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聯想急甚麼?

早前寫了篇《連環併購如何影響聯想》,得出的結論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無他,聯想集團(992)以高價購入兩項仍然處於虧蝕的業務,除非短期內能轉虧為盈,否則很大機會拖累業績。其實很有興趣知道,為何聯想這麼著急,要在短時間內連環做兩單大型併購?

或許先看一些數據。根據IT研究顧問Gartner所做的全球個人電腦(包括桌面和筆記本電腦)市況統計,聯想的付運量於2013年增加了2.1%至5,327.3萬台,市場佔有率也躍升2個百分點至16.9%,因此取代了惠普(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HOQ)全球第一之位。不過,若以整個市場去看,全球付運量已經連跌7個季度,2013年更是有史以來最差,全年僅得3.16億台,較2012年下挫近10%。

聯想以個人電腦業務為主,以今個財政年度(即2013年至2014年度)頭9個月為例,來自桌面和筆記本電腦的收入,佔集團總額達79.2%,去年(即2012年至2013年度)同期更高達84.2%。既然個人電腦市場的大環境那麼差,借收購IBM的X86業務來拓展企業市場,以及藉收購摩托羅拉去鞏固手機業務,這就顯得順理成章。

雖然市況如此不濟,但聯想的營運表現一點也不差。翻看最近今年度第三季的業績公告,今年度頭9個月的純利有6.49億(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大升28%。為甚麼?主要是毛利增加。首先,同期的銷售收入增加了12.7%至293.49億元,另一方面,銷售成本增加12.6%至255.3億元,兩數相減後得出的毛利是38.19億元,由於收入增長略高於銷售成本,因此毛利增加了13.2%,以金額計算,則是多賺了4.44億元。

此外,期內毛利率增加了0.1個百分點至13%,即是每賣出100元產品才賺到13元,若減去銷售和分銷、行政、研發、借貸利息、稅項等開支後,餘下的純利其實只有2.2元。既然如此,為甚麼期內純利還會這麼高?主要原因是薄利多銷,依靠銷量去取勝。再講,目前個人電腦市場衰退兼且競爭激烈,能夠提高產品售價的幅度有限,要賺錢就唯有向成本打主意,盡量壓低成本以增加競爭優勢,這就是著名管理和經濟學家Michael Porter所講的Cost leadership strategy。看看最大的競爭對手惠普,2012年至2013年度個人設備的毛利率僅得3%,這就證明聯想的經營策略成功。

除了收購外,其實聯想早已另覓出路。他們期內收入之所以增加12.7%,主要是受惠於移動互聯及數字家庭產品,其收入急升91.1%至44.02億元。反觀個人電腦業務的收入就有放緩跡象,雖然筆記本電腦收入於期內增加8.1%至149.05億元,但桌面電腦卻只上升2.3%至83.37億元,兩項合計只增加5.9%。此外,根據Gartner的統計,聯想在2013年4月至12月的個人電腦付運量是4,176.4萬台,較去年同期增加3%。將收入與之相除,得出的每台平均售價為556.5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8%。從中可以推斷,個人電腦業務的增長主要依靠筆記本電腦,由於售價較桌面為高,因此也推高平均售價。這也反映出,此業務在「價」和「量」方面的增長都非常有限。

回說期內純利,今年大升的另一原因,是幾項重大開支並沒有同步增加。例如銷售及分銷費用,由於廣告及宣傳費用減少,因此較去年同期下跌了2,813.7萬元或1.9%,此外,對收入的比率也減少0.7個百分點至4.9%。

不過,由於僱員福利成本增加,導致行政和研發費用分別上升13.6%和21.4%,多花的金額合共2.16億元。雖則如此,但兩項開支對收入的比率沒有太大變動,期內分別是3.4%和1.9%,合共計算後,較去年同期略為增加0.1個百分點。

有一點值得留意,由於聯想較從前偏重內部生產,令原材料和部件增加,導致存貨金額較9個月前上升了35.5%,存貨周轉期也較9個月前增加了4天,至25天。資金回籠時間延長,無疑增加流動資金的壓力。其實計一計流動比率已看出端倪,截至2013年12月底的比率只有1,代表流動資產僅僅高於流動負債,若將存貨從計算中剔除,得出的速動比率更只有0.82。從今年度的頭9個月期業績來看,個人電腦業務增長放緩,聯想的確急需另找市場去維持增長。兩宗收購能否令他們如願,相信還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知曉。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28

&&&&&&&&

2014年2月27日星期四

續談麥當勞業績

上篇提到,麥當勞(紐約交易所股票編號:MCD)去年的表現平平,全年收入之所以增加2%至281.06億(美元,下同),主要依靠開設新店。此外,雖然顧客光顧宗數按年下跌,但每宗平均消費上升,令同店銷售收入微升0.2%。

論金額,目前自營餐廳的收入較特許經營收入為高,兩者向集團貢獻的比率於2013年分別為67%和33%。不過,若論邊際利潤和邊際利潤比率,特許經營卻高很多。麥當勞於去年取得的特許經營收入有92.32億元,減去餐廳租金開支後,邊際利潤有76.07億元,利潤率高達82.4%。

反觀自營餐廳,雖然銷售收入有188.74億元,但減去相關營運開支包括食材、包裝材料、僱員薪金、餐廳租金後,邊際利潤只有32.96億元,利潤率也只有17.5%。由此來看,出租特許經營權較自己開店賺錢。

為甚麼特許經營的邊際利潤那麼高?首先,麥當勞的特許經營有三類,數量最多的是傳統特許經營,截至去年12月底共有20,355間,佔麥當勞全球餐廳總數約57%。這類餐廳是根據特許經營協議(Franchise agreement)營運,須要向麥當勞支付租金和特許經營權使用費。租金是指店舖的實際租金開支,一般來說,店舖的租約由麥當勞與業主簽訂,麥當勞向業主繳交的租金,最終由特許經營負責。至於特許經營權使用費,金額主要是按店舖營業額的某個比率計算,而且還設有最低支付額。此外,成為特許經營餐廳時,還需要支付加盟金。

另外兩類是開發許可經營和海外附屬公司,截至去年12月底分別有4,747間和3,589間,佔餐廳總數分別約13%和10%。這兩類餐廳按授權協議(license agreement)營運,須向麥當勞支付許可費,金額也是按店舖營業額的某個比率計算。此外,他們一般也需要繳交加盟金。由此可以看到,特許經營收入基本上是「賺梗」。反觀自營餐廳,營運開支需要由自己負責,邊際利潤和利潤率自然低得多。以2013年為例,在每100元的銷售中,33.7元是食材和包裝材料,25.6元是僱員薪金,23.2元是舖租和其他,餘下的17.5元才是邊際利潤。

雖然特許經營業務的邊際利潤於去年增加了2%,但利潤率卻減少0.6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國本土的重塑形象工程令攤銷成本上升,以及歐洲店舖租金增加。同店銷售減少也是原因之一,當中以美國本土、德國、日本和澳洲尤甚。
至於自營業務,邊際利潤於去年減少2%,利潤率也因而下跌0.7個百分點。為甚麼?首先,年內食材和包裝材料對收入的比重雖然下跌0.3個百分點,但僱員薪金卻增加0.3個百分點,結果互相抵銷。可是,舖租和其他開支卻上升0.7個百分點,因此導致利潤率下跌。

探討過邊際利潤後,我們繼續往下看。去年麥當勞除稅後溢利有55.86億元,按年增長達2.2%,較收入的2%升幅為高,這反映相關開支未有同步上升。看看損益表,邊際利潤後最大筆的開支就是分銷、一般和行政開支,金額按年減少了3%至23.86億元,對收入的比率也下降0.4個百分點至8.5%。按業績公告解釋,主要原因有兩個,包括激勵式報酬下降,以及倫敦奧運會和麥當勞的全球營運人大會於2012年舉行,令該年的開支較高。不過,管理層預期此項開支今年將升8%,主要影響包括激勵式報酬上升,以及全球營運人大會和冬季奧運會的相關開支增加。

管理層不諱言,去年的各項挑戰將延續至今年,當中包括同業競爭激烈,顧客對價格變動反應敏感,以及營運成本持續高企。麥當勞未有具體說明有何對策,但他們預期全球銷售(包括特許經營和自營餐廳)將增加2.5個百分點,主要動力來自去年新開設的餐廳。

其他開支如美國和歐洲的食材成本將增加1%至2%,利息開支將升5%至7%。此外,由於目前約有65%的經營溢利是來自海外,若幾隻主要貨幣包括歐元、英鎊、澳元和加拿大元一致變動10%,麥當勞的攤薄後每股溢利,將會隨之變動0.25元。以去年每股5.55元計算,其影響足有4.5%。今年麥當勞的業績將如何,且看4月公布的第一個季度業績。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27

&&&&&&&&

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

會計黑魔法之三。二:續談改變會計估算

續上:會計黑魔法之三。一:改變會計估算

一連三篇講了三個會計黑魔法,包括「沖個靚涼」、「餅乾罐儲備」和「改變會計估算」。有沒有發覺他們的共通點?就是離不開「靠估」。不過,其分別在於,前兩個魔法的要旨是盡用(或濫用)估算的上下限,後者則主要是突然改變估算的方法或依據。

以計算應收賬款的呆壞賬為例,一般來說都會以賬齡來做計算的依據,例如有些企業認為應收賬款超過半年還未收到,就會將賬款視為呆賬並且計入呆壞賬預備,有些企業則認為至少超過一年才算數。因此,若企業想弄個「餅乾罐儲備」留待日後享用,他們會故意將計算呆壞賬的賬齡推前。

例如實際上應收賬賬齡超過半年才是呆賬,可是計算時以三個月為依據,因此呆壞賬預備將會被高估,令當年溢利減少。到了翌年,倘若賬齡超過三個月的應收賬款全數收回,相關賬款就需要在呆壞賬預備中回撥,並且在損益表中產生收入,最後令溢利增加。不過,此法不一定有效,若果在年結時,賬齡超過三個月的應收賬款每年都沒有太大變化,去年呆壞賬於今年回撥的金額將會與今年呆壞賬互相沖銷,導致溢利沒有影響。

至於「改變會計估算」,再以上述呆壞賬為例,若果企業希望將溢利造大,只要將賬齡超過半年的依據推遲,例如超過一年才算數,呆壞賬預備自然減少,溢利自然增加。相反,若企業希望將溢利造細,只要將賬齡依據推前,例如超過三個月,呆壞賬預備自然增加,溢利自然相應減少。

上篇也提及過,若果改變會計估算後對溢利有重大影響,企業需要在財務報表的附註中解釋,以及披露其影響。其實限制不止這些,若果改變頻繁,例如去年以三個月做呆壞賬預備的依據,今年改為半年,明年又突然改動的話,這就很大機會給核數師質疑。若果沒有合理和滿意的解釋,他們可能因此而出具「保留意見」的核數師報告,令黑魔法變得無效。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2-24

&&&&&&&&

2014年2月25日星期二

麥記廉價之選

我們喜歡將麥當勞餐廳叫成「麥記」,你對他們又有甚麼印象?數量多過投注站?梗有一間喺左近?24小時營業?軟硬和Eason?巨無霸?癡肥食品?低時薪?還有一個相信是廣為認同的,就是「便宜」。

去年有套短片叫《一生只想尋找一個肯捱麥記的女人》,單看片名已反映麥記在大家心目中有幾便宜。無他,現在走遍香港食肆,那裡可以只花三十幾元,就能有飲有食兼且吃得飽的?其實香港麥記一直都是便宜之選,記得早年他們剛在內地起步,那時不是人人都吃得起,可是香港卻便宜得可以,因此每當有內地同事來港,就必定嚷著說要吃過夠。

所謂要用數據來說話,《經濟學人》每年都會收集世界各地的巨無霸售價,並且編製出《巨無霸指數》,用以測量各種貨幣的匯率有否被高估或低估。翻看今年1月的統計,將巨無霸在當地的售價,按該月平均匯率轉換成美元,在全球56個地方之中,排行最貴是挪威,每個巨無霸的售價折合為7.8美元,最便宜是印度,售價只需1.54美元,香港則排行第51位,售價為2.32美元,只是略高於印尼、烏克蘭、馬來西亞、南非和榜末的印度。由此可見香港麥記的確便宜。

麥記的總公司McDonald’s Corporation(紐約交易所股票編號:MCD)於上月公布的2013年業績,由於整體表現平平,全年收入按年只增加2%,至281.06億美元,除稅後溢利也只增加2.2%,至55.86億美元,加上美國本土的同店收入增長不再,因此令股價受壓。

究竟具體表現如何?麥當勞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自營餐廳和特許經營餐廳,兩者向集團貢獻的收入比率分別為67%和33%。論增長,特許經營收入的表現略為好一些,2013年的增幅有3%。其動力主要來自歐洲,相關收入上升6%,至31.62億美元,撇除匯價影響也增加4%。其次是亞中非(即亞洲、中東和非洲地區),雖然收入只上升1%,至10.52億美元,不過只是受制於匯價疲弱才這樣,若果撇除匯價因素,並按當地貨幣計算,同期收入的升幅其實有8%。至於美國本土,雖然是特許經營收入的最大來源,去年的收入佔總額達47%,但按年只增加1%,至43.39億美元。

至於自營餐廳的整體表現就略為失望,去年的收入只增加1.5%。儘管歐洲和亞中非地區的收入,以美元計算分別上升4%和1%,但美國本土和其他地區未如理想,前者下跌0.4%,後者更減少8%,因此抵消了部分升幅。歐洲地區的表現之所以理想,除了受惠於匯價外,最主要原因是新店數目增加,當中以俄羅斯的新店最多。

據公告披露,當地餐廳數目由2012年的356間增至去年的413間,增幅有16%之多。此外,俄羅斯、英國和法國的同店收入也有增長,不過德國的表現卻倒退。至於亞中非,收入增加主要來自於中國新開設的店舖,餐廳數目由2012年的1,705間增至去年的1,957間,增幅有14.8%,可惜的是,當地同店表現卻倒退。

綜合而言,麥當勞收入的增長主要依靠開設新店,截至去年12月底,全球餐廳數目共有35,429間,按年增加949間,當中809間是特許經營,140間則是自營。至於現有店舖,由於顧客光顧宗數按年跌了1.9%,若不是每宗平均消費額上升,去年同店銷售收入也不會微升0.2%。公告沒有解釋為何光顧宗數下跌,但就透露美國、歐洲(主要是德國)和亞中非(主要是日本)的跌幅最大,分別為1.6%、1.5%和3.8%。

在目前的35,429間店舖中,28,691間是特許經營的,佔餐廳總數達81%,餘下的6,738間或19%則是自營餐廳。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將所有特許經營店的生意額加起來,去年有702.51億美元,與2012年的696.87億美元比較,按年增長僅0.8%,若撇除匯率因素則升3%。反觀自營餐廳,去年收入有188.74億美元,與2012年的186.03億美元相比,按年升1.5%,但撇除匯率因素後其實只增1%。單以此點來看,特許經營店在收入的表現較自營餐廳為佳。

還有一點,將特許經營店的生意額除以店舖數量,每間餐廳於去年平均營業額是245萬美元,自營餐廳平均營業額有280萬美元,但為甚麼有此現象就不得而知了。下篇將繼續探討其他方面。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25

&&&&&&&&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老恒和營運資金需求增

上篇提到老恒和(2226)近年收入和毛利高速增長,於短短不到3年,毛利率由2010年的36.9%飆升至2013年首8個月的59.7%,主因銳意發展毛利較高的「料酒產品」。但也帶來隱憂,因老恒和目前收入和毛利集中在料酒產品身上,於2013年首8個月,其收入佔集團總額達72.3%,毛利佔集團總額的比重也有71.1%。

到他們的網頁瀏覽一下,發現料酒系列只有18款產品,管理層透露還會進一步精簡產品,將不受歡迎的逐漸剔除。其實自2010年起已開始,當時老恒和的產品多達112款,到了現在只餘下46款,減幅達59%。特別是醬油、醋製品和其他調味品,2010年共有76款,淘汰後只餘22款,減幅達71.1%。當然,由「大包圍」轉做「專攻」幾款產品的經營策略,從老恒和近年業績來看似乎是成功的,但並不代表沒有風險,試想一下,過於集中某些產品,若有甚麼不利因素或負面新聞令需求下降,無疑對集團收入和溢利造成重大影響。

根據招股書介紹,目前料酒產品分4個檔次,包括特級、高端、中端和平價料酒。至於他們的精簡計劃,主要是專注於特級和高端料酒的發展,為何有此取捨?第一,這兩個檔次的產品售價和毛利率都是較高,於2013年首8個月,特級料酒平均售價為每升16.7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毛利率則有73.8%,高端料酒則分別為每升11元和64.8%,兩者數字都較目前主力,即中端料酒的每升6.2元和43.8%為高。第二,由於料酒市場的競爭激烈,為了要與競爭對手有所區分,因此有必要將產品特色化,即是要讓消費者覺得他們的產品是與別不同。

但此策略帶來的財務風險著實不少。首先,要增加特級和高端料酒產量,就需要釀製大量「陳年基酒」。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擴建生產設施和採購大量原材料,即是大米,因此需要投放大量資金。不過,老恒和選擇上市集資來解決資金問題。按招股書透露,約一半的上市集資所得款項將會用於購置大米,另外的四分一將會用於擴建生產設施,包括添置300萬個瓦壇,100個不銹鋼發酵罐,還要建造幾個車間和倉庫。

好了,既然需要大量陳年基酒,說得上陳年,釀製時間必定較長,這就意味存貨周轉期,即是由產品製造至賣出的時間將會延長。看看他們的存貨周轉期,2010年需要271天,隨著推出料酒產品,令基酒的存量下降,因此2011年和2012年的周轉期分別下跌至246天和226天。

可是,到了2013年頭8個月,調頭回升至343天,與2012年比較,足足增加117天。據管理層解釋,原因之一是要囤積基酒,以生產足夠的陳年基酒。既然老恒和計劃進一步發展特級和高端料酒,存貨周轉期勢必延長。原材料一日未製成產品,一日都不能套現。存貨也一樣,一日未賣出,資金就無法回籠。因此可以預期,他們對營運資金的需求將會擴大。

說到營運資金,除了受存貨周轉期影響外,應收帳周轉期也不容忽視。於2010年,從客戶收回帳款的時間只需6天,到了2011年和2012年卻分別大幅飆升至29天和43天,於2013年頭8個月更是61天。按管理層解釋,以前老恒和的產品主要是賣給一家名為中味的公司(中味曾由老恒和現任首席執行官陳衛忠擁有,但於2012年售予獨立第三方),銷售主要透過即時結算,所以沒有多少應收帳款。其後老恒和不斷增加經銷商以拓展銷售,賒貸銷售隨之而增加,因此帶動應收帳周轉期上升。

由於存貨和應收帳款周轉期增加,例如將2012年與2013年頭8個月比較,資金回籠時間合共增加了135天,至404天,加上同期的應付帳款周轉期下跌了14天,最後令現金周轉期(即是將存貨和應收帳款周轉期相加,再減應付帳款周轉期)增加149天,至355天。

綜合而言,老恒和專攻特級和高端料酒產品的策略,無疑將為營運資金帶來壓力,根據招股書披露,約10%(相當於6,950萬港元)的上市所得款項,將會用於營運資金,是否足夠,我們須密切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21

&&&&&&&&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老恒和收入高速增長之謎

早前閱讀《am730》的新聞版得知,著名食家蔡瀾狀告某家連鎖餐廳,指他們擅自將其相片製作成廣告海報,並且張貼在餐廳內以作招徠,要求索償廣告費用之餘,還申請禁制再次使用該海報。初時以為雙方只因經濟糾紛或誤會而訴諸於法律,但細看報道,原來蔡san與該餐廳並無任何聯繫,亦從未推薦或認同他們及其食品。有趣的是,於同日《am730》的財經版內也見到他的蹤影。浙江調味品生產商老恒和(2226)來港上市,蔡san不單現身其招股記者會,而且還站在管理層中間來個大合照,連集團主席也要站在一傍,若不看內文,還以為是老恒和要員。由此可見,他在飲食界的江湖地位有幾高。

著名食家也肯親身「撐場」,看來老恒和的產品應該不錯吧?聽說他們的玫瑰腐乳很有名,可惜未有試過。說起腐乳,記得年幼時,老爸最愛吃港產的「廖孖記」,每次從玻璃瓶中挾出兩三塊,放些砂糖,並加入剛煮熟的食油,一小碟足夠吃下兩大碗飯,難怪當年腐乳有「白切雞」之稱,遺憾的是,現在再找不到這個品牌,問過幾間南貨店都說沒有出售。

老恒和賣調味料好賺嗎?他們的營運表現究竟如何?翻閱他們最近3年損益表,先給收入嚇了一跳,皆因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長比率分別高達201.7%和207.9%,2013年首8個月也有71.4%。之後給毛利嚇出個第二跳來,因為其增長於上述年份分別是245.4%、317.2%和79.1%。所謂「一不離二,二不離三」,第三跳在溢利,按年增長比率分別是221.8%、387%和72.1%。這還未止,算一算他們的毛利率,2010年才只有36.9%,即是每賣出100元產品能賺到36.9元毛利,到了2011年增加5.4個百分點至42.2%。之後沒有停止,2012年飆升15個百分點至57.2%,2013年首8個月更進一步擴闊至59.7%。

短短不到3年時間,老恒和能夠將毛利率推高22.8個百分點之多,究竟如何做到?根據招股書解釋,主要是銳意發展毛利較高的「料酒產品」有關。甚麼是「料酒」?其實,即是用於烹飪的酒。吃過醉雞沒有?其主要材料花雕就屬於料酒。記得曾吃過一道叫香糟肉的菜餚,其主要材料香糟酒也屬於料酒。根據招股書介紹,老恒和的料酒產品共分特級、高端、中端和平價4個檔次,售價方面,以2012年為例,特級料酒每升平均售價為16.7元(人民幣,下同),平價料酒則為2.5元。十元八塊的售價看似很低,但毛利率卻奇高,特級料酒有75.6%,即是賣出1升能賺到12.6元毛利,就算平價料酒,毛利率也有55.5%,即是每賣出1升能賺到1.4元毛利。反觀「醬油產品」,2012年每升平均售價為4.3元,毛利率則只有37%,即是每賣出1升所賺取的毛利僅得1.6元。雖然略高於平價料酒,但與特級料酒比較相差還很遠。

於2010年,料酒產品收入佔集團總收入只有46.5%,此比重於2011年提升至54.9%,到了2012年則進一步增加至86.7%。收入增長也十分驚人,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長比率分別是297.8%和385.9%。至於醬油產品,其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比重就持續下跌,2010年有29.9%,到了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下降至18.8%和3.8%。料酒產品的毛利率較醬油產品為高,前者收入持續增長,這就解釋該集團總收入和毛利率為何有如此驚人的升幅。

不過,老恒和似乎調整了策略,於2013年推出售價和毛利較高的醬油產品,根據披露出來的數據,2013年首8個月的每升平均售價達到10.5元,平均毛利率則有69.5%。歸納起來去看,老恒和希望提升產品檔次以賺取更高盈利。從過去3年的數據證明,這個經營策略似乎成功。可是,目前仍有不少隱憂,問題之一在於料酒產品。細閱披露出來的數據,其收入主要來源並非特級或高端,而是中端。於2013年首8個月,中端料酒產品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約28.6%,在眾產品中最高。其銷售量也是一樣,同期賣出1,481.2萬升,佔所有料酒產品總銷售量約53.5%。以此來看,中端料酒產品似乎較受市場歡迎,但其毛利率較特級和高端甚至平價料酒為低,期內只有43.8%。

其實還有一個隱憂是關於料酒產品,篇幅所限,將連同老恒和其他財務表現和狀況,一併在下篇繼續探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20

&&&&&&&&

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

首置少數股東權益並不少

去年底,信貸評級機構惠譽將首創置業(2868)(首置)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但確認其信貸評級為「BB+」。惠譽認為,首置借貸槓桿偏高,而且近年投資物業有所增加,可是投資期長而且回報有限,加上2014年合約銷售前景不明朗,因此調整評級展望。

首置最新公布的2013年年報,截至去年12月底的總資產共有561.9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18.2%,即相當於86.54億元。剛剛想說他們給惠譽批中了,豈料同期總負債只有399.62億元,按年僅增加24.29億元或6.5%。計一計Gearing ratio,即是將總負債除以總資產,去年只有71.1%,較2012年的79%減少7.8個百分點。換言之,以前在每100元的資產當中,79元是依靠借貸取得,現在只需要71.1元,反映負債未有與資產同步增加,相對於總資產而言更是下跌,「錢從何來?」頓時湧上心頭。

企業要融資不外乎向外借貸和股本集資,既然前者減少,那就必然是後者,但奇怪的是,首置股東的股本權益於年內只增加10.91億元,餘下的51.34億元究竟從哪裡來?答案原來是「少數股東權益」,即是那些擁有首置旗下子公司股權的股東。不過,這樣說又不太準確,因為部分投資者並非持有股票而是永續證券(perpetual securities)。是甚麼來的?一般來說,此類票據類似債券,發行人需按照承諾的息率向持有人派發利息,但與一般債券不同,永續證券特別之處在於「永續」,故此沒有到期日,而且也沒有規定發行人必須贖回。回說首置的情況,旗下子公司Central Plaza於去年4月發行了總值4億美元(約25.06億元人民幣)的永續證券,年利率為8.375厘,並且每半年分紅。

等等,債券不是負債嗎?為何首置會將永續證券看待成股本權益?這是因為發行條款既沒有規定首置必須償還本金,也沒有要求必須分紅。再講,即使是發行人Central Plaza,也可以選擇遞延分紅,而且遞延次數不限。由於有著這些不符合金融負債定義的特徵,因此他們的永續證券應當成權益工具,並且在首置的合併報表中確認為少數股東權益。

此外,首置與某家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於去年底設立一個專項資管計劃,為首置的子公司籌集了22億元資金。與上述永續證券類似,由於計劃的條款沒有規定首置必須償還本金或分紅,分紅也可以遞延並且次數不限,因此該計劃也被視為權益工具,最後併入少數股東權益中。

既然是「少數」股東權益,理應金額是微不足道吧?但首置的情況就非常特別,截至去年12月底,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權益是87.08億元,但少數股東權益卻有75.21億元。若按年比較,前者只增加14.3%,後者卻急升215.1%。此外,若少數股東權益與總資產相除,2012年的比率是5%,換言之在首置的每100元資產中,只有5元是依靠少數股東權益取得。到了2013年,此比率急升至13.4元。

有一點需要注意,由於上述的永續證券和專項資管計劃是權益工具,因此相關的融資成本將會被視為「股東利潤分配」而非「財務開支」,所以不會影響純利。不過,若以首置股東的角度去看,去年純利雖然急升43.5%,全年多賺了5.8億元,但他們只分到4.11億元,餘下的1.69億元需要分給少數股東權益。

此外,首置去年的純利有19.14億元,雖然屬於首置股東的部分,即15.22億元按年增加了37%,但計一計份額,其實只佔純利的79.5%,與2012年的83.3%相比下跌了3.8個百分點,這是由於少數股東權益於年內急遽增加,令其純利所佔份額由16.7%增加至20.5%。

綜合而言,以前賺到100元純利,83.3元屬於首置股東,現在卻下跌至只有79.5元。

首置於本年2月中發出通告,宣布設立有擔保中期票據及永續證券計劃,本金上限為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將發行兩批合共22.5億元的票據。

很有興趣知道,這些票據是權益工具還是金融負債,假若是前者的話,這些票據將被視為少數股東權益,其所佔純利的份額將會進一步上升,在資產負債表的金額更有機會高於首置的股東權益。到了那個時候,不知道還應否使用「少數股東權益」來形容呢?此題目實在有趣。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18

&&&&&&&&

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

政府財政儲備何時耗盡?

早前施政報告出爐,焦點落在政府的經常開支,財爺剛說新措施將令開支額外增加200億元,政務司長卻說,其實只需100億元。不單如此,這邊廂特首說政府盈餘豐厚,有能力應付新增的扶貧措施,那邊廂財爺卻擔心說,如果支出增長太高,政府財政終會轉盈為虧,並且依靠儲備支持。不過,儲備再多也有會耗盡,到時就要加稅或靠借貸度日。

雖然是同一個政府,但官員們卻各有各說,身為市民都不知道信誰才好,唯有自求多福,自己動手來算算看。要探討財政儲備是否足夠應付未來額外開支,首先就要了解一下目前儲備究竟有多少錢。

或許先說點背景資料,香港的財政儲備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外匯儲備。此儲備是發鈔用,理論上港府每發一張鈔票,就要將等值的資產放在儲備。不然的話,就會令貨幣貶值,容易引發通貨膨脹。此外,香港的外匯儲備還用作支持港元匯率,因此是穩定港元的基石,若不是金融危機等緊要關頭,基本上是碰不得的。

第二個是政府綜合帳目下的儲備,當中包括一般收入帳目和8個專項基金。一般來說,若某年庫房收入大於開支,得出來的盈餘就會撥入儲備,留作將來之用。相反,若某年庫房收入少於開支,得出的赤字就由儲備來填補。施政報告所推出的各項措施,例如社會福利、扶貧、教育、醫療,以至公務員薪酬和各政府部門開支等,全都經由綜合帳目內的一般帳目和基金支付,這個綜合儲備就是近期大家關心的話題。

好了,究竟政府的綜合帳目內有多少儲備?在庫務署找到政府的綜合帳目財務報告,看看資產負債表,截至2013年3月31日,政府資產合共有7,522.21億元,負債僅有183.07億元,兩數相減後得出的淨資產,即是綜合儲備有7,339.14億元。值得留意的是,帳目內的資產大部分是存放在外匯基金的投資,金額達到7,460.19億元。換句話說,政府的儲備不單巨大,變現能力也很強。

記得不只一位朋友說過,政府儲備看似豐厚,但還未計入逾7,000億元的公務員退休金準備,儲備與之相減後,其實只餘幾百億元,可謂外強中乾。可是,這樣計算並不公平,因為上述儲備是按「現金收付制」計算出來,好些政府資產和負債均沒有計入。另一方面,公務員退休金卻是以「應計制」計算,一個是蘋果另一個是橙,根本不能直接比較。

要比較就需要Apple to apple,找出以應計制編製的綜合帳目。其實此份報表在庫務署網頁可以找得到。截至2013年3月31日,政府擁有的財務資產,以應計制計算達到1.34萬億元,當中包括上述的外匯基金投資,2,911.56億元的政府企業投資,1,950.89億元其他投資,以及1,069.54億元的其他項目包括貸款、暫支、資產和現金等。

至於負債,同期的金額是8,531.47億元,當中已包括了7,147.45億元的公務員退休金準備,817.04億元的已發行債券及票據,以及566.98億元其他負債。將財務資產減去負債後,得出的資產淨值是4,860.71億元,這就是政府的一般儲備。若計入3,510.6億元的政府固定資產,儲備將會是8,371.31億元。

寫到這裡,可以為施政報告計計數了,若果財爺所說屬實,新措施令政府的經常開支每年額外多花200億元,假設其他因素不變,應計制計算出來的4,860.71億元儲備,足夠應付約24年的額外開支。若計入政府固定資產,8,371.31億元的儲備更可以應付額外開支達41年。

可以花那麼久,政府還怕沒錢?雖然計算結果是這樣,但目的只是給大家一個概念,究竟目前儲備有多少。不要忘記,上述計算還未考慮現值,即是今天用10元能買到一斤菜心,幾年後可能只買到半斤,二十幾年後是甚麼光景也沒法預計。眾所周知,目前政府的財政儲備是放在外匯基金作投資,若然投資收益不能抵消通脹的話,上述計算出來的可應付年期將會縮短。況且,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今日推出的各項措施勢必加重日後的政府開支,單靠儲備去應付根本不是長遠之計。

新一份財務預算案將於本月底發表,到時要認真看看財爺有沒有辦法解決。說到底,「量入為出」才是香港應走之路。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14

&&&&&&&&

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

開賭可興家 嗜賭易蕩產

早前某機構公布全球富豪榜,銀河娛樂(027)主席呂志和及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分別佔據第21及22位,呂先生還取代了李先生成為亞洲首富。據報道,由於銀娛近年股價飆升,主席兼股東呂先生的身家水漲船高。

能夠打入富豪榜固然光宗耀祖,但不是人人受落。記得多年前聽到一個故事,話說內地某位商家打算將旗下公司上市,並且聘用某家國際知名公司做顧問。初期一切都非常順利,但在上市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商家突然將顧問炒掉。顧問大感奇怪,雙方合作一向良好,商家也表示過很滿意服務,而且又沒有收過投訴,為何突然這樣?追問之下才得知,原來顧問為提升該公司知名度,因此「安排」商家登上某個富豪榜,順便「擦擦鞋」。豈料商家為人異常低調,信奉「人怕出名豬怕肥」的道理,得悉被人擺了上榜後大驚,還說了句:「他們想我死!」以「拍馬屁拍到馬蹄上」來形容此故事,相信沒有人反對吧?

回說銀娛,其股價之所以飆升,相信與亮麗業績不無關係。根據去年11月發出的公告,2013年第三季度收益和盈利再創新高,前者按年增長16%至163億元,後者按經調整的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盈利)去計算,金額亦按年上升24%至32億元。不過,由於該公告未有提供詳細的財務報表,因此難以分析其財務表現,唯有退而求其次,找出2013年的中期報告來看。

於2013年上半年,銀娛的收益達308.13億元,增幅有8.8%。減去博彩稅、業務合作伙伴佣金,及各項經營開支和財務費用後,期內溢利增加34.5%至46.47億元,令溢利率升2.9個百分點至15.1%。說得簡單一點,銀娛在收取到的每100元當中,2013年上半年能夠淨賺15.1元,較2012年上半年的12.2元為高。為何有此佳績?溢利的升幅較收益的升幅為高,這點已經隱約顯示,期內成本和開支沒有同步增加。

要進一步找出原因,不妨根據損益表做個共同比分析(Common-size analysis)。於2013年上半年,在收取的每100元當中,向澳門政府繳納的「博彩特別稅及其他相關稅項」需要36.7元,「博彩業務合作伙伴的佣金及津貼」是30.9元,其他開支包括物料及消耗品成本、攤銷及折舊、僱員福利費用、其他營運費用、財務費用和稅項,合共是17.3元,餘下的15.1元就是溢利。至於2012年上半年,上述各項成本和開支分別是36.6元、33.3元和17.8元,溢利就是餘下的12.2元。由此來看,溢利率上升的最大原因在於合作伙伴,即俗稱「疊馬仔」的佣金,期內由33.3元下跌2.4元,至30.9元。

為甚麼收益上升,但疊馬仔的佣金反而減少?細看中期報告提供的營運數額,發現問題在於貴賓廳博彩表現較其他如中場博彩和角子機遜色。首先該集團旗下賭場貴賓廳取得的博彩收益,於期內僅升1%。

再者,由於疊馬仔的佣金主要以轉碼數來計算,但期內卻跌5.6%,因此佣金相應減少。甚麼是轉碼數?據網上資料,澳門賭場的籌碼分為「現金碼」和「泥碼」,在貴賓廳賭錢,客人必須將現金碼兌換成泥碼去下注,若果贏了就會收取現金碼,輸了則失去了泥碼,因此客人需要不斷兌換泥碼才能賭下去,而轉碼數就是客人換泥碼的金額,用以計算貴賓廳生意量,因此英文名稱是「Turnover」。

究竟疊馬仔的抽佣比率是多少呢?轉碼數於2013年上半年有6,575.6億元,同期佣金開支有95.31億元,假設全數屬於貴賓廳的開支,將兩數相除得出的1.4%,就是代表疊馬仔於期內收取佣金的比率。利用相同方法計算,2012年上半年也是1.4%。換句話說,疊馬仔收取的佣金減少,主要是受到轉碼數下跌影響,佣金比率卻不變。貴賓廳業務生意量下跌,相信與中央鼓吹節約有關,估計是貴賓數量減少,或者出手不像已往般闊綽。

反觀中場博彩和角子機業務,前者的投注額和博彩收益分別增加13.1% 和46.1%,後者分別增加49.1%和23.6%,是期內收益上升的動力來源。

賭博鮮能致富,開辦賭場卻可以,而且還能成為首富,呂先生這個例子,對嗜賭的朋友來說究竟能有多少啟發?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13

&&&&&&&&

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由接軌到融合 香港何去何從?

此文刊於上星期六(2014年02月08日)《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

--------

由接軌到融合 香港何去何從?(作者:Bittermelon)

瓜瓜喜歡吃焗豬排飯,幾間連鎖店的出品都吃過,雖然是同一道菜,但他們各有特色。例如大A活的番茄味特別濃,大B樂的飯底特別香,美C的份量剛剛好,但論最特別的要算是翠D,皆因他們在豬排上放了西梅。

放西梅有什麼特別?因為這道菜多肉少菜,酸咪咪的西梅能中和肥膩感,吃後印象難忘。

香港快餐市場競爭大,要生存就要夠獨特,「人冇你有」當然最好,就算不成,至少也要有特色,若做到想吃焗豬排飯時就想起你,這就是成功。

香港的價值在於「有別」

做生意如此,管治一個城市也一樣。為什麼商家要來投資,遊客肯來旅遊,專才願意留下發展,這個城市就必定要有些獨特的東西吸引他們。

資金能夠自由進出、稅制簡單兼且稅率較低、經濟自由開放、社會崇尚公平競爭、貨品齊全兼且價廉物美、服務殷勤、治安良好、法制完善而且透明、資訊發達、交通方便、政府廉潔,這些香港過人之處,相信還能逐一細數下去。

記得香港在回歸之初,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曾給香港人一個忠告:「香港對中國的價值,在於香港和中國其他城市有別。」可是,港人似乎不肯聽,回歸快要二十年,香港愈來愈沒有個性,最明顯的相信是語言。

回歸前香港沒有多少人會用國內詞彙,可是「上馬」、「打造」、「搞上去」、「亮點」等用詞日漸普及,連政府官員也宣之於口。不單如此,教育局最近更向我們的母語打主意,將廣東話說成是「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看來他們早已將「兩文三語」的教育政策拋諸腦後。

坦白講,自香港回歸祖國,這種情況早已是意料之內,只不過未有想到步伐如此之快,或許是大家的心態變了罷。如何變?回歸的第一個十年,聽得最多的就是「要與內地接軌」,到了現在已經變成「要與內地融合」。

由接軌到融合的轉變

接軌與融合看似差不多意思,但細嚼一下便會發覺分別很大。首先,接軌的原意是將兩個地方的火車系統連接在一起,着眼點在於如何連接。

舉個例子,若兩地相隔一條河,重點就是建造大橋讓兩地鐵路可以連接。若果兩地採用不同系統,那就各自調較自己的,好讓對方火車能夠通行,而且也要改裝自己的火車,務必能在對方的系統內行走。

不過,一般來說,改變都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而且毋須翻天覆地做改動。

至於融合,雖然有別於溶合,但卻比接軌更進一步,是互相結合和吸收,最終融為一體,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融合的着眼點不在如何連接,而在於將你和我從根本上改變。例如紅茶和牛奶,將它們混合在一起,最後紅茶不是紅茶,牛奶也不是牛奶,而是茶香味滑的奶茶,這就是融合的好例子。

從以上看見,接軌還好一些,因為只須配合而不用徹底改變,至少還可以做回自己。融合就不同了,它要求從根本上改變。

不過,融合並不容易,記得那個經典朱古力牛奶廣告嗎?廣告歌是這樣唱的:「如果過多牛奶味,朱古力味冇掟企,等到朱古力味返番嚟,牛奶味又唔爭氣」,這就正好說明融合的難處。

第三個十年要「稀釋」?

一 家企業換了老闆,所謂新人事新作風,打工仔惟有適應才能在公司生存下去。香港也一樣,主權由英國回到中國,港府官員要適應,市民也要適應。可是,現在香港 的轉變看來是過於急速,回歸後第一個十年說要接軌,第二個十年就變了融合,第三個十年又會怎樣?會不會是「稀釋」?就以上述朱古力牛奶為例,種種迹象顯示 香港像朱古力,因牛奶味愈來愈多,朱古力味開始「冇碇企」。

說到底,香港最需要保留自己的特色,當中以「核心價值」為甚。

其實道理不難明白,若果香港徹底與內地融合,變成一個沒有特色的城市,優勢自然不再,到時我們又如何自處?再講,於國家而言,保留香港的特色,總比多了一個普通城市更有好處吧?香港人,是時候想想,我們今後的路要如何走。

編者按:本欄原定每逢周五刊出,因版面調動,本周延至周六,下周回復正常。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2014/02/bittermelon.html

&&&&&&&&

2014年2月11日星期二

連環併購如何影響聯想

今年1月23日,聯想集團(992)以23億(美元,下同)代價,向IBM收購x86伺服器業務。公布翌日,聯想股價微升1.2%。正當大家還在消化此項消息時,聯想再次為市場帶來「驚」喜,於1月30日公布與谷歌(Google)達成協議,以29.1億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集團。不過,這次市場反應就不同了,消息公布後,聯想股價單日急挫8.2%。目前聯想總資產只有180.33億元,這兩宗併購無疑非常龐大,究竟如何影響他們的財政呢?

第一個想到的是流動資金。根據公告,收購x86的代價包括20.7億元現金及2.3億元聯想新股;收購摩記的代價則包括6.6億元現金和7.5億元聯想新股,餘下15億元將於3年後以現金支付。

好了,若不計算3年後這一筆,短期內至少需要27.3億元去為兩宗收購「埋單」。翻看聯想最近的資產負債表,截至2013年9月30日,銀行存款有1.45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28.7億元,即是說,可動用的流動資金合共是30.15億元。假設去年9月底至今沒有重大變動,目前的流動資金理論上足夠支付。

可是,一旦全數動用,到時資金只餘下2.85億元,完成收購後,聯想業務規模勢必較目前龐大,餘下資金能否足夠應付還未可知。再講,聯想的手頭現金看來充裕,但負債非輕。截至去年9月底,流動資產包括手頭現金有133.37億元,可是同期的流動負債卻有134.82億元,兩數相除後得出的流動比率只有0.99,若將25.95億元的存貨從流動資產中剔除,計算出來的速動比率更低至0.8,明顯低於「1」的合格水平,在在反映出聯想的短期償債能力已經不高,短期內既要支付現金代價,也要營運資金去維持業務,怎樣看也有融資需要吧?難怪聯想在公告中披露,他們將會向銀行額外借貸以應付收購。

截至去年9月底,聯想的銀行貸款有4.52億元,與總權益27.39億元相比,債務股本比率只有0.17。假設聯想向銀行借入13.65億元,即是現金代價總額的一半,其他一切也假設不變,債務股本比率即時跳升至0.66。雖然仍然屬於極低水平,不過,聯想於2013年至2014年度首6個月的財務費用是3,487.7萬元,約佔同期經營溢利的7.2%,額外借貸無疑加重財務負擔,會否蠶食盈利需要多加留意。

收購的另一項影響是溢利,按公告披露,截至去年3月底,x86業務的除稅後溢利有1.87億元,若以聯想的年結日(即2013年12月底)結算,則錄得除稅後2,640萬元虧損。不過,由於虧蝕並不算嚴重,在協同效應下,要將轉虧為盈相信並不困難。

至於摩記就有點麻煩,截至2012年12月底,除稅後虧損是6.16億元,2013年擴闊至9.28億元。另一方面,聯想於2013年至2014年度的中期溢利是3.84億元,按年增加24.9%。假設此增長率於本年度維持不變,按2012年至2013年度的6.32億元全年溢利計算,今個年度的溢利估計有7.89億元。倘若摩記的虧損持續高企,聯想今個年度的溢利將受到拖累。

第三個影響是每股溢利。由於x86的收購將會配發1.82億股新股,摩記的收購則配發不少於5.06億股及不多於6.18億股,因此,新股發行量將在6.88億股至8億股之間。好了,2013年至2014年度首6個月的每股攤薄溢利是3.75美仙,假設6.88億股新股於初期配發,每股攤薄溢利即時減少6.1%至3.52美仙;若是8億股,每股攤薄溢利則下跌7.1%至3.48美仙。這正好說明,若收購回來的業務於短期內未能貢獻盈利,單是發行新股就已經令每股溢利下跌。

最後一個想講的影響是商譽。於2013年12月底,x86業務的帳面淨值是負6.44億元,摩記則是13.65億元。大膽假設,收購回來的資產公平值相等於帳面淨值,再與總代價相減,得出來的就是商譽,兩者將分別是29.44億元和15.45億元,聯想的無形資產即時進帳44.89億元。

雖然商譽不用做折舊和攤銷,但每年需要進行減值測試,若估算出來的價值低於商譽的帳面值,其差額就會在損益表內確認。由於上述兩個業務仍是虧損,若情況未能在短期改善,減值就很有可能發生,並且影響業績。

於財政而言,兩宗收購未見其利先見其害,聯想能否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11

&&&&&&&&

2014年2月10日星期一

會計黑魔法之三。一:改變會計估算

上兩篇分別探討過,企業如何運用「沖個靚涼」和「餅乾罐儲備」兩種黑魔法來影響業績,這篇則講另一個常見的,叫「改變會計估算」。

先講些少背景資料,在會計上,我們經常都須要「靠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固定資產計算折舊,其他常見的還包括壞賬撥備、存貨撇銷撥備、金融資產現值等。以折舊為例,假如買一部機械回來,預計它可用5年,並且預期它為公司帶來的收入,於頭幾年將會較多,之後會逐年遞減。基於以上資料判斷,我們可以採用餘額遞減法(declining balance method),並且以每年20%(1/5x100%)的折舊率去計算折舊開支。要留意一點,雖然說是靠估,但也不是天馬行空亂估一通,很多時都要看估算是否合理。

此項黑魔法之所以湊效,就是看準會計靠估的弱點,透過改變估算方法將業績舞高弄低。怎樣舞動魔杖?以上述的餘額遞減法為例,其特別之處是折舊費用先大後少,即是在資產購入頭幾年會較大,之後逐年遞減。若企業預期將會購入昂貴的固定資產,意味折舊費用將會大升,勢必影響未來幾年的溢利。因此,只要改用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就能為溢利減壓。此外,更改折舊年期也能左右折舊開支的大小,年期愈大,折舊率愈少,折舊開支自然減少。相反,年期愈少,就能令折舊開支增加。

要在折舊上下其手以達到影響盈利,先決條件是折舊開支要夠大,例如製造、航空航運、電能這些極依靠機械來營運的行業。至於其他公司,則可以透過上述其他的開支,例如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貿易公司的呆壞賬預備,保險公司的索賠撥備,農業牧業公司的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化等。

不過,由於會計和審計準則日漸嚴謹,現在能運用此項魔法的空間愈來愈窄。此外,若果因改變會計估算而對溢利有重大影響的話,企業還須要在財務報表的附註中解釋改變原因,並且披露其影響。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2-07

&&&&&&&&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中小企五個理財壞習慣(二)

上篇講了兩個企業理財壞習慣,分別是職責沒有適當分工,以及缺乏財政預算和計劃,這篇則繼續講講餘下三個。

第三個壞習慣,就是企業沒有為每宗收入和開支留下足夠憑證,以支持交易是否真確無誤。從前在核數師行工作,就經常遇到客人有這個問題。記得有個客戶是經營物業租賃,業務主要是將公司名下物業出租以收取租金。可是,與租客簽下的租約可以不知所終,甚至有些物業續租了,但竟然沒訂立新租約。不單如此,銀行月結單和一些單據如物業管理費、地產代理佣金、電費水費按金、差餉地租等又不齊全。好了好了,客戶唯有花錢花時間去補領,但有些雜項開支如日常維修、換鎖配匙等的,就只有霉爛的收據或「白頭單」(即是在一張白紙寫上銀碼和簽名)做證明,而且大多數是現金交易,難以證明是否真確。

還有應酬開支,這一單以信用卡簽帳單做憑證,那一單就用食肆的手寫單,最後發現竟然是同一宗應酬,但重復報銷。不要以為缺乏會計憑證沒有甚麼大不了,不規範的後果其實可大可小,例如給核數師在報告內給個保留意見,甚至造成管理漏洞,欺詐行為就容易發生。

第四個壞習慣,就是大額的收支交易不經過企業的銀行帳戶處理,最常見是經過老闆的私人帳戶或者現金交收。問題在哪裡?前者難於證實收支是屬公還是屬私,而且還要解釋為何不經公司帳戶。其實,此問題於早年比較常見,例如和內地做生意,客戶因種種理由不能經正常手續把款項匯出,碰巧老闆在內地有個私人銀行帳戶,就著客戶把錢匯進去。至於後者,其問題在於難以追查,由於鈔票「無識認」(嚴格來說不是沒有,只是實際上不會記錄鈔票編號吧),難於確定收入是否向某個客戶收取,也很難確定支出是否真的支付給某個供應商。最麻煩的,還是現金收入與支出混雜在一起,特別是設有分行的企業,若分行人員缺乏會計常識,將收入減去支出後的淨額當成收入上繳,總公司監管不足,而且又不知就裡的話,就容易令收入和支出少計。

有人反問,即使如此也沒有大不了呀,到了總行手裡也會將收入減去支出,最後都不會影響公司的盈利嘛!再講,要將所有收入上繳,支出時又要向總行申請,實在麻煩透頂。先不論此安排屬麻煩與否,在財務管理上真的沒有影響嗎?舉個例子來說明就一清二楚了。例如分行收入有1,000元,相關支出則有400元,分行將淨額600元上繳,若總公司誤以為這是收入,企業的營業額就會少計400元,支出也會同時少計400元。若涉及的金額重大,到時財務報告就會不準確,除了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真正收入和開支情況外,也會影響日後的預算編製。

況且,在不少情況下,如借貸、申請上市、投資者對前景期望等,營業額及其增長率都備受關注,因此只計收支淨額的安排是會計大忌。在企業管治方面也是個大問題,總行不清楚分行的收入,容易造成中飽私囊的漏洞。支出也一樣,完全由分行自行決定,缺乏監管下容易出現支出過度甚至濫用的情況。

最後一個壞習慣,就是缺乏定期監察現金流。當然,若果企業的現金非常雄厚,用它十年八載也綽綽有餘的話也未必出問題。可是,在現實中,這樣的企業相信不會很多吧?沒有做好現金流監察,一旦出現資金短缺,後果當然是影響公司運作,因為很多經營開支是不能等的,例如僱員的工資、辦公室或舖位租金、管理費、保險等。此外,雖說供應商的貨款可以拖延一下,但若果屢是這樣,供應商一旦收緊信貸額度或信貸期,甚至要求「舊數未清,新貨免問」,到時就連生意也做不成。

此外,未能準確預計資金周轉也是致命傷,經常見到的原因是企業對前景過於樂觀,因此高估了未來的現金流入,以及低估了企業開支,所以少計了將來的現金流出。還有一點,不少企業將溢利和現金流混淆,以為有錢賺就沒有現金流問題。

在這個甲午馬年,不妨認真檢視一下企業的理財習慣,並且盡早改掉陋習!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07

&&&&&&&&

2014年2月6日星期四

中小企五個理財壞習慣(一)

農曆新年剛過,代表春天已經來臨,正所謂去舊迎新,有沒有想過改掉一些壞習慣?說起來瓜瓜就有不少,當中以粗心大意為最。

就好像早前拙作《奧思溢利為何急跌》,由於使用Excel時,寫錯了公式,但又沒有留意,因此計錯了存貨周轉期,正確的情況應是由2012年的118天增加90天,至2013年的208天,而不是由75天增加175天至250天,幸得奧思(1161)的公關顧問來函指正,實在抱歉。

做人應要戒掉壞習慣,其實經營企業也一樣,例如在財務管理上就有不少陋習,在多年的審計生涯中經常都會遇到,現在就選幾項常見的說一下。

第一種壞習慣,就是沒有為職責做好適當分工。這裡講的並不是要將工作量平均分配以提升效率,而是在於每個職位的權責應要妥善劃分清楚,以做到互相制衡和監察。例如一些小型企業,由於人手有限,不單出納會計一腳踢,有時連HR、IT、行政、一般採購等工作也要兼顧。不少企業老闆都認為,會計不就是管錢的嗎?一切和錢有關的,自然就應由會計負責,有甚麼問題?一派理直氣壯的模樣。可是,若缺乏職責分工,負責管錢的出納同時又負責會計記帳,那又如何得知花了的錢是物有所值,從客戶得到的收入又是否穩妥齊全?

老闆反駁說,沒有聽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嗎?事事不肯相信下屬,企業又怎能運作?其實這是風險管理問題,相信下屬不等於不需要監察和制衡。況且人始終是人,即使給你找著個「擔柿都唔偷食」的人,平日如何誠實可靠,也未必抵受得住誘惑。不要忘記,出納的日常工作就是金錢,花斑斑的錢財每天過手,這個誘惑不是一兩次而是天天發生!請個誠實可靠的員工固然重要,但也要有適當的監察和制衡,就算不是為了防範欺詐,也要減低出錯機會吧?

老闆看來還未信服,因此再次反駁說,將職責分開由員工A來監察員工B,那是否要找員工C來制衡員工B?之後呢?莫非又要多找員工D來看好員工C?這樣下去無止境怎辦?即使可以,ABCD串謀來個集體舞弊,你也沒法子呀!說得對,分工之難就在於此。上述說過,職責適當分工其實是風險管理,分工的程度要幾大,也要視乎成本效益。風險管理就有一條金科玉律,若實施控制的成本大於風險,那就不值得去做了。就小企業的出納工作而言,一般做法是出納只管錢,管數還是由另一位會計人員負責,這安排已經能夠起到監察作用。若擔心出納和會計串通再另加一個員工去監察,似乎就是過分控制了。再講,我們還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去加強監察,例如不定期現金盤點去彌補不足。

第二種壞習慣,就是缺乏財政預算和計劃。不要看輕預算,其實它是一種控制手段,能協助企業有計劃地去營運,以使預期目標可以實現。不少人認為預算是死,人腦是生,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編製和執行預算,倒不如多做幾單生意。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透過編製預算這個過程,能協助企業去思考,為每一步做好打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助旅行。即使打算優哉遊哉兼隨心所至到外地旅遊,出發前至少也要了解當地的一般消費水平,例如一餐飯的價錢、酒店房價、交通工具的選擇和車資,以及商戶對信用卡的歡迎程度,然後再決定攜帶多少現金吧?若是積極點,有既定目標的旅遊,由於時間和金錢有限,預先編排行程就少不了,例如打算某天去某個博物館參觀,並且順道遊覽當地市中心,首先就要查一下博物館的開放日期和時間,對吧?接著要知道如何去,看甚麼,吃甚麼,住宿何處,回程又如何安排,每日開支大約需要多少等。當然,就算不預早計劃,基本上仍能完成旅程,只不過未必能盡興而歸,或者遇到突發情況時,不能馬上應變。同理,沒有為企業做財政預算,生意也可以做得很好,但若要提高達標的機會,以及對突發情況做出及時反應,最好還是有個預算。

至於另外3個理財壞習慣,下篇再續。今天是人日正月初七,祝大家馬年進步!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06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