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恩達財務表現如何?

恩達於本月8日升至102元新高,但隨即急瀉。圖為其網站。
最近股市交投暢旺而且波動,不少股票股價均大上大落,當中一間叫恩達集團(1480)的相信無人不識吧?此股於去年12月8日上市,當日收市價只有1.36元。有趣的是,剛好在6個月後(即本月8日),股價曾創下102元的上市新高,當日收報17.44元。在此之前,股價其實已經有異常變動,在本月6日至8日期間,恩達已發出過3次不尋常價格變動公告。以52周最低和最高價計算,兩者相差達100.68元,恩達於2014年度的每股基本盈利為24仙,股價102元相當於市盈率425倍,即使是現價7.4元,市盈率也有30倍。市盈率如此之高,究竟此股做甚麼生意?其財務表現又如何?

按年報披露,恩達從事印刷電路板的製造和銷售,當中包括通訊及消費電子產品的電路板。近年智能手機及相關通訊產品發展蓬勃,電路板應不愁沒有生意。恩達的確沒有令投資者失望,收益於去年增加14.1%至6.64億元,主要原因是整體採購訂單增加。不過,2012年和2013年收益增長並非如去年般高,增幅僅分別為2.7%和0.8%。

有一點值得留意,若將收益除以產量(假設產量等於銷量),產品平均售價於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每方米1,431元和1,201元,單價出現下跌趨勢。可惜2014年沒有公布產量,所以未能得知去年單價有沒有重大變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整體毛利率續跌,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22%和23.2%,到了2014年只有21.2%。按管理層解釋,主要原因是恩達將部分工序外判,因而增加銷售成本。不過,隨著新廠房落成,於本年投產以增加產能,相信到時外判將會減少,有助減輕銷售成本的上升壓力。

除了毛利率外,恩達的債務也值得看看。於未上市前的財政年度,即2013年,年內平均資產總值為6.19億元,權益平均值為2.43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255%就是財務槓桿比率,代表在每100元資產中,61元是靠借貸融資,餘下的39元才是股東權益。

在上市後,由於股本和儲備增加,財務槓桿比率即時下降46個百分點至209%。槓桿比率下降,但不代表債務減少。由於上市所得款項主要用於修建新廠房工程以及購置機器,而非償還計息銀行借款,加上年內的新造借貸,令餘額增加22.5%至1.55億元,向銀行支付的利息(未扣除資本化利息)因而增加42%至672.9萬元。

雖然利息開支急升,但由於恩達的盈利不俗,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溢利)上升19%至7,341.3萬元,按融資成本584.3萬元計,利息覆蓋率達12.6倍,反映恩達有足夠盈利應付融資成本。整體而言,毛利率雖續跌,財務槓桿比率也較高,但財務表現不差,略嫌淨溢利率僅得6.7%較低,目前股價是否值30倍市盈率見仁見智,但425倍明顯脫離基本因素了。

就恩達股價波動一事,證監會在本月14日發出公告,指出該股股權高度集中,於本月7日,20.94%發行股本由6名股東持有,加上1名主要股東所持的75%股份後,他們佔發行股本總額達95.94%,因此提醒投資者在買賣此股時務必審慎行事云云。坦白講,股價異動與公告發出日距離達6天之久,除了讓我們知道股權有幾集中外,這樣的溫馨提示於投資者而言,又有甚麼實質作用呢?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27

&&&&&&&&

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

廣南盈利預測

圖為廣南的馬口鐵產品。
廣南集團(1203)上月公布今年首季業績,營業額倒退17.6%至7.3億元,股東應佔純利更大跌42.5%至2,086萬元。按廣南解釋,主要是兩項主要業務包括馬口鐵和鮮活食品的表現未如理想。奇怪的是,廣南股價並沒有因此而插水,業績公布翌日的收市價是1.39元,與公布前比較僅下跌0.7%,近日股價更試過至1.64元的52周新高,執筆之日收報1.49元。不清楚為何股價未有跟隨業績而調整,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業績倒退不是今天才發生,廣南去年的營業額減少2.3%至34.13億元,股東應佔純利則減少16.7%至1.45億元。

究竟為何這樣?先講貢獻集團營業額近九成的馬口鐵業務。未深入討論前,其實甚麼是馬口鐵?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底面均鍍上錫的鐵皮,由於具有既可防鏽、又耐腐蝕、而且無毒的特性,適合用來製造罐頭,令食物可以長期保存。

除此以外,馬口鐵還可以用於包裝其他物品,例如飲料、化工、醫藥、衛生和塗料等。有趣的是,馬口鐵早期稱為洋鐵,但因當年中國第一批進口的洋鐵來自澳門,而澳門當時音譯為「馬口」,馬口鐵因而得名。

回說廣南的製造及銷售馬口鐵業務,今年首季營業額減少18.7%至6.52億元,按管理層解釋,下跌原因主要是鋼鐵行業供大於求以及白熱化競爭,因而對馬口鐵的銷售構成壓力,令產品的售價和銷量於期內下降。情況有多差?先講單價,將營業額除以銷量,今年首季平均每噸售價為7,747元,較去年同期下跌了2.6%。至於銷量,今年首季有8.4萬噸,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了16.5%。如此看來,雖然是「價量齊低」,但價比量下跌幅度較少,總算有點欣慰。有一點值得留意,去年首季的銷售額剛好佔去年全年營業額約25%,假設此比率於今年不變,預期今年全年的銷售將是33.7萬噸,較去年全年下跌15.2%。再假設售價能維持在現有水平,預期今年全年馬口鐵的營業額約為26.1億元,與去年比較減少15.1%。

接著講鮮活食品業務,今年首季營業額減少5.9%至7,228.2萬元,下跌原因主要是活禽代理及銷售業務受禽流感影響。有趣的是,期內分部溢利卻不跌反升,按年增加11.4%至2,000.4萬元,可惜公告沒有解釋原因。

不過,隨著本港已恢復輸入活雞,加上廣南整體供港活豬市場佔有率達到46%,盈利貢獻較為穩定,相信第二季的營業額將有改善。與馬口鐵的情況差不多,鮮活食品去年首季的銷售額佔去年全年營業額約24%,假設此比率在今年同樣不變,預期今年全年的營業額約為3.01億元,與去年比較僅下跌4.5%。

既然計算了兩大業務的營業額,不如來個大膽盈利預測。按2014年年報,馬口鐵和鮮活食品業務的營業額佔集團約99.3%,假設今年能維持不變,廣南的營業額於今年全年將會是29.32億元。此外,去年的股東應佔純利有1.45億元,與34.13億元營業額相除,得出的淨利潤率是4.2%。假設今年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令此比率變動,預期今年全年的股東應佔純利將有1.23億元,與去年全年的1.45億元比較,今年業績將會倒退15%。

此預測有幾準確,現階段當然無法核實,但以季度表現預測全年盈利,是一個比較簡單而且快捷的方法,特別適用於業務比較單一,並且不受季節性因素影響的企業,有興趣不妨一試。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22

&&&&&&&&

2015年5月20日星期三

重蹈「高鐵」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早前指高鐵或超支逾200億元。 (資料圖片)
早前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接受電台訪問時透露,高鐵項目嚴重滯後,估計超支將逾200億元,意味整個項目建造費用將較原先預計高三分一至900億元。由誰埋單?當然是我們,以全港人口726萬人計算,平均每位港人需出資12,390元在建造高鐵上,此金額直逼每月工資中位數14,800元。所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最要命的是一地兩檢問題,由於內地官員在港執法或違反《基本法》,到時勢必引起司法覆核,據說當局最壞打算是改為兩地兩檢。換句話說,若要乘坐高鐵到廣州,則要在深圳落車過海關,然後再上車,此做法比目前的廣九直通車還要慢。此外,因一地兩檢安排還未有決定,導致西九龍總站出入境大堂的設計未能落實,相關設計甚至還未招標,令項目嚴重滯後,預計2017年無法通車。

高鐵項目一鑊泡,自然要找人祭旗,田二少歸咎港鐵(066)項目管理不妥,應負責任並承擔超支費用。但港鐵受2010年與政府簽訂的委託協議所保障,賠償設上限,若果超支,全數由港鐵承擔並超出上限,極可能惹起小股東反對而訴諸法律。有見及此,田二少呼籲港鐵小股東不要每樣事情都講法律。看到此言論不禁失笑,香港崇尚法治,負責審議法律的立法會議員叫人不要講法律,簡直是天大諷刺。

儘管港鐵備受批評,但項目管理費還是要收取的,2013年和2014年度的相關收入就分別為8億元和8.19億元。不要以為港鐵可將收入袋袋平安,若最後政府認為港鐵因疏忽或違反委託協議,有權提出申索以彌補超支。如前所說,協議設有賠償上限,金額是委託協議所訂項目管理費和其他費用,及08年11月所簽初步委託協議下收到的若干費用。按年報披露,高鐵項目管理費總值45.9億元,初步委託協議費用則是15億元,若政府因高鐵項目延誤而向港鐵索償,上限僅為61億元,難怪田二少說「70個議員條氣都好唔順」了。

有一點很有趣,田二少對港鐵的批評並沒有影響股價多少,相信是港鐵不太可能全數承擔200億元超支。再講,即使要負責也只是獲利回吐,港鐵2014年度純利157.97億元,61億元只相當於39%。與2014年12月底淨資產1,634.82億元的比例更低至4%,對港鐵來說僅九牛一毛。

記得當年立法會在審議高鐵撥款時,負責官員保證毋須追加撥款,部分立法會議員更力撐議案,結果如何今日大家有目共睹。為何有些議員惹人討厭,就是他們沒有做好議員工作,令立法會陷入兩難局面,支持追加撥款對不起市民,不支持撥款,高鐵工程就會爛尾。不要忘記,立法會的責任是監察政府,盲撐政府的議員,我們還要來做甚麼?

高鐵給港人的教訓,就是不要隨便相信政府和政客,以後再有官員敢說甚麼「一定得」之類的說話時,我們就要加倍小心了。所謂前車可鑑,「三跑」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反對,就是對政府缺乏信心,看看斥資28億元興建的機場二號客運大樓,據報為支援三跑,極可能需要拆卸重建,一個28億元的項目尚且如此,1,400億元的三跑項目又會如何?有傳審計署將會就高鐵事件進行審計,原意當然是好,但審計要起作用,大前提是政府肯聽兼且願意改善才成。可是,今日三跑所走的路彷彿與高鐵相同,怎不叫人擔心?三跑會否重蹈高鐵之覆轍,今日立此存照。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20

&&&&&&&&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

審計內外之別

不只是一次了,不時聽到從事內部審計的朋友說,經招聘顧問找工作時,對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當中以財務審計經驗優先為最,對朋友們的內審經驗反而不肖一顧。有些招聘顧問更離譜,說沒有四大經驗是當不到內審的。一位在內審做了幾年的朋友因此擔心,是否有需要先拿幾年外審經驗才回內審。

為甚麼會出現如此古怪現象?一來那些招聘顧問根本不了解內審,以為外審和內審工作性質一樣。二來近年四大會計人供應愈來愈多,四大經驗彷彿成為所有會計範疇的入場券,名牌效應下自然成為僱主們首選。

其實外審和內審於企業而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功能,前者是獨立第三方,向企業提供審計服務,工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審核財務報表是否按照相關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並且真實和公平反映財務狀況。後者則是企業內部的其中一個職能,專責審視企業的內部控制是否足夠和有效。因此,前者只會集中精力在財務報表上,後者則專注在企業運作上。

再講,雖然兩者也叫做「審」,但工作方法並不相同,最典型例子就是對問題的處理。外審講究「Materiality level」, 若問題涉及的金額少低於重要水平,外審可以認為問題並不影響報表的真實和公平狀況,因而不作處理。反觀內審,除了重要性外還要衡量發生機率,即使涉及金額很低,若果問題影響到內控的話,就會要求相關單位把問題妥善處理。

如前所說,由於內審專注企業內部運作,內審人員需要熟悉企業一切流程和營運方法,要做到這一點,良好的溝通技巧和人際關係尤其重要,所以一般要求內審人員能與各階層溝通。此外,當發現問題時,內審需要向相關部門說明原委並商討改善方案,因此也需要具備良好的書寫和演示技巧以及說服能力。

或許招聘顧問會說,你們只是依據客戶定出的要求進行招聘。可是,你們的責任是為企業客戶尋找適合的員工,希望你們搞清楚內審與外審的分別。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5-15

&&&&&&&&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祝願「上等人」一世幸福

(圖片來源:王喜社交網站)
日前看到演員王喜在社交網站上載了一幅照片,相中是一張何文田某家餐廳的告示,說「因應各街坊的強烈要求及本人深知會對環境、治安及衛生構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停辦「待用餐」。所謂待用餐,其實是外國流行已久的Suspended meal,食客預先在餐廳額外購餐,留待有需要的人前來免費享用。

其運作方式的原意與深水埗明哥派飯的做法不同,領餐者受到的待遇與普通食客無異,唯一分別只是不需付款而已。

歧視貧窮NIMBY心態作祟

就此告示,王喜有一番發人深省的見解,他留言說,「妒忌別人比自己富有就見得多,但今天竟然有些人妒忌別人比自己貧窮,而杜絕窮人享用免費午餐」。說穿了其實是「Not in my backyard(簡稱NIMBY)」心態在作祟,不是今天才有。追溯至1999年,麗晶花園居民抗議政府在區內興建愛滋病診所;2008年屯門居民反對興建焚化爐;2009年梅窩居民反對正生書院遷入該區,同年西九四小龍業主反對在鄰地興建公屋;還有將軍澳居民多年對堆填區的抗爭。

瓜瓜不敢說他們完全不對,公平點說,香港樓價高企兼租金昂貴,港人不能像孟母般可以為子三遷,有誰希望厭惡設施設在自己家園?特別是那些窮一生積蓄置業的私樓業主,在生活和對所住地區的觀感上,的確受某程度的影響。

儘管如此,但並不表示NIMBY是對,若人人持有同樣心態,什麼公共設施也不用興建了,但他們的心情倒是可以理解。只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此心態進一步演變成歧視,將窮人標籤為「環境、治安及衛生」問題。

其實這些階級歧視無處不在,瓜瓜就不幸與這些「上等人」為鄰。記得某日回家,在住處大堂看到一位前來送外賣的茶餐廳夥記,見他手上拿著大包小包頗為不便,因而為他按升降機樓層按鈕,及後攀談了幾句,得知住處在區內原來聞名以久,因大廈內住有一戶人,他們經常投訴管業處為何讓外賣員上樓,尤更甚者,還不讓外賣員與他們同乘升降機。

在香港,階級歧視不是罪,平機會不會來找麻煩,但貧窮卻是罪大惡極,受盡社會白眼之餘也很難生存。不是嗎?若領取綜援,將會受千夫所指說遊手好閒兼掠奪社會資源。

拒領綜援自食其力嗎?前有大坑雞蛋仔伯伯,近有剛入獄的施伯,他們的故事清楚反映窮人左右做人難的慘況。

「勿以惡小而為之」

特別是施伯一事,令瓜瓜想起二月河名著《康熙大帝》第四卷一段開場故事。話說有一個叫張五哥的,由於家裏太窮,所以聯同幾個兄弟販運私鹽以養家糊口。

可是,當年販賣私鹽是大罪,張五哥等人不幸給官家鹽商捉個正著,並且被押送到縣衙受審。恰巧新任縣令施世綸深知民間疾苦,知道他們只是為了生活而犯案,因此略施小計借意放人,氣得官家鹽商七竅生煙。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但意思明顯不過,就是法律不外乎人情。香港講法治,法官依例判案當然沒有錯,而且也不能像施世綸般放走犯事者。可是,既然犯案動機並非不良,能否就施伯的情況再酌量減刑?

回說餐廳一事,或許受到輿論壓力影響,餐廳決定恢復派發待用餐,並同時推出新安排,要求等待用餐人士先到附近公園等待。可是,會否惹「上等人」再次投訴,目前還是未知之數。借用王喜的一句話,真心希望這些上等人餘生都富貴榮華,身壯力健兼安享天年,否則他們將會嘗到被歧視的滋味。

最近有團體推出計劃,向學生宣揚「日行好小事,人便有福了」的資訊,背後道理其實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過,其續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同樣重要,不期望大家多做好事,只要能夠去除歧視這樣的小惡,世界已經很美好了。

原文刊於:《信報》年青有計專欄2015-05-15

&&&&&&&&

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

雲端前景蓋利淡

亞馬遜首季稅前盈利2,100萬美元,急瀉83%。 (資料圖片)
近期市場對雲端業務前景異常亢奮,多隻相關股份表現理想,帶動納斯達克指數創收市新高。例如亞馬遜(NASDAQ:AMZN)的股價於本年4月24日急升14%至445.1美元(下同),是1997年上市後新高。微軟(NASDAQ:MSFT)也不遑多讓,股價於同日增加10%至47.87元,創下自2009年4月以來最大的單日升幅。

有趣的是,市場似乎只一味看好前景,卻未有理會利淡因素。首先是亞馬遜,儘管本年度首季收入增加15%至227.17億元,但經營開支也同時上升15%至224.62億元,加上非經營開支包括利息和其他開支急升8倍至2.34億元,除稅前盈利僅得2,100萬元,較去年同期大減83%,扣除稅項及投資虧損後,業績更轉盈為虧,錄得5,700萬元虧損。

既然如此,為何股價仍向上升?答案頗為有趣,亞馬遜只不過改動了財務報表中Segment information的披露。自今年開始,他們將雲端業務(Amazon Web Services)的財務資料獨立呈列,由於成績令人驚喜,其收入在今年首季度增加49%至15.66億元,相關經營溢利多賺17%,加上經營溢利率達17%,遠高於集團整體的3%,市場因而憧憬雲端業務將帶來可觀盈利。

此外,因為更多財務資料披露關係,市場重新為此業務估值後發現被低估,股價因而被推高。市場價格隨著新資訊而迅速變動,是否應驗了有效市場假說呢?

至於微軟,今年度9個月的業績表現也不差,收入增加13%至714億元,但因毛利率略為下降5個百分點至64%,毛利只增加4%至458.3億元。此外,受到15.73億元重組開支影響,期內經營溢利下跌5%至202.14億元,期內純利連帶減少12%至153.88億元。可是,單看第三季業績,商用雲端業務的表現最標青,收入增長達1.06倍,動力主要來自3項產品包括Office 365,Azure及Dynamics CRM Online。

雖然業績不錯,但只要細閱微軟向美國證監會呈交的最新季度報告就會發現,收購回來不久的Nokia手機業務表現並不十分理想。雖然Lumia智能手機和非智能手機的銷量於今年度第三季分別為860萬部和2,470萬部,收入合共是13.97億元,可是表現未能達標,而且銷售組合的邊際利潤錄得400萬元虧損。由於表現遜預期,微軟不諱言手機業務的帳面減值風險正在升溫,若日後未來現金流和銷量增幅減少,或者用以計算該業務公允值的折現率上升,減值將無可避免。

微軟於2014年6月以94.42億元收購Nokia,當中54.56億元確認為商譽。截至今年3月底,手機業務商譽的帳面值為52.41億元,若全數減值,以微軟去年純利220.74億元計算,減值相當於純利的24%。

投資者沒有理會減值的利淡因素,除了看好雲端業務前景外,相信市場認為減值金額有限。首先,按微軟CFO(首席財務官)在電話會議上透露,通過減省成本,包括去年裁減了Nokia約18,000名員工,手機業務的經營虧損已由45億元收窄至25億元。此外,減值只在帳面上而不涉及現金流。最重要的是,不少投資者認為,微軟成功與Nokia結合,推出令人耳目一新並具吸引力的產品。

記得互聯網剛興起時,造就了科網股炒風,但當時不少科網企業根本賺不到錢,泡沫最終爆破。反觀今天,各大科網巨擘成功依靠電子商貿賺錢,相信在15年前沒有人會想像得到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15

&&&&&&&&

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

強積金買樓?發夢冇咁早!

強積金每年供款最多6萬元,未必能幫助置業。 (資料圖片)
新任積金局主席黃友嘉早前受訪時透露,香港可仿傚新加坡,研究讓市民用強積金供款作首次置業用途。此番話令瓜瓜想起「來也匆匆,去也沖沖」。到過內地的朋友想必看過一幅貼在廁所的温馨提示吧?每月薪金未到手,強積金供款已匆匆被扣起,高昂管理費及低回報,加上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對沖機制,隨時將那點兒強積金沖銷乾淨。

其實不用研究也知,提取強積金協助置業成效不會很大。首先,每月由自己和僱主各供款5%,但設上限(目前是2,500元),1年供款最多僅6萬元。金額已不多,還要被管理費蠶食一截。按積金局截至去年12月統計,整體基金開支比率平均1.65%,最低是貨幣市場基金的強積金保守基金有0.13%,最高則是保證基金有3.92%。七除八扣後,能運用的資金將會相當有限。

以為基金回報可幫補一下,但強積金回報奇低,按該局統計,過去1年回報率最低是貨幣市場基金及其他基金,扣除管理費後回報是零,最高的股票基金也僅得3.1%,但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卻升4.8%,即我們的強積金回報於去年皆跑輸通脹。若計算過去3年則好一點,物價指數升4.3%,回報率最高仍是股票基金,有10.4%,混合資產基金有7.8%,但其餘類別皆遠低於物價指數,回報率只介乎0.2%至1.2%。換句話說,除非全數或大部分供款放在股票和混合資產基金,否則很難追回通脹。

究竟我們的強積金累計權益有多少?截至去年12月,僱員及自僱人士總數達271.5萬人,所有計劃總淨資產值5,650.8億元。將兩者相除,每人平均帳戶結餘才不過20.8萬元,供那麼多年僅得此數,連支付退休基本生活開支也不夠,還妄想用於置業?有朋友說,再供款多十幾年或許可以,但對沖機制一日未除,用強積金作置業首期只是空話。該機制荒謬在於,僱主有權在支付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後,在僱員權益中取回。雖設有限制,即只限僱主供款部分的累算權益,但正如該局前主席胡紅玉說,部分低收入人士退休金近乎全部被此機制沖銷,她更批評僱員的錢不應從「後門」流走。或許有人質疑,胡女士說的只是個別例子。數據不會說謊,我們看看統計,以去年首3個季度為例,撇除小額結餘帳戶不計,從強積金提取的金額共86.7億元,當中27%就是抵銷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

可以想像到,若容許僱員提取權益用於置業,為「保障」僱主的沖銷權利,必然推出限制措施如留起部分權益或只准提取僱員供款部分,到時能動用的資金想必更少。為何有此荒謬機制?積金局網頁的《常見問題》中提到,《僱傭條例》一直容許僱主以退休計劃所累積的款項,抵銷向僱員支付的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在立法實施強積金制度時承襲此安排。當時有此安排,或許是提供誘因以鼓勵僱主設立退休金。但時代已不同,對沖明顯違背強積金原意而需取消。

雖則如此,手握主動權的政府卻認為,勞資雙方對此機制有不同意見,要考慮僱員利益,以及僱主經營成本和承受能力等,在各界未有共識前,不會改變現有安排。更令人擔心的是,黃主席稱加入積金局的三大要務,除要落實核心基金外,還會推行「全自由行」及推出中央電子平台,沒有一條與取消對沖有關,他也未就此機制表態,只承諾以積極態度去聆聽各界意見。

對沖機制這個大「咕窿」一日不堵住,用強積金買樓?發夢冇咁早!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13

後注:文中提及的強積金供款上限有錯,正確應是1,500元,1年供款最多僅為3.6萬元。

&&&&&&&&

2015年5月8日星期五

弄虛作假小伎倆

部分企業容許經理級或以上員工乘坐商務位(圖)。
早前有人涉嫌偽造自己的違例泊車告票,放在其他車輛,企圖讓別人為自己繳交罰款。報章說是「奇案」一點不假,因竟有人如此愚蠢。留下可追查的線索是造假大忌,君不見詐騙電話全是用太空卡打出或隱藏來電嗎?複製自己的「牛肉乾」相當於用自己的電話號碼行騙,連這點基本常識也不懂,不被揭發才怪。或許世上太多自作聰明的人,從事內部審計多年,遇過不少弄虛作假個案,最普遍是拿自己的差旅費報銷做手腳,騙取公司金錢。

講講一些普遍手法。第一種是竄改單據,特別是小商店舖開出的手寫發票和收據,如單據本來寫100元,在1字加一劃變700元,有些大膽的索性在數字旁加另一個數字變千位數。坦白講,這是最笨方法,一旦被人發現,單據變成蓄意造假的有力證據。有朋友說,沒有那麼容易被發現吧?其實不然。我們內審有一個叫陽光測試方法,只要用陽光透射以觀察單據背面,細心留意筆跡,後來添加的筆畫呈現不一樣顏色,可謂萬試萬靈。即使犯案者找來同牌子同顏色的原子筆塗改單據,這個方法一樣有效,因每支原子筆的墨色濃度會隨使用次數變淡。此外,不妨留筆畫的力度,由於犯案者大多心虛,竄改單據時往往是小心翼翼地進行,所以落筆通常較輕,碰巧原單據比較用力寫的話,看單據背面就很容易看出分別來。

第二種是重複報銷,例如到餐廳用膳以信用卡結帳,將信用卡簽帳單和餐廳發票當成兩項,然後分開報銷。這個做法看似聰明,其實只是「博大霧」,只要將單據按發出日期重新排序就無所遁形。當然,犯案者通常以無心之失做藉口,但若果十之八九都這樣「無心」,那要想想如何向管理層交代了。曾遇見一個自以為聰明的經理,將責任全推到秘書身上,說她為經理報銷費用時,不小心重複。那次他的確逃掉了,只承認未有小心核對就呈交報銷單,但自始以後被公司上下冠以無良之名,管理層對他的信任也大不如前。

第三種是開出虛假單據,如偽造餐廳或商店的發票。坦白講,若是偶爾幾單比較難發現,但人總是貪婪而且懶惰,大費周章僅造假幾次不符合效益,所以往往會重犯,犯案多了自然容易惹人懷疑。碰過有人以打印機偽造多張某商店的發票,派人到該商店查核一下就立即被揭發了。

第四種是在機票做手腳。有些企業容許經理級或以上的同事可以乘坐商務機艙,犯案者先支付商務客位費用,並以相關發票來報銷,然後改乘經濟客位,並申請機票退款,將兩者差價袋袋平安。此法之所以成功,全靠企業缺乏相應內控措施,只要要求職員在報銷時一併呈交登機證,以及所有機票由公司統一安排和訂購,退款也只可以退回公司,就能堵塞此漏洞。第五種是拿私人費用來報銷,當中以客戶招待費最普遍,而且不易查出來,因直接找客戶核實太尷尬。可是,有時也有天網恢恢的時候,遇過一宗很有趣的,犯案者透過一間旅行社安排與一眾同事私人旅遊,並且向同事收回旅遊團費用,但事後卻以招待客戶為名,向公司報銷相關費用。由於金額較大,加上發生了某些事情,令公司對犯案者有所懷疑,因此派員特意到旅行社核實,結果被查了出來。

如前所述,造假時留下自己的線索最愚蠢,因被查出來的風險很高。現實中還有那麼多人犯案,皆因他們大多抱有一個心態,以為金額瑣碎,沒有人察覺。不要忘記,每家企業都有「Bean counter」,連一粒豆也要數清數楚的人,錙銖必較如此,還敢在他們面前造假,傻的嗎?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08

&&&&&&&&

2015年5月6日星期三

殯葬是否暴利行業?

福壽園去年整體毛利率達80%。
最近翻看港產片《歲月神偷》,由任達華飾演的羅先生在戲中至少3次說過「做人最緊要保住個頂」。第一次在他修補屋頂時說;第二次在羅家遇上十號風球,一家人拉著屋頂與颱風角力時說;第三次最傷感,羅家長子病逝,羅先生用盡氣力拔一棵小樹並移植到兒子墳前時說。言下之意明顯不過,中國人要有「瓦遮頭」,死後亦然。難怪在華人地區墓園跟房地產一樣,都是一門極賺錢的生意。

拿福壽園(1448)做例,他們從事墓地銷售,去年營業額增30%至7.95億元(人民幣,下同),毛利升29%至6.36億元,整體毛利率高達80%,墓地銷售毛利率更高達82.2%。又如中國生命集團(8296)主要在台灣及中國等提供殯儀服務,去年營業額增10%至6,964.8萬元,毛利升14%至5,379.6萬元,整體毛利率77.2%。該股墓地銷售毛利率達79.9%。墓園生意盈利能力高,因成本有限。按福壽園上市文件披露,所謂墓地銷售其實是骨灰保管,通常為期20年至70年,當中不涉及土地實際使用權。銷售成本主要包括墓石成本、墓園開發、土地成本、墓園維護及其他雜項。按網上資料,上海一個普通墳墓索價約5萬元至10萬元,按毛利率82.2%計,毛利高達4.1萬元至8.2萬元,看來相當和味。盈利如此豐厚,自然有人眼紅,今年清明期間,內地網民就有「死不起」之嘆,批評墓地價格漲幅比房價還要高。

究竟福壽園有幾賺錢?去年純利2.85億元,純利率高達35.9%。其實該股成本結構很簡單,用統一度量式分析(Common-size analysis),計算各主要成本對收入百分比後發現,最大是行政開支包括行政人員薪酬、差旅費和諮詢費等,每100元收入中需花費25.1元。其餘依次為銷售成本(包括土地、墓石和殯儀服務成本)20元,分銷及銷售開支(銷售代理佣金、分銷及銷售員工薪金、廣告及推廣等)18.8元,及融資成本0.5元。有趣的是,並非所有殯葬企業能賺錢,如中國生命毛利率雖能與福壽園匹敵,但在最近2013年和2014年卻分別錄得1,681.4萬元和1,159.6萬元虧損。

同是殯葬行業,為何兩者財務表現相差甚遠?個人相信與業務比重有關。首先,福壽園收入主要來自墓地銷售,去年達83%,殯儀服務和其他分別佔14%和3%。反觀中國生命,主要收入是殯儀服務達69%,火化、殯儀安排和墓園服務合共29%,墓地銷售僅佔3%。如前所述,墓地銷售的毛利率極高,與殯儀服務的72.7%相比高出9.5個百分點之多。

另一原因與成本結構,中國生命的銷售開支和行政開支很高,去年兩者對收入百分比分別為34.5%和53.1%,較福壽園高出15.7及28個百分點之多。差距那麼多,相信與員工成本有關。中國生命去年的相關開支是2,086.1萬元,對收入的比重達30%。其實中國生命的員工數目已減15%至278名,但由於人均年薪急升24%至75,040元,年內員工成本因而增加5%。至於福壽園去年相關開支是1.86億元,由於人均年薪急升50%至142,186元,員工人數也增8%至1,307人,令員工成本增加62%。綜合而言,雖然福壽園的人均年薪較高,但員工開支對收入的比重較低,難怪賺錢比中國生命多。綜合上述分析,殯葬是否屬於暴利行業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盈利能力極高。

原文刊於:am730 2015-05-06

&&&&&&&&

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神化MBA

美國某傳媒最近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在27歲或以前修讀MBA,畢業後3年薪金有1倍的升幅,若在24歲或以前入讀,薪金升幅更達1.45倍。驟眼看此調查結果,MBA似乎是職場加薪的良方妙品,但細心想想,不難發覺調查本身有兩個問題。

首先,學歷高了,MBA畢業生自然會找更上一層樓的工作,叫價和薪酬當然較未修讀時高,情況正如調查中學畢業生,在修讀大學學位前後薪金變化一樣,是「亞媽是女人的問題」,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瓜瓜反而覺得,花大量金錢和時間才得1至1.45倍升幅是否物有所值。再者,24歲或以前修讀MBA,畢業後薪金的升幅當然更高,因為此年齡是大學剛畢業時期,Fresh grad薪金拖低計算基數,升幅又豈能不會較高?若真的要比較,應同時找出其他碩士資格的薪金升幅才有意思。

修讀MBA,除了學習行政管理技巧外,更重要是建立人脈和擴闊視野。可是,由於早年MBA被過份「神化」,弄致人人趨之若鶩,結果出現大量良莠不齊的課程。現在手拿一個MBA學位,除非出自名牌大學,否則可能是一個負累。

其實在選擇進修途徑時,切忌盲目跟風,應按自己的職業路向和能力去選擇。例如MBA,課程目的主要是培養管理通才,所以研習的範疇比較廣泛,如財務管理、金融、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經濟、政治、技術管理等,對有志在企業行政人員方面發展甚有幫助。不過,若希望專注在某個領域發展,專科碩士課程或許更佳。例如從事會計的朋友喜歡修讀專業會計或會計學碩士,因為課程主要圍繞會計專業為主,能深入研習相關知識,對專業發展更有幫助。

下次選擇如何進修時,識得怎樣揀了吧?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5-01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