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哀悼主場



                                        主場新聞上周六突結束,圖為創辦人蔡東豪。 (資料圖片)

在這裡寫了接近兩年,雖然馮副社長說過,偶爾可以寫寫社會話題,但畢竟此專欄是財經版,因此從未寫過別的東西,這次可要破例了。

上周六傳來噩耗,《主場新聞》(下稱主場)在無任何先兆下突然結束。自己一向習慣透過主場去接收時事及社會資訊,現在沒有了,失落感油然而生。主場吸引之處有很多,其中一項是多元,內容不單只涉及政治和熱門社會議題,還有財經、生活、環保、文化、藝術等,是一個兼收並蓄,內容豐富而且優質的網上平台。此外,主場喜歡以圖像先行,不時配以資訊圖表,將數據隱藏的信息簡潔地顯示出來,特別是長篇大論沒市場的今天,此做法尤其吃香。

不單如此,對主場還有一份感情,皆因瓜瓜也是早期主場博客之一。能成為其中一員,相信不是拙作寫得特別出色,只是當時來者不拒而已。記得兩年前收到其編輯Mike Yee的信息,問能否轉載自己網誌內的文章。看過了創辦人對主場的介紹和理念後,覺得挺有意思,因此就答應了。

初時與主場的關係只以轉載為主,即是先在自己的網誌發表文章,然後由他們在主場轉載。可是漸漸地發現,在那裡發表文章,不單瀏覽者眾,讀者還會即時留言,批評的有之,認同的有之,最重要是每次能帶給自己新觀點。

記得自己有一篇講咖啡的,由於寫得實在太過粗疏,被讀者們批評得體無完膚;又有一篇支持演藝學生於去年畢業禮上的舉動,結果引來大批支持和反對者留言;還有最近一篇,主要是評論內地財政部有意實施規定,限制香港會計師到內地進行審計,文章發表後回響很大,對喚起外界關注總算出了一分力。

其實這種與讀者互動的模式很是過癮,故此到了後期已經不再是轉載,而是特意寫文章在主場刊登。由於一般博客沒有稿酬,因此有人說搵笨。不過,能成為主場博客是身份認同,因為只有寫得好的文章才會刊登。怎麼知道?因為瓜瓜也試過給主場「彈稿」,從此供稿時就更加謹慎,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主場才會吸引高質素的博客和讀者。

有人支持,當然也有人反對,特別是他們處理新聞的手法主要是轉載,較少派遣記者做採訪,因此不少行內人認為他們是抄襲。不過,後來他們找對了路向,由知名博客寫分析和感想,變成不純是新聞報道而是個人評論。或許這樣說,讀者看主場的目的,並非希望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想知道博客和讀者們的看法。

這幾天不斷有朋友推測和分析主場的死因,其中一個最熱門的講法,就是批評主場未能將可觀的瀏覽量轉化成收入。更有朋友認為,既然每天有30萬人觀看,而且支持者眾,何不實行訂閱制,即使每人每天付1元,收入已經非常可觀。可是,現實是我們早已習慣了在網上獲取免費資訊。例如早前WhatsApp打算向用家收取8元的年費,當時引起網民強烈反彈,若主場收費,恐怕流量將會大減。

可行性較高的方法,相信只能依靠廣告。不過,這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就以《蘋果日報》的網頁為例,不少讀者就埋怨說廣告太多太煩人。此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當傳媒的收入偏重於廣告,在「出錢才是老闆」的角度下,廣告商會否影響傳媒的編採方向?再往高一點去看,傳媒依賴廣告收入,對香港整體的新聞自由會否有影響?最近寫了一篇題為《報章收入如何轉變》的文章(將會稍後發表),發現本港兩家新聞集團對廣告收入的依賴,正逐漸增加,於十年前,在每賺取100元收入當中,約有75至78元是來自廣告,現在已經上升至84元至85元了。若此情況持續,怎不叫人擔憂?

不少朋友都說,香港的言論自由較以往收窄了,其實瓜瓜也有同感,特別是批評政府或官員時。不說別的,單是害怕不知何時何日會收到律師信,又或者被人公開批評為淺薄、無知、冷血和涼薄,即使自己如何理直氣壯,這種不安感已足夠令人噤若寒蟬。當然,官員也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但行使前宜三思,因為官員不是普通市民,其一舉一動足以影響言論自由的氣氛。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31

&&&&&&&&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依波路淨利潤率下降之謎

說到依波路(1856)這個名字,真的可謂「我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他們最近招股上市,其股票編號就是品牌創立的年份,實在歷史悠久。每次聽到這品牌,往往會聯想到「呢啲先係波」,「咁先係路」這兩句廣東話,加上他們曾於九十年代擁有過一支足球隊,相信其管理層十分喜愛足球吧?

依波路早於1990年被目前的大股東收購,業務主要是生產及銷售瑞士手錶,包括機械和石英兩種。根據招股書透露,機械手錶屬於高檔貨,零售價介乎1萬元至10.3萬元;石英手錶則屬於中檔貨,零售價介乎3,800元至1萬元。

要稱得上是「瑞士手錶」,原來在法律上必須符合3個條件,包括:(1)機芯是瑞士製造,(2)機芯入殼和(3)手錶的最後檢驗需於瑞士進行。至於瑞士製造的機芯,是指其組裝和檢驗必須於瑞士進行,而且瑞士製造的配件價值(不計組裝成本)需佔機芯總值最少50%。和不少其他品牌一樣,依波路不會自行生產機芯,而是從瑞士的供應商購買回來組裝。目前機芯成本佔銷售成本約32.1%,其餘成本如配件、直接勞工,以及其他生產開支則分別佔銷售成本的46.7%、11.6%和9.6%。

究竟一隻手錶的毛利有多少?以2013年為例,依波路的整體毛利率是62.9%,而且在近3年持續上升,若與2011年做比較,增幅有5.1個百分點。升幅那麼大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於2012年3月起停止向兩家中國授權分銷商銷售手錶,改為直接向內地零售商出售,因此省掉了給予分銷商的折扣優惠。

在此之前,依波路極度依賴分銷商,如2011年約有82.8%的收益就是來自他們,此比例於2012年大幅削減至13.6%,到了去年進一步減至只有4.4%。另一原因是毛利率較高的機械手錶,其銷售於近年增長較快,如去年,機械和石英手錶毛利率分別是65.2%和58.1%,兩者相差達7.1個百分點,前者銷售增長較後者高,故拉高整體毛利率。

雖則毛利率上升,但淨利潤率卻由2011年的28.9%,下降至去年只有15.4%。即使撇除上市費用不計,去年的淨利潤率也只是16.6%,與2011年相差13.5個百分點。為甚麼?究其原因,主要是分銷開支增加,當中以宣傳和營銷開支、有關分銷的薪金和其他福利為最。去年廣告及營銷開支佔收益有18.5%,較2011年的10.2%,高出8.3個百分點。僱員福利也不遑多讓,去年對收益比率達到12%,較2011年的6.4%,增加5.5個百分點。綜合而言,停止依賴兩家中國分銷商,雖然大幅改善了毛利率,但在分銷開支大增下,最後令淨利潤率驟降。

依波路製造和銷售手錶,營運資金無可避免要困在存貨上,問題是需要多久。去年原材料及在製品的存貨周轉期是391.8天,成品則是224.7天,合計就是616.5天。換句話說,存貨由生產至出售長達1年零8個月。為甚麼這麼長?因為依波路的手錶是人手製造,存貨周轉期自然較長,加上近年擴展銷售網絡,存貨量自然增加,故此令存貨上升。

其實比較一下存貨與銷售的增長已看出端倪,於2011年和2013年的年結日,存貨分別是1.57億元和4.24億元,期間的增幅有171%。反觀銷售收益,兩年分別是4.89億元和6.04億元,增幅只有23.5%。存貨增幅高於銷售那麼多,周轉期不升才怪。
存貨周轉期長,營運資金回籠的時間自然受影響,加上依波路的存貨佔流動資產有65.5%之多,資金壓力自然不輕。以去年12月底為例,雖然流動比率(即是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達2.3倍,但撇除存資後的速動比率只有0.8倍,未能達到1倍這個合格水平,這也解釋為何依波路需要借貸。

截至去年12月底,銀行借款合共有1.71億元,而且全被歸類為流動負債,即是銀行有權要求即時償還,或於1年內到期的借款。不過,由於借款利率不高,去年的實際年利率範圍只是2.21厘至3.22厘,該年的利息開支也只有381.9萬元,對收益的比率更只有0.6%,故此問題不大。

最後一提,按招股書透露,約35%的上市所得款將用於營銷及推廣活動,但從上述分析可見,雖然銷售因此而增加,可是淨利潤率不升反跌,是否意味過去的營銷及推廣策略效益不高,有沒有可改善的空間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29

&&&&&&&&

2014年7月27日星期日

如何走出進修迷宮

朋友從事會計工作,早前在進修路上遇到分岔口,因此問瓜瓜如何是好。其實這位朋友的情況是個典型案例,剛巧有不少讀者朋友也碰到相同問題,不如藉此分享一下心得。

事緣這位朋友在會計師樓工作,他當時有兩個選擇,「A餐」是修讀一個會計師公會認可的兼讀制學位課程,畢業後就能參加公會的會計師專業資格課程 (QP),邁向會計師之路。「B餐」是以自修形式參加香港財務會計協會的專業試,取得AAT資格後再參加專業晉階考試 (PBE),合格後也能參加公會的QP。

正路去想,當然是A餐較B餐吸引,因為在這個學歷通脹年代,「學位+會計師資格」是會計師之路的入場券,單是CPA並不足夠,既然早晚也要補回一個學位,倒不如趁早獲取。況且,即使日後未能取得會計師資格,至少仍有個學位在手。不過,要完成學位課程費用不菲,而且兼讀制一點也不輕鬆,除了日間工作晚間上課外,還要經常應付功課、測驗和考試,因此時間分配需要得宜,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也是不少的。

至於B餐,雖然它不像A餐般可以取得學位,但勝在彈性較大,只需利用工餘時間去進修,不用花精神和時間去應付課程,可讓自己一心一意專注考試。此外,B餐相對上較為便宜,經濟負擔因而較輕。不過,由於此路依靠自修,自律性就非常重要。此外,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問題,就要自行找資源解決。

與朋友分析過上述各點後,他按自身情況選擇了B餐。可是故事未完,因為他並沒有立即付諸實行,拖拖拉拉仍在觀望。聽到別人說學位重要,心裡十五十六問瓜瓜轉A餐好不好。當聽到另一人說AAT容易考取,立時又想改變主意,問應否轉回B餐為佳。

職業進修好比迷宮,內裡路線千回百轉,但出路只有一條,就是適合自己的路。面對分岔口卻拿不定主意,只會磋跎歲月,無法前行。既然選定了最適合自己的路線,就應義無反顧放膽去走,若然兜兜轉轉不敢向前,只會讓你永遠走不出迷宮。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7-25

&&&&&&&&

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馬航前路如何?

俗話有云「黑開有條路」真的一點不假,馬來西亞航空(吉隆坡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3786)航班MH370,於3月失蹤至今還未尋獲,事故發生才不過4個月,豈料又發生另一宗嚴重事故,其航班MH17由荷蘭飛往吉隆坡途中,在烏克蘭境內懷疑被飛彈擊落,機組人員和乘客無一生還。

MH17空難未發生前,馬航今年首季的生意已經不太理想。受MH370事件影響,營業額雖然較去年同期略升4.2%,但營運開支卻增加5.6%,最後令EBITDA(除息稅折舊前溢利)出現虧損,金額高達1.01億元(馬幣,下同)。若再計入折舊、財務開支以及稅務等項目後,今年首季的bottom line錄得4.42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擴大了58.8%。現在不幸事故再度發生,對其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

根據報道,不論最後責任誰屬,馬航需要按照《蒙特利爾公約》,向每位遇難乘客的家屬支付最多17萬美元賠償金。兩宗空難的乘客人數合共是510人,以此計算,賠償金總額達到8,670萬美元,折合約是2.75億元馬幣。馬航負擔得起嗎?截至2014年3月底,馬航的資產淨值有35.17億元,賠償金額相當於資產淨值的7.8%,馬航的財政按理可以應付。可是,細閱其資產負債表,同期的流動資產只有52.79億元,但流動負債卻高達72.52億元,顯示馬航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去應付賠償。怎麼辦?最壞的情況下,馬航惟有出售資產(主要是飛機),或者依靠借貸或尋求注資。

雖則如此,但馬航必定購買了機體保險和責任保險,否則世界各大小機場不會讓他們的飛機升降。這兩種保險有甚麼分別?顧名思義,前者主要承保飛機在飛行、滑行或停放期間,發生意外事故時所致之損失,後者則承保事故引起的一切賠償責任,當中包括機組人員、乘客和第三者。因此,只要馬航的兩宗空難不屬於「不承保事項」範圍內,扣除了免賠額後,賠償金將全數由保險公司承擔。

哪一家保險公司那麼倒霉?一般來說,這些大型保單都會由數家保險公司聯合承保,並由當中一家做牽頭,目前馬航保單的牽頭保險公司是德國的安聯(Allianz),據說他們佔保單的賠償額約15%。根據外電報道,MH370的保額應在1億美元左右,減去約10%免賠額,外間估計馬航可獲得9,000萬美元賠償。假設MH17的保額相同,兩宗事故的賠償加起來約是1.8億美元。

馬航看來受一定程度的保險保障,可是,目前一架全新同型號客機的造價約是3.61億美元,除非馬航購買二手機,否則賠償金不足以補回兩架客機。此外,現階段還有不少隱憂,最麻煩莫過於索償。首先是MH370事故,若然有證據顯示此乃航空公司出錯造成,遇難者家屬可以循法律途徑向馬航索償。MH17的問題就更大,因為是次空難涉及戰爭或恐怖襲擊,保險公司會否以此拒賠還是未知之數。

此外,雖然出事區域不在禁飛區內,但據悉早前已有兩架飛機在區內被擊落,加上其他航空公司早已棄用此航道,寧願繞道而行避開戰區,但馬航未有跟隨,家屬或許以此為由追討賠償。可以估計得到,未來數年馬航將面對冗長索賠官司。

若兩宗空難是「外患」的話,那麼馬航的「內憂」倒也不少。由於成本高企不下,但收入卻停滯不前,他們已經連續3年錄得虧損,累計金額達到41.21億元。為了改善不太理想的財政狀況,2013年才完成資本結構重組,並且透過供股集資籌得30.75億元資金,以及取得20.1億元借貸。

本來打算今年會有好轉,但兩宗空難勢必影響其營運收入。除此以外,馬航的成本一向高企,特別是燃油,以2013年為例,此開支佔總收入約40.3%,即是每100元收入,當中四成需要花在燃油上。反觀其他航空公司,例如周二寫過的阿聯酋航空,同期的燃油成本(撇除油價對沖收益和虧損)對收入的比例只有38%,香港國泰航空(293)也只需38.9%,相比之下,馬航就顯得較高了。

不少傳媒估計,馬航將會破產,但個人認為,私有化再重組的機會較大,畢竟馬航是國家航空公司,馬來西亞政府不會放手不理。無論如何,馬航破產還是私有化,相信很快就會揭曉。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24

&&&&&&&&

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

世界盃誰付鈔?

今屆世界盃曲終人散,德國隊能在阿根廷手上奪冠,並且在四強賽中以大比數擊敗巴西,彷彿提醒大家,足球始終是11個人的團體運動,需要隊員互相合作,單天保至尊式的英雄主義踢法始終靠不住。

在決賽當日有看頒獎禮的朋友,或許會發現一件有趣事情,巴西是南美洲國家,但負責遞送獎牌的美女,卻清一色穿著中東服飾。細看之下有點眼熟,原來她們全是阿聯酋航空的空姐。為甚麼?還不是一個「錢」字!根據小道消息,阿聯酋於過去四年合共花了約1億(美元,下同),才能躋身成為世界盃的FIFA Partners,即國際足協合作夥伴。

金額是否真確?其實有數得計,按FIFA的年報顯示,由2011年至2013年的3個財政年度,來自FIFA Partners的收入每年是1.77億元,假設2014年也是一樣,4年合計就是7.09億元。今屆世界盃有6個合作夥伴,將收入與之相除,來自每個夥伴的平均收入就是1.18億元,計算結果與上述傳聞接近。

其實FIFA的贊助分幾個級數,最高級就是FIFA Partners,除了阿聯酋航空外,另外五家是Adidas、可口可樂、現代、起亞汽車、Sony以及Visa。次一級是FIFA World Cup Sponsors(世界盃贊助商),他們包括百威啤酒、潤滑油製造商Castrol、Continental集團、強生、麥當勞、巴西食品製造商Marfrig、中國光伏發電產品製造商英利,以及巴西電訊商Oi。說到英利,當收看世界盃比賽時,有沒有發覺在球場旁邊的電子廣告牌上,不時都會出現「中國,英利」四個中文字?由於這是比賽中唯一的中文商標廣告,因此格外顯眼。據說是次英利支付的贊助費約是6,770萬元,有錢使得鬼推磨一點不假。

世界盃有那麼多贊助商,相信FIFA的贊助收入必定很可觀吧?由於2014年還未完結,因此未能看到具體數字。不過,今屆世界盃的收入由2011年已經開始收取,由2011年至2013年3個財年,已入帳的贊助收入合共是11.64億元。此外,按照2014年預算,全年贊助收入將有3.24億元,4年加起來就是14.88億元,即是每年平均有3.72億元收入,看來相當和味。

透過贊助體育盛事來做宣傳,是不少企業的宣傳策略,而且往往不惜工本。就以阿聯酋航空為例,2013年用於營銷及市場推廣的開支,金額就達到14.76億元。除了足球外,他們還贊助其他體育賽事,包括欖球、網球、賽馬、高爾夫球、板球、風帆和澳式足球等。此外,他們更是多家著名球會的球衣贊助商,當中包括英超阿仙奴、意甲AC米蘭、法甲巴黎聖日耳門、德甲漢堡、西甲皇馬等。其實此舉十分之妙,球衣好比人肉宣傳板,球員穿著印有公司名稱的球衣作賽,並且透過電視轉播傳送到世界各地。此外,球衣不單只是球員穿著,還有一大批球迷,宣傳可謂無遠弗屆。當然,這種宣傳方法能夠增加品牌的曝光率以及建立形象,但直接成效有幾多,受眾會否因而幫襯則是後話。

說到球賽轉播,於FIFA而言是主要財政收入,較贊助收入更為豐厚。由2011年至2013年的3個財年,已入帳的電視轉播權收入合共是17.41億元。此外,2014年的預算收入是6.91億元,4年加起來就是24.32億元,即是平均每年有6.08億元,佔FIFA的年均總收入約54%。若將此項收入按地區劃分,來自歐洲最高,例如2013年,金額就佔了48%,其他地區包括亞洲和北非約佔24%,南美和中美洲則佔15%,北美和加勒比地區最少只有10%。

不單如此,世界盃的其他收入還包括品牌授權和招待權等,再加上贊助收入,3年間已入帳的總收入合共是32.27億元,若計入2014年的預算,4年間的總收入高達43.07億元,即是平均每年的收入是10.77億元。有趣的是,已入帳的球賽開支,3年合共是19.15億元,即是每年平均只是6.38億元,與3年的平均總收入10.76億元相減後,年均利潤達到4.38億元,利潤率有41%之高。

不少朋友認為,世界盃對非足球愛好者沒有關係,實情並非如此。雖然我們沒有直接支付電視轉播權和贊助費用,但羊毛出自羊身上,最終還是由消費者付鈔,盃賽那麼多家贊助商,總有一兩家有幫襯吧?嚴格來說,其實人人有份為世界盃賽事「科水」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22

&&&&&&&&

2014年7月17日星期四

點金勝手會計師

不久前香港有某部小學教科書,因內容涉及歧視成分,竟然引起軒然大波,事緣當中有一頁的問答題,粗疏地將菲律賓人標籤成家傭,除了被該國網民猛烈抨擊外,事件還受到國際傳媒廣泛報道,認真令港人丟盡顏臉。

香港號稱為多元化社會,其實各種歧視俯拾即是,就連某些專業也不例外。不用說得太遠,就以近期電視劇集《點金勝手》為例,劇中的會計師都被描繪成為十惡不赦、大玩財技,以及朋比為奸,走法律罅之餘,還做出種種不法勾當,去為幕後老闆搵錢,彷彿所有的會計師都是為非作歹之徒。

所謂「講古唔好駁古」,例如一邊看《西遊記》,一邊罵現實世界何來那麼多妖怪神仙,必定是自討沒趣。不過,若果犯駁太厲害,而且還對外宣傳,說劇本是如何經專業人士看過,就不得不講幾句了。

例如頭幾集說,某美國企業收購了一家上市公司,可是其後發現被騙,說因賣方的會計師利用了中國和西方的會計計算差異,去隱瞞了企業的負債。然而,實際上做大型併購前,買方通常都會找自己人做盡職審查,而不會盡信賣方的會計師。

再講,就算為省錢不做盡職審查,但劇中出問題的核數師是香港會計師,換句話說,有問題的公司必然在港上市。既然如此,即使他們採用了內地會計標準,但在年報上也會披露兩地會計差異,以此造假的機會實在有限。

但想深一層,其實《點金勝手》何嘗不是一面鏡子,反映社會如何看待我們這班會計師!何解?還不是「操業不雅」,會計師每天都對著錢,無可避免惹來一身銅臭。這好比每天都要劏雞殺鴨的屠戶,總覺得他們滿手血腥一樣。

不要忘記,中國自古就有四民的階級觀念,即「士農工商」。雖然後來有研究認為,當年管仲提出此說時,四民並沒有先後尊卑之分,但後世卻將商排在末端,反映商人在中國社會上的地位低微。現在的情況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若與學者相比,誰較受到社會尊重?商人況且如此,更遑論向商人服務的會計師?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一切還是自找,「會計師逃稅罪成」、「會計師涉內幕交易被罰」、「會計師誇大開支判囚」等新聞不絕於耳,最近還有朋友在Bloomberg撰文,說我們的行業龍頭「Sell out」香港,連《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也發表文章批評,既然如此,又怎好怪責別人把我們標籤呢?

早前有朋友說,會計師飽讀詩書,學識淵博,怎麼說都算得上是「知識分子」吧?那要看定義了,根據以色列學者Michael Confino的意見,知識分子有五個特徵,包括(1)深切關懷公共利益;(2)經常有一種罪惡感 ,認為國事與個人有關;(3)傾向把一切政治、社會問題看作道德問題;(4)希望在問題背後找出最後的答案;(5)深信社會現況不合理,應當加以改變。此外,也有朋友認為,現代的知識分子能啟蒙別人,並且敢於挑戰權貴。

好了,看看我們,以上有那一點可以沾上點邊兒?其實想想也是,自第一天踏入會計師行業開始,「誠實」的基因就已經從我們的細胞中抽掉,因為連自己的timesheet也不能真實地填寫,東拉西補盡量不讓每個job爆鐘,甚至被迫賠上私人時間,每天不見太陽地去無償加班。

明知這樣是不該,但是沒有人夠膽說聲不,擺在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選A餐辭職不幹,要麼就揀B餐隨波逐流,然後跟自己說只可認命接受,並且繼續活在矛盾中,一邊在timesheet上弄虛作假,同時又審核別人的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公允。

朋友說,香港的會計師都是順民,初時覺得此說過於偏激,但想深一層覺得所言非虛。這也難怪,我們連基本僱員權利也怕去爭取,私人時間慘被剝削也只敢怒而不敢言,最可怕的是,大家漸漸習以為常,覺得這樣做無傷大雅。

所謂防微杜漸,大奸大惡不會一下子出現,而往往是一點一滴地崩壞。若香港會計師的工時問題仍不解決,相信點金勝手的會計師只會愈來愈多。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17

&&&&&&&&

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

Sinomax非零售股

用了Sinomax(盛諾集團)(1418)的產品多年,一直以為他們是美國品牌,直至看到招股書,才知道他們源於香港,是地道的香港名牌。有此誤會,因為最初認識他們的產品,是經過一位美國同事推薦,同事說他們的枕頭很舒適,試過了後所言非虛,因此沿用至今。

對上一次幫襯是在數月前,付款時,發現店員拿著一部智能手機在埋頭苦幹,而且還用那部手機在拍攝產品條碼,八卦之下問問所為何事,原來這是他們的Point of Sales系統。

其實,這個設計不錯,要知道現在舖租昂貴,百貨專櫃的佣金更是「"手拿"脷」,一部體積細小的手機,就能代替傳統的終端機、顯示屏和條碼閱讀器,店面就能騰出多些地方來擺放產品。

不過,好處同時也是壞處,手機容易丟失之餘,使用也不太方便。就以當日所見為例,店員按鍵很費勁,因此花了不少時間才能完成付款程序。或許是店員還未習慣這個系統,但相信手機的屏幕太細也是原因,其實可以考慮配備多一支「mon 筆」,至少能解決按鍵上的困難。

身為Sinomax的用家,當然很有興趣知道買回來的產品,有多少是直接成本。以2013年為例,銷售成本佔收入約73.8%。換句話說,若以100元購買他們的產品,當中73.8元是製造成本,餘下的26.2元才是毛利。

值得一提,Sinomax的毛利率於2011年只有22.3%,2012年也只有23.6%,去年為26.2%,短短3年就增加了3.9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有品牌的銷售於期內增加,而這些產品的利潤較高,因此拉高了整體毛利率。例如2011年,自有品牌的銷售只佔總收入約27.4%,2012年上升至30.5%,到了2013年進一步增加至35.4%。反觀利潤較低的第三方品牌銷售,即是代工生產及設計加工,對總收入的比重於近年持續下跌,由2011年的39%下跌至2013年的27.5%。

不少朋友以為Sinomax的業務主要是零售為主,但實情並非這樣,以2013年為例,零售業務只佔總收入約12.2%,而且此數還包括了公司客戶。其實,Sinomax目前有3項業務,除了零售及公司銷售外,還有出口及聚氨酯泡沫銷售。以銷售額計算,出口業務的貢獻最多,2013年的銷售有12.54億元,佔總銷售額約52.9%。經營溢利也一樣,2013年有2.65億元,佔經營溢利總額約61.8%。不單如此,若論盈利能力,出口的經營溢利率也是最高,於2013年是21.3%,代表銷售減去經營開支後,每100元收入可賺到21.3元經營溢利。

由於零售業務相對來說不大,因此店舖租金(包括百貨公司專櫃佣金)對總收入的比重並不算高,於2013年只有3.9%,經營溢利率也有18.3%。有一點值得留意,目前零售業務主要是通過百貨公司專櫃進行,該年的銷售額達1.76億元,自營零售店的銷售額則只有3,476.6萬元。

不過,若看每間店舖的平均收入,專櫃只有70.1萬元,自營零售店卻有366萬元。分別那麼大,相信與產品有關。由於自營零售店同時售賣按摩椅及床褥等高價產品,因此拉高了平均收入。此外,因為Sinomax有意增加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和滲透率,故此大幅增加專櫃數目,例如2011年的平均銷售點只有約159個,到了2013年增至251個。反觀自營零售店的平均銷售點沒有變化,最近3年約只有10個。

透過增加專櫃數目去提升市場滲透率是聰明的做法,因為專櫃設在百貨公司,不愁沒有人流,而且承租期較有彈性,一般為期只有一至兩年,資本開支如店面裝修等也不用太多,但最大壞處是經營開支甚為昂貴,除了最低金額外,百貨公司還會按固定百分比從銷售額中抽佣,佣金比率一般介乎20%至40%,成本實在不輕。

至於聚氨酯泡沫銷售,此業務主要向內地家具製造商批發聚氨酯泡沫。雖然經營溢利率較另外兩項業務為低,2013年只有13.4%,但收入不容小覷,以2013年為例,達到8.31億元,佔總收入35.1%之多,經營溢利也有1.11億元,佔分部溢利總額約26%比重。

綜合而言,雖然Sinomax的整體毛利率較低,但撇除上市費用後的溢利率仍有7%,即是每100元銷售可以淨賺7元,若果他們只依賴零售,相信不可能達到如此盈利水平。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15

&&&&&&&&

2014年7月14日星期一

如何面對國內會計本地化三部曲:面對挑戰(二)

上一篇提到,在內地專才本地化下,會計畢業生應著重自己的軟技能,藉此去提升自己的競爭優。那麼,工作了幾年的會計朋友又要如何呢?除了上一篇提及到的各項要點外,個人認為目前會計新人最缺乏兩點,就是常識(即common sense)以及能夠獨立工作的能力。

這裡講的常識並非日常生活的那些,而是在商業世界中,需要具備的基本思考、邏輯和判斷力。至於獨立工作能力,就是把工作交給你後,能夠自行解決問題並且妥善完成的能力。現今商業社會講究分工,加上會計工作大多數設有時限,很多時候經理也要落手落腳做埋一份,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仔細教導。故此,能夠獨立完成工作非常重要。

除了軟技能外,提升硬技能也很重要。於會計人而言,硬技能即是技術知識,這包括會計、審計、稅務、相關法例法規等的知識。由於這些東西每日都在變,因此持續進修是會計必需做的事。

以上說的,都是留港發展的要點。可是,若論發展機會,內地卻比香港好得多。因此有朋友提議「反守為攻」北上發展。坦白講,這不失為一個好建議。不過,在內地專才本地化下,自然是本地人優先。現在的情況不比二十年前,當時只說聲「我願意」就成。目前北上發展有甚麼困難?不說別的,單是薪金水平,兩地仍有顯著的差額,初期只會收取較低的薪金。此外,現在國內大學生質素絕不下於港生,論刻苦忍耐,更是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北上前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並且想清楚,自己能付出那些本地人沒有的東西。

北上發展,除了練好普通話,學習簡體書寫,認識國情,熟讀國內會計、稅務及經濟等法律法規外,也應考取國內認可的專業資格,例如CICPA(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此外,一些國際性的專業資格也可以考慮的,例如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IIA(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CIA(註冊內部審計師)、ISACA(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協會)的CISA(註冊信息系統審計師),以及CFA Institute的CFA(特許財經分析師),在國內知名度高,而且廣受認同,考取了後有助事業發展。此外,以港人身份北上發展,可以先到一些CEPA框架下港商受惠的城市找機會。

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你預備好未?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7-11

&&&&&&&&

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

為何Sony收入增加仍要虧損?

講到先進電子產品,Sony(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6758)曾是瓜瓜首選如Walkman、MD Player、手機、相機、電子遊戲機和電腦屏幕等。但現在數一數家中的Sony產品,只剩下電視及手提電腦。為甚麼?或許是市場選擇太多,競爭太大了吧?若果屬實,這就解釋為何近年Sony業績不太理想。以2013年至2014年度為例(即2013年),全年收入雖增14.3%至7.77萬億日圓,但經營溢利卻大跌88.3%至僅257億圓,若計入其他收入和開支,以及扣除稅項和非控股股東權益後,全年更錄得1,283.69億日圓虧損。

為甚麼收入大增,業績反而下滑?或許先看收入,2013年之所以增加原因之一,原來與日圓貶值有關。如美元兌日圓全年平均匯率,去年是1美元兌100.2日圓,2012年則是83.1日圓,年內日圓平均貶值17.1%。本幣貶值,對海外銷售自然有利,以上述匯率為例,每賺取1美元,去年可兌換到的日圓比2012年多,換句話說,只要銷售能持平,其他甚麼都不做已能獲利。據公告披露,由於匯率關係令收入增加的金額約有1.08億日圓。但去年收入才增加9,718億日圓,即是說,若撇除匯率因素,去年收入實際上是減少1.5%。

Sony目前共有9項主要業務,若以收入升幅計,表現最好的是遊戲業務,2013年收入增38.5%至9,792億日圓。收入之所以上升,22.1%來自日圓貶值,餘下的16.4%則有賴於年內推出的PS4遊戲機。此外,雖然PS3遊戲機銷量下跌,但軟件銷量卻升。遊戲業務收入理想,但扣除經營成本後,此業務卻錄81億日圓虧損,與2012年的17億日圓溢利比較,按年大跌576.5%。業績倒退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剛推出的PS4遊戲機令成本上升,二是部分電腦遊戲需要在年內撇帳,涉及金額約62億日圓。

貢獻收人最多的移動及通訊業務,去年收入增29.6%至1.63萬億日圓,撇除匯價影響後仍增6%。收入增長主要是智能手機銷量和售價上升帶動,如去年售出3,910萬部,較2012年增18.5%。值得高興的是,預計2014年手機銷量將進一步升至5,000萬部,這代表今年將有27.9%增長,看來前景不錯。但受私人電腦業務拖累,去年收入按年下跌了6.9%,抵銷部分智能手機帶來的增幅。此外,Sony決定退出私人電腦業務,其中583億日圓退出費用需計入,最終令移動及通訊業務錄675億日圓虧損。

若果將Sony的所有業務分成兩類,即是電子產品與影視娛樂,電子產品的收入貢獻最多,去年收入有5.31萬億日圓,佔總收入約68.4%。可是,其業績則最差,去年合共錄得953億日圓虧損。究其原因,除了上述的私人電腦業務退出費用,以及電腦遊戲撇帳外,還有為幾項業務做減值,包括電池、光碟機生產及LCD電視等,涉及金額合共732億日圓。

至於影視娛樂,當中包括電影、電視節目製作,以及音樂,去年收入合共是1.33萬億日圓,雖然只佔總收入約17.2%,但卻是溢利的主要來源,去年合共錄得1,018億日圓盈利,按年大升19.8%。值得一提,去年電影收入大減,主要是2012年太過強勁所致,該年推出了17套電影,全球票房合共42.27億美元,每套平均票房有2.49億美元。此外,當中有多套非常賣座,包括《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蜘蛛俠:驚世現新》以及《黑超特警組3》,全球票房分別為11.09億美元、7.52億美元和6.24億美元。反觀2013年,雖然推出了21套電影,但全球票房只有29.41億美元,每套的平均票房更只有1.4億美元,最賣座的要數《藍精靈2》和《極樂帝國》,但全球票房分別也只不過是3.48億美元和2.86億美元,難怪電影收入下跌。

最後一提,Sony預測今年的收入將會略為增加0.4%至7.8萬億日圓。此外,由於預期電子產品業務改善,特別是手機和遊戲業務,預計今年收入將分別增加28.4%和16.9%,加上業務減值下降,因此預測今年的除稅前溢利將會增加405%至1,300億日圓。不過,扣除稅項和非控股股東權益後,全年將會錄得500億日圓虧損。雖則如此,若果電子產品的業務能持續改善,相信2016年可以轉虧為盈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10

&&&&&&&&

2014年7月9日星期三

財仔利潤豐厚

香港教育(1082)最近宣布,集團以85萬元代價收購漢富財務。該公司持有放債人牌照,完成收購後,香港教育計劃以漢富來發展借貸業務,包括為成人課程提供借貸。

其實此構思非常好,現在正值「學歷通脹」年代,就以會計文員為例,不少公司已要求申請人擁有大學學位,更甚者還要求會計師資格,故此進修需求相當殷切。可是,目前修讀一個學位課程價值不菲,動輒就要十幾萬元,若然香港教育能夠在推出課程之餘,還同時提供貸款,既方便進修人士,又可以多賺一筆,可謂一舉兩得。此外,雖然公布沒有披露財務詳情,但作價僅是85萬元,就可以免卻牌照申請,以及開設辦公室和招聘人手等的麻煩,這樣看來相當合算。

根據立法會的新聞公報,截至2013年3月,政府發出的放債人牌照共有1,001個,到了2014年2月底有1,143個,一年間增加了14%,競爭有幾激烈可想而知,究竟在香港搞「財仔」這門生意,是否有利可圖呢?最近靄華押業信貸(1319)和香港信貸(1273)相繼公布2013年度的業績,正好讓我們了解一二。

先講收入,香港信貸以樓按為主,截至今年3月底年度收入增加22.3%,至8,120.9萬元。至於靄華,他們以典當貸款為主,截至今年2月底年度,該項收入有5,682.3萬元,與2013年同期比較幾乎沒有增長。可幸的是,他們近年開始涉足樓按業務,截至今年2月底年度,此項收入飆升370.7%,至3,745萬元。計入出售經收回資產之收益後,靄華期內的總收入增加33.6%,至9,581.5萬元。

借貸業務是否賺錢必定要看淨息差,即是將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後再除以生息資產平均值,此比率相當於一般企業的毛利率,能反映財務公司的獲利能力。期內香港信貸的淨息差是19.8%,較2013年度同期高出0.2個百分點。淨息差增加,主要是受惠於融資成本減少34.8%所致。為甚麼?首先是銀行借貸減少,截至今年3月底,銀行貸款總額按年減少了2.6%,至1.79億元。此外,加權平均實際年利率也減少了0.7個百分點,至3.1%。借貸金額減少,加上實際利率下降,因此降低了借貸成本。

其次是同系附屬公司的借款,雖然截至今年3月底的貸款額增加了148.4%,至3,900萬元,但因加權平均實際年利率減少了0.7個百分點,至4.2%,故此減輕了借貸成本。

相比之下,靄華的淨息差就高得多,於截至今年3月底有23.8%。不過,按年比較卻急跌10.2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期內樓按收入增加所致。由於樓按的淨息差只有13.2%,遠較典當業務的43.7%為低,因此將整體淨息差拉低。不過,若獨立來看,典當業務的淨息差其實較2013年度增加了0.2個百分點,樓按的淨息差則增加0.7個百分點。此外,為了擴展樓按業務,靄華的銀行貸款於年內增加了64.9%,至1.13億元,加上向最終控股公司借入8,050萬元,令融資成本大增540%,至525.8萬元。

由於靄華的淨息差較高,其融資成本對收入的比率自然較香港信貸低。期內靄華的比率是5.5%,香港信貸則是7.6%。換句話說,在每100元收入當中,靄華需要支付的融資成本是5.5元,香港信貸則是7.6元。既然如此,靄華的溢利率想必也較高吧?可是實情並非這樣。

撇除非經營性質項目,包括上市費用和重估投資物業之公平值收益,香港信貸於期內的溢利率有53.2%,較靄華的47.9%為高,因為靄華的經營開支對收入比率較高。例如物業及設備開支,香港信貸的辦公室是自置物業,因此沒有租賃開支。反觀靄華有不少分店,租賃開支對收入的比率有10.1%。

又例如僱員福利開支的比率,靄華是19.3%,較香港信貸的11.1%高出8.2個百分點。靄華的比率較高,主要是僱員人數有58人,較香港信貸的18人為多。不過,若看僱員的人均年薪,靄華只有32萬元,較香港信貸的50.2萬元為低。另外,在廣告及營銷開支方面,香港信貸的開支對收入比率有11.9%,較靄華的5%高出7個百分點。其他開支也一樣,香港信貸的比率較靄華高出4.4個百分點。

綜合來說,靄華雖然淨息差較高,但經營開支的比重也同樣較高,埋單計數後溢利率略低於香港信貸。雖則如此,但兩家企業的溢利率均接近或超過50%,財仔這門生意有幾好賺可想而知。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08

&&&&&&&&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鴻福堂盈利能力如何?

上周某個晚上,突然覺得有點肚餓,很想吃點糖水和點心甚麼的。雖然住處附近有幾間便利店,他們都供應現蒸點心,但奈何太晚已經「收爐」,又不想吃叮叮食品,走著走著卻見到鴻福堂(1446)仍然營業。第一次幫襯,探頭探腦找找有甚麼可吃,最後買了一客燒賣和一包紅豆沙。坦白講,燒賣的味道算是不錯,比便利店好吃得多,但紅豆沙就有點失望,覺得叫做紅豆湯更為貼切。然而,過了晚上11時又懶得跑到別區找吃,這些小食其實已經是上品,不能過於苛求。

鴻福堂貴為全港最多分店的涼茶舖,目前為止在港有97間零售店,在內地也有25間,兩地僱員人數分別有833人和494人,員工成本和舖租肯定是一項挑戰,究竟他們的成本結構和利潤如何?趁他們招股上市,找來招股書研究一番。

就以2013年為例,假設產品售價是100元,當中原材料和生產開支是36.3元,直接員工開支是3.7元。換句話說,銷售成本是40元,餘下的60元就是毛利。看起來好像「好好搵」,但將產品推出市場要依靠零售點和銷售人員,相關的店舖租金開支就要12.9元,員工成本更要21.7元,還有8.6元的銷售及分銷成本,再扣除10.3元其他例如財務費用和稅項,餘下的6.5元才是鴻福堂的純利。若計入上市開支,2013年的純利將降至5.6元。如此看來,鴻福堂的溢利率並不算高。

香港商舖租金之高世界知名,若租金開支升10%,將如何影響鴻福堂業績?據招股書內的敏感度分析,2013年除稅前溢利將減少17.2%,金額相當於834.3萬元。原材料和員工成本也一樣,若升5%,該年除稅前溢利將分別減21%和17.2%,金額相當於1,019.9萬元和836.1萬元。故若然這幾項開支上升,但其升幅不能轉嫁給客戶,業績必然受到重大影響。

於2013年,鴻福堂收益6.45億元,當中直接銷售佔65.3%,間接銷售和其他則佔34.7%。與2011年相比,前者升幅有28.7%,後都則有49.5%。直接銷售指鴻福堂自己店舖的銷售,最近3年的增長之所以可觀,主要是零售店數目於期內增了15.8%至117間。此外,若將直接銷售與店舖數目相除,得出每間零售店平均收益於2013年有359.9萬元,較2011年增11.1%。當中以內地業務增長最顯著,因店舖數目增80%至27間,每間店舖平均收益也增38.6%,故來自內地直接銷售於期內飆升149.5%。但對總收益比重僅3.9%,故只能推高集團總收益約3.8%左右。

直接銷售以香港業務為主,其實最近3年表現也不賴,於2011年有3.17億元,到了2013年增24.8%至3.96億元。收益之所以增加,除店舖數目增4.7%至90間外,最重要還是每間店舖的平均收益增加19.3%至439.9萬元。綜合來說,鴻福堂的收益增加,主要是透過擴充銷售網絡,以及每間店舖多做了生意。

有一點非常有趣,在目前的直接銷售中,約有50.7%是透過兌換優惠券及預付會員卡進行,其餘的49.3%才是現金銷售。可是,鴻福堂整體的應收貿易帳款周轉期於2013年高達98.7天,實在有點出乎意料。理論上,直接銷售以現金交收,就算使用了八達通付款系統,加上逾半直接銷售是客戶預付,應收帳款周轉期只需幾天才對。現在周轉期那麼長,反映間接銷售拉高了周轉期。根據招股書披露,授予客戶的信貸期一般介乎30至105天,以此推斷,相信間接銷售客戶的信貸期頗高。

另外,由於不少零售客戶是預付,因此鴻福堂的流動負債較一般企業為高。以2013年為例,流動負債有3.04億元,當中的34.7%或1.06億元就是預付款項。也因為這個原因,鴻福堂的流動比率較低,2013年只有1.02倍,2012年更只有0.72倍,即是流動負債高於流動資產。不過,這些預付款其實是有期限的,以香港業務為例,預付優惠券的有效期由7至12個月,預付會員卡儲值額則是2年,逾期不用便會無效,2013年就有1,030萬元因此而被沒收,並且計入該年的收益。

文章來源:am730 2014-07-03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