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

萬聖節經濟


明晚是天主教會諸聖節(All Saints Day)前夕,即坊間稱呼的萬聖節或萬聖夜(Halloween)。於香港而言,諸聖節和萬聖節並非甚麼大日子,大多數港人不會慶祝,節日意義相信也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極其量只是藉此放縱一下,如到兩個主題公園玩玩,或扮鬼扮馬參加派對。但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而言,萬聖節是個大節日,不少家庭以不同形式慶祝如向來訪的小朋友派糖、為家居布置一番、雕刻一個大南瓜、妝扮成不同萬聖⻆色去參加派對等。不要看輕此節日,過節可形成龐大商機,故有人以「萬聖節經濟(Halloween economy)」稱之。

究竟這個經濟有幾龐大?據全美零售商聯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最近所作的調查顯示,今年美國將有1.62億人參與各式慶祝活動,較去年增3%,人數相當於美國人口約51%。此外,萬聖節今年總消費額料達74億(美元,下同),雖與感恩節和聖誕節前後的6,000億元消費額比較,絕對是「蚊髀和牛髀」,但消費額較去年升7%。此外,調查計算的人均消費額,今年將增加3%至77.52元。

詳細翻閱他們的調查,發現不少對零售商有用的資訊如各項消費的分布,料用於妝扮的花費合共27.9億元,當中10.6億元將用在兒童上,13.8億元用在成年人上。有趣的是,連寵物也不錯過,餘下的3.5億元則為牠們妝扮。那些角色最受兒童歡迎呢?NRF料近期兩套熱門電影的人物將成節日寵兒。原來是《冰雪奇緣》和《忍者龜:變種新任務》。據調查結果,預計約260萬位兒童扮演前者角色,後者則有180萬位。其他熱門兒童妝扮還包括公主、動物和怪獸、蜘蛛俠及超級英雄等。此外,NRF還預計約7,500萬位成年人將於當日妝扮,當中以巫師為主,其餘依次為動物和怪獸、蝙蝠俠及其相關角色、海盜、喪屍和吸血殭屍等。至於寵物最熱門妝扮原來是南瓜,其他包括熱狗、魔鬼和蜜蜂等。

另一項重要消費是糖果,預計總消費額達22.3億元,較去年升7%。其他消費包括家居布置和節日賀卡預計消費額分別是20.2億元和350萬元。前者按年增3%,後者則按年減2.8%。調查沒有解釋數字變化原因,個人估計是參與慶祝人數增加有關,故令各項消費隨之增加。至於賀卡消費額下跌,相信是電子賀卡取代傳統賀卡所致。

調查還發現,消費者會如往年般預先購買萬聖節物品,特別是妝扮用品和糖果,當中約32.1%消費者在10月前購置,43.3%在10月首兩周進行,其餘24.6%則待至10月最後兩周。至於消費途徑,約50.5%消費者到折扣店購買,其次是萬聖節用品專門店有36.5%,其餘途徑包括百貨公司、超市、網店、家居用品店和二手店等。一個有趣發現,在受訪消費者中,表示光顧折扣店的女性比例較男性高,前者有53.9%,後者則只有47%,是否顯示美國女性較精打細算呢?此外,不同年齡層的消費途徑也有差異,如18至24歲消費者打算幫襯折扣店的僅44.8%,選擇萬聖節用品專門店的卻高達57.4%。又例如35至44歲的消費者,兩者比例分別是48.4%和48.5%。到了55至64歲的年齡層,兩者比例分別是55.8%和23%。雖然調查沒有解釋上述數值變化,但結果顯示年輕消費者較願意到專門店購物,反映較重視節日用品質量而非價錢。反觀年長者較喜歡到折扣店,且年齡層愈高,其比例愈大,反映美國年長者對物品價格較敏感。

此外,調查還包括美國經濟對萬聖節消費的影響,如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翻看當年調查結果,約有29.6%消費者贊同經濟情況影響消費計劃。隨後美國經濟持續下滑,表示贊同的消費者比例也隨之增加,於2010年和2011年分別升至30.1%和32.1%。可幸的是,由於當地經濟在近年好轉,此比例於2012年回落至25.9%,到了2013年和2014年分別改善至25.2%和18.8%。這樣細緻的消費調查,是否值得香港借鏡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30

&&&&&&&&

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梁特首收錢有甚麼爭議


從事法律、會計或稅務諮詢的朋友,想必對特首梁振英收取UGL款項一事感興趣,因此事涉及商業法律、稅例和董事誠信責任等多個範疇,是個很值得研究的案例。但連日看到不少專業評論和分析,發現意見紛紜,爭議也很多,收款是否有問題沒有一致說法。在這個政治紛亂時代,獨立思考尤其重要,本文嘗試列出幾個主要爭議,希望幫大家作客觀分析。

第一項爭議是款項是否需繳納香港稅。一般帶有不競爭條款的「黃金握手費」被視為補償金,普遍認為不用納稅。但並非必然,因香港稅例清楚列明,除按《僱傭條例》規定支付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及按《僱員補償條例》所作賠償外,所有關乎僱傭之收入均需要納稅,包括代通知金(2012年4月1日開始計算)、假期折算的現金、約滿獎賞或酬金等。若款項是因梁生與DTZ的僱傭關係而來,就有可能需要納稅。還有一點,該合約訂明,若果梁生未能在收購後挽留指定高層人員,部分款項將被扣減。因此,如果此舉被視為「在港提供服務」,相關款項有可能需要納稅。無論如何,由於缺乏資料,現階段未能下結論。

另一項爭議是UGL合約不是單一的不競爭協議,當中還有附加條款,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梁生須應UGL之要求提供諮詢服務。可是,梁生表示從來沒有履行過相關承諾,UGL發出的聲明也表示,從未要求他提供相關服務。這裡有兩派看法,一方認為,雖然相關條款從未履行,但協議於當時仍具效力。情況就好比僱主以月薪聘請了僱員但未有給予工作,但工資照樣發放。因此,意見認為該筆款項的若干部分屬於諮詢服務,而且有機會被視為「須課稅入息」而需要納稅。這樣說其實有一定根據,按DTZ截至2010年4月的年報顯示,梁生當年的年薪合共104.5萬英鎊,UGL卻給予400萬英鎊,差不多是年薪的4倍。若款項只是作為補償梁生在DTZ賣盤後兩年內不競爭的承諾,看來過於慷慨。

另一方則認為這樣是斷章取義,因諮詢服務只是附加承諾,協議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梁生不得與UGL和DTZ競爭,並且協助挽留高層管理人員,若果不成功,款項將會被相應扣減。可是協議並沒有對諮詢服務作出類似安排,因此認為整筆款項純粹補償梁生的不競爭承諾,是「不須課稅入息」而不需要納稅。

寫到這裡,會發覺雙方均有理據,究竟需要納稅與否,其實沒有既定答案,需視乎稅局如何去看。若果稅局考慮所有因素後,認為不需要納稅固然沒有問題,即使需要納稅,但梁生不同意的話,他也可以向稅局上訴,最終不果也可以訴諸於法律,由法庭裁決。還有一項爭議涉及董事誠信責任問題。一方意見認為,梁生為了獲取UGL款項,因此促成他們對DTZ的收購。可是,若然梁生沒有事先知會DTZ的董事會、債權人及資產管理人並取得同意,他就可能違反董事誠信責任。特別是DTZ當年賣盤以預先組裝形式出售(pre-pack administration),不需尋求股東同意,加上當年UGL支付的7,700萬英鎊收購代價,不足以償還優先債權人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貸款,令DTZ股東在賣盤後一無所得。

但另一方則認為,只要DTZ董事及債權人在不受干擾或沒有受到誤導下作出賣盤決定,就不存在誠信責任問題。況且率先報道此宗新聞的澳洲傳媒近日突然改口稱DTZ董事、債權人及資產管理人在事前均知悉該協議的存在,令事件更撲朔迷離。梁特首回應此事時說過,他在道德和法律上均沒有問題,而且也獲得會計師書面建議,不需繳納薪俸稅和(個人)入息稅。誠然,梁特首是香港最高負責人,此事的爭議又那麼多,要讓公眾盡釋疑慮,公開相關文件和細節是最好方法,但實際未必可行。因此,由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進行獨立調查,似乎是目前最佳方法。但遺憾的是,此議案被建制派否決,令梁特首錯失了辯白機會。若然爭議不斷,或許令他的特首生涯留下污點也未可知。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28

&&&&&&&&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為何山水水泥純利下跌


最近某大行發表研究報告,指內地第四季水泥價格升勢不再,並且以華北和華西地區尤甚。報告續指,因山水水泥(691)約有20%產能位於東北,加上下半年是水泥市場旺季,市況勢必影響銷售,故削減其目標價。

山水截至今年6月底中期業績已不太理想,上半年銷售只增4%至73.49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更大跌57.9%至僅1.52億元。反觀其他同業卻全部有雙位數增長,如安徽海螺(914)銷售和純利分別漲22%和93.3%、海螺創業(586)增12.3%和80.3%、中國建材(3323)增10.4%和40.8%、中材股份(1893)升16.5%和50.5%及華潤水泥(1313)升17.9%和76.9%。即使西部水泥(2233)雖然同期銷售增長較差僅1.5%,但純利只減4.6%,整體表現較山水還要好。

為甚麼山水的收入增加,但純利反而減少呢?或許我們先了解其收入上升原因。山水三類主要產品包括水泥、熟料和混凝土,期內銷售均較去年同期增加。但貢獻集團收入接近八成的水泥銷售額只增1.7%至58.52億元。雖然銷量增6%至2,435.5萬噸,但平均單價卻跌4.1%至每噸240.3元。換句話說,水泥在上半年的銷售表現是「價跌量升」。至於佔總收入約12.5%的熟料銷售額增達13.9%,因銷量升7.3%至450.8萬噸,及平均單價提高6.2%至每噸202.6元。另外,佔總收入約6.7%的混凝土表現較突出,銷售額升74.5%,主因銷量增69.5%至163.6萬立方米,及期內平均單價升2.9%至每立方米302.4元。綜合來說,熟料和混凝土銷售表現是「價量齊升」。

整體收入增加純利卻下跌不外乎兩個原因,就是毛利減少和開支增加,山水則兩點皆是。首先講講毛利,按道理,銷售增加,經營成本自然也上升,只要後者的增幅不超過前者,就能保持毛利率。可是,山水期內的經營成本增加6.4%,較收入的升幅為高,導致毛利率下降1.8個百分點至20.9%,毛利也因而減少4.2%,相當於少賺了6,805.8萬元。為甚麼銷售成本增加?根據中期報告披露,主要是原材料、折舊和攤銷,及其他成本所致。以金額計算,原材料上升最多,期內增了9.6%,或多花了1.62億元。此外,原材料佔收入的比例也增加了1.3個百分點至25.1%。數值轉變有三個可能性,一是原材料價格上升,二是所用原材料數量增加,三是兩者皆是。可惜的是,中期報告沒有透露是那個原因。此外,若以升幅計算,折舊和攤銷增加最多,期內上升16.4%,佔收入的比例也增加了0.8個百分點至7.3%。中期報告也未有解釋原因,相信是產能增加所致。例如水泥的產能於期內增加了5.4%至9,760萬噸。至於熟料和混凝土的產能也分別增加14.8%和15.1%。

接著是開支,若按各項開支佔收入的比例去看,3項重要開支均有上升。當中包括銷售費用,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20.4%至2.14億元,佔收入的比例也上升0.4個百分點至2.9%。管理費用也一樣,金額增加8%至5.73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則上升0.3個百分點至7.8%。論升幅最大則要數財務費用,期內金額增加19.4%至5.73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則上升1個百分點至7.6%。

財務費用增加的原因,相信是通過借貸去增加資本投資,這就難怪折舊和攤銷上升。瓜瓜發現了有一個有趣現象,假設水泥於上半年的產能相當於全年的一半,即是4,880萬噸,但期內水泥銷量卻只有2,435.5萬噸,兩者相除得出的49.6%就是產能使用率了。換句話說,水泥目前的生產能力只使用了約一半。以為水泥很低,原來熟料和混凝土更低。以相同方法計算,熟料上半年的產能有2,318.5萬噸,同期銷量只是產能的19.4%;混凝土上半年的產能有840萬噸,同期銷量只是產能的19.5%。

折舊和攤銷是固定成本,不論產能使用了多少,成本也不會隨銷量而改變。樂觀點看,只要山水能提升產能使用率,就能將每個生產單位的銷售成本下降。可是知易行難,按中期報告的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令水泥市場需求趨弱。既然如此,為何山水仍要增加產能呢?實在不解。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23

&&&&&&&&

2014年10月21日星期二

剖析俊和業績


俊和發展(711)因不滿大學師生的「佔中」行為,因此決定終止贊助本港幾間大學的獎學金。雖然金額不多,據聞只是數萬元至十數萬元,但此舉無疑是一種表態。其他企業會否效法,目前還未見任何跡象。不過,若佔中持續,商界或許會以此手段向校方施壓也未可知。

身為本地老牌建築公司,究竟俊和近年業績如何呢?翻閱其截至本年3月底年報,2014年度營業額增33.9%至65.51億元,股東應佔純利也增近20%至9,300.9萬元。以全年股東應佔權益之平均值15.87億元計,股本回報率5.9%,較2013年度增0.7個百分點,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但細閱收益表後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俊和期內的純利之所以增加,原來並不是整體業務多賺了錢,而是投資物業公平值上升,以及稅務開支減少。

要詳細探討,首先看盈利能力。如上述所示,雖然營業額的增幅非常可觀,但銷售成本卻增加37.8%至61.36億元,由於升幅較營業額更高,令毛利減少5.7%至4.15億元,跌幅相當於少賺了2,517.2萬元。也因為這個原因,毛利率下跌了2.7個百分點至6.3%。換句話說,在每100元收入當中,俊和只能賺取到6.3元毛利,明顯較2013年度的9元遜色。

為甚麼?或許先了解一下營業額飆升的原因。俊和目前接近九成的營業額來自建築工程,而且近年於香港成功投得多個大型項目,當中大部分來自政府的大型基建計劃。例如於去年竣工的「將軍澳市中心南及調景嶺基礎設施工程」,以及在建的「觀塘月華街及協和街綜合發展項目上蓋工程」,兩項工程的應佔合約價值合共是9.09億元。此外,俊和也承接了不少私人項目,例如已竣工的「澳門美高梅金殿超濠美高梅路氹項目3區地基工程」,以及在建的「香港干德道55號住宅發展項目」,兩項工程的應佔合約價值合共是6.25億元。

建築工程的營業額雖然龐大,的確是「下下都億億聲」,但回報率卻較其他業務出奇地低。以2014年度為例,此業務所賺經營溢利僅5,911.5萬元,與營業額相除得出的經營邊際利潤率僅1%。即是在每100元建築工程收入中,扣除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後,俊和只賺到1元,看來建築生意並不易為。

反觀物業發展業務,雖然營業額只佔總額約5%,但經營溢利卻有5,792萬元,經營邊際利潤率達到16.3%。不過,由於年內沒有主要項目出售,因此營業和經營溢利分別按年下跌39.5%和49.3%。至於物業投資業務,雖然營業額對集團總額微不足道,2014年度只有1,243萬元,即是總額的0.2%,但經營溢利高達4,518萬元,不單較營業額還要高,經營邊際利潤率更高達363.5%。何解?正是拜投資物業的公平值所賜,因若干物業的價值上升,年內有3,475萬元的帳面收益需要在收益表中列帳。除了上述三項外,俊和還設有專業服務業務,當中包括護衞及物業管理。2014年度的收入有2.91億元,按年增加23.8%。此業務的表現也很理想,經營溢利增加72.5%至1,695.5萬元,經營邊際利潤率也有5.8%。

綜合來說,營業額飆升有賴於建築工程增加,而且也帶動經營溢利上升,其他業務包括物業投資和專業服務也推高經營溢利。但因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下降,而且未能被上述業務多賺溢利所抵銷,結果令該集團除稅前溢利減少574.4萬元,或3.9%。雖則如此,由於2014年度的稅務開支減少31.4%至4,649.8萬元,令股東應佔純利反而增加19.6%至9,300.9萬元。稅務開支減少,主要是中國企業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分別大跌50.9%和64.6%,節省的金額合共是3,719.5萬元。

總括來說,受惠於政府大型基建項目,加上本年5月成功投得一幅土地,可作發展綜合商住用途,今個年度的前景應該是頗樂觀的。可是,佔中引發的政治動盪,令香港局勢異常不安,據說某些在政府總部附近的工程也不能正常施工,不知有否影響俊和的工程項目。若是的話,那就難怪他們不滿了。雖然佔中手法值得商榷,但是以此來向學生表達不滿,似乎找錯了對象。再講,由於獎學金的金額不大,相信對大學的影響有限,受苦的只會是建築系學生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21

&&&&&&&&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進修的真意

不論是會計還是其他專業,「持續進修」是事業發展的不二法門,因為世界瞬息萬變,幾年前學到的知識,今天可能已經不適用。就以會計準則為例,二十年前講究「謹慎原則」,收入寧可少計也不多計,開支則寧願多計也不多計。到了現在,由於公允值會計盛行,普遍認為採取謹慎原則,將會導致財報出現偏差,因此早已被國際會計準則所摒棄。又例如簿記,以前只有大公司才會採用電腦會計系統,現在資訊科技發達,硬件和軟件發展成熟,會計數據化已經非常普及。因此,若不抓緊機會去進修,自己就會outdated,並且應驗了一句老話,「不進則退」。

進修重要,但不少朋友都不懂其法。最近有朋友打算進修,劈頭第一句就問瓜瓜,選課程時應先考慮時間長短,還是畢業後能夠取得會計專業考試的豁免卷數。於不少朋友而言,進修是件苦差,即使樂在其中,但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可用的時間實在有限,加上進修所費不菲,所以也講求效益。其實有抱有這種心態實屬正常,誰不想辛苦付出努力後能得到最多回報?不過,瓜瓜只是擔心,朋友只求盡快取得一紙證書,又或者只想拿盡考試豁免,而忘記了進修的真意。

其實選擇課程應以其教學內容做依歸,因為進修的主要目的是增長知識和擴充視野,從而提升工作能力。例如坊間有不少由海外大學開辦的遙距課程,教學大綱主要以當地法律法規為主,稅務策劃和商業法律就是一例,除非打算到當地工作,否則用處不大,變相降低了進修的效益。

學歷和專業資格固然重要,但說到底也只是輔助性質,工作表現以至專業發展還得靠經驗和個人能力,欲打算進修的朋友謹記。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0-17

&&&&&&&&

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堡獅龍業績為何改善?


瓜瓜年輕時十分喜愛堡獅龍(592)的服飾,皆因覺得價錢合理,款式平實而且耐穿,其品牌形象非常貼近當年自己的性格。人長大了,口味也轉變了,雖然不再是他們的常客,但偶爾也會買些如短褲及T恤等產品。

過去十年,堡獅龍的業績其實不太理想,如2004年至2013年,收入每年平均增長僅4%。此外,因09年金融風暴,收入曾跌至22.54億元低位,其後在經濟環境改善下,2012年反彈至27.44億元,是近十年高位。不過去年出現倒退,收入跌8.3%,至只有25.17億元。量度核心業務表現的「經營邊際利潤率(Operating profit margin)」更像過山車般,如04年至06年間介乎6.3%和11.1%,07年和09年跌至1.4%和3.9%,2010年和2011年稍為好轉,分別升至5%和6.3%,但2012年和去年分別跌至2%和1.8%。

今年財務表現大幅改善。截至6月底全年收入雖然微升1.2%至25.48億元,但反映產品盈利能力的毛利率增3.4個百分點至51.1%,令毛利漲8.5%至13.01億元。此外,由於營運開支對收入比率按年減少0.7個百分點,所以經營邊際利潤率增4.3個百分點至6.1%,經營溢利因而大升236%至1.55億元,回復至接近2011年水平。綜合來說,在每賣出100元產品,減去銷售成本能取得51.1元毛利,再扣除營運開支後,餘下的6.1元就是經營溢利。

業績明顯改善,主因是毛利增加。眾所周知,毛利可以拆開「收入」和「銷售成本」,由於年內收入較去年多收3,087.3萬元,銷售成本省下7,076.1萬元,故令毛利多賺1.02億元。同時營運開支減少288.6萬元,加上其他收入增434.2萬元,以及融資成本減8.1萬元,即使所得稅開支增加405.6萬元,埋單計數純利激增472.3%至1.27億元,按年多賺1.05億元。

做服裝零售,其中一個重大營運風險是存貨水平,截至年結日,存貨金額有2.87億元,跌6.1%。看看存貨周轉期(年內平均存貨除以銷售成本再乘以365日),今年度是87天,較去年減少6天,反映資金回籠時間減少,流動資金風險也隨之而下降。

按地區拆開來看,堡獅龍的收益主要來自香港,今年度收入佔集團整體約69%。期內表現一枝獨秀,收入增8.1%,同店銷售更達12%。將銷售除以141,700方呎零售樓面總面積,每方呎銷售升11%至8,800元。但香港地區全年經營溢利卻跌5.3%,經營邊際利潤率也降1.6個百分點,至只有11.3%。收入上升但經營溢利降,估計是營運開支對收入比率增加所致。

內地是堡獅龍另一個收入來源,今年度收入佔集團整體約有13.6%。期內收入減少10.6%,主因是關閉部分表現欠佳店舖,以零售樓面總面積為例,期內為191,500方呎,按年減少11%之多。不過,每方呎銷售額卻升8%至1,300元,同店銷售額也增加16個百分點至12%。雖然其經營溢利仍錄得1,737.9萬元虧損,但與去年度的1.17億元虧損相比,業績大幅改善85.2%,相信是堡獅龍實施成本控制有關。現在內地的電子商務發展蓬勃,加上服裝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內地業務能否轉虧為盈還有待觀察。

接著是台灣和新加坡業務,收入按年分別減少13.8%和9.9%,而且業績也不理想。先講台灣,雖然收入減少,但由於零售樓面面積減少,令每方呎銷售額升5%至2,100元,同店銷售額則沒有升跌。此外,業績仍錄得虧損,不過金額收窄了72.2%,至僅1,389萬元,這也是因為結束了表現較差的店舖及控制成本所致。至於新加坡,收入減少主要因同店銷售額下降5%,而且每方呎銷售額也跌11%至6,600元。論表現更是眾多地區中最差,因為業績由盈轉虧,今年度錄1,877.3萬元虧損。

綜合而言,今年度業績理想,主要是受惠於香港業務收入增加,以及內地和台灣業務關店和節約成本措施。明年度的業績能否保持,看來還是要看香港消費市場。有趣的是,管理層在公告中提到,今年香港零售業的總銷售額下跌,除了自由行遊客數目減少外,他們還相信與「政治不穩定」有關。在佔中運動的影響下,是否意味今年下半年,香港的經濟將會更差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16

&&&&&&&&

2014年10月14日星期二

中國天然氣的賺錢遊戲


於中國天然氣(931)股東而言,相信今年是個特別的年份,因其股價猶如過山車。特別是上一個月,以收市價計算,股價由9月1日只有1.01元暴升182.2%,至9月24日的2.85元。不過,其後股價卻急瀉60.7%至9月29日只有1.12元。到了本月初,股價又突然飆升35.7%至1.52元。股票之所以於期內上升,主要是受到好消息影響,他們夥拍某大型國企,於內地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股票於期間下跌,公司則表示不知道原因。

按中期報告披露,截至6月30日,他們只有8位員工,究竟如何賺錢?其財務表現又如何呢?該公司上半年錄2.81億元純利,與去年同期的995.2萬元虧損相比,增幅達2,920.4%。去年業績差勁,主要是當時所持一批上市股票出現未變現虧損,涉資為1,300萬元。同一時間,雖然租金收入和股票股息收入合共有596.6萬元,可是不足以抵銷損失,加上293.5萬元的行政開支,以及其他零星細項,因此錄得虧損。

不過,因為一宗股份買賣,就令今年上半年的表現脫胎換骨,說的就是公司於今年1月,向其執行董事兼主要股東簡志堅先生購入匯多利(607)部分股份。這宗買賣特別之處在於,當簽約買下匯多利股份的一刻已經賺錢。何解?按中期報告披露,買賣協議於今年1月20日簽訂,當日匯多利在港交所(388)的收市價是每股0.4元。可是,中國天然氣付出的總代價只需760.3萬元,即是每股0.05元。換句話說,公司賺了0.35元差價。由於涉及的股份數目有1.52億股之多,計一計數,公司即時有5,321.8萬元進帳。

不單如此,收購還包括一批匯多利可換股債券,涉及本金總額8,000萬元,公司付出代價也是8,000萬元。但按獨立財務顧問估值報告,這批債券當時的公允值約為1.39億元。兩者相減後得出的5,917.9萬元,就是公司的另一筆即時收益。

於會計而言,一項財務資產於購入時的公平值高於購入價,其差額稱之為「議價購買收益(gain on bargain purchase)」。此外,中國天然氣視匯多利為「持作買賣之投資(held for trading investment)」,即當成商品來買賣而不是長期投資,因此上述兩筆收益需在收益表中列帳。按收益表披露,是次買賣產生的議價購買收益合共1.31億元。有趣的是,公司支付的代價才不過8,760.3萬元,一來一回即賺50%。但有一點要留意,這些收益是未變現的,即只在帳面上。投資一天未全數賣出,這些收益都不能變現。

不要以為這個賺錢遊戲就此完結,更厲害的在後頭。匯多利的可換股債券於今年6月與第三方簽訂合約,同意以現金代價3.8億元出售。雖然此買賣於半年結日還未完成,既然第三方願意以此價買入債券,按會計準則,這批債券於半年結日的公允值應以此值釐定,而相關的公允值變動需要計入收益表中。

如上述所說,該批債券購入時公允值1.39億元,兩者之2.41億元差額被視為收益。同時,匯多利於半年結當日收市價僅0.28元,較購入時公允值低,故出現公允值變動虧損,並抵銷部分債券公允值變動的收益。按中期報告披露,期內變動淨值為2.03億元。此外,中國天然氣於期內出售若干匯多利股份,共獲336.4萬元出售收益。綜合來說,他們於短短6個月在匯多利身上賺取了合共3.38億元收入。

寫到這裡想到兩個問題,首先,既然這項投資那麼賺錢,為何簡先生不留給自己,卻把賺錢機會讓給中國天然氣?此外,中國天然氣以8,000萬元購入上述債券,及後又成功以3.8億元出售給第三方,一買一賣的回報率高達375%。可是,為何買家願意高價購入呢?論回報,該批債券的年利率只有2%,即是每年的利息收入是160萬元,看來不怎麼吸引。以此推斷,買家應志在行使換股權。但翻看匯多利近期的財務表現,以人民幣計去年全年虧損2.33億元。此外,今年上半年虧損更達到2.06億元,即使撇除當中的2.17億元可換股債券公允值變動,純利也只有1,059萬元。既然財政表現一般,為何買家對匯多利如此有信心,是業務前景還是其他原因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14

&&&&&&&&

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會計師反佔中心態



周日到聖堂參加彌撒,典禮完畢後,一眾教友沒有如往時般即時離開,反而響應堂區的呼籲,留下來為香港政局祈禱。當大家一同誦念經文時,眼淚不期然流出來,因為估計不到有那麼多教友,對此事如此關心。

除了教徒外,會計師也一樣。就以瓜瓜所屬的一個會計師臉書群組來說,自「罷課」到「佔中」,不少會計同行都在那裏發表了很多意見。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過,但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群組中,年輕的會計人偏向支持佔中,年長的偏向反佔中。此外,女性會計人偏向支持佔中,男性則偏向反佔中。為什麼?或許「既得利益」可以解釋原因。年輕會計人大多數「未上位」,而且於行內飽受「低薪」和「食鐘」多年,自然對現有狀況有所不滿,儘管佔中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出一口氣也是好的。說白了,其實就是對建制不滿,因此傾向「反建制」。

既得利益者傾向保建制

至於年長的會計人,他們大多數不是「老闆」就是「企業高層」,是所謂的「既得利益者」,經過多年努力才有今天成就,當然不希望「推倒重來」,也不想影響現在擁有的一切,因此傾向「保建制」,對佔中運動自然反感。至於兩性對佔中的分歧,或許是理性與感性的問題,女生偏向感性,看到警方出動胡椒噴霧甚至催淚彈來對付學生,同情心油然而生。相反,男生偏向理性,見佔中運動影響民生,學生不能上課,打工仔返工不便,加上幾個行業包括零售和運輸受事件牽連,即使學生爭取民主的情操如何高尚,也會覺得他們在搗亂。當然,上述推論純粹個人推測,完全沒有經過科學實證,信與不信,同意與不同意,請悉隨尊便好了。

其實支持佔中與否並沒有對錯之分。不過,在該臉書群組內,不時見到的一些反佔中言論,都是指罵和埋怨佔中者影響生計,甚至認為運動嚴重影響本港經濟。這使瓜瓜想起讀書時學過的「Hierarchy of needs」理論。此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他把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由最低至最高,依次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此外,若要需求「升級」,就必須先滿足下一層的需求。例如生理和安全需求,一般被視為「溫飽階段」,是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當中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等。古語有云「衣食足而知榮辱」,得到了基本生存保障後,自然衍生友誼、愛情、歸屬感和被尊重的需求,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小康階段」。當上述四層得到實現後,就會到達自我實現的最高要求。

停留「溫飽階段」哀哉

有人說,佔中影響經濟活動,所謂「斷人衣食尤如殺人父母」,沒有溫飽,又何來民主訴求?若以此來批評佔中者,而且是來自基層市民之口,瓜瓜絕對可以理解,香港社會雖然相對富庶,可是,不少市民仍然是「餐搵餐食餐餐清」,佔中的確影響他們的生計。可是,同一番批評,若來自一班受過專業訓練和高等教育的會計師,恕瓜瓜不能明白,為何我們的需求仍停留在最低層的「溫飽階段」?我們這班中產,讀了那麼多書,接受了那麼多專業訓練,並且靠努力爬到了小康階段,為何對溫飽仍是缺乏安全感?抑或大家只把香港視為搵錢的地方,其他一切都懶得去關心?又或許會計專業根本只是基層職業,大家仍要努力掙扎求存。若然這樣,絕對是行業的悲哀。

尤更甚者,雖然佔中的手法值得商榷,但是非曲直還是要分清。見到手無寸鐵的學生,他們既沒有投擲石頭,又沒有放火燒車,更沒有乘機搶劫和破壞商店,卻因為「違法」,慘被胡椒噴霧甚至催淚彈對付。到了近日,佔中者被反佔中人士指罵,甚至遭到暴力及非禮對待。見到如此情況,有些會計師不但沒有出來說一句公道話,反而在旁邊拍案叫好,認為他們活該。如此作態,還算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嗎?若這樣才能有資格當會計師,瓜瓜寧願永遠不做好了。

一場運動,盡顯各人的價值觀,經此一役,讓自己清楚知道,哪些人可以視為朋友(慶幸遇到不少!),哪些人因彼此價值觀相差太遠,極其量只能視為點頭之交。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10-10

&&&&&&&&

2014年10月10日星期五

中糧油「麵粉貴過麵包」


某外國品牌的急凍魚手指,相信不少朋友都吃過吧?瓜瓜小時候就很愛吃,以慢火煎香至金黃色,再配以番茄醬或沙律醬來吃,其味無窮。為了尋回兒時回憶,特意到超市找找看,可是翻了翻價錢牌後嚇了一跳,一盒12件裝竟然索價86.9元,另一家超市更貴,同一件貨品盛惠99.9元。諷刺的是,盒上印有售價2.5英鎊字樣,相信這批魚手指是從英國採購,若以1英鎊兌12.7港元計,相當於32元,較香港售價低很多。

以平價採購食品然後高價出售圖利,這是正常生意手法,特別是沒有代替品時,超市自然能肆意提高價格,消費者只有買與不買的選擇。相反,若市場有同類產品供應,售價比進口價還低,那就隨時血本無歸了。

有可能嗎?類似情況發生在中國糧油控股(606)身上,根據早前公布的中期業績,由於進口大豆成本續強勁,但內地油籽產品價格卻非常疲弱,令油籽加工業務於期內錄10.48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的9.13億元盈利大跌214.8%。不幸的是,此業務佔中糧油總收入約60%,是主要收入和盈利來源,表現倒退令今年上半年錄得2.9億元股東應佔虧損,與去年同期的7.07億元純利相比,跌幅達到141.1%之多。實際情況或許更差,因中糧油今年改變商品期貨合約公允值計量的會計政策,銷售成本減少6.01億元,扣除稅項後令股東應佔虧損減少5.02億元。換句話說,若撇除此項變動,相關虧損將有7.9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6億元純利比較,跌幅高達220%。

不單如此,中糧油同時發出盈利警告,預示今年1至7月股東應佔虧損將進一步擴闊至6.64億元。計一計數,這表示7月中糧油虧損達3.74億元之多。為甚麼?按管理層解釋,主要是上半年採購回來的大豆成本較高,但產品售價於7月顯著下跌而造成虧損,以「麵粉貴過麵包」來形容也不失為過。雖然國際油籽價格於近期回落,令採購成本得以舒緩,但由於內地市場供應充裕,令產品售價難有起色。

其他業務又如何呢?收入排行第二的生化及生物燃料業務(生化一詞很嚇人,但這裡是指農業生物化工),收入增11.2%,至80.65億元,分部業績也升6.8%,至4.17億元,抵銷部分油籽業務的虧損。但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3.9%,減少至今年的12.7%,跌1.2個百分點,反映產品盈利能力下跌,但管理層沒有解釋原因。

說到此業務就不得不講一件有趣的事情,按財報附註披露,中糧油與國有企業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簽訂了代理採購協議,前者為後者向農民採購糧食,但所需的47.08億元資金卻由中糧油向銀行借入,待中儲糧出售糧食後才歸還借款。說有趣,因為中糧油需要「出錢出力」來做其代理,而且還要冒上財務風險,但這宗生意的收入僅得9,198.7萬元,相當於銀行借款的1.95%。也因為這筆貸款,令中糧油的銀行貸款總額增加了14.1%,至381.05億元,淨負債比率(債項淨額對股東權益的比率)也上升7.2個百分點至74.3%。借貸需要支付利息,為此中糧油向銀行支付的利息支出也增加32.3%,至2.78億元。不過,中儲糧承諾將會承擔相關利息。

大米加工及貿易收入下滑23.9%,至28.88億元,分部業績仍錄虧損,且較去年同期擴闊67.3%至8,872.4萬元。雖然小麥加工收入增13.4%至41.9億元,但分部業績卻跌38.4%至只有3,484.7萬元。論表現最好則是啤酒原料,因世界盃帶動啤酒需求,麥芽產品需求明顯增長,令此業務收入大升59.8%,至15.71億元,分部業績也水漲船高,按年增71.6%至1.82億元。綜合而言,生化及啤酒原料業務是盈利增長來源,但小麥加工的盈利受壓,油籽加工和大米加工則「累街坊」。

目前中糧油的毛利率僅得3.7%,較去年同期減少3.3個百分點。由於油籽加工業是主要業務,大豆價錢波動將會影響其毛利。雖然他們利用商品期貨合同來做對沖,但似乎成效不佳,相信仍有改善空間。觀乎下半年前景,看來都是「輸少當贏」居多。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09

&&&&&&&&

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催淚彈供應商為何不賣帳?


受近日「佔中」運動影響,香港政局相當不穩。運動由罷課引發,及後蔓延至多個地點,事件發展至今,更出現「反佔中」人士以暴力手段,企圖驅趕佔中人士,使情況亂上加亂,實在令人擔心。撇開佔中對與錯不說,政府的表現叫人失望,尤其在運動初期,警方向佔中人士施放87枚催淚彈,把原先不打算佔中的市民,因憤怒而「逼」了出來。不單如此,此事更成為國際笑話,警方的催淚彈供應商更揚言,將檢討對港的出售政策,香港彷彿與極權統治看齊似的。

究竟哪家供應商如此不賣帳,不怕特區政府抵制?他們就是Chemring Defence UK Limited,其母公司Chemring Group(倫敦證券交易所:CHG)是著名軍事工業股。翻閱集團最近中期報告,發覺他們的財務表現不太理想。截至今年4月30日首6個月收入有2.77億英鎊,按年跌6.7%。核心業務盈利減少23.1%至2,700萬英鎊,稅前盈利也跌28.6%至1,800萬英鎊。

其實Chemring近兩年收入都在下跌,2012年有7.43億英鎊,去年減15.6%至6.25億英鎊,究其原因,主要是全球軍費開支萎縮。據Chemring中期報告顯示,2011年的金額近1.35萬億美元,2012年減少至約1.27萬億美元,去年進一步跌至約1.25萬億美元。當中以美國花費最多,金額佔全球總額逾40%。可是,近年減幅頗厲害,由2011年約6,500億美元跌至去年約5,500億美元,跌幅達15.4%。排第二的歐洲,因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規限,軍費開支不能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2%,因此近年花費較為平穩,2011年至2013年的金額約在3,500億至3,750億美元水平。反觀亞洲(不包括中國)、中東和北非,以及南美洲地區,雖然軍費開支遠較美國和歐洲為低,但增長卻相當可觀。

Chemring的核心業務主要分四個方面,包括煙火製造與彈藥(pyrotechnics & munitions)、反制措施(countermeasures)、感應器與電子設備(sensors & electronics),及軍事系統(energetic sub-systems)。論收入表現,只有煙火製造與彈藥錄增長,今年上半年增20.7%至1.08億英鎊。其餘三項業務則出現倒退,反制措施的收入減少23.7%至4,350萬英鎊,感應器與電子設備跌12.6%至9,470萬英鎊,軍事系統則減少26.6%至3,150萬英鎊。

另外,若論對集團盈利的貢獻,感應器與電子設備是主要來源。雖然其經營利潤於期內跌7.5%至2,330萬英鎊,但佔集團總額的比重達72.8%之多,營運利潤率也是最高,同期有24.6%。至於其餘三項業務,同期比率卻分別只有3.4%、4.5%和7.6%。換句話說,感應器與電子設備是Chemring目前最賺錢的業務,為了加強其領導地位,他們今年剛以180萬英鎊代價,購入一家研發和製造3D雷達的公司。此舉除增加集團的雷達產品之餘,也可以進一步擴闊客源。

Chemring今年上半年表現不太理想,除因收入減少外,營運利潤之所以於期內下跌,主要受集團位於美國德州Kilgore的生產設施,於今年2月發生意外所影響。翻查報道,此工廠主要製造誘騙曳光彈,用以反制熱能追蹤導彈。是次意外導致一名員工死亡,部分製造設施也受到損毀。按他們財務報表披露,相關的索賠和資產減值預計為90萬英鎊。雖然金額不算龐大,但由於預期工廠須要在今年第四季才能重新投產,因此影響了生產進度。其實此工廠於2010年9月也發生過火警,當時導致三名員工燒傷。

雖則如此,但由於營運資本改善,期內的經營現金流較去年同期增加約4.4倍,至2,720萬英鎊。此外,集團出售了歐洲的彈藥業務,出售所得加上經營現金流,令集團淨負債由年初的2.49億英鎊,減至目前的2.29億英鎊,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進一步減少。根據中期報告,彈藥業務之所以出售,主要是希望重塑集團的增長前景,將專注力放在防衛科技的業務上。這就難怪,為何Chemring不怕得罪香港特區政府了。

執筆之日,佔中運動仍未有解決跡象,而且反佔中的暴力不斷。雖然佔中阻礙民生,但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香港民主發展,即使他們如何「不該」,也絕對不是向他們使用暴力的理由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07

&&&&&&&&

2014年10月6日星期一

見工必勝術?

早前寫了篇《請人出哲學》,主要講述企業在招聘人手時,一般都會因應自身情況,揀選「最適合」而非「最叻」的申請人。文章出街後,朋友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既然企業在招聘時,除了學歷和經驗外還會有其他考慮,何不在招聘廣告中寫清楚?例如該文提到的例子,部門經理想請一位「安於現狀型」回來,若事先明言,「進取型」的人就不會申請,避免大家浪費時間。

這樣做當然是最理想,但實際上有很多東西是不便明言的。例如部門是全男班,個個都粗心大意,部門經理請個細心點的女生回來,藉此提升部門表現。又例如部門是全女班,出差、點貨之類的粗重工作始終有點不便,男生就較為適合。可是,若然在招聘廣告寫明某個性別優先,不被投訴才怪。

就算不是性別問題,企業進行招聘時必定有其他不為人知的考慮。例如現今不少管理人奉行「九型人格」分析,若果部門主管想請個「嚮往和平者」,但你卻是敢於挑戰的「天生領導者」,成功獲聘的機會就大減了。此外,不少人相信生肖,聽朋友說過,「鼠與龍」、「龍與猴」以及「兔與豬」是最理想的合作配對;相反,「虎與蛇」、「虎與雞」以及「牛與羊」就不能合作了。星座也一樣,例如白羊座的可以與處女座、天蝎座和金牛座共事,但遇到巨蟹座、摩羯座和天秤座就不成了。

等等,上述種種不是歧視嗎?而且生肖和星座等根本沒有科學根據,怎可以成為招聘的考慮因素呢?在某程度上的確是,但人總有偏好,簡單如「以貌取人」也是一例。負責請人的那位不說出口,但心裡卻暗中實行,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所以,見工其實沒有甚麼必勝術可言,能做到「盡人事,聽天命」已經不錯。盡力表現真我,將餘下無法掌握的事,留給上天為你安排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0-03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