億圜收入,帶來2.6萬億圜虧損。

若以Note 7售價每部100萬圜計,涉及手機數量約200萬部。三星還預計今年第四季和明年第一季經營溢利將分別減2.5萬億和1萬億圜,連同第三季的損失,三星將要花6.1萬億圜為Note 7埋單。本來高高興興坐收可觀盈利,現在變成巨額虧損,是否有點紅事變白事味道?難怪三星股價在公布停產後急挫8%至153.5萬圜。

三星2015年業績可謂乏善足陳,總收入跌3%,手機業務收入更跌6%。若非半導體業務撐起業績,經營溢利不可能錄5.5%增長。來到今年第一季,推出S7令業績現起色,手機業務收入升8%,帶動總收入升6%,經營溢利增長更達11.7%。儘管當時有分析員認為,業績理想皆因S7提早在第一季推出,預期第二季將無以為繼。豈料S7不負所望,第二季手機收入仍增2%,加上其他業務表現理想,總收入增5%,經營溢利更升18%。可能是食髓知味,Note 7提早在8月發布及9月開售,好讓盈利提早入帳,更有不少評論認為,三星欲趕在iPhone 7開售前搶吃市場份額。但或許是過於倉促以致品質測試未有做好,匆匆推出市場結果弄至今日田地。

若有留意,Note 7電池容量是3,500mAh,較S7的3,600mAh低,為何後者沒事(盛傳曾發生數宗事故),但前者偏偏出事?據聞問題出在電池。因Note 7配置較密集,單是觸控筆已佔不少空間,採用外殼較薄的電池。但當手機遇上短路變得過熱,電池內的化學物質不停膨脹,電殼不勝負荷而爆開。實情是否如此留待三星調查結果,但有一點幾可肯定,事件將令用家失去信心。

一個既無聊但有趣的發現,目前三星股價是每股153.5萬圜,相當於1.5部Note 7售價。反觀蘋果公司(NASDAQ:AAPL),以目前每股117美元計,1股只能買到八分一部iPhone 7 plus 256GB。

上述計算當然沒有甚麼參考價值,但有趣的是,蘋果於07年6月29日開賣第一部iPhone,以8G為例售599美元,當時蘋果股價是21.82美元,若將購買iPhone的錢轉投蘋果股票並持貨至今,不計股息,單是股價升值已令該筆投資增436%至3,212美元。另外,第一部Galaxy Note在2011年10月面世,當時售價折合為85.77萬圜,三星當年股價約96.8萬圜,若不買手機,轉為投資三星股票,不計股息,持貨至今也升值59%,至136萬圜。從中得出一個結論,不論蘋果或三星,買其股票可累積財富,買其手機則累積電子垃圾,對吧?

文章刊於:am730 2016-10-21

&&&&&&&&

夢遺呀嗱

#我認我無聊 #夢遺 #等天收 #提防影射認明真身



&&&&&&&&

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

2016年10月14日星期五

德銀付得起罰款嗎?

德意志銀行面臨美國巨額罰款。(資料圖片)
最近美國司法部要求德意志銀行(FWB:DBK)支付140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罰款,作為住房按揭證券調查的和解費用。無獨有偶,早前歐盟裁定蘋果公司(NASDAQ:AAPL)須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約1,112億港元)巨額稅項,將兩事聯起來看,像是兩國拳腳交鋒,大有以牙還牙味道。不同的是,蘋果有的是錢,截至今年6月底手頭現金連同長短期金融資產有2,315.2億美元,稅款只佔當中6.3%。德銀可慘了,去年剛錄67.72億(歐元,下同)巨額虧損,雖然今年上半年不用虧蝕,但業績倒退81%至僅2.56億元,現在還要面臨巨額罰款,充分體現「屋漏偏逢連夜雨」景況。難怪消息一出,其在歐洲的股價即時下挫。以收市價計,股價於9月16日下跌8.5%至11.99元。

德國總理默克爾口裡雖說拒出手拯救,但傳德國政府低調與華府談判,冀盡快解決事件。究竟最終罰多少還是未知之數,但有一點可肯定,就是德銀對罰款所做撥備明顯不足。按中期報告披露,管理層早為該調查做撥備,但礙於當時仍與美國司法部講數,故未有披露撥備金額。但德銀為民事訴訟和監管執法撥備總額才不過55億元,即使計入「more than remote but less than probable」的17億元或有負債,總額也僅72億元。究竟德銀對罰款金額過於樂觀,還是美國司法部來一招「打死狗講價」,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另一關注點是德銀財務狀況。面對巨額罰款,不少報道和分析皆認為德銀賠不起,理由之一是德銀市值僅160億元,罰款佔市值近八成。一般來說,市值多寡不會直接影響公司財務狀況。即使市值蒸發多少,影響的只是股東口袋,按理公司資產應不減分毫。但間接影響卻存在,如德銀若在此時發行新股集資,股價低迷當然影響集資額和投資者意欲。如以庫存方式回購公司股票(若有的話),現在拿出來套現,所得資金自然減少。另外,市值大幅下滑反映投資者缺乏信心,或影響信貸評級而不利日常交易。德銀評級早被下調,如長期優先債於2014年分別獲穆迪、標準普爾及惠譽給予「A3」、「A」及「A+」評級,後兩者於去年分別降至「BBB+」和「A-」,前者於今年降至「Baa2」。還有一點,德銀屬「大到不能倒」,股價續急挫或連累其他相關行業股價,若德銀手持這些股票,價值當然也受影響。

回到基本問題,究竟德銀有能力支付罰款嗎?截至6月底,總資產18,032.9億元,當中流動準備金2,230億元。減去總負債,資產淨值仍有668.09億元,罰款金額相當於資產淨值約19%。但這不等於付得起,因銀行必須維持若干財務要求如資本充足度。來個大膽計算,德銀目前風險加權資產4,022.17億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435.2億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是10.8%。若從風險加權資產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中扣除罰款,兩者分別減至3,897.17億元和310.2億元,相除後得出的CET1是8%,雖仍較歐盟《巴塞爾協議III》最低要求4.5%高,但在最近一次壓力測試中,德銀在極端條件下的CET1僅7.8%,是表現最差的12間銀行之一。若計入罰款,此比率相信將更低。因此推斷德銀極可能須集資才能渡過難關。

德銀將於本月底公布第三季度業績,究竟罰款撥備需多少及對業績的影響等,相信到時便會揭曉,我們遲些再作跟進。

原文刊於:am730 2016-10-14

&&&&&&&&

2016年10月11日星期二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馬會也有輸錢時

馬會投資也失利。(資料圖片)
記得有位前輩講過「賭」和「博」分別,前者莊家或輸,後者莊家必贏。在香港最佳例子是由馬會營辦的賭波、賭馬和六合彩等「博彩」活動。貴為全港最大莊家,每年盈利以億元計。有趣的是他們打破莊家必贏神話,扣除撥捐信託基金35億元後,去年度(截至6月底)居然虧損2.98億元。但虧損並非來自博彩業務,而是投資。

先講去年度博彩業務3個重要指標:投注總額增5.9%至2,026.96億元;博彩及獎券收入升4.6%至326.83億元;純利及佣金則漲4.8%至109.75億元。如何解讀?首先,將博彩及獎券收入與投注總額相除,得出16.1%就是利潤率,即每100元投注中扣除83.9元博彩彩金、回扣及獎券獎金後,馬會能賺16.1元收入。但還要向政府支付博彩稅、向獎券基金撥款及其他零星款項共10.7元,餘下5.4元才是純利及佣金收入,也代表博彩業務整體盈利能力。值得一提,論最賺錢要數足球博彩有6.9%,其次是六合彩有6%,賽馬則最低,僅4.3%。

所謂馬會多過米舖,去年度全港有102間場外投注站,還聘2萬名員工,加上日常燈油火蠟,經營成本增7.6%至96.42億元。按管理層解釋,主要受僱員成本和折舊開支增加影響。特別是前者,期內馬會員工人數減8.8%至2.2萬名,但僱員成本卻增6.7%,簡單地將兩者相除,得出人均年薪18.4萬元,較2015年度升17%。埋單未計投資回報及出售物業收益前稅後經營盈餘39.56億元。雖較2015年度減4.6%,但金額非常可觀。

接著是投資,去年度虧損9.33億元,較2015年度的15.5億元投資盈利跌160.2%。是次虧損是自09年度金融海嘯以來首次,還未計入在其他全面虧損確認的5.52億元公平值虧損。主因有幾項,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錄2.15億元淨虧損、兌換差額現2.41億元損失、可供出售財務資產減值2.13億元及承擔股票和債券基金除稅後虧損共5.9億元。

問題來了,馬會的投資策略以分散風險和爭取穩定回報為主,為何參與高風險的衍生工具?原來馬會計劃以借貸作融資來為跑馬地會所擴建,為對沖利率風險而訂立利率掉期合約。不幸的是,該合約的公平值於年結時下跌,因而出現1.94億元虧損。值得慶幸的是,虧損只是帳面而未實現,日後有機會回升,當然亦有可能續跌。至於兌換虧損,相信是人民幣貶值關係。截至6月底,以人民幣折算的金融資產和手頭資金約23.92億元。按年報披露敏感度分析,若人民幣貶值5%,去年度除稅後盈餘將減9,000萬元或30.2%。去年度人民幣持續貶值,難怪出現兌換虧損。

最後是股票和債券表現,由於缺乏資料,故無法討論。但粗略計算,馬會去年度金融資產平均帳面值約413.67億元,按投資虧損9.33億元計,投資回報率為負2.3%。去年股市雖較波動,如恒指在去年6月至今年6月底跌20.8%,但馬會投資在海外上市的股票和債券較多,同期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升1.8%,倫敦富時100指數則跌0.3%,單以此來看,馬會的投資表現似乎不及市場平均。

馬會這邊廂從賭仔身上贏錢,那邊廂卻在投資市場輸錢,證明賭博不是好東西。所謂小賭怡情,大賭亂性,還是不碰為妙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6-10-07

&&&&&&&&

2016年9月30日星期五

思捷真的轉虧為盈嗎?

思捷靠賣物業轉虧為盈。(資料圖片)
思捷環球(330)截至6月底全年純利2,100萬元,較去年度36.96億元虧損明顯改善。有趣的是,不少傳媒皆用「轉虧為盈」報道,但細看業績後發現,思捷盈利主要來自出售資產和稅項回撥,核心業務仍見紅。首先去年12月將九龍灣辦公室出售,扣除交易開支後套現9.13億元,減去物業帳面值後,淨收益7.31億元在損益表內確認。這麼說,思捷豈非要另找地方作辦公室?放心,這單交易特別處在於,思捷向新業主租回大部分物業,首3年每月租金約240萬元,其後3年為290萬元。計一計數,未來6年思捷需繳付租金總值約1.91億元,每年平均租金3,180萬元,假設新業主不用為此交易做融資,粗略算租金回報率高於3.5厘。以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2015年12月乙級寫字樓市場回報率約3厘,今年1至7月回報率(臨時數字)則在3厘至3.4厘之間,單以此比較,新業主應對此交易甚滿意。

至於稅項回撥,因香港稅局對思捷旗下公司作稅務查詢,涉2006/07至2008/09課稅年度。調查結果是往年稅項開支撥備過高,多出的4.09億元撥備需於今年回撥。此外,還有1.97億元因特殊非經常支出產生的淨稅項收益及往年稅項撥備,兩項合計為思捷帶來6.06億元稅項抵免。除上述特殊收益外,思捷於去年還有7.55億元特殊非經常性開支,包括精簡人手4.62億元,IT應用程式減值4,800萬元,為關閉店舖額外撥備1.86億元及為虧損店舖固定資產減值5,900萬元。撇除上述特殊非經常性收入和開支,思捷去年實質錄5.72億元經營虧損。雖則如此,但較2015年度的7.18億元經營虧損收窄20.3%。

經營虧損改善主因兩大經營開支即員工和租賃成本下降。撇除精簡人手特殊開支,年內員工成本30.18億元,對收入比率為17%,按年降1.4個百分點。租賃成本27.93億元,對收入比率為15.7%,跌0.6個百分點。兩項開支明顯減少,主要受惠於關閉盈利欠佳店舖和精簡組織架構。

值得留意,零售收入雖於去年減3.6%,但撇除匯兌因素影響的實質跌幅僅1.3%。此外,零售淨銷售面積減10.9%,但同店銷售卻升4.3%,德國和其他歐洲地區表現最好,前者銷售按當地貨幣計升5%,同店銷售增長5.8%。至於後者,兩個比率分別是3%和6.9%,顯示銷售有回升跡象。唯一擔心是亞太地區,銷售按當地貨幣計跌12.6%,同店銷售挫4.1%。另外,去年電子商店表現非常突出,銷售按當地貨幣計升15.3%,德國、歐洲其他地區和亞太地區升幅分別有11.5%、17.7%和72.2%,有望成為新的銷售增長來源。但思捷批發業務表現差勁,年內收入減17.3%,以當地貨幣計則跌10%,當中亞太區表現最差,跌38.4%,主因銷售面積減少。德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則分別跌7.4%和10.1%,主要是同業競爭激烈、客量減少及部分銷售轉移至電子商店。

綜合而言,思捷的虧損雖收窄,但離真正轉虧為盈還有一段路程要走。個人認為最大問題是品牌老化,思捷目前客戶主要是X世代(即35歲至50歲)佔最多,品牌要健康發展,如何吸納千禧世代客戶(即35歲以下)是一大挑戰。此外,面對歐洲經濟不明朗,亞洲經濟增長放緩,加上歐元疲弱,但思捷大部分收入卻以歐元結算,今後幾年表現能否復甦,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6-09-30

&&&&&&&&

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Three C meeting與茶餐廳術語



最近梁特首的「Three C meeting」成為一時「佳話」,有人批評說他失禮,瓜瓜卻認梁特首在彰顯港式「化䌓為簡」文化。

不是嗎?如香港的茶餐廳,內部有自己一套術語,例如客人叫「凍奶茶」,伙記在落單時會寫「冬T」。「檸茶」就更直接,伙記會寫「OT」。為什麼?因茶餐廳工作䌓忙,秒秒上落都係錢,誰有時間慢慢寫上食物全名?同理,若要說「Three chief meeting」或「Three secretary meeting」,實在太過翹口又杉手,沒有「Three C meeting」那樣直接了當。

是次梁特首以身作則,向公眾示範和推廣港式茶記文化,將香港獨有特色帶入最高權力機構,是真正的「愛港」表現!自此以後,類似的直譯如3C13B(三司十三局),甚至結合Emoji如📜C(政務司)、$C(財務司)和⚖C(律政司),不難在政府公函中流行。將港式通俗文化引入最高權力機構,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呀!

忽發奇想,這些局長你又認得幾多?

1.🚎🏢S
2.🏠S
3.🍚💉S
4.♻️S
5.🛃S
6.🎓S
7.🛠S
8.💡S
9.🌇S
10.📈S
11.🐼S
12.👔S
13.💼S

#曲線要講明 #我認我超級無聊

&&&&&&&&

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咪再亂用波羅的海指數

韓進近日陷財困,圖為該集團集裝箱。(資料圖片)

全球第7大貨櫃航商韓進海運(韓國交易所股票編號: 117930)突申請破產保護,對本已步入寒冬的航運業添煩添亂。因事出太突然,且擔心韓進不能支付碼頭裝卸等費用,各地港口紛拒韓進船隻進港。按韓進截至本月17日船隻運作狀況報告,在97艘船隻中,約48艘滯留公海(Waiting in Open Sea)5艘遭扣押(Arrested)8艘被禁止進出港口(Embargo),情況有幾惡劣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韓進破產沒有震散航運股,股價反拾級而上,如主營集裝箱航運的東方海外(316)股價自831日至本月9日累升22%,中國遠洋(1919)和中遠海運港口(1199)(前稱中遠太平洋)分升17%2%。即使集裝箱佔收入約60%的中外運航運(368)同期股價升29%。最令人大感不解的是太平洋航運(2343)不做集裝箱而專注乾散貨,股價也大升66%。韓進雖經營乾散貨,但收入佔比非常少,集裝箱才是主要業務,破產只影響集裝箱市場。投資者是否錯誤解讀,讀者自行判斷,但坊間確有不少人不了解航運業,最常見是錯用「波羅的海指數」來為集裝箱航運股做分析,當中不乏著名股評人和財經專家。

國際航運市場大致可分乾散貨、集裝箱和油。雖同為航運,但各自有不同市場。乾散貨泛指工業原料和初級商品如鐵礦和木材等。集裝箱則是貨櫃,運輸物品主要是工業下游製成品如紡織品和電子產品等。油包括原油、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等。3個市場現況皆有別,以去年為例,乾散貨因運力過剩及貨運需求急跌,出現「價量齊跌」。集裝箱同受運力過剩影響,但貨運需求仍增,故現「價跌量升」情況。油就完全不同,因國際原油價格續低迷,石油貿易活躍下刺激運力需求。但油輪運力沒有同步增長令運費攀升,故是「價量齊升」。此外,3類貨品所用船隻也不相同,乾散貨是用乾散貨船運載,集裝箱用貨櫃船,原油用油輪,3種商船的規格完全不同,彼此不能互用,正如不會有人用貨櫃車去運送汽油,用密斗貨車去拖貨櫃,或用油車去載煤炭。

至於「波羅的海指數」(簡稱BDI),相信是太過有名,外行人不知道它只反映「乾散貨」市場的價格水平。若要分析「集裝箱」航運的運價,我們應參考「集裝箱運價指數」。不同地區有不同指數,於中國可參考「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簡稱CCFI)。若有人再用BDI來為集裝箱航運股把脈,就會知道此人連基本分析也搞錯。

回說韓進,弄至今日田地並非一朝一夕,過度借貸加上行業不景是主因。截至去年12月底,負債股權比率高達817%,代表在每100元資產中,89%依靠借貸,僅11%來自股本。此外,流動資本也急遽惡化,流動資產比率僅0.24倍,流動資產嚴重不足以抵償流動負債。早於4月,韓進已向主要債權人提出債務重組方案,可惜不獲批准才申請破產保護。另外,因事前未有妥善安排,旗下多艘正航行的船隻不能靠岸。韓進是南韓主要集裝箱航運公司之一,申請破產後,業界急需找尋其他航運公司代替,加上臨近年尾銷售旺季,運費一下子被推高。投資者憧憬運費續高企,航運股股價因而造好。但韓進運力只佔全球不足3%,就算破產也只是將商船出售而不是拆卸,不會影響全球整體運力。況且,未來幾年仍有大型貨櫃船下水,運力過剩問題仍困擾集裝箱航運業。由此推斷,航運股板塊現調整是早晚的事。

原文刊於:am730 2016-09-23

&&&&&&&&

I always agree with my boss

#我認我無聊 #人前人後 #口嗰句vs心嗰句 #提防影射認明真身 #IAlwaysAgreeWithMyBoss


&&&&&&&&

2016年9月20日星期二

2016年9月19日星期一

「摸底」「諮詢」確不同

「摸底」「諮詢」確不同

摸底五大特徵:
1.眉飛色舞
2.烔烔有神
3.咀角含春
4.十指緊扣
5.沒有距離

諮詢五大特徵:
1.眉頭緊皺
2.雙目無神
3.咀角向下
4.雙手緊抱
5.無限距離

#摸底 #諮詢 #提防影射認明真身 #我認我無聊


&&&&&&&&

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立會選戰凸顯會計師階級矛盾

梁繼昌(中)在會計界組別勝出。(資料圖片)
4年前,還是會計界立法會議員的陳茂波決定不競逐連任,議席由4位會計師爭奪,以當年候選人編號排序,分別是梁繼昌、黃宏泰、陳普芬及林智遠。論當時知名度,說林氏最高相信沒有人反對,廣受業界重量級巨頭支持,被看高一線。但最後卻由泛民背景的梁繼昌當選。

4年後的今天,同一議席由梁氏和陳弘毅對壘。陳氏雖標榜自己是獨立人士,但卻得到業界一眾巨頭支持,程度更較去屆有過之而無不及。如選舉日前幾天,幾個業界團體通過不同渠道為其拉票。在認識的會計師中,粗略估計逾七成表示支持他,聲勢可謂一時無兩。結果不用多說,梁氏衛冕成功。但始料不及的是票數差距甚大,梁氏取得12,131票,反觀陳氏僅得6,836票。問題來了,林智遠和陳弘毅均是業界翹楚,不論在那裡定能獨當一面,為何獲業界巨頭垂青卻無助選情?與幾位朋友分析後得出相同結論:梁氏連任當然與他過去4年表現有關,但另一重要原因相信是業界積存已久的階級矛盾。

雖然不知會計界選民的年齡分布,但從會計師公會資料所見,39歲或以下會員人數有16,554人,佔總人數達43%。眾所周知,會計師工作時間長,經常要無償加班,但待遇比其他專業並不優厚。為此年輕會計師早已滿腹牢騷,對手握大權的會計師老闆更是心存不滿。行業生態遲遲未見改善,年輕會計師豈不絕望?老闆們支持某候選人嗎,偏偏就要你們不能如願,愈鋪天蓋地宣傳就愈反感,投票時自然反其道而行。再講,陳氏政綱主打維護業界利益,無疑打動不少業界老闆的心,如倡議「造大個餅」就是一例。但不少年輕會計師仍在打拼階段,加上會計師人數以商界專業會計師佔最多,縱使餅造大了,我們又能分到多少餅碎?這也解釋為何陳氏得到巨頭支持,卻不能進一步贏取會計選民的心。綜合而言,選舉結果其實是選民對會計業界不滿的投射,是階級間的鬥爭。不論是誰,若有意為下一屆參選作部署,如何爭取年輕會計師認同是要務。

梁氏順利當選,選民如瓜瓜者有3個期望。首先,功能組別議員代表業界服務社會,理應以全港市民利益為先。除運用專業知識參與制定法律外,希望繼續為我們把關,好好監管公共開支和監察政府工作。其次是兩個關乎業界未來發展事項,說的就是上市實體核數師監管改革及公司條例第408條。核數師監管改革迫在眉睫,政府的方向很明確,一切從嚴,日後監管機構不單將全由非執業人士掌管,職權更是缺乏制衡,將集調查和判罰於一身。儘管業界普遍反對,但看來事在必行。若政府一意孤行硬推方案,希望梁議員能協助業界爭取支持。至於第408條更被業界視為惡法,若有核數師觸犯相關核數師報告遺漏罪行,連負責的審計員也有機會負上刑責。希望梁議員繼續跟進力求修訂法例,至少不讓審計員受株連。

最後是會計界選民基礎。按職業訓練局統計,目前全港逾10萬人從事會計和核數工作,但只有會計師公會的逾4萬名會員合資格登記成會計界別選民,以今屆選舉為例,已登記選民人數是26,008人,佔從業員人數僅26%。為使議員更具代表性,希望梁議員爭取擴大選民資格,以及在聽取業界意見時,不要忽略另外的74%。

在此恭喜梁議員連任成功,謹祝未來4年議會工作順利。此外,也請陳弘毅先生不要氣餒,你在選舉中的表現實在出色,請繼續為社會和業界出力。

原文刊於:am730 2016-09-09

&&&&&&&&

2016年9月2日星期五

給阿信屋的建議

759阿信屋受外匯因素影響。(資料圖片)
代表香港打不死精神的759阿信屋遭人惡搞,本周初網上瘋傳一篇「報道」,說因巨額虧損將全線結業,不單圖文並茂,而且還說聲稱是出自CEC國際(759)主席林偉駿之口。不少網民信以為真,其後CEC公開澄清絕無此事。其實該文的內容相當粗糙,如標題說阿信屋蝕7,000萬元,但實情是去年只虧損2,972萬元,即使計入其他全面虧損,總虧損也只是4,783萬元。此外,文章還說要補回虧損,至少要賣出298萬包薯片才成。但按文中所說以每包10元計,總金額只是2,980萬元,前言完全不對後語。CEC是上市公司,是次惡搞有擾亂金融秩序之嫌,執法部門應要介入吧。

究竟阿信屋有無結業危機?去年雖虧損,但經營活動現金流仍有4,226萬元淨流入。截至4月底,CEC流動資產不足以償付流動負債,但因整筆6.79億元銀行貸款須按會計準則歸類為流動負債。再講,該貸款以CEC物業和若干流動資產作抵押,銀行承受回收風險有限,除非銀行突「落雨收柴」,否則不會出現資金問題。儘管阿信屋結業風險有限,但不代表無隱憂。首先是貨品折扣,今年初圓匯回升,阿信屋於4月取消「689優惠」。但礙於客量減,在6月復辦,生意隨即回升。林先生在某報訪問中指與端午節7折優惠日比較,端午節當天開出發票僅59萬張,每張貨品平均數量4.6件。反觀復辦「689」,一天發票量68萬張,每張貨品平均數量升至4.8件。反映顧客對價格極敏感,取消折扣等於將生意拱手讓人。

顧客在意價格,常見解決方法是採用交叉補貼,如超市常將部分貨品減價作招徠,然後從其他貨品賺回來(註:有些超市會要求供應商承擔減價損失)。此招所以成功,因超市面積普遍較大,貨物種類齊全,大部分顧客不會只買特價貨。但阿信屋貨物種類必定不及超市多,不易做到交叉補貼,吸引顧客光顧必須鬥平,故不宜再取消折扣。另一方法是採用Product differentiation售賣特式貨品,阿信屋其實做得不錯,如早前推急凍麵包蟹和澳洲牛扒,因物有所值和宣傳得宜,反應熱烈,想添購但早已售罄。阿信屋還推自家品牌零食和食品,銷量似乎不錯,不妨多賣特色產品以增加生意。另一問題是獲利能力甚低,如去年每賣100元貨品才淨賺1.1元,能否壓縮採購和經營成本是關鍵。阿信屋似未出盡全力,如進口採購匯價。阿信屋貨品定價是按成本加成,匯價急升必推高售價,但售價太高影響銷情,最後影響毛利率。

如今年初日圓急升,故錄2,920.7萬元匯兌虧損。未計匯兌虧損整體毛利率約34.6%,計入後毛利率跌1.2個百分點至33.4%,影響可見一斑。匯價是外在因素,阿信屋也很無奈就不對。阿信屋採購主要以港元、人民幣、美元、日圓及歐元結算,當中日圓和歐元影響最大。如去年若港元兌日圓貶值5%,除稅後純利將22%或619.6萬元,若港元兌歐元跌5%,除稅後純利將減4%或113.3萬元。外匯對盈利影響大,按理應做對沖保平安,但阿信屋只靠調節貨品來源地減低風險,成效有限。市面有多種外匯對沖方法,花成本是必然,但與外匯風險相比,成本遠低於風險帶來的損失,應慎重考慮為進口採購做對沖,就算不是百分百,至少應做部分。

至於經營成本,店舖租金是主要項目,今年佔零售收益比重近12%。阿信屋應重組銷售網絡,減少重疊。以其知名度,可考慮將部分店舖遷往租金較低的住宅區或樓上舖,以降低舖租壓力。綜合而言,要配合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阿信屋必須設法壓縮成本,做到慳得1蚊得1蚊。

原文刊於:am730 2016-09-02

&&&&&&&&

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

百富環球的痛處?

圖為百富中期報告。
百富環球(327)可謂是非纏身,先有CFO李書沸大鬧分析員後黯然下台,後有謠言說海外銷售涉造假,前後夾擊令股價一蹶不振。本月10日收報6.78元,本月19日跌至6.02元,累跌逾11%。其實與分析員過不去非新鮮事,前任特首曾蔭權在回歸前出任財政司長時就大罵別人是「二流分析員」,氣勢逼人。李先生是否有樣學樣無法得知,但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若要罵分析員,最好先衡量自己有多少斤両,若不如曾爵士般霸氣,還是忍一忍海闊天空。

說也奇怪,李先生一派官仔骨骨,除CFO一職外,還兼任公司投資者關係主管,按理應精於與分析員打交道。再者,看看百富環球股價於2011年8月李先生加入前才不過2元,與現價相比,成績有目共睹,反映李先生能力極佳,為何沉不住氣?有人說是被分析員踩到「應收帳」這痛處,才氣急敗壞。實情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肯定,就是該股應收帳升了不少。

截至今年6月底,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14.54億元,較去年12月底增15.3%,比去年6月底更增30.7%。但期內收入只增20.3%,前者升幅高於後者,反映應收款回籠時間延長。有幾嚴重?今年上半年應收帳周轉期186天,較去年上半年高出21天。看看應收帳帳齡,截至今年6月底,180日以內帳款共10.37億元,但今年上半年收入僅13.33億元。即期內有77.8%收入於半年結前仍未收妥,較去年上半年的59.9%和去年下半年的53.5%高很多。

新債增加,舊債也未見有甚麼改善。截至去年12月底,帳齡在180日以內的帳款9.44億元,當中24%或2.26億元(即今年6月底帳齡在181日至365日的應收款)在半年結前仍未收回。此外,去年帳齡在181日至365日及365日以上的應收帳合共1.23億元,當中83.6%或1.02億元(即今年6月底帳齡在365日以上的應收款)仍未被償還。

應收帳周轉情況轉差,按理會加重流動資金壓力。但今年上半年存貨周轉期大減36日,加上應付帳周轉期延長8日,現金周轉期不升反跌23日,至171日。留意該股在今年上半年用保理(Factoring)作融資,將部分應收帳「出售」換取資金,並出現736.9萬元財務費用。因中期報告未披露詳情,不知具體金額、條款和費率。但應收帳周轉期沒有改善,估計該股沒有將應收帳賣斷給保理商。

應收帳上升原因,按管理層解釋發生一次過物流事件,該股須向巴西出口重要部件,故延後向其他客戶交貨。另一原因是延長客戶信貸期限,帳齡超過180日的帳款主要來自內地銀行和巴西客戶,管理層認為風險不大。但為何延長信貸期,是百富環球還是客戶提出?客戶周轉不靈?措施是暫時還是永久性?涉及個別還是所有客戶等,冀管理層進一步說明。要知道該股有信貸集中風險,如去年來自五大客戶銷售佔總收入44.4%,佔應收帳結餘37.5%,若延長信貸期涉及五大客戶,勢必對應收帳和現金流帶來負面影響。應收帳和現金流息息相關,如今年上半年應收帳增1.93億元,加上應付帳減1.96億元,難怪錄3.07億元純利下,經營業務現金流卻現1.17億元淨流出。可幸流動資金仍豐厚,手頭現金20.2億元,流動比率高達5.4倍,暫看不到償付能力有何問題。綜合而言,應收帳在今年下半年會否續增,應收帳周轉期會否延長,影響經營業務現金流,甚至令保理費用趨升,都是投資者須留意的地方。

原文刊於:am730 2016-08-26

&&&&&&&&

2016年8月19日星期五

滙控的回購魔法符咒

圖為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資料圖片)
瓜瓜是《哈利波特》迷,小說未拍成電影時已追看,最近出了第8集,背景是哈利打敗佛地魔的19年後,內容主要講述哈利一家,特別是步入中年的哈利及其二子的故事。新小說於發售當日已經入手,可惜近來太忙仍未翻閱。喜愛哈利波特小說,其中一個原因是書中描寫的魔法世界極為有趣,巫師只要揮一揮魔杖,唸一唸咒語,就好像甚麼都能解決。不過,印象中好像沒有咒語能把真正的加隆(小說中最貴重的錢幣)變出來。有趣的是,在現實財金世界卻有此厲害咒語,說的就是股票回購。

股票回購在眾多「盈利管理」技巧中較為獨特,不打盈利主意,而是向「每股盈利」埋手。假設某企業已發行股數為100萬股,今年純利100萬元,將純利除以發行股數,每股盈利1(100萬元/100萬股)。豈料管理層料明年純利將跌10%90萬元,為向股東交代,在市場回購10萬股,每股盈利基數即減至90萬股,計算後每股盈利仍是1(90萬元/90萬股)。不用提升企業實質盈利就能變出錢來,這個咒語神奇吧?遇過有些食肆為節省成本而減食材分量,為免顧客投訴便把碗碟換較細的,這種掩眼法與股票回購同出一轍。須留意,根據會計準則,股份回購時出現任何盈虧一律不會影響損益表,因公司與股東被視為一體,公司向股東回購股份,會計上只是「左手交右手」,只有在股東權益變動表才能看出端倪。

當然,企業回購股票不等於一定是「盈利管理」,每當上市公司宣布回購股票,市場多視為好消息利好股價。如早前公布2016年中期業績的滙豐控股(005),儘管上半年除稅前利潤(以列帳基準計)大跌28.7%97.14(美元,下同),即使撇除特殊重大項目,經調整除稅前利潤仍減14%107.95億元,但管理層決定動用25億元回購股份,消息一出即令股價一洗頹風。業績公布前一個交易日,滙控收報50.8港元,執筆時(本月11)收報54.4港元,加上約0.775港元中期股息,累升近9%

其實,滙控這次回購規模不算大,按本月9日收報54.35港元計,25億元約可回購3.59億股普通股,以當日已發行股數199.24億股計,可回購股數只相當於總股數約1.8%,而且對每股盈利正面影響有限,如今年上半年每股盈利0.32元,股數減1.8%後,只升至0.33元。回購那麼少,對每股盈利影響也甚輕微,但卻大幅推高股價,看來這25億元使得物有所值。

值得留意,回購將降低資本充足比率,對銀行來說並不是好事。但回購規模細,影響非常有限。此外,回購的股票將以庫存方式持有,即是將買回來的股票存放在公司而非註銷,這些股票既沒有投票權,也不享有股息,故能減少市場上的股票數目,亦可提高每股盈利和股息。以庫存方式持有的好處是具彈性,當需要資金時,只要將庫存股向市場出售就可套現,而且又可留起來作其他用途,如員工股權激勵計劃。

截至本月11日,滙控已動用3.46億港元在市場回購637.6萬股股份(約佔已發行股數0.03%),最高和最低買入價分別為55.06港元和52.92港元,平均買入價則為54.25港元。回購將於今年內完成,此舉是否有利下半年股價表現,回購又會否加碼,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6-08-19

&&&&&&&&

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

阿信屋的困境與前路

圖為759阿信屋門市。(資料圖片)
做零售生意很易跌落Overtrading陷阱,特別是在市道好景時。所謂Overtrading是指一盤生意過度擴張,結果因流動資金不足令生意難以維持,當中有7個表徵包括營業額急速膨脹、純利未能同步增長、流動負債和短期借貸急升、庫存積壓、賒帳銷售大增、應付帳款延遲支付及現金周轉不靈。拙作《阿信屋是否Overtrading》寫於2013年,文中提到阿信屋母公司CEC(759)符合上述頭3項表徵。但其他均有改善,加上現金流不俗,當時斷定CEC沒有Overtrading問題。事隔多年,阿信屋店舖數目比2013年增1倍至271間,營業額差不多翻了一番至24.59億元,但截至2016年4月底全年卻轉盈為虧錄2,971.5萬元虧損。為何業績見紅?面臨甚麼問題?此文嘗試探討。

首先是營業額急速膨脹但純利未能追上問題存在已久,於2014年度,營業額增43%,但純利只升18%。2015年度情況差不多,兩個增長率分為32%和17%。到2016年度急轉直下,營業額只增1.5%,純利更大跌207%至虧損。若看盈利能力一點不差,綜合毛利率升1.6個百分點至33.4%,毛利因而增6.5%。但銷售及分銷費急升18.2%,多賺的毛利不足以抵銷開支增加。租金和員工薪酬是開支增加主因。如租金佔零售收益比重升1.2個百分點至11.8%,因年內加開22間分店。員工薪酬佔零售收益比重也升1個百分點至8.9%。但輸得最慘是日圓匯價,因2016年初大幅反彈,零售業務淨匯兌損失2,920.7萬元。若沒有此損失,業績可望不用見紅。另一問題是庫存。2013年度存貨周轉期僅56天,2015年度僅57天。但分店數目升,貨品種類增(特別是去貨較慢的化妝品和耐用家品家電),加上零售市道欠佳,2016年度存貨周轉期急升13天,至70天,資金回籠時間勢必延長。於2013年度,現金周轉期75天,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別降至64天和61天,但2016年度急升至71天,流動資金壓力勢增。其實CEC流動負債比率已不理想,2013年度僅0.8倍,反映流動資產不足以抵償流動負債。去年度更降至0.7倍。撇除存貨的速動比率於2013年度僅0.5倍,去年度續跌至0.3倍,距離「1」合格水平漸遠。

CEC過度擴張影響已浮現,歸根究底是分店開得太快太多,碰上零售市道變差來不及轉身。其實阿信屋擴充銷售網絡是必需,因其經營策略是薄利多銷,純利率較低,要賺錢只能靠規模,集中大批採購爭取折扣,然後盡快出售圖利,分店需夠多才成。但若零售市況急速逆轉,投資在貨品資金被套住,加重流動資金壓力。此外,CEC純利率本身已甚低,如2015年度僅1.1%,即每賣出100元貨品才淨賺1.1元,只要經營成本和開支稍增,辛苦賺來的微利隨時被吃掉。

要挽回頹勢,阿信屋應重組銷售網絡,特別是分店重疊地區如大角咀及奧運站一帶有3間759阿信屋、2間Kawaiiland、1間急凍食品市場和1間麵包工房,阿信屋並非便利店,不用做到梗有一間係左近吧?最後一提,拙作《短評759中期業績》寫於2014年,當時提出CEC純利率太低,當時林偉駿先生在我的網誌留言說租金和皮費難以低於對手,唯有在股東利益動手,只給微薄回報。其實何不趁情況未算太壞,向股東集資減輕借貸水平?現在融資成本佔營業額僅0.9%不算貴,但難保日後成盈利負累。
聖經故事中,勇敢的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希望阿信屋能像大衛般打敗大財團,再為港人創奇蹟。

原文刊於:am730 2016-08-12

&&&&&&&&

2016年8月8日星期一

內審通識:為何審計人不能收禮

自從在審計這個範疇工作以來,一向謝絕收取任何禮物。即使簡單如一頓飯,也會事先向對方表明,不能接受奢華款待。至於同事間互送禮物,除非是喜慶事,否則可免則免。試過有新同事在農曆新年送禮物給我,連忙回了一封價值相若的利是,並表明以後不用再送。

在不少人眼中我太過不近人情,甚至有人說我失禮,但這樣做可省掉不少麻煩。或許是華人的饋贈文化所影響吧?甚麼「知恩圖報」、「得人恩果千年記」、「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等的薰陶下,每當我們接受別人恩惠,回報念頭油然而生,否則心裡自然產生愧疚感。現在無端受別人好處,日後總要連本帶利歸還。特別是做審計,在工作上做到中立和持平異常重要。試想想,若在審計過程中發現問題,你如何面對送禮給你的Auditee?尤更甚者,若他要求不要揭發,你能如何拒絕呢?又例如下屬表現不達標,但卻收了他的禮物,身為上司的你又如何好意思訓斥甚至解僱?

好了好了,即使你面皮夠厚堅持秉公辦理,也不怕負上「忘恩負義」之名。可是,單單「人言可畏」四字,就足以讓你名譽掃地甚至葬送前途。為甚麼?以發現審計問題為例,假設最後你確認屬低風險而無需上報管理層。可是,人家只知道你曾收過禮,但你卻難以解釋不把問題上報的決定,是基於客觀中立分析得出。就算給你做得到,莫說人家心裡總會有條刺,要大費周章證明自己清白,實在也費時失事。與其這般麻煩,不如拒絕所有饋贈為佳。

審計強調獨立,不收禮,不怕得罪人,都是審計人的必備條件。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6-08-05

&&&&&&&&

2016年8月5日星期五

《Pokémon GO》的商機

Pokémon GO為蘋果和Google帶來收益。(資料圖片)
拙作《任天堂流淚》寫於2014年,指任天堂(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7974)收入和純利均跌,因遊戲機銷量減。雖加強研發遊戲機和遊戲軟件,但銷量最佳遊戲仍離不開《孖寶兄弟》及相關人物。但最近有突破,在多國引起熱潮的手機遊戲《Pokémon GO》上周一終登陸香港。從「Google play」見此遊戲下載量達5,000萬次。試玩幾天發覺遊戲模式與「野外定向(Orienteering)」類似。

喜歡戶外活動的朋友都會知道,野外定向是尋寶遊戲,玩家用地圖和指南針順序到訪各控制點。每個控制點皆有一個打孔器,玩家須在控制卡打卡以證明曾到訪,誰在最短時間完成就能勝出。野外定向還有其他玩法如「奪分式定向」,各控制點有不同分數,難度愈高,距離愈遠的分數較高,玩家在指定時間取最高分數者勝。除徒步,還可以滑雪和單車形式進行。野外定向是一項高度發揮個人智慧和體能的野外運動,玩家須具備高超指南針運用技巧和地圖閱讀能力。 反觀《Pokémon GO》只要一機在手就成。說穿了,整個遊戲是用Pokémon包裝的野外定向,將現實與虛擬世界聯繫起來。

有趣的是,虛擬遊戲為現實世界帶來不少商機。如香港電訊(6823)旗下CSL及1010用戶可免費無限數據玩此遊戲,藉此吸引新客戶。如有叫車平台推出包車服務,玩家只要支付每小時計定額費用,就能邊乘車邊捕捉小精靈。有公司更推導賞團,為玩家定下可捕獲最多小精靈路線。載通國際(062)旗下九巴也不甘示弱,在Facebook網頁大賣廣告,教人如何乘搭巴士以捕捉「水系精靈」。

還有信和集團旗下商場在指定日期不定時免費開放「Lure module(小精靈誘餌)」。身為小精靈訓練員必定知道,當PokéStop使用此誘餌,半小時內能吸引各種稀有小精靈出現。但每次用誘餌盛惠100個Pokécoins(最低消費為8元)。雖然所費不高,但商場推出如此「大圍福利」,加上商場還舉辦活動,最快捉到指定精靈的玩家可獲現金券,有利吸引人流。外國也有不少有趣商機如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推出意外保險,主要對象為此遊戲玩家。如美國有人提供代捉小精靈服務,時薪20美元。英國更有人在網上兜售高Level帳號,據報個別帳號被炒至近7.5萬元。

至於Pokémon創造者任天堂自遊戲於7月6日推出以來,股價經歷暴升暴跌。如當天收市價14,380日圓,若以7月19日高位31,770日圓計,累升達121%。但當市場搞清楚任天堂在此遊戲的角色後,股價隨即急瀉18%至23,220日圓。跌勢雖未止,但以7月28日收市價21,080日圓計,仍累升47%。

按任天堂澄清公告,《Pokémon GO》由美國公司Niantic, Inc開發,任天堂只佔該公司32%股權。更重要的是,任天堂是以權益法(Equity method)為此投資入帳,故只有Niantic的分佔盈利計入損益表,加上任天堂只向Niantic收取授權費及研發和營運協作費,貢獻盈利有限。儘管任天堂將推出周邊產品「Pokémon GO Plus」,但管理層透露相關銷售已包括在早前公布的全年盈利預測內。

究竟誰最受惠?相信是蘋果公司和Google。如遊戲要在App Store上架,蘋果除收取上架費外,也從玩家購買道具的收益中分成。自遊戲推出以來,每當打開遊戲皆看到一片「落櫻」,證明不少玩家願意付費。遊戲最終為兩間公司帶來多少收益,且看下一期季度業績。

原文刊於:am730 2016-08-05

&&&&&&&&

2016年7月29日星期五

翠華業績倒退原因

翠華毛利率升1.7個百分點。(資料圖片)

要論當今流行做生意手法,不得不數「開分店,上市,賣盤」三部曲。上市不足4年的翠華(1314)看似走這條路。上周突停牌,復牌前公布控股股東獲第三方洽購股份。翠華最終會否賣盤仍是未知之數,截至今年3月底業績倒退卻是事實。收入雖增3.7%至18.68億元,但年內純利大減54%至7,247.1萬元,是自2012年上市以來首次倒退。零售市道轉差、訪港旅客人數減少,收入仍增長已算不錯。政府統計處資料,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食肆總收益」1,048.62億元,按年增3.5%,包括港式茶餐廳在內的「中式餐館」同期增長僅1.3%。反觀翠華,香港業務期內收入增3.3%至13.09億元,增長率雖略低於全港食肆平均數,但高於中式餐館平均。至於內地業務按國家統計局資料,同期「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按年增9.2%,但翠華收入只增4.1%至5.44億元,反映表現低於市場平均。

此外,收入之所以增加,主要是年內加開分店,每間餐廳平均收入反跌。首先是香港業務,來自餐廳收入總額(港區收入減去合營企業銷售)是13.05億元,與自營餐廳數目34間相除,每間餐廳平均收入是3,838.29萬元,按年跌8.7%。至於內地業務,來自餐廳收入總額是5.43億元,與自營餐廳數目24間相除,每間餐廳平均收入2,264.55萬元,按年跌幅達17.6%。值得留意,新店貢獻的收入不足1年,因此必定拉低平均數。可是,翠華未有公布同店銷售表現,上述分析只能反映概況。

毛利率方面,期內有71.3%,升1.7個百分點。管理層解釋採取集中採購以獲價格優惠、推措施減低食材浪費及設中央廚房降食物加工成本。競爭對手大快活(052)和大家樂(341)毛利率又如何?若銷售成本只計食物成本則分別是75.3%和68.5%。翠華雖不及大快活,但較本地一哥大家樂為佳。毛利率雖改善,但經營開支增13.9%,多賺的毛利不足以抵銷開支升幅,當中包括員工成本、餐廳租金及折舊費用。論對盈利衝擊之深,餐廳租金的影響最大,對收入的比率增1.2個百分點至16.7%。因分店數目(不包括合營企業)增18.4%至58間。若簡單地將租金開支除以餐廳數目,每間分店平均租金減5.5%至537.14萬元。接著是折舊費用,對收入的比率增0.9個百分點至6.3%。因餐廳數目增加導致折舊成本上漲。此外,年內多間餐廳錄虧損,故若干固定資產須減值2,777.7萬元,並計入其他開支內。

最後是員工成本,對收入比率增0.6個百分點至27.5%。年內加開新店,員工人數增7.4%至4,175人。將員工成本除以員工人數得出的平均年薪為12.28萬元,較去年減1.2%。值得一提,若將員工人數除以自營餐廳數目,每間餐廳平均需配備72人,較去年度的79人降9.2%。但如前所述,每間餐廳平均收入下跌,不知會否與人手配置數目下降有關?站在顧客角度,最關心是否物有所值。以目前一個早餐B盛惠33元為例,當中9.5元是食材成本、9.1元是人工、5.5元是租金、2.1元是折舊、5.6元是其他,餘下1.3元是股東和少數股東應佔純利。說到股東,相信今年最開心,除派中期股息2仙外,管理層建議派末期股息1.5仙和特別股息1.6仙,共5.1仙,比去年每股盈利5.07仙還高。翠華股價由年初1.81元跌18%至目前1.49元是後話。業績倒退,加大派特別股息,把全年盈利派盡,大股東是否如股票編號般與翠華「一生一世」,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6-07-29

&&&&&&&&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

內審通識:善用Excel的情景分析

上一篇示範如何善用「What-if Analysis」的「Goal Seek」和「Data Table」功能,這篇將分享另一個功能,「Scenario Manager」。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進行情景分析 ( Scenario analysis ),例如盈利預算、投資回報預測、壓力測試和風險評估等。此文將以企業的盈利預算做例子,示範如何利用Excel的「Scenario Manager」進行情景分析。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以2015年的實際表現去預測2016年的表現。當中影響「稅前盈利」的三個要素包括營業額增長,銷售成本增長,和經營開支增長。按管理層預測,未來一年的盈利有三個可能,包括「最好」,「最有可能」,以及「最差」,各情況的三個增長率皆有分別,例如營業額增長率分別是15%、10%和5%。

1. 首先,我們以2015年的實際數字編制報表如下,並且以「最有可能」情況的增長率來計算2016年的預測。



2. 完成報表後,我們需要為四個儲存格輸入名稱,包括C2 ( 營業額增長 )、C3 ( 銷售成本增長 )、C5 ( 經營開支增長 ) 和 D6 ( 稅前盈利 )。以C2為例,先選取C2,然後按滑鼠右鍵並點選「Define name」。



3. 之後在「Name」中輸入「營業額增長」,然後按「OK」。



4. 重覆步驟3,為其餘三個儲存格輸入名稱。即是將C3設定為「銷售成本增長」、C5為「經營開支增長」,以及D6為「稅前盈利」。

5. 接著在「Data」的「What-if Analysis」中揀選「Scenario Manager」,然後按「Add…」加入三個情景。以「最可能」為例,在「Scenario name」中輸入「Likely」,然後將「Changing cells」設定為C2、C3和C5,並且點選「Prevent changes」。



6. 按「OK」後會出現一個輸入窗口,將「最可能」的增長數值輸入各欄。



7. 重覆步驟5和6,完成後在「Scenario Manager」中會看到三個已輸入的情景。



8. 只要揀選任何一個情景然後按「Show」,報表就會自動計算稅前盈利 ( 即儲存格D6 )。例如揀選「Worst」然後按「Show」,稅前盈利即時計算出510,000。



9. 若然希望一次過看見所有情景,只要按「Summary…」,各情景的變數連同結果就會形成,並以工作表形式顯示,用家也可以選擇以Pivot table顯示。



最後一提,此功能可以處理最多32個變數,輸入了的情景可以隨時增加、刪除和修改,更可以與其他工作表的情景合併,非常好用。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6-07-22

&&&&&&&&

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從醫委會到會計師監管改革

梁家騮藉拉布等令醫委會改革方案未獲立法會通過。(資料圖片)

隨著立法會今屆會期終結,醫委會改革草案也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幕。儘管各關係方通過協商圖解決分歧,但草案仍未得到部分醫生團體贊成,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更一改溫文形象,在會上不斷要求點算法定人數,以求拉布將草案拉倒。

草案惹來醫生強烈反彈,問題核心在醫委會日後的組成,業界擔心特首藉委任委員來操控醫委會。特首委任制不是新鮮事,為何現在才認為不妥?因主要是醫生對特首梁振英缺乏信任,生怕他任用非人,找自己友干預醫委會運作,繼而放寬境外醫生註冊門檻,好讓內地醫生也能來港執業。梁議員在一次訪問中,已然暗示不信任梁特首,認為近年幾次公職委任皆引起社會爭議,因此相信制度好過相信個人。有趣的是醫學界這次打著「倒梁」旗號,以今時今日社會氣氛,連「ABC(Anyone But CY)」也能成競選政綱,按理是必勝無疑。但結果剛好相反,輿論普遍批評醫生自私自利,沒有顧及病人利益,反映社會已受夠,認為改革不能再拖。

醫生群起反對以爭取自身利益,同為三師之一的會計師也面對一場監管制度改革,說的是「優化上市實體核數師監管制度建議」。公眾諮詢文件於2014年推出時,業界已有反對聲音,但卻未能形成大氣候。如政府建議將財務匯報局升格成日後獨立監管機構,其職權更集警察和法官於一身,負責核數師日常巡查和調查外,亦同時負責判罰。對此,香港會計師公會表明反對,但在「與國際做法接軌」大前提下,反對看來無效。

又例如建議的最高罰款竟達1,000萬元,據報此水平是參考保險中介的罰則。但一間小型上市企業的核數費用隨時少於100萬元,把其他界別的罰則硬套在會計業界,做法極不恰當,對中小型會計師行不利,只會鞏固大型會計師行壟斷局面。儘管同業組成聯盟試圖抗爭,到目前仍沒有甚麼好消息。好像財匯局最近在立法會一次工作匯報中被議員問及處分機制安排,局方只重申諮詢文件建議,說將訂立罰款指引,令會計師不會因罰款而陷入財困云云。

更重要是按目前機制,財匯局成員皆由特首委任(註:部分成員須由關係方提名,部分是當然成員)。新機制卻更進一步,除財匯局行政總裁是當然成員外,所有成員須由特首委任,業界無權過問。反觀目前自我監管制度公平得多,核數師監管雖由會計師公會負責,但會計師至少有權以一人一票方式推舉業內人士進入公會作理事。再者,為減低「自己人審自己人」的影響,按現行法例,所有案件須提交由5人組成的紀律委員會處理,當中3人包括主席必須是業外人士。可見現制度具備相當大程度的獨立性。從種種跡象看來,監管改革事在必行,不單一切從嚴,監管機構全由「非執業人士」掌管。

忽發奇想,會計師能否依樣畫葫蘆,仿效醫學界做法反對核數師監管?看來不成。首先,會計業界「梁粉」者眾,「倒梁」肯定行不通。其次相信是專業使然,會計師極尊重法律法規,即使環境如何惡劣仍願意遵守遊戲規則,不會做出過激行為。如2012年政府推出《公司條例草案》,當中第399條不單將核數師疏忽行為刑事化,還株連負責項目的審計員。儘管業界強烈反對,但當時不少議員均表示支持政府方案。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會計師聯合起來奔走於各方黨派和官員作遊說,結果成功否決政府方案。但面對嚴苛監管改革,還要「外行管內行」,一眾會計師能否像「399」般「打斯文交」,還是被迫不顧形象「打爛仔交」,全看政府能否吸取醫委會改革的教訓了。

原文刊於:am730 2016-07-22

&&&&&&&&

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英鎊急跌如何影響英國概念股

圖為長和於英國的零售店Superdrug。
英國「意外地」脫歐,除了一地眼鏡碎片外,也殺了全球主要股市一個措手不及。其實投資者不怕壞消息,但最忌事情與市場預期不符,加上脫歐未有先例可循,出現恐慌性拋售在所難免。若論傷勢,當然要數多隻英國概念股,如滙豐控股(005)、長江和記實業(001)、渣打集團(2888)和保誠(2378),脫歐公投公布後3個交易日的累計跌幅分別為9%、11%、12%和19%。

雖說脫歐將對為英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但脫歐談判需時,英國不會在今天離開歐盟,為何英國概念股跌得那麼慘?首先,股票市場永遠向前看,今日股價反映企業未來盈利,既然前景未明,股價下跌自然不過。再講,即使是今個年度,在英鎊匯率急跌下,英國概念股的盈利必然受壓,當中的佼佼者要數長和。

於去年上半年,長和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盈利)461.65億元,當中32%(即147.73億元)來自英國,17%(78.48億元)來自英國以外的歐洲地區。假設今年業績與去年相若,英鎊兌港元平均兌換價(即期初加期末除以二)於今年上半年跌9.9%,推斷從英國賺取的EBITDA將減14.6億元。歐洲地區盈利也同遭殃,同期歐元兌港元平均兌換價跌5.4%,該區EBITDA將減4.21億元。兩者合計已令長和少賺18.8億元,相當於去年上半年EBITDA的4.1%。若今年上半年業績持平,單是匯價波動已蠶食近半成盈利。這還未算,長和綜合財務報表以港元列帳,編製合併報表時,所有境外業務的報表需換算成港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包括聯營及合資企業權益的總資產是10,329.44億元,假設英國業務佔21%(與收益佔比相同),即2,169.18億元,由於英鎊兌港元匯價於今年上半年挫9.4%,預期英國資產帳面值換算成港元後將減204.13億元,相當於總資產的2%。可幸的是,以英鎊結算的債務約719.01億元,英鎊貶值變相令債務減67.66億元,相當於總債務的1.9%。可以推斷今年上半年將至少錄136.47億元(204.13億元減67.66億元)的換算虧損,並於其他全面收益中入帳。

值得留意,換算虧損雖不影響每股盈利和股息,但須在股東權益和儲備內扣減,故每股資產淨值將跌。截至去年12月31日,長和股份數目約38.6億股,與換算虧損相除後每股虧損約3.54元,故每股資產淨值將由101.9元減至98.36元,跌約3.5%。執筆之日,長和股價是84.3元,較上述估算為低。本人現持有長和股份,現價是否抵買不便評論。

至於英國業務比重相若的保誠,去年稅前盈利約35%來自英國。有趣的是,保誠股價跌幅較長和大,相信因市場憂慮脫歐將嚴重影響當地投資環境和金融活動。特別是保誠旗下英國資產管理業務不論結構、分銷渠道和客戶基礎較依賴歐洲,其執行總裁曾指脫歐將削弱業務吸引力。反觀長和在英業務較分散,即使當地經濟下行影響其零售生意,但對電訊及公用事業衝擊預期較少。

有一點似乎無人提及,就是保誠的合併財報以英鎊列帳,英鎊大幅貶值反有利換算。以去年上半年為例,保誠稅前利潤21.89億英鎊,當中約67.5%(即14.78億英鎊)來自英國以外業務。假設這些業務皆以美元入帳,及今年上半年業績與去年相若,美元兌英鎊平均兌換價於期內升11.2%,稅前利潤將多賺1.66億英鎊,相當於去年上半年的7.6%。即只要保誠能維持去年表現,單是外幣換算已能提升盈利。保誠股價屢創新低,曾低見118.9元,以年初180元計算跌幅高達34%,是否跌得過分,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原文刊於:am730 2016-07-15

&&&&&&&&

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內審通識:善用Excel的What-if analysis

當審視管理層的決策是否合理時,我們可以採用假設分析 ( What-if analysis )。所謂假設分析,其實是一個模擬分析工具,首先計算出不同方案所產生的結果,然後再根據結果選擇最適合的方案。例如定期存款,選擇不同的年期和利率,得出的回報皆也有分別,究竟那個組合最佳最合適, 接下來將以Excel的What-if analysis作示範。

假設公司有一筆閒置現金,金額為100萬元,若用作定期存款,並選擇1年期,年利率為0.2%以及以複式計算,到期後得出的回報為2,000元。

好了,假設管理層希望1年後能得到3,000元,利率要多少才達標?Excel設定的步驟如下:

1. 首先建立以下的工作簿,Interest income ( 儲存格B6 ) 的計算程式是「=(+B2*(1+B4)^B3)-B2」。完成後,在「Data」中選取「What-if Analysis」,然後再選「Goal Seek」。



2. 將「Set cell」設定為B6 ( 即Interest income ) ;在「To value」中輸入「3,000」 ( 即是將B6轉換成3,000 );最後將「By changing cell」設定為B4 ( 即是將利率設為可變 )。




3. 這樣設定下,Excel將會鎖定Interest income 為3,000,並倒算出利率為0.30%。




另一問題,若然利率0.2%不變,存款要多少年才能獲取3,000元呢?步驟與上述一樣,唯一分別只是將「By changing cell」設定為B3 ( 即是將年期設為可變 ),得出的結果將是1.5年。



綜合而言,若管理層希望將利息回報由2,000元提升至3,000元,他們可以選擇為期1年、利率為0.3%的定期存款,或者為期1.5年、利率為0.2%的定期存款。

以目標來尋找變數,好處是快捷,但壞處是每次只能改變一個變數,若果要測試多個變數,每次輸入有點費時,若然希望一次過看到所有變數組合的結果,我們可以利用「Data table」功能。步驟如下:

1. 首先建立一個表格,在儲存格E8輸入「+B6」,然後在儲存格F8至I8分別輸入年期的變動值,這裡我們用1、1.5、2和3。接著在儲存格E9至E12分別輸入利率,這裡我們用0.2%、0.25%、0.3%和0.35%。

2. 完成輸入後,選取儲存格E8至I12。在「Data」中選取「What-if Analysis」,然後再選「Data table」。



3. 將「Row input cell」設定為年期 ( 即儲存格B3 ),以及將「Column input cell」設定為利率 ( 即儲存格B4 )。



4. 完成後Excel將自動列出所有變數組合的結果。



從上面的結果,我們可以輕鬆揀選組合,例如利息回報在6,000元左右,我們可選擇2年期和0.3%利率,或選擇3年期和0.2%利率。

最後一提,What-if Analysis中還有一個Scenario Manager功能,能夠處理最多32個變數,而且能把變數組合儲存、即時計算,以及列出摘要。此功能的操作詳情將於下篇再續。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6-07-08

&&&&&&&&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如何分析零售股業績(下)

圖中為I.T主席沈嘉偉。(資料圖片)
上一篇以服裝名牌I.T(999)做例子,示範如何分析銷售增長和產品盈利能力,接下來將探討另外兩個分析零售股的基本因素,包括經營效率和資金回籠時間。

首先是經營效率,經營溢利率(即經營溢利除以營業額)是良好衡量工具,I.T截至2月底年度跌1.3個百分點至5.6%。此比率反映核心業務獲利能力外,與整體毛利率60.6%一併分析,大概得出I.T去年成本結構,即每賣100元成衣,減39.4元(100-60.6)銷售成本,再扣除55元(100-39.4-55)經營開支後賺5.6元溢利。2015年度銷售成本、經營開支和經營溢利分別是37.8元、55.3元和6.9元。比較兩年結構發現去年經營溢利之所以減1.3元(6.9-5.6),因銷售成本升1.6元(39.4-37.8),經營開支反減0.3元(55-55.3),代表經營效率略提升。

在經營開支中,佔比最大數僱員成本和租金開支。去年僱員成本雖受控,對營業額比例減0.4個百分點至15.7%,但僱員人數增10.4%,即使人均年薪跌7.4%,僱員成本仍增2.2%至11.85億元。租金開支影響更大,對營業額比例升0.6個百分點至25%。因中國加開分店,即使香港店舖減少,但淨銷售面積仍增7.6%,儘管年內平均呎租(即租金與總銷售面積相除)跌0.1%,租金連同管理費的開支仍漲7.6%至18.85億元。

接著探討資金回籠時間。零售生意講究貨如輪轉,一般來說,零售雖收錢快,付錢慢,但若去貨時間太長,流動資金就被套住。要量度去貨速度,須看存貨周轉期,即由貨物製造或購入至賣出所需時間。I.T期內需163天,按年增3天。按管理層解釋,因香港銷售增長減弱所致。簡言而之,即部分產品賣唔出。值得留意,思捷(330)、堡獅龍(592)和佐丹奴(709)存貨周轉期分別是104天、83天和78天,前兩者批發業務較大,去貨較I.T快是理所當然,但佐丹奴批發收入佔比與I.T相若,兩者存貨周轉期差距仍逾1倍,看來I.T須想辦法改善庫存。此外,留意貿易應收和應付帳款周轉期。I.T未有公布,唯有自行計算。I.T期內貿易應收帳款周轉期增1天,至11天,應付帳款周轉期維持在50天。

綜合3個周轉期看,I.T由貨物購入至賣出需163天,然後再過11天後才收到銷售款,資金回籠共需174天。I.T向供應商支付貨款時間是50天,兩者相減後得出124天是現金周轉期,代表現金周轉需求。與2015年度的120天比較則多出4天,反映營運資金壓力略增。說到流動資金就不得不提I.T的投資管理,其早前持有11.87億元人民幣定期存款,但人民幣貶值,故產生6,514.6萬元兌換虧損。經營溢利倒退14.7%,至4.21億元。說也奇怪,截至2015年度年結日,I.T手頭現金22.94億元,當中人幣竟佔83%。但同期人幣貶值4%,難怪I.T輸那麼多了。

翻查過往資產負債表,2013年度手頭現金僅62%是人幣,到2014年度大幅提升至82%。有此一舉,相信因當年匯率趨升而加重人民幣投資,可惜貶值時走避不及。投資有兩種方法,其一是「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其二是「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and watch that basket」。I.T既沒有如前者般分散風險,也沒有如後者般緊貼市場留意匯率變動。

綜合而言,受香港零售市道拖累,I.T整體銷售增長放緩。經營效率雖略提升,但毛利率下跌,核心業務獲利能力下降,加上存貨周轉期高企及投資管理有待改善,這些都是I.T急需解決的問題。

原文刊於:am730 2016-07-08

&&&&&&&&

2016年6月29日星期三

英國脫歐衝擊香港經濟,不容低估

脫歐消息公布當日,本港財金官員紛紛派定心丸,說英國脫歐對本地影響較小。更有朋友認為,脫歐純粹別國國事,與香港人何干?

十分榮幸能再與端傳媒合作,寫了這篇文章,分析脫歐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原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625-opinion-bittermelon-brexit/

&&&&&&&&

2016年6月27日星期一

內審通識:如何利用Excel核對資料

在審計過程中,我們經常需要核對資料以評定是否真確無誤,例如採購部開出的採購單,單上供應商是否經公司認可。又例如銷售發票,產品價格是否與公司批准的最新價目表一致。可是,企業每年開出的採購單和發票隨時成千上萬,單靠人手抽查不單費時,而且發現問題的機率也有限。不過,若使用Excel或審計軟件,就能做到100%檢查,審計師可騰出時間集中跟進有問題的單據。

如何去做?我們可以利用Excel的函數「Vlookup」,以下將以採購單做示範。

1. 下圖左邊是「認可供應商名單」( 欄位A至B ),右邊是「採購單登記冊」(欄位D至G)。是次核對之目的,是要確定已開出採購單上的供應商(欄位E),是否同時出現在供應商名單上 ( 欄位A ),以及處於甚麼狀態 ( 欄位B )。



2. 接著我們要決定核對的基準和對象。在這個例子中,「認可供應商名單」是基準,「採購單登記冊」是被核查對象。然後決定那一個欄位為「查找數值」,在此例子中是「供應商名稱」。決定以後,我們須確保核對基準的查找數值放在工作表的最左方 ( 欄位A )。

3. 在儲存格I4輸入公式「=VLOOKUP(E4,A$3:B$15,2,FALSE)」。



4. 另一方法是在「Formulas」中點擊「Insert Function」,然後按指示輸入各項數值或參數。在「Vlookup」函數中:

「Lookup_value」代表核查對象的查找值 ( 儲存格E4 ),即供應商名稱,Excel會在認可供應商名單中尋找此值。

「Table_array」代表核對基準的範圍 ( 儲存格A3至B15 )。

「Col_index_num」代表傳回值的欄目序號,即是當Excel在供應商名單中找到符合的名稱後,在儲存格將要顯示的欄目資料。由於測試是檢查供應商是否已認可,因此希望傳回供應商的狀態(即欄位B) 。

「Range_lookup」代表邏輯值,若輸入「True」或省略表示尋找最接近的查找值,「False」表示只會尋代完全符合的查找值。這個測試我們選擇「False」。



5. 將儲存格I4的公式複製至I5至I13。

6. 當採購單上供應商名稱 ( 儲存格E ) 與名單 ( 儲存格A ) 相符,欄位I的儲存格將顯示供應商狀態。若果採購單上的供應商並不在名單上,儲存格將顯示「#N/A」。


如圖所示,核查結果發現兩張採購單有問題,包括PO-005的供應商已被取消認可資格,PO-008的供應商更不在認可供應商名單內,審計師須跟進為何出現如此問題。

最後有幾點補充,將兩份清單放在同一工作表上,純粹只為方便示範。實際操作時,兩份清單可以放在不同的工作表或者不同的檔案中。

此外,Vlookup之所以能發揮作用,先決條件是核查對象和基準的查找值必需一致,假若其中一方稍有分別,如名稱後多了一個空格,Excel會視為不同而顯示「#N/A」。為避免類似問題,若然查找值是字串,我們可以先用函數「Trim」把不必要的空格清除。

經驗之談,若以供應商名稱作查找值,核查對象和基準往往不一致,例如一方用上Ltd,另一方使用Limited,雖然意思一樣,但Vlookup是不懂的。所以,若果可以,以供應商編號作查找值較佳。

除此以外,Excel還有函數「Hlookup」,適用於數值排序是橫向而非縱向,用法與Vlookup一樣。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6-06-27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