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為何「自願醫保計劃」較市面貴?


醫療改革討論多年,最近政府終於推出「自願醫保計劃」的終極方案,並向公眾展開為期3個月的諮詢。根據諮詢文件,計劃之目的是要「減低公營醫療壓力,讓可承擔的市民,選擇到私家醫院」。

究竟目前公營醫療系統有甚麼問題?坦白講,若與其他國家和地方相比,香港已是很不錯的了。如市民遇上交通意外,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做的就是盡力搶救傷者,而不是問有沒有購買醫療保險或者要求預付費用。瓜瓜不是開玩笑,多年前在東南亞某地曾目睹一宗交通意外,由於傷者無力支付費用,救護人員無法將他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話雖如此,但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65歲或以上人士佔人口比例約14.8%,諮詢文件估計於2040年將升至30.2%,加上醫療成本上漲等問題,醫療改革不能再拖。不用說25年後那麼遠,看看醫管局對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統計,以骨科門診穩定新症為例,輪候時間由41至153周不等,視乎醫院聯網而定;兒科門診穩定新症較短,但也要13至37周。可見若有能力的市民到私家醫院求醫,可減輕公立醫院壓力。

回說自願醫保計劃,基層市民收入有限,富人不用擔心醫療開支,相信計劃主要對象以中產為主。撇開特殊原因不說,如公立醫院的儀器較先進及某些專科在治療較出色,一般而言,選擇公立醫院不外乎價錢廉宜。但諮詢文件卻透露,以2012年價格計,醫保計劃保費竟較市場現有個人住院保險產品平均保費高約9%。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參加?

原來所謂醫保計劃,是政府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向市民提供「標準計劃」,此計劃需要符合12項最低要求,當中包括保證續保,並且無需重新核保、沒有終身保障總額上限、承保投保前已有病症等。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由於標準計劃提供的保障較市場其他同類產品為佳,保費自然也較高。問題來了,是否值得多付一些保費去獲取較佳保障呢?

其實沒有既定答案,而且因人而異。不過,於長期病患者和長者而言,標準計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首先,環顧目前保險市場,大部分住院保險都不會承保投保前已有的病症。又例如終身續保,雖然不少保險公司均提供此保證,但若果投保人曾經索償,續保保費的增幅可能很高。可是,在標準計劃下,續保保費不得超過標準保費的200%。

凡事有兩面,投保人受保費上限保障的同時,保險公司豈非需要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就此問題,諮詢文件建議由政府出資設立「高風險池」,以承接保費超出上限的保單。此舉其實是再保險安排(Re-insurance),將高風險保單的風險進一步分攤。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因為高風險保單的保費、索賠和負債都會歸入高風險池,倘若保費不足以應付索賠,高風險池將會為這些保單「包底」。因此,標準計劃下風險較低的投保人,其保費不會受到高風險保單影響。

於市民而言,保費平貴是購買保險的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可是看看坊間反應,很多朋友仍然不明白為何醫保計劃的保費較市面高,誰不知兩者的保障根本有別。此外,不少朋友也弄不清楚高風險池安排,以為醫保計劃需要承保高風險保單,所以保費高昂。若要計劃順利落實和推行,看來政府要多做些宣傳和解釋才成。

翻閱諮詢文件後,瓜瓜大致支持自願醫保計劃,但仍有幾個疑問。眾所周知,保險的主要作用是分攤風險,要維持保費穩定,就要吸納不同風險級別人士投保。不過,若果標準計劃未能吸引低風險人士投保,較高風險級別但又不需要轉至高風險池的保單卻不斷增加,是否意味標準計劃的保費將會愈來愈貴?整個醫保市場承受的風險又是否因此增加,連帶影響醫保計劃以外保單的保費?若是的話,政府有何對策?此外,除了索賠,保單的最大開支就是行政費用,政府應否一併規管(例如設置上限)以進一步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23

伸延閱讀:「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

&&&&&&&&

2014年12月20日星期六

八個提高工作效率的習慣(一)

早前談及過如何利用電郵To-do-list來提高工作效率。不過,它們只是「工具」而已,正如運動員穿著上佳的裝備,只能提升現有水平下的表現。若要提高水平,最終還需鍛鍊自己。故此,這一篇講講幾個能提高效率的好習慣。

1. 善用高效率時段

雖然我們每日有24小時可用,但即使身體如何強壯,總不可能開足馬力去全日工作吧?不過,有沒有發覺,我們在某些時段工作是最有效率的?以自己為例,清早醒來後的兩、三個小時頭腦特別清醒,所以喜歡早些回到公司上班,既不用受逼車之苦,辦公室內也沒有甚麼人打擾,所以工作起來份外幹勁十足,效率也特別快。

2. 避開低效率時段

同一道理,人不是鐵打,我們總有某些時段工作效率特別低,例如午後「飯氣攻心」之時,又或者欠缺休息的時候,即使如何努力,出來的效果也只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應避免將重要工作安排在低效率時段進行。不過,為了不浪費時間,我們可以安排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來做,例如檢視一下電郵郵箱,更新一下To-do-list等。還有一點,累了就該休息,經驗告訴我們,「磨爛蓆」般工作只會適得其反,而且容易錯漏百出。

3. 第一次就要做對

面對一件工作,盡量在第一次就把它做對,因為重做和檢查不單未能為工作增值,反而讓我們浪費時間。例如銀行交易記賬,若第一次就已經入錯了賬,往後就得花大量時間去尋找錯誤和改正。很無謂吧?此外,性急往往是第一次就做錯的主要原因之一,進行工作前,不妨花點時間清楚計劃一下,以降低出錯的機會。「求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得過且過的心態來應付工作,不出錯才奇怪。

4. 專注眼前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瑣事打擾,讓我們不能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例如收到朋友的WhatsApp message,又或者應付客戶和同事的來電及突如其來的來訪。所以,除非能像電腦般擁有multi-tasking的能力,否則我們應盡早完成眼前工作,避免拖拖拉拉。此外,若情況許可,我們應盡量避免瑣事找上門,令自己可以專心一致工作。

下篇將斷續講餘下四個好習慣。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2-12

&&&&&&&&

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

周大福與六福


周大福珠寶(1929)和六福集團(590)公布今年中期業績,財務表現相若,如營業額分別倒退22.4%和25.1%,純利分別減少23.3%和16.6%。但大行反應相反,六福業績倒退較預期少,因此被大行看好而上調目標價。反觀周大福,雖然業績倒退符合預期,但被大行下調目標價。由此可見,「市場預期」對股價是如何舉足輕重。

究竟他們的具體表現如何?首先是營業額,由於去年「搶金潮」將基數拉高,故兩家珠寶商的營業額均倒退。論金額當然是周大福較多,因其生意規模較大,期內營業額減少84.49億元。若以幅度衡量,六福的跌幅較大,期內營業額跌25.24億元。若將營業額按地區劃分,周大福於內地珠寶業務的跌幅有14.6%,較六福的10.3%跌幅為差。此外,六福在內地珠寶業務分零售和批發,前者營業額下跌40%,後者則增加19.6%,反映零售表現較批發差很多。至於港澳地區,周大福於期內營業額減少32.9%,六福則下跌30.8%。由此看來,六福在兩個主要地區的表現較周大福優勝。

可是,若看同店銷售表現,周大福較六福為佳。首先是整體同店銷售,周大福於上半年只是倒退31.2%,六褔卻倒退41%。若以地區劃分,周大福於內地的同店銷售跌20.4%,六福則下挫44.1%。此外,於港澳地區,周大福和六福的跌幅分別是40.9%和40.7%。雖然跌幅相若,但不要忘記,目前六福約71%的營業額來自該地區,如此表現難免教人擔心。若將同店銷售以產品來劃分,周大福在珠寶首飾方面的成績較好,同店銷售不跌反升1.1%,可是六福卻減少12.9%。黃金產品也一樣,雖然兩家珠寶商都錄得倒退,但周大福只下跌46.8%,六福則減少50.1%。

若論毛利,周大福表現也較佳,期內只減6.5%至93.28億元,六福則減11.1%至17.99億元。有趣的是,兩家珠寶商毛利率卻升,周大福增5.4個百分點至31.8%,六福則增3.8個百分點至23.9%。翻查公告,兩家珠寶商的毛利率之所以改善,主要是珠寶首飾銷售比例增加,而這些產品擁有較高毛利率。看來周大福在盈利能力改善方面明顯勝過六福,相信與上述珠寶首飾的同店銷售增加有關。

若看經營溢利,六福表現較佳。周大福上半年跌21.3%至36.27億元,但六福只跌14.9%至9.78億元。經營溢利率也一樣,周大福雖增0.2個百分點至12.4%,但六福卻大升1.5個百分點至13%。換句話說,大家同售100元產品,扣除銷售成本和營運開支後,周大福只賺取12.4元溢利,六福則賺13元。為甚麼?主因周大福銷售及分銷成本升幅較大。於去年上半年,此開支對營業額比例僅12.2%,但今年上半年卻升至16.2%,相差達4.1個百分點。反觀六福的比例只增3.2個百分點至12.1%。按周大福公告披露,開支上升主因期內在港澳地區的旅遊區新設零售點及續簽租約所致,令租金開支增30.9%至8.59億元。

一個有趣發現,六福員工成本於期內增4.4%至3.6億元,周大福卻不升反跌4%至20.03億元。原來在周大福薪酬開支上,約37.7%是基於員工表現支付,期內營業額下跌,員工成本隨之下跌。看來周大福在這方面較具彈性。最後一提,兩間珠寶商庫存周轉期均升,但論幅度,周大福由去年同期的207天增至目前373天,相差共166天。但六福期內只增90天至目前210天。周大福的期數增加那麼多,管理層未有正面解釋,只說銷售回升後,相信周轉期可回落至270至280天水平。但周大福計劃更改加盟商存貨政策,由已往將產品賣斷(存貨擁有權由加盟商持有)改為寄賣(周大福保留存貨擁有權,直至加盟商賣出存貨為止),此舉將進一步影響存貨結餘及周轉期約10%至12%,而且預期批發收益將下跌40億至50億元。

綜合來說,儘管周大福在營業額和盈利能力的表現較佳,但計入營運開支後,六福的表現相反較好,加上存貨大增及新存貨政策,難怪大行如此反應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18

&&&&&&&&

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

星巴克5年計劃


星巴克(NASDAQ:SBUX)最近公布未來5年計劃,目標包括於2019年前將收入提高至接近300億(美元,下同)、經營溢利增加1倍,以及全球門市數目由目前的2.1萬間增加至超過3萬間。按星巴克最新的業績,2014年收入只有164.5億元,若要收入於2019年達標,複合年均增長率(Combined annual growth rate)需要增加至16%,較目前的11%需要高出5個百分點之多。至於經營溢利,2014年有30.8億元,要在2019年翻一番,即是61.6億元。計一計複合年均增長率,目前是21%, 若5年計劃達標則只需19%,單以此做標準似乎不難達成。

此外,為甚麼星巴克打算增加門市數目呢?因為在過去5年,星巴克的總收入能有11%複合增長,當中的6%就是來自新增門市,餘下的5%則是靠提高門市平均收入。例如自營店於2010年和2014年的總收入分別是89.6億元和129.8億元。5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約是9%。此增長率可以拆成兩個因素,首先是自營店增加,2010年和2014年的數目分別是8,787間和10,713間,其複合年均增長率有5%。接著是門市年均收入上升,即是將自營收入除以門市數目,兩年的金額分別是102萬元和121.1萬元,複合年均增長率就是4%。

要完成上述目標,星巴克訂下了7個策略,包括成為最佳僱主,致力培訓人才以令顧客獲得最佳體驗;繼續成為咖啡的先導者,特別在咖啡農藝、採購、烘焙、沖煮及提供手調飲品方面;推出不同經營模式以提升門市組合,例如流動咖啡車和咖啡便利店;創造新誘因去吸引顧客,例如提供午餐、下午茶及晚餐;提高消費包裝產品增長;打造茶類產品「Teavana」之品牌;以及擴大電子商貿之應用,例如利用現有的流動電子商貿平台去促進交易的便利性,並且推出獎賞計劃去提升顧客的忠誠度。

在眾多策略中有幾項值得講講,首先是咖啡先導者,個人覺得星巴克在這方面頗成功的,現在每當提起咖啡,很容易就令人聯想到星巴克。不過,連鎖經營給人的印象是欠缺個人化,為了維持先導者的地位,星巴克最近在西雅圖開設了「精品咖啡烘焙體驗館」(Reserve roastery and tasting room),為顧客提供優質的精品咖啡及相關產品。星巴克還打算由明年開始在全球開設100間體驗館,換句話說,他們不單要雄霸連鎖市場,而且還要染指精品咖啡市場。

在提升門市組合方面,他們將會推出流動咖啡車、咖啡便利店以及Drive Thru(即是把車駛進,顧客可以留在車內享用服務),其特別之處在於,這些新服務將會配合星巴克的流動應用程式來使用,顧客以手機付款就能完成交易,甚至可以得到外賣送貨服務。
至於創造新誘因,星巴克一反傳統提供晚餐和酒類飲品。為何有此想法?據調查所得,目前美國傳統速食行業的收入約有15%來自早餐,85%收入則來自午餐、下午茶及晚餐。反觀星巴克在美國的門市,46%收入來自早餐,其餘時段則佔54%。因此看來,早餐以外的餐飲服務無疑是個龐大商機。當然,成功開拓市場的關鍵在於提供的食物是否好吃,到美國星巴克的網頁看了看,目前某些門市在每天下午4時後已經提供晚餐,餐單主要以輕食為主,例如芝士果醬伴餅乾、烤雜菜、炸雞胸、煙肉腸仔卷、黑松露芝士通心粉、薄餅、朱古力布朗尼和松露朱古力等。星巴克計劃於2019年前讓20%至25%的美國門市提供晚餐,並將食品收入於5年內推高至超過40億元,能否一如所願,且看往後顧客的意見吧。

最後是打造茶類產品。眾所周知,星巴克主力售賣咖啡,為甚麼會冒出此念頭?其實他們的門市早已提供茶類飲品,例如過去5年美國門市茶品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份額不斷提升,例如2010年低於8%,2013年已增加至8.3%,當「Teavana」品牌於2014年第三季推出後,份額進一步增加至9%。此外,星巴克預計全球茶品市場於2017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040億元,若以2013年的860億元計算,複合年均增長率有7%,較全球咖啡市場的5%為高,反映茶品市場擁有巨大潛力。

星巴克5年計劃這個算盤能否打得響?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16

延伸閱讀:星巴克5年計劃

&&&&&&&&

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為何UNIQLO股價不受純利下跌影響?


早前UNIQLO母公司迅銷(6288)公布2014年全年業績,股東應佔純利倒退28.7%至745.46億(日圓,下同),每股基本盈利跌至731.51圓。消息公布後,迅銷股價似乎未受太大影響,相反更呈現升勢。為甚麼?或許先了解一下業績。

迅銷今年銷售不錯,收益增21%至1.38萬億圓,同期銷售成本升18.2%至6,831.61億圓,毛利升23.8%至6,997.74億圓,未計營運及其他開支,相當於今年多賺1,346.29億圓毛利。但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升28.9%至5,491.95億圓,其他開支飆升205.1%至272億圓,與去年相比共多花1,413.02億圓,故將多賺毛利全數抵消,經營溢利跌2.8%至1,304.02億圓。因年內融資收入減73.1%至僅60.01億圓及所得稅增16.3%至561.33億圓,令今年純利跌26.2%至793.37億圓。

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大升主因薪金和租金增加。薪金今年增31.9%至1,848.64億圓,薪金對收益比重更增1.1個百分點至13.4%。在每賺取100圓收益中,去年有12.3圓支付薪金,今年增至13.4圓。年報解釋,日本UNIQLO兼職員工及其他門店員工人數增加。年報雖披露今年每位員工平均年薪,但沒有去年數字作比較,但披露今年每名僱員平均銷售額增101.3%至2,391.6萬圓,顯示僱員銷售效率大幅提高。此外,全職對兼職比例也很有趣,日本UNIQLO比例是19:81,即每100位員工有81位是兼職,海外UNIQLO比例則是83:17,即每100位員工只有17位是兼職。為甚麼?記得曾看過文章說日本自實施標準工時後,僱主轉為增聘兼職僱員,避免標準工時限制,究竟日本UNIQLO是否這樣呢?

租金今年增24.6%至1,386.52億圓,對收益比重增0.3個百分點至10%。因門店數量增加,如海外UNIQLO門店總數由去年187間增至今年633間。銷售建築面積今年增117.4%至131.3萬方米。因年內收益增幅較銷售建築面積大,令每方米銷售額升103.4%至83.2萬圓,即較去年更有效率。

其他開支大升相信與今年J Brand優質牛仔布業務錄193億圓減值虧損及門店減值46億圓有關。J Brand減值涉及商譽和無形資產,預計其盈利能力下降,前者帳面值減28%至267.15億圓,後者減12.2%至216.95億圓。若撇除減值虧損,其他開支將較去年減63%至僅33億圓。

若按迅銷三大業務看,日本UNIQLO盈利能力最高,經營溢利比率14.9%,較去年增1個百分點。收益雖只增4.7%,但經營溢利增11.6%。盈利能力提升,主因每名顧客平均消費額增4.5%,扣除門店顧客流量減2.4%之影響,門店銷售額仍升1.9%。若論業務增長,海外UNIQLO最強勁,今年收入增64.7%,經營溢利攀升165.1%。要留意此業務經營溢利比率雖僅8%,較日本UNIQLO低6.9個百分點,但較去年增3個百分點,代表盈利能力大幅改善。至於全球品牌收益增21.8%,但因上述J Brand減值關係,今年經營虧損41.95億圓。但若撇除減值影響,今年經營溢利有197.05億圓,與去年比較增18%之多。

綜合上述各點,雖然營運成本上升,但營運效率和盈利能力不跌反升。今年經營溢利之所以下跌,主要是受品牌減值的一次性影響,若不計算在內,經營溢利其實較去年增加15.1%至1,543.02億圓。此外,因為年內日圓貶值速度較去年緩慢,其產生的匯兌較去年少很多,因此令融資收入大減73.1%至只有60.01億圓。從今年財務表現來看,迅銷的業務增長依然強勁,唯一擔心是J Brand的表現會否惡化。不過,其收益只佔集團總額不到20%,加上迅銷正開發及生產另一個廉價服飾業務,亦為各品牌尋求協同效益,相信影響也不會太大。這就解釋了,為甚麼今年純利下跌,但對股價並沒有大太影響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11

&&&&&&&&

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廉潔指數靠印象


國際反貪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港譯「透明國際」)最近公布2014年「全球廉潔指數排行榜」,此指數主要反映各地政府的貪污情況。港人一向以政府廉潔而自豪,據廉政公署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涉及政府部門的貪污投訴只有341宗,較去年同期下跌13%。然而,透明國際公布的結果卻相反,香港的得分連續3年倒退,排名亦逐年下跌,2012年位列14,去年位列15,今年再跌兩位至第17。未進一步了解香港廉潔程度是否變差之前,究竟這個指數如何計算出來的?為甚麼結果與廉署的統計不相符?

首先,「全球廉潔指數」的英文是「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比較達意的翻譯是「貪腐印象指數」。顧名思義,指數是按受訪者的個人觀感來評分,0分代表貪污最嚴重,100分則代表最廉潔。不過,在現實中並沒有出現0分和100分,以2014年的指數排行榜為例,被認為最廉潔的頭三位是丹麥、新西蘭和芬蘭,分數分別是92、91和89。被認為貪污最嚴重的頭三位則是索馬里、北韓和蘇丹,分數分別是8、8和11。

問題來了,評分依賴觀感來計算,這樣可靠嗎?首先,貪污普遍被視為罪行,若沒有經過舉報、調查或檢舉,很大機會是不會曝光的。所以,依靠「見光」的實據去衡量某地的貪污情況並無意義。再者,若根據上報的貪污投訴,又或者經過法庭審理的案例來統計,但不同地方的司法制度和效率分別很大,因此難以比較。相反,根據專家對各地政府貪腐情況的觀感來評分,相對上卻較為可靠而且易於比較。

另一問題來了,這些觀感數據從何而來?涵蓋範圍又有多大呢?原來數據主要來自12個獨立機構所造的調查,調查數據經過標準化及統計轉換程序後,透明國際為每個國家和地方計算評分。這些調查包括非洲開發銀行的《治理評級》、經濟學人的《國家風險評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世界銀行的《國家績效與體制評估》,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的《企業高級主管意見調查》等。

此外,由於上述各調查包括其他事項,因此透明國際只會抽取與貪污相關的數據來計算評分。例如《世界競爭力年報》,調查涵蓋60個國家和地區,受訪者涉及4,300位商界領袖。調查合共有333道題目,但透明國際只用了其中一題,即是「賄賂與貪腐是否存在?」來計算評分。

又例如《國家風險評級》,由650位專家對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分析,透明國際使用的題目包括「是否有明確程序和問責制度來監管公共基金的分配和運用?」、「公眾資源是否有被濫用?」、「是否設有獨立機構去審核公共財政的管理?」等。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全球廉潔指數」涵蓋的範圍廣泛,收集數據的方法也較嚴謹,評分的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好了,接下來看看香港,2014年的評分是74分,評分數據來自7個調查,包括《世界競爭力年報》、《企業高級主管意見調查》和《國家風險評級》等。在這些調查中,國際顧問公司PERC所造的《亞洲情報》給予香港的評分最低,只有64分,最高則是世界經濟論壇的《企業高級主管意見調查》有87分。7個調查出來的平均分數就是74分,與香港排名一致的包括西印度群島最東端的島國巴巴多斯、愛爾蘭,以及美國。
如前所說,香港於2013年的得分是75分,2012年更是77分,雖然與其他地方比較仍算是良好水平,但今年得分下跌,反映受訪者對香港廉潔的印象打了折扣。翻查2012年至2014年間的新聞資料,涉及特區政府官員貪污的醜聞著實不少,當中包括前特首曾蔭權被傳媒揭發曾多次接受富商款待、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涉嫌受賄而受審、前發展局長麥齊光被法庭判定詐騙房津,還有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嫌在任期間,在酬酢、饋贈及外訪幾方面違規,一下子出現這麼多報道,難怪影響人們對香港廉潔的印象了。

不論指數如何計算,政府廉潔奉公是香港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們一定要好好守護它。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09

延伸閱讀:透明國際「2014年貪腐印象指數」

&&&&&&&&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蘋果股價如何火上加油


蘋果公司(NASDAQ股票編號:AAPL)最近公布今年全年業績,收入增加7%至1,827.95億(美元,下同),純利也增加6.7%至395.1億元。有沒有留意,純利增長只是單位數,為何每股基本純利卻升13.5%至6.49元?這是因為蘋果進行股票回購,基數變細了,每股所獲純利自然增加。究竟效果有多大?如沒有回購,每股基本純利只有6.1元,即是說,回購把每股純利推高6.4%。盈利增長加上回購,情況有點像「火上加油」,難怪近期蘋果股價表現非常理想。如10月20日,即今年第四個財季業績公布前夕,當日收市價是99.76元,執筆之日(11月26日)已升至119元,一個多月內累積升幅達19%。

其實蘋果回購行動非常龐大且所費不菲,去年動用229.5億元,今年更增至450億元。但蘋果股價不便宜,每股回購價由去年平均69.79元飆升32%至今年平均92.09元。據蘋果年報披露,在今年6至9月回購的平均價更高達96.77至100.64元。

接下來探討業務表現。一如所料,受iPhone銷情理想刺激,包括於去年9月推出iPhone 5s及5c,及今年9月推出iPhone 6及6plus,蘋果今年手機收入增加12%至1,019.91億元,銷量則升13%至1.69億部。一項有趣發現,若將手機銷售收入除以銷量,得出來每部手機平均售價今年有602.7元,與2013年的607.5元相比沒有太大差別,但與2012年的629.3元則相差4.2%。按年報解釋,主要是蘋果推出低價版本所致。不過,由於iPhone 6和6plus出現,平均售價或會因此而推高。無論如何,iPhone是蘋果賺最多收入的產品,而且佔總收入的比重愈來愈大,例如2012年和2013年分別是50%和53%,到今年進一步上升至56%。

相比下,iPad成績遜色得多,受銷量減4.3%至6,797.7萬部影響,2014年收入跌5.3%至302.83億元。儘管大中華地區和日本銷量錄增長,但也未能彌補其他地區的跌幅。其實iPad表現在2013年是不錯的,因iPad mini和第四代iPad推出關係,2013年銷量曾急升21.8%至7,103.3萬部。iPad mini平均售價雖拖低15.2%至450.2元,但當年收入卻升3.3%至319.8億元。很明顯,蘋果於今年無法維持iPad良好表現。為甚麼?曾看過一篇分析文章,說包括蘋果在內的IT業界低估平板電腦使用周期,以往普遍認為消費者約每兩年升級平板電腦,現在趨勢卻每4年才一次,即愈來愈接近個人電腦使用周期。此外,蘋果雖不時更新iOS系統,但消費者不需購買新機適用的新系統。其實想想也是,就以自己的iPad為例,由買入到現在已經使用了4年,但手機已更換了3部。再者,iPhone 6plus的推出或多或少影響iPad mini銷量,因兩者的螢幕大小相差不太遠。由於iPad表現不理想,佔總收入的比重也由去年的19%下降至今年的17%。如此看來,蘋果能否改善iPad表現值得關注。

至於佔總收入約13%的Mac,2014年可算一洗頹風。回顧2013年,平均售價雖略升2.8%至每部1,314.7元,但銷量跌10%至1,634.1萬部,導致收入減7.5%至214.83億元。今年儘管平均售價略降3.1%至每部1,273.6元,但銷量升15.7%,帶動收入增12.1%至240.79億元。平均售價下降,主因部分型號於年內減價及手提版本銷量增加。另一項受關注的業務是iTunes及軟件銷售,今年表現也沒有令人失望,收入增13%至180.63億元,佔總收入比重也增加1個百分點至10%,主因應用程式銷售持續增長帶動,於2014年,iTune Store的收入就上升了9.7%至102億元。

盈利能力又如何呢?今年蘋果的整體毛利率達到38.6%,較2013年改善了1個百分點,原因包括商品價格下跌,較高毛利率產品的銷量增加,以及經營槓桿改善(即銷量增加,但固定成本卻沒有大變)所致。不過,與2012年的43.9%相比,目前的毛利率仍然處於低位,原因包括新產品的成本較高,產品保修成本上升,以及較低毛利率產品的銷量增加等,特別是iPad mini,其毛利率遠低於蘋果其他產品的平均值。從今年的業績可以預期,蘋果未來的大部分收入仍要依賴iPhone,其實是好是壞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04

&&&&&&&&

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佐丹奴銷售表現欠理想


自今年5月開始,佐丹奴國際(709)股價持續低迷,若以收市價計算,股價均低於5元水平,雖然股價在9月略為上升,但其後再度回落。執筆時,收市價更跌穿4元水平至只有3.84元(該股昨收報3.7元)。若以今年1月2日的6.65元收市價計,股價下挫達42.3%。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首三季業績並不理想。其實從該集團總體銷售額可見一斑,今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減少8.9%,雖然第二季的跌幅收窄至只有2.6%,但第三季略為擴闊至3.8%。三個季度合計的銷售額按年減少5.2%至39.55億元。

銷售額不理想,毛利也一樣差,今年首三季跌幅分別是13.3%、9.3%和7.4%,三個季度合計減少10.1%至23.08億元。由於毛利減少,整體毛利率也下跌3.1個百分點至58.4%。為甚麼?以今年第三季為例,成本增加和銷量減少,這兩項因素已令毛利分別減少2,700萬元和2,100萬元。此外,售價下降及換算差額及存貨撥備分別再令毛利減少800萬元和300萬元。合計起來,今年第三季度合共少賺了5,900萬元。

佐丹奴業務涉及多個地區,若以今年9個月銷售額計,「中國大陸」和「香港及台灣」的比重較高,分別佔銷售總額的28%和29%,其餘地區包括亞太其他地區佔24%,中東佔12%,及向海外加盟商之批發佔7%。可是,除了海外加盟商及中東於今年第一季的銷售額錄得增長外,所有地區的銷售於過去三個季度均全線下跌。先講講中國大陸,今年首三季銷售額分別下跌11.2%、7.3%和5.3%,三個季度合共減少8.2%至11.14億元。此外,今年累計可比較門市銷售額也跌3%。雖則如此,若與去年同期減少6%相比,跌幅收窄了一半。最值得慶幸的是,此指標來到今年第三季不再下跌,反而上升1%,大有「苦盡甘來」的味道。或許看看另一個指標,即是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先講自營店,雖然今年9個月累計下跌1.6%至166.3萬元,但今年第三季卻上升1.9%至48.1萬元。加盟店的表現就更好,雖然於今年9個月的累計批發金額減少了8.9%,但每間加盟店的平均批發金額卻上升12.9%至59.2萬元,今年第三季更加上升19.5%至20.7萬元。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得以改善,主要是關閉了158間表現較差的門市,包括46間自營店和112間加盟店。換句話說,佐丹奴不再依靠門市數量,轉而集中在質素。

接著講講香港及台灣,今年首三季銷售額分別跌10.3%、2%和2.4%,三個季度合共減少5.2%至11.5億元。此外,今年累計可比較門市銷售額則降4%,較去年同期只下跌1%,情況叫人憂慮。有趣的是,台灣市場之銷售其實有增長的,倒退主要來自香港市場。在業績公告中也不諱言說,因內地旅客增長放緩,香港市況轉弱,銷售額於年內一直減少。雖然此地區的銷售額下跌,若按每間門市平均計算,今年9個月的累計金額反而微升0.3%至419.7萬元,今年第三季則增加3.3%至132.8萬元。究其原因,主要是期內減少了15間門市。

如前所述,海外加盟商的批發業務表現理想,情況究竟如何呢?首先,今年首三季的銷售額分別上升15.3%、37.7%和13.3%,三個季度合共增加21.8%至2.63億元。接著是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今年9個月累計上升了25.7%至60.2萬元,今年第三季則增17%至19.5萬元。若再以地區細分,以南韓合營公司之銷售表現最差,金額於期內減少1%,但被菲律賓、緬甸及越南等市場增長完全抵銷。

一般來說,若銷售倒退,最害怕就是見到存貨水平突然大幅增加。可是,佐丹奴未見這個問題,存貨餘額與去年年結(2013年12月)時比較只升0.8%至5.22億元,若計入加盟商的持貨餘額和未付運的製成品,存貨總額更減少1.1%至6.32億元。雖則如此,但存貨周轉期達到86日,儘管較2013年9月大幅減少15日,但較去年年結高出了4日,不得不多加留意。

佐丹奴去年全年銷售額達58.48億元,若以此為今年的全年目標,今年第四季營業額要較去年同期增多2.19億元或13.1%才能達成。可是,內地和香港兩個主要市場的消費轉弱,依靠第四季去挽回,機會實在不容樂觀,這也解釋了佐丹奴股價於近期為何偏軟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02

&&&&&&&&

2014年11月29日星期六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To do list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腦雖然複雜而且較電腦「先進」,但並非時常可靠。因此,把待辦的事情記下,除了避免遺忘外,也可以幫助管理自己的時間。記錄方法有很多,有人喜歡寫在告示貼上,然後粘貼在當眼處來提示自己,例如電腦螢幕或座位間隔牆。不過,若告示貼意外地丟了,待辦事情也有可能隨之而忘掉。又或者待辦事情多不勝數,即使貼滿了整個工作間也不足夠。況且,東一張西一張的告示貼也不便翻閱,始終要找個有效的記錄方法才成。

有甚麼好建議?「To-do-list」是個不錯的方法,目前有不少相關的電腦和流動電話程式可以應用,或者簡單如一部筆記簿也成。不過,編制時有些事項是需要注意的。

1. 定時檢視和更新

每天找兩個時間檢視和更新清單。以自己為例,先在開工前檢視一遍,以便預備和安排當天的工作。到了下班時份就更新清單,包括檢視和記錄各事項的進度,已完成的就標記為完成,未能依時完成的,則視乎其重要性和急趕程度重新安排時間。

2. 記下所有待辦事項

既然是To-do-list,所有一切待辦事項也應記下,即使是如何瑣碎,或者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為免忘記,最好也為每項待辦事情寫個簡單的摘要、到期日和重要性。一般來說,將重要性分為「高、中、低」三級已經足夠。當然,視乎個人需要再細分多幾級也是可以的,但避免混亂,原則是愈少愈好。

3. 為待辦事項排序

我們每天只有24小時,時間有限但事情可以無限,因此應把所有已知的待辦事項,按其緩急和重要性來排序。若發現同時有幾項重要性高而且急趕的待辦事項,代表To-do-list發揮了其中一個作用,就是協助管理時間。這個時候,應及早找尋解決方法,例如將工作下放或交托予別的同事,又或者與上司商討如何重新安排工作。

4. 分拆待辦事項

若果待辦事項所需的時間較長,或者需要分階段進行,應考慮分拆成多個小任務來記入To-do-list。例如進行會計月結,當中包括不少細項,例如做bank reconciliation、檢查發票cut-off、為該月的開支做accrual等,將這些細項分拆,除了容易監管外,也可以確保沒有遺漏。不過,對一些經常重複的工作,可以考慮做一個Checklist來代替分拆。

5. 每天只專注當日的事項

如上述所說,每天開工前檢視一下To-do-list。當我們執行時應只專注當天的事項,並且盡力將之完成。若然未能完成,則需要重新檢視To-do-list並應盡早尋求應變方法,例如將工作延期、下放或交托予同事等。

6. 突發事項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碰上突發事情需要即時處理,又或者某個待辦事項遇上了阻滯,To-do-list因而被搞亂。所以,在編排每日的工作時,盡量避免把工作排得太密,最好預留一些時間給偶發事件。有人認為這樣浪費了時間,其實不然,因為若果最終一切順利兼風平浪靜而多出了時間,也可以將翌日的工作提早進行。

由今天開始,嘗試以To-do-list來管理一下時間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1-28

&&&&&&&&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電郵詐騙得人驚


早前內地發生了一宗網上詐騙案,有人冒充某企業的財務總監,利用即時通訊軟件發信息給會計部,並以緊急為由,要求將企業資金匯到一個銀行帳戶。會計人員不虞有詐,按指示將資金匯出,及後找財務總監確認時,才知悉受騙。根據報道,類似案件不時發生,騙徒主要盜取他人的通訊帳戶,然後冒認公司高層,著會計人員匯出款項。

不要以為類似的騙案離我們很遠,根據最近本港警方公布的統計,詐騙案數目於今年上半年急升22%,至4,372宗,其中以網上商業騙案、社交媒體騙案、電話騙案及商務層面電郵騙案的升幅較大。以電郵騙案為例,今年上半年共接獲569宗,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10%,損失金額急升80%,至5.7億元。其實警方的數字未必完全反映實況,若計入被識破而沒有損失或未有報警的個案,相信實際宗數將會更多。究竟情況有幾猖獗?或許講講身邊朋友的一個真實事例。

朋友所屬公司從事金融服務,海外客戶主要通過電匯來支付款項,每次涉及的金額也頗為龐大。話說某一天,公司某部門經理收到客戶來電,說收到朋友公司的催款電郵,著他們立即將款項電匯至一個於海外的銀行戶口。客戶覺得奇怪,因此在匯款前致電確認。最後經朋友查證,發覺那個電郵是偽冒,客戶因此避免了損失。

此等手法看來很容易識破吧?瓜瓜初時也這樣想,但聽朋友詳細講述後才知道十分猖狂。首先,客戶在收到這個偽冒電郵前,朋友的公司的確曾發出一個催款電郵,不過並沒有提及要更改銀行戶口。可是,不知騙徒用了甚麼手法,他們先截取了由公司發出的催款電郵,然後暗中竄改,將海外銀行戶口資料加入在該電郵中,再冒充發送人將電郵發給客戶。不單如此,偽冒電郵上所載的發送人電郵地址,清楚顯示來自朋友的公司,但按回覆鍵後,就會發現原來該電郵是從一個免費電郵帳戶發出。若該客戶不以為意,就會碰個正著。

不要以為這些手法是甚麼高級科技,要偽冒電郵發送人其實很容易,只要在電腦上做些設定,就能更改電郵檔頭,不少網站更會圖文並茂教導如何去做。此外,未經加密的電郵其實好比明信片,由於電郵在發送過程中會途徑不少網絡,任何一個網絡管理人都可以輕易讀取經過的電郵。

雖然該客戶機警而不致損失,但也令朋友頭痛不已。首先,由於不知道有多少客戶收到類似的偽冒電郵,為了避免客戶中招,除了發出緊急通知外,公司還逐一致電所有客戶,提醒他們小心謹慎,若有懷疑應立即向他們查詢。雖然說是保障客戶利益,但發生了此等事故,或多或少也影響公司之商譽。

其次,騙徒居然明目張膽,在海外開設了一個與公司同名的銀行戶口,這就好比一個蜘蛛網,等著獵物自投羅網。為此,朋友二話不說立即向警方報案。可是,由於未有實際金錢損失,加上涉及的電郵和銀行帳戶皆來自海外,調查有一定難度,因此只能備案了事。朋友不甘心,因此到海外銀行的所在地報案,但當地警方也以相同理由只肯備案。不過,最令朋友不滿的還是那家海外銀行。朋友聯絡並通知他們有這一個問題帳戶,銀行只說或會進行調查,並且強調需要保障客戶私隱,因此不會通知朋友調查結果。

聽完這個故事,實在也叫人苦惱,明知陷阱存在,但好像做甚麼也無法阻止似的,警察不能跨境執法,銀行又要保護騙徒私隱,難怪他們如此有恃無恐,因為企圖行騙沒有成本,漁翁撒網般去設置陷阱,等到有人中招已經去如黃鶴。故此,要避免成為受害者而蒙受損失,還是自求多褔為佳。如何去做?每當進行匯款和支付交易前,必須小心核實一切文件。不要輕易相信電郵、即時通訊軟件和不明來歷的電話,若對方突然要求更改帳戶資料,千萬要致電核實。

此外,電腦系統和防火牆要定期維修,除了設定適當的存取控制外,防毒軟件和作業系統也要定期更新。如有需要,可考慮將電郵分類,屬於機密級別應要加密處理,以防止敏感資料外洩。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27

&&&&&&&&

2014年11月25日星期二

領匯的使命


不少企業和機構都會為自己訂下「使命(Mission)」,例如港交所(388)的使命是:「我們旨在成為中國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進入中國的首選全球交易所」,他們近年的舉動,包括最新的「滬港通」,就完全貫徹了這個使命。

身為亞洲地區最大型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領匯房產基金(823)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使命是:「履行下列承諾,與持份者共建關係:優質服務,物有所值;結伴社區,合作無間;共同創造,持續發展」。聽起來這般友善,彷彿是社福或非牟利機構的使命吧?但有趣的是,早在2009年或以前,他們的使命比較直接。翻查年報,當時的使命是這樣寫的:「作為領匯管理人,我們會致力以市場為主導,不斷為資產增值,為顧客帶來廣受歡迎的購物體驗;為商戶帶來興旺的商業良機;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

兩者比較後不難發現,其主要分別在於新使命完全沒有提及「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為甚麼?難道回報太差,索性刪去不提?非也,回顧領匯過去5年表現,每個基金單位分派總額續升,每年平均增長有14%之多。如2010年度,每基金單位分派總額只是97.37仙,到2014年度已增至165.74仙,兩者相差1.7倍。如今年上半年每基金單位中期分派額89.56仙,較去年同期升12%。既然如此,為何領匯要把「投資者回報」從使命中刪除呢?相信是要「政治正確」。自領匯成立並上市以來,一直被人批評為「地產霸權」,說他們為盈利而把小商戶趕盡殺絕,不時更有人說要政府回購領匯。為免進一步刺激民情,更改使命是個聰明做法。

即使新使命絕口不提回報,但數字不會說謊,領匯每次公布業績時皆難掩其亮麗表現。以今年上半年為例,收益增9.6%至38.3億元,因物業公平值變動大增關係,除稅後溢利更大升140.7%至170.32億元。以基金單位持有人應佔資產淨值於期內平均值計,股本回報率高達16.5%,即每投入100元股本可賺取16.5元利潤,在當今經濟環境下,有哪個生意能有如此可觀而且穩定的回報?

眾所周知,物業公平值變動只是帳面溢利,物業一天未賣出,一天都只是紙上富貴,若撇除此收益,領匯業績又如何呢?我們嘗試計算。期內收益減去物業經營開支後,得出物業收入淨額27.8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10.6%,撇除物業公平值變動及1.28億元用於收購現崇山開支,調整後經營溢利26.25億元,較去年同期仍有8.9%增長,反映核心業務表現可觀。

不過,此增幅低於物業收入淨額,代表期內一般及行政開支上升較多,計算後得出增幅高達49.1%。為甚麼?最主要原因是員工成本增加,當中又以長期獎勵計劃之獎勵(類似股權獎勵)為最大,今年上半年增338.5%至5,700萬元。若只計算工資及薪金以及MPF供款,升幅其實只有5.1%。

此外,期內收益增加,主要是全線租金收入上升所致。若論增幅,時租停車場和街市及熟食檔位表現最好,前者於期內收入增16.8%至2.16億元,後者則增13.1%至3.79億元。若論收入,商舖租金和月租停車場最佳,前者多收1.72億元,後者則多收6,500萬元。停車場表現理想,主要是泊位使用率由去年同期的86.4%增至91.7%,每個泊位每月收入因此增13.7%至1,738元。此外,每個泊位平均估值也因而升41.3%至29.4萬元。

至於商舖和街市及熟食檔位收入上升,主要是零售物業組合表現理想,租用率由去年同期的94.1%略增0.3個百分點,至今年同期的94.4%。此外,平均月租也由去年同期的每方呎40.2元,增8.5%至43.6元。每方呎租金增加,主要是續租租金調整率維持在23.6%。此值代表租約期滿後續租的租金平均上調比率,以領匯租約平均3年租期計算,每年租金升幅為7.9%。

於領匯而言,續租租金上調固然是好事,但於租戶而言,特別是小生意就不是這樣說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25

&&&&&&&&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天虹純利暴跌原因


越南於5月發生反華暴亂,多家中港台企業受波及。記得當時天虹紡織(2678)曾表示,旗下位於當地南部的廠房遭示威人士闖入,部分財產被毁。由於廠房佔天虹全部紗線生產設施約26%,示威或多或少影響生產,股份更一度停牌。及後天虹發出通告,指財產受損狀況輕微,僅波及不足20,000個紗錠之機械控制板、若干廢棉、部分窗戶及電腦。此外,存貨及製成品未受破壞,當地員工也沒有受傷。雖則如此,股份於5月15日復牌後,以收市價計一度下跌7.5%。可幸的是,由於其後示威轉趨緩和,生產也恢復正常,令股價回升。可是好景不常,天虹於6月10日發出盈利警告,預計今年上半年盈利將較去年同期顯者下跌,受消息影響股價於當日下跌了7%。

究竟盈利減少了多少?原因何在?答案可以在中期報告中找到。截至今年6月底,上半年收入增26.5%至45.66億元(人民幣,下同)。可是經營溢利卻減49%至2.77億元,除稅後純利更大跌72%至只有1.25億元。收入上升但純利下跌,主要原因相信是紗線售價下跌,但銷售成本未能同步減少,所以令毛利下降所致。目前天虹的產品可分成「彈力包芯紗線」、「其他紗線」和「坯布及面料」3個系列,現嘗試逐一說說。

先講「彈力包芯紗線」,當中以「棉紗」最為重要,此產品貢獻天虹總收入達31%。今年上半年其平均售價是每噸24,711元,較去年同期跌12.6%。但同期銷售成本卻維持在每噸21,103元,與去年相比略升0.5%,故令每噸毛利大跌50.3%至僅3,608元。此外,雖然銷量增21.2%,收入也升5.9%至14.35億元。但由於毛利率由去年上半年的25.7%降至今年只有14.6%,兩者相差足足有11.1個百分點,相當於失去1.39億元。又例如另一項產品「牛仔紗線」,今年上半年收入佔總額約13%,同期平均售價跌4.5%至每噸24,330元,但銷售成本卻增7%至每噸19,927元,毛利因而下降35.7%至每噸僅4,404元。計一計數,毛利率降8.8個百分點至僅18.1%,失去的毛利相當於5,116.1萬元。綜合此系列因售價跌幅較成本高,但增加的銷量未能彌補損失,導致上半年毛利共失去1.95億元。

至於「其他紗線」系列表現稍不同。當中的「棉紗」產品於上半年的平均售價跌10.5%至每噸21,857元。但銷售成本只跌3.8%至每噸21,857元,最後令毛利減50%至每噸1,770元,毛利率也大降6.4個百分點至只有8.1%。慶幸的是,同期銷量飆升245.5%,足以彌補售價下降的損失。在「價跌量增」下,期內毛利反增72.8%。此系列其他產品的情況相同,今年上半年的毛利合共多賺了3,940萬元。

最後是「坯布及面料」系列,當中的「彈力坯布」雖然於上半年毛利率只減0.3個百分點至7.7%,平均售價更增1.9%至每米10.8元,但銷量卻減31.4%至只有2,270萬米,令收入銳減30.4%至2.45億元。計算後此系列毛利於上半年損失1,134萬元。總體來說,「其他紗線」系列表現雖較佳,但「彈力包芯紗線」和「坯布及面料」表現較差,最後令集團毛利倒退21.7%,整體毛利率減8.1個百分點至13.2%。

此外,兩項主要營運開支包括「銷售及分銷」和「一般及行政」分別增加59%和10.9%,加上1,867.3萬元匯兌虧損,令上半年經營溢利下跌接近五成。再者,為了增加產能,期內天虹借貸額增10%至30.78億元,導致利息開支升208.8%至1.45億元。埋單計數,期內除稅後純利暴跌72%至1.25億元。

綜合來說,因售價下跌,去年每100元收入當中可以賺取21.4元毛利,減去營運、財務和稅務開支後,賺到的純利達12.4元。到了今年上半年,賺取到的毛利只有13.2元,純利更只有2.7元,盈利能力倒退,這就解釋了近期股價一蹶不振的原因。

最後一提,天虹編製的中期報告內容詳盡,特別是「業務回顧」,當中自願披露了不少有用的營運數據,能讓投資者具體了解公司的營運表現,值得其他企業參考和借鏡。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20

&&&&&&&&

打工仔分享到經濟成果嗎?


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特區成立17周年酒會上表示,香港回歸以來經濟取得可觀發展,經濟成就來之不易,呼籲市民好好珍惜,避免做出任何影響香港穩定、破壞香港繁榮的事。特首更引用數據,指出17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取得可觀的發展,本地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實質增長3.4%,政府財政儲備累計增長65.2%,外匯儲備升2.35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全世界排名第七。

所謂數據不會說謊,這些數值在在顯示香港經濟發展良好,我們今天理應較17年前生活得更好。但大家有否發覺,我們的口袋好像沒有進帳多少,甚至覺得生活質素比以前差呢?舉個例子,最近與朋友閒聊,他說2、3年前給家傭姐姐500元買餸錢,可以足夠一家人食用一周,現在卻只夠3天,反映物價飛漲。可是,打工仔薪金的升幅卻追不上,例如香港大型會計師行,十年前初級審計員的起薪點約有1.1萬元,到了現在也只不過1.3萬元。

有朋友抗議說,上述的例子不具代表性,怎能以此作準?好了好了,就拿統計數據來參考吧,按統計處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以環比物量計算),2013年的總值較2004年增加34.5%。可是,同期的「實質工資指數」(按選定行業主類劃分督導級及以下僱員)的升幅只有2.5%。

問題來了,既然本地生產總值增加了那麼多,為何工資卻幾乎停滯不前呢?或許問題在GDP本身,早前周顯兄在專欄《政經密碼》說過,看經濟不能單看GDP數字,而要全方位去看整個局勢。曾國平和徐家健兩位教授也在專欄《免費早餐》說過,GDP只是一個方便易明的經濟指標,而且問題多多,就連高鐵超支也會對GDP有貢獻,因此當聽到「對香港GDP有重要貢獻」之類的言論時,就要想起其的缺點,更要記得它和港人整體利益不一定是同一回事。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增加的生產總值未能落到打工仔女的口袋中。瓜瓜只是個會計人,《am730》名家眾多,實在不敢在這裡班門弄斧談經濟理論,但可以運用自己的會計強項,拿個實例去具體說明。

記得早前寫過一篇《自由行下誰吃得最多》,當中以莎莎國際(178)做例子,說明「餅」雖然於十年間造大了,但以百分比計,店舖業主分享到的收入其實沒有大變,總體員工分享到的更是下跌,多賺了利潤其實全落到股東手中。不過,此分析將員工視為一個整體去看,這次再以莎莎做例子,並以員工平均來考慮。

先說說分析方法,莎莎截至2014年3月底年度營業額87.56億元,減去46.83億元銷售成本後得出的40.73億元就是毛利,將之與該年5,000位員工相除,每位員工為莎莎賺取到的人均毛利就是81.46萬元。接著是工資,期內開支是11.11億元,與員工數目相除後,期內人均工資是22.23萬元。換句話說,莎莎從該年賺到的毛利中,拿出了27%(22.23/81.46)來分給員工。利用相同的方法計算過去11年的人均毛利和工資,並將所有數值以2004年做基準轉化成百分比,然後編製成折線圖。

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幾個現象。於頭3年,人均毛利(藍線)的升幅稍低於人均工資(紅線)。例如2006年度,毛利比2004年度多賺了3%,但工資則上升4%。有一點值得留意,當時人均工資佔人均毛利的比率高達38%,較2014年度的27%高11個百分點之多。但由2007年度開始,人均毛利的升幅較人均工資大,兩者的差距也逐年擴大。到了2014年度,人均毛利較2004年度高85%,可是人均工資只高出35%。

莎莎這個例子正好說明,在過去十多年,香港因經濟發展而多賺到的生產總值,落到打工仔女的口袋實在有限,若計入通脹後相信會更低。其實這不是莎莎的問題,歸根究柢是社會收入應如何分配。再者,莎莎需要與同業競爭,若果自己改變制度,就會容易被市場淘汰,最終被投資者嫌棄。所謂「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在目前的制度下要分享經濟成果,看來買入受惠於經濟發展的股票,是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說到底,即是要「錢搵錢」,難怪香港的貧富懸殊那麼大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18

&&&&&&&&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善用電郵應用程式(二)

上一篇分享了五個善用電郵應用程式的好習慣,這一篇則三個常用的應用功能。

6. 善用提醒功能

對於那些需要回覆但未能即時處理,例如需要找尋或等待資料,為免忘記,我們可以將電郵加一個「Flag」。例如Outlook,你可以為每一個電郵設定開始日、到期日,並且可以加上提醒日期和時間。又例如免費版Gmail或Yahoo mail,雖然它沒有此功能,但可以建立一個名為「未處理」的標籤或文件夾,將所有未能即時處理的電郵加上這個標籤或此文件夾,並且定期翻閱這類電郵以避免遺漏。

7. 特定時間發送電郵

有些時候,寫好了一封電郵但想在某時段才發送。例如收件人在美國,現在是當地深夜時份,若太早發送擔心收件人忽略了。又例如要扮勤力讓別人以為自己不眠不休在工作,因此想將電郵於深宵才發放。面對這個情況,可以利用電郵應用程式的延遲發送功能。還有向工作伙伴發放生日電郵,以及定期向客戶發出提示電郵等。以Outlook為例,程式設有「Delay delivery options」,可以讓電郵到了指定日期和時間後才發送。又例如Gmail,坊間有個叫Boomerang的工具可以安裝進去,功能與Outlook的相若。

從小處著手,幫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8. 慎用電郵訂閱及通知功能

為了方便獲取最近的資訊和消息,不少網站都會提供電郵訂閱服務,只要輸入電郵地址及簡單的個人資料作登記,就會收到提示電郵。雖然這個並非電郵應用程式,但也值得一談,因為訂閱得太多太濫,其實是自己玩自己,我們需要花時間去處理這些電郵提示。因此,訂閱前應考慮清楚是否有真正需要。對於己訂閱的,也應定期檢視其需要,沒用的宜盡早取消。

此外,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網站均提供電郵通知功能,我們應謹慎設定,避免增加處理電郵之負荷。以Facebook為例,其實它本身已經具備通知功能,根本無需再透過電郵通知多次。

其實以上各點包括上一篇提及的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也不是什麼「秘技」,但卻從小處著手,幫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不妨由今天開始試試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1-14

&&&&&&&&

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電腦如何取代會計師


早前看過一份由牛津大學所做的研究報告,說目前有不少職業將在20年後被電腦取代。報告還為702種職業計算出被取代機會率,瓜瓜是會計人,當然最關心會計相關職業機會率。可是不看尤自可,一看就心寒,核數師機會率竟有94%,與餐廳侍應生、單車維修員和速遞員等機會率一樣。不單如此,出納員及簿記、會計和核數文員,機會率更分別高達97%及98%。這類「高危職業」的相同之處在於,對感知及操控能力、創造力或社交能力要求相對較低。報告認為,電腦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在可見將來,電腦在這3方面仍難與人腦匹敵,故那些要求高度創意、感知及操控能力強,或社交能力高的職業較難被電腦取代如時裝設計師、外科醫生、活動統籌顧問及公關等。

言猶在耳,最近看到一篇台灣新聞,說當地有研究指,包括會計稽核在內的6個工種將於30年後被人工智能電腦取代而消失,其餘5個工種分別是電話行銷、零售業銷售、房屋中介經紀、專業操作手冊翻譯,及文字打字員。不單如此,近日又有新聞報道說,法國某人力顧問做了一項研究,預測機械人將於2025年以前取代人類,並且搶走300萬個工作機會,當中以白領階層如會計師的影響最大。

在上述3個研究中,會計和審計相關工作均榜上有名,究竟我們這個職業有甚麼問題呢?坦白講,個人覺得有些小題大做,其實會計工作電腦化不是今天才發生。就以企業實務會計為例,最花時間和資源的工作要數帳務,即是「簿記」。不用說得太遠,在二、三十年前,當時電腦還未如此普及,會計人員需以人手將每筆收入和開支記錄在帳簿內,而且帳簿種類繁多,包括總帳、明細帳、日記帳等,當中還再分銀行帳、現金帳、銷售帳、採購帳、應收帳、應付帳、存貨分類帳等,單是開列出來已覺得很繁複,這還未計準備會計憑證及月結和年結等工作。因此,不要說會計師,那個年代即使當個會計文員也不容易,沒有接受過基本簿記訓練,根本無法處理複雜的帳務。而且當時會計是人力密集的行業,公司規模愈大,需要的會計人手就愈多。不過,電腦普及將此情況完全扭轉,現在只要通過會計應用軟件,即使沒有多少會計知識,基本上也能處理帳務,會計人手的需求也因此大減,往日幾十人才能處理的帳務,今天幾個人已經綽綽有餘。或許你會說,帳簿始終也要找人做輸入呀,會計文員等職位不至於完全消失吧?此話差矣,因為現今電子商貿愈來愈普遍,交易數據可以直接傳輸至會計系統,最佳例子就是銀行電子帳單,基本上連人手輸入也可以省掉。

我們不禁會問,為甚麼簿記能被電腦取代呢?若以上述牛津大學研究所用的3項能力去看,簿記工作不需要感知及操控能力,創造力更加用不上,只要按既定會計方法去處理就是了。唯一需要是具備些少社交能力,例如會計人員聯絡其他部門拿取數據。可是,當電子商貿成為主流,數據自動傳送,到時就不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難怪會計基層職位被電腦取代的機會率如此高了。

既然如此,會計師這種職業豈非岌岌可危?其實帳務只是會計師眾多職責的其中一部分,其他還包括管理企業一切財務事宜,加上當今商業社會瞬息萬變,會計師不單只要熟悉會計準則,也要對各國經濟和商業法律法規有一定認識,現在的會計師已不是如昔日般,是個埋首在數字堆中的四眼會計佬,而是需要具備高度批判性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判斷力、談判技巧、溝通技巧和演說能力等的專業人士。再者,會計師的工作範疇相當廣泛,除上述實務會計外,還有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核數、稅務策劃、財務管理、內部審計、融資安排、投資評審和監管、投資者關係等。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士全部需要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並非那麼容易被電腦取而代之。

話雖如此,若果我們這班會計師仍不思進取,被電腦取而代之不是沒有可能的。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13

&&&&&&&&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為何雙匯連累萬洲?


來港上市不久的萬洲國際(288)因旗下附屬雙匯發展(SZ:000895)季度業績未符預期,觸發股份於10月27日被大幅拋售,以前一日收市價計,股價單日由6.19元急瀉19.9%至4.96元。翌日雖回升4.2%至5.17元,但截至執筆之日,股價仍在5元左右徘徊。

為何雙匯業績影響萬洲那麼大?因前者對後者財務貢獻不少。如營業額,萬洲於今年上半年有105.4億美元,以期內平均匯率1美元兌6.1419人民幣折算,金額相當於647.56億元(人民幣,下同)。至於雙匯同期營業額210.43億元,佔萬洲營業額約32.5%。又如純利,萬洲於今年上半年39.43億元(約6.42億美元),雙匯同期股東應佔純利有21.97億元,以萬洲持雙匯約73.26%股權計,雙匯貢獻的純利佔萬洲總額約40.8%。換句話說,其財務表現足以影響萬洲。

究竟雙匯出了甚麼問題?特意找最近財報看,發覺今年1至9月營業額和純利均有增長。初時以為市場太苛刻,但將業績拆成三個季度看就明白市場為何憂慮,因雙匯表現看來有點「虎頭蛇尾」。其實他們第一季表現「係威係勢」,營業額增長5.5%,股東應佔純利更升42.1%,給市場一個美麗的憧憬。第二季表現稍「收斂」,營業額和股東應佔純利升幅開始放緩,但分別也有1.9%和20.1%。但第三季卻「跌Watt」,營業額減少0.7%,股東應佔純利更倒退15.7%。何解第三季那麼差?其實期內毛利變化已看出端倪。為方便審視,將今年和去年各個季度毛利繪成折線圖,可清楚看到,2013年毛利(紅線)現升勢,反觀2014年(藍線)現跌勢,故形成一個「交叉」。再看具體數據,2014年第一季表現相當不俗,毛利有12.3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33.1%或相當於多賺3.06億元。今年第二季也不差,毛利略升至13.03億元,但與去年同期比較,升幅開始收窄至只有11.8%或多賺1.38億元。到了今年第三季,毛利跌至僅12.03億元,與去年同期比較更減9.8%或1.31億元。毛利率也出現同樣情況,今年第一季達12%,即每100元收入能賺12元毛利,較去年同期高2.5個百分點之多,反映產品盈利能力強勁。到今年第二季,毛利達12.1%,但較去年同期僅升1.1個百分點。今年第三季卻逆轉,毛利降至僅9.9%,較去年同期減1個百分點。今年第三季毛利和毛利率轉差,相信是產品銷量下跌導致營業收入減少,而營業成本未能同步下跌。

雙匯有兩項核心業務,先說屠宰生豬,若看今年1至9月,其銷量增16.4%至1,122萬隻,成績看來不錯。但增長主要來自首兩季,增幅分別是38.5%和8.2%,到第三季僅升6.2%。另一項是高、低溫肉製品,今年1至9月銷量增0.9%至1.28萬噸。拆開為各季度看,第一季和第二季增幅分別是7.4%和0.4%,但第三季卻不升反跌3.7%。歸納上述各點,今年第一季毛利的良好表現未能在第二季延續,第三季更開始轉弱。

接下來看看兩項重要營運開支,即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今年1至9月,前者增3.2%至18.3億元,後者升6.8%至11.18億元,兩者升幅均低於同期毛利的9%升幅。但若單看今年第三季度,兩者增幅分別是5.3%和7.2%,合計金額相當於多花了6,107.7萬元,但同期毛利卻跌9.8%,金額相當於少賺1.31億元,單是這兩個因素已導致當季純利減1.92億元。此外,開支對營業收入比率於此季也有增加,銷售費用佔收入5.3%,管理費用則佔3.5%,兩者與去年同期相比皆升0.3個百分點,反映需花較多營運費用才能賺取相同收入。營運開支增加但毛利反跌,導致今年第三季股東應佔純利減15.7%至9.65億元。

綜合而言,雙匯今年上半年純利增長雖可觀,但受第三季毛利下滑和營運費用上升影響,部分增長被抵銷,結果令今年1至9月的股東應佔純利只增11.6%。若情況於第四季未能改善,不知雙匯會否出現「賺頭蝕尾」局面,難怪市場有如此反應。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11

&&&&&&&&

2014年11月7日星期五

會計界警察判官不可為


說政治一天也太長真的一點不假,佔中運動到執筆之時還未有任何解決跡象。不過,由於運動對民生影響實在太大,民意已經逆轉,豈料在退場呼聲愈來愈高漲之際,突然發生警察「涉嫌」濫用毆打佔中人士事件,結果令不少支持警隊的市民大感失望。

運動發展至今,由拘捕黃之鋒到施放催淚彈,及至最近示威者被毆打,激起的民憤全與警方有關。若果梁特首和一眾高官真的沒有參與決策,是否顯示警方處理失當?這樣說其實對警方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職責是維持公眾秩序,並無責任,更不應由他們去處理政治事件。如果政治爭駁不透過對話和協商,又怎麼能化解分歧?在整件事上,前線警員最辛苦,而且吃力不討好,無端成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磨心。

佔中人士應有法律保障

可是,同情歸同情,道德底線還是不能超越,就以個別警察涉嫌濫用私刑一事為例,我們不能因他們工作壓力大,或者說當時人涉嫌挑釁在先,來為涉事者開脫。由於此事正進行司法程序,此文不打算探討誰是誰非,但想討論一個有趣現象,就是不少人竟然支持警察濫用私刑,而且聽到不少人說受害人「打得少」或「抵打」,甚至有人用「俠義」來形容此等行為。

有此想法其實相當危險,香港之所以被譽為法治城市,不單是市民需要守法,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司法制度,立法、執法和司法分開,達至互相制衡,避免了獨裁和濫用權力。

就以最近的電視劇《使徒行者》為例,身為警察卧底的主角「爆seed」,因為對法律失去信心,所以將一眾壞人非法禁錮。這裡不想討論此舉是對是錯,而是我們這個社會應否容許「警察判官」存在。

壞人害死了主角的親朋戚友,實在是死有餘辜,可是,未經司法審訊,主角私下綁架了壞人,說是為了彰顯公義,看似大快人心,但卻是存於個人的一念之間,變成了人治。

佔中的而且確影響不少市民的生計,而且近日佔領者不理會法庭禁令繼續佔據道路,行為實在值得商榷。可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能獲得應有的法律保障。所以,我們不應支持執法人員動用私刑,更不該私自執法。試想想,若果支持警察同時成為判官,任由他們繞過法庭來做事,此例一開,後患有多嚴重可想而知。人容易受感情影響,對於那些說濫用私刑無問題的朋友,希望他們平心靜氣後會清醒過來。

警察不可兼任判官,這個道理相信人人明白,但不要以為只會是電影或電視劇情節,類似的情況即將在香港發生,說的就是上市公司核數師監管改革;在新方案下,日後的財務滙報局(下稱財滙局)將會集查核、調查和懲處於一身。

財滙局集查核調查懲處權一身

這種講求「效率」的監管制度,完全違背了司法和執法互相制衡的原則。奇怪的是,不少朋友支持新方案,更有人認為「監管不夠嚴」,大有「打得少」之意思。不得不承認,目前核數師監管制度存在不少問題,例如胡定旭案一拖二十年,不要說公眾,不少會計師也甚為不滿。儘管當前監管制度「抵打」,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放棄互相制衡的原則,給財滙局過大的權力。

瓜瓜支持警察依例執法,並且希望學生認真考慮退場以爭取更多港人的支持,但反對一切濫用私刑行為;同一道理,瓜瓜支持核數師監管制度改革,但反對財滙局成為會計界的「警察判官」。

文章來源:《信報》年計有計專欄 2014-11-07

&&&&&&&&

2014年11月6日星期四

忠實用家看南順


要數消耗得最快的廚房用品,相信少不了食油和洗潔精。純粹個人經驗,發覺用油愈多,碗碟自然較為肥膩,因此要多下些洗潔精來清潔。一直都覺得奇怪,為何南順(411)同時經營這兩項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莫非他們正是看穿兩者有此關連?所謂無巧不成話,這一篇寫南順,就是因為剛買了他們的食油和洗潔精。事先聲明,瓜瓜並不是為他們賣廣告,只是小時候家裡已經使用。其實試過轉用其他牌子,但總覺得南順的食油較香,洗潔精的清潔效果較好。

身為「忠實用家」,自然也關心他們的財務表現。翻查最近5年財務報表,發現一個現象,營業額年均增長有17.5%,但純利年均增長僅3.1%。嘗試以實際數值來說明,2010年和2014年度營業額分別是21.93億元和41.17億元,5年間前後分別是19.24億元或87.7%。可是同期純利分別是1.22億元和1.41億元,差別僅1,900萬元或15.6%。

相同情況在今年度發生,營業額雖按年升13.8%,但純利只增7.6%。何解?主因銷售及分銷費用增幅較高及其他收入和收益下跌所致。先說前者,由於支持市場發展及宣傳新產品,南順投放更多資源於市場推廣,令開支漲20.8%,相當於多花費6,412.9萬元。至於後者,因去年度出售一項工業用物業,收益總額有3,268.4萬元。但當中2,862.6萬元收益計入去年度,餘下405.8萬元則計入今年度。這個入帳差異,令今年度其他收益減少。此外,因為年內出現匯兌虧損,雖然金額只有58萬元,但去年度卻錄1,732.3萬元匯兌收益,一來一回相差1,790.3萬元之多。綜合上述兩個原因,最後令其他收益跌65.3%或3,770.6萬元。其實南順於今年度營運表現不錯,毛利率增0.6個百分點至16.6%,毛利升18.3%,金額相當於1.06億元。可是,上述多花了的開支及少賺的其他收入,兩項加起來已是1.02億元,差不多抵銷多賺回來的毛利。這也解釋為何今年度經營溢利只升0.3%至1.81億元那麼少。幸運的是,年內融資成本跌13.5%至479.9萬元,而應佔合營公司虧損跌97.1%至僅26.9萬元,埋單計數,令除稅前溢利增6.2%至1.76億元。值得一提,若撇除上述出售物業特殊收益,今年度和去年度除稅前溢利將分別是1.77億元和1.52億元,代表年內增長有16.6%,進一步證明今年度營運表現不差。

計算一下,發現南順今年度流動資金轉好。截至6月底,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分別有16.71億元和7.64億元,代表流動資產負債比率是2.2倍,較去年2倍為佳。即使撇除6.24億元存貨,計算出來的速動比率(Quick ratio)也有1.4倍,較去年1.2倍高。究其原因,相信與存貨周轉期下跌有關。若將存貨年內平均計算,今年度周轉期是63天,按年減6天。應收帳周轉期雖升1天,卻被上升1天的應付帳周轉期所抵銷。故現金周轉期減6天,至62天,流動資金壓力也下降。如前所說,南順擁有食品和清潔用品兩項核心業務。論營銷和經營溢利的分額,食品較清潔用品高。以今年度營業額為例,前者佔集團總額87.4%,後者佔12.6%;例如經營溢利,前者和後者佔集團總額比例分別是65%和35%。但若論盈利能力,清潔用品較食品高。以今年度數據計算,前者經營溢利率達15.2%,代表每賺100元收入,15.2元是經營溢利,較食品的4元高11.2元。此外,清潔用品資產回報率也較佳,單以年結分部資產金額計算,其回報率有22.8%,較食品的7%高。

最後一提,若以地區劃分,內地是南順的主要市場,今年度在當地的營業額有33.79億元,是集團總營業額的82.1%,而且此比率於過去3年皆穩步上升,2012年和2013年度分別是77.7%和79.4%。此外,內地市場營業額今年度增長達17.9%,反觀香港和澳門稍為倒退1.3%,而且只佔集團總營業額的17.9%,較2012年度的22.3%,和2013年度的20.6%為低。這是否意味,南順愈來愈依靠內地市場?從風險角度來看,有沒有需要開拓新市場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06

&&&&&&&&

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互太紡織毛利率預測


最近看報道,說中國目前棉花儲備過剩,加上美國棉花大豐收,令棉花價格下跌。據中國棉花協會公布,3128B級棉花今年1月價格是每噸19,446元(人民幣,下同)。到8月價格是每噸17,076元,跌幅達12.2%。國際棉花價格也面對同樣情況,以美國棉花協會編製的「A Index」為例, 棉價由1月的每磅90.96美仙跌至8月僅每磅74美仙,跌幅達18.6%。

棉價下跌對那些行業較有利呢?相信要數紡織和製衣行業,這次找來針織布生產商互太紡織(1382),嘗試分析棉價對他們盈利能力有甚麼影響,並用近期棉價預測今年毛利率。互太生產線主要設在內地,若進口棉花需獲進口配額,相信互太較受內地棉價影響。看看內地棉價,3128B級棉花價格由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即互太2012財年)平均值是每噸21,491元。另有兩個級數棉花2129B和2227B,同期價格分別是每噸23,060元和19,002元。那麼3個級數棉價平均值是每噸21,184元。以同樣方法計,去年和今個財年棉花平均價分別是18,424元和19,014元。為方便分析,棉價以當年平均匯率轉為每磅港元計,3個財年平均價依次分別為11.7元、10.3元和10.9元。

接著看看互太,以2012財年為例,全年收入和銷售成本分別是64.2億港元和53.21億港元,以該年銷售量1.546億磅計,每磅收入和銷售成本分別是41.5港元和34.4港元。依樣畫葫蘆計算2013和2014財年各項數值,可以得出附表數據,並且從中可以看到幾個現象。


首先,棉價與互太銷售成本基本關聯。當前者上升,後者隨之增加。但留意一點,兩者變幅有著明顯差別。如2013年,每磅棉價雖跌12.1%,但每磅銷售成本只減7.7%。如2014年,每磅棉價升5.7%,但每磅銷售成本只增2.1%。換句話說,互太銷售成本變幅較棉價為少。為甚麼?原因之一是棉價只佔銷售成本若干比重而不是百分百,如2012年棉價佔銷售成本約34%,棉價隨後於2013年回落,比重減少2.2個百分點至32.4%。到了2014年,棉價稍升,比重也增1.1個百分點至33.5%。此外,為保持營運暢順,棉花採購不會在當月,而是預先進行,故棉價轉變不會即時影響銷售成本。還有一點,銷售成本包括其他不受棉價影響的開支如機械設備折舊和工人工資等,這也解釋為何棉價不會百分百影響銷售成本。

此外,棉價與互太收入基本也有關聯,與銷售成本情況一樣,收入變動少於棉價。如2013年和2014年,棉價雖然分別跌12.1%和升5.7%,但每磅收入只分別減7%和升2.8%。要解釋原因,相信道理也一樣,因銷售成本是產品訂價重要考慮因素之一,既然棉價不會對銷售成本有百分百影響,對收入自然也應一樣。看到一個有趣現象,2012年棉價是近3年最高,當時互太毛利率僅17.1%,較2013年的17.8%和2014年的18.3%為低。但若以每磅賺取的毛利計,2012年卻有7.1港元,雖低於2014年的7.3港元,但高於2013年的6.9港元。
換句話說,即使2013年產品盈利能力稍升,但賺取的毛利以每磅計卻下跌。但2014年則有改善,每磅毛利和毛利率分別增至7.3港元和18.3%。綜合來說,棉價變化影響互太產品盈利,棉價下跌,每磅收入和銷售成本也跟隨減少,反之亦然。但不論收入和銷售成本如何轉變,互太每磅的毛利於最近3年都維持在6.9至7.3港元水平。

來個大膽預測,內地棉價於4至9月平均值為17,214元,轉換至每磅港元計是9.8元。假設今個財年棉價佔銷售成本比重與去年相若,即維持33.5%,今個財年上半年每磅銷售成本將29.3港元。再假設互太能維持每磅毛利在7.3港元水平,每磅收入將是36.6港元,那麼,每磅毛利率將有19.9%,與2014財年上半年的19.5%相比,將有0.4個百分點的增長。究竟結果是否如此,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m730 2014-11-04

&&&&&&&&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善用電郵應用程式(一)

今時今日,電郵已經是工作上重要的溝通工具。就以自己為例,每天收發的電郵至少有幾十封,而且不時需要翻看,要妥善處理實在頭痛。這篇文章嘗試與各位分享一些經驗,希望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1. 避免全天候處理電郵

電郵非常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收發,但若果連處理電郵也是全天候,就很容易打亂自己的工作日程,也令自己不能專心做其他事情。因此,建議安排每天若干時間閱讀和處理電郵,例如每天3至4次,每次30至45分鐘。經驗所談,最好不要安排在下班前,除非你希望留下來加班。

2. 未讀電郵要日日清

每當翻閱自己的郵箱,最好先把所有未讀取的電郵看一遍並且立即處理。需要回覆的就盡早回覆,需要轉發的就盡早轉發,需要存檔的就立即存檔,沒有用的就立即刪除。此外,最好能做到電郵「日日清」,不要將未讀取的留過夜。因為此類電郵累積得太多而無法處理的話,就很容易令自己「無心機」而棄用此功能。

3. 已讀電郵要分類、歸檔和刪除

所有已讀取的電郵應即時分類和歸檔,方便日後查閱。無需分類和歸檔的電郵應即是放進垃圾桶。因為電郵太多,除了佔用儲存空間外,也會令日後翻查不便。此外,不少企業和機構都為電郵訂立了保存期限。因此,我們應至少每年審視電郵一次,將過了期限的電郵刪除。

4. 定期檢視濫發郵件

我們經常會收到一些濫發郵件,所有電郵應用程式基本上都能處理。但經驗告訴自己,不要完全依賴此功能,最好定期檢視濫發郵件文件夾,看看有沒有正常電郵錯誤被當成Junk email。檢視完畢後應立即清理,若文件夾內積存太多濫發郵件,下次檢視時無端多花時間了。

5. 及時更新通訊錄

有沒有試過,將電郵發送到對方沒有回應,後來才發現用了舊email address?又或者發現同一人有幾個email address,不知道用那一個才對?瓜瓜經常遇到這個情況,皆因沒有及時更新通訊錄。特別是在急趕的情況下,準確的通訊錄尤其重要。

其實上述五點皆與我們的工作習慣有關,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下一篇將分享三個常用的應用功能。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1-02

&&&&&&&&

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

萬聖節經濟


明晚是天主教會諸聖節(All Saints Day)前夕,即坊間稱呼的萬聖節或萬聖夜(Halloween)。於香港而言,諸聖節和萬聖節並非甚麼大日子,大多數港人不會慶祝,節日意義相信也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極其量只是藉此放縱一下,如到兩個主題公園玩玩,或扮鬼扮馬參加派對。但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而言,萬聖節是個大節日,不少家庭以不同形式慶祝如向來訪的小朋友派糖、為家居布置一番、雕刻一個大南瓜、妝扮成不同萬聖⻆色去參加派對等。不要看輕此節日,過節可形成龐大商機,故有人以「萬聖節經濟(Halloween economy)」稱之。

究竟這個經濟有幾龐大?據全美零售商聯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最近所作的調查顯示,今年美國將有1.62億人參與各式慶祝活動,較去年增3%,人數相當於美國人口約51%。此外,萬聖節今年總消費額料達74億(美元,下同),雖與感恩節和聖誕節前後的6,000億元消費額比較,絕對是「蚊髀和牛髀」,但消費額較去年升7%。此外,調查計算的人均消費額,今年將增加3%至77.52元。

詳細翻閱他們的調查,發現不少對零售商有用的資訊如各項消費的分布,料用於妝扮的花費合共27.9億元,當中10.6億元將用在兒童上,13.8億元用在成年人上。有趣的是,連寵物也不錯過,餘下的3.5億元則為牠們妝扮。那些角色最受兒童歡迎呢?NRF料近期兩套熱門電影的人物將成節日寵兒。原來是《冰雪奇緣》和《忍者龜:變種新任務》。據調查結果,預計約260萬位兒童扮演前者角色,後者則有180萬位。其他熱門兒童妝扮還包括公主、動物和怪獸、蜘蛛俠及超級英雄等。此外,NRF還預計約7,500萬位成年人將於當日妝扮,當中以巫師為主,其餘依次為動物和怪獸、蝙蝠俠及其相關角色、海盜、喪屍和吸血殭屍等。至於寵物最熱門妝扮原來是南瓜,其他包括熱狗、魔鬼和蜜蜂等。

另一項重要消費是糖果,預計總消費額達22.3億元,較去年升7%。其他消費包括家居布置和節日賀卡預計消費額分別是20.2億元和350萬元。前者按年增3%,後者則按年減2.8%。調查沒有解釋數字變化原因,個人估計是參與慶祝人數增加有關,故令各項消費隨之增加。至於賀卡消費額下跌,相信是電子賀卡取代傳統賀卡所致。

調查還發現,消費者會如往年般預先購買萬聖節物品,特別是妝扮用品和糖果,當中約32.1%消費者在10月前購置,43.3%在10月首兩周進行,其餘24.6%則待至10月最後兩周。至於消費途徑,約50.5%消費者到折扣店購買,其次是萬聖節用品專門店有36.5%,其餘途徑包括百貨公司、超市、網店、家居用品店和二手店等。一個有趣發現,在受訪消費者中,表示光顧折扣店的女性比例較男性高,前者有53.9%,後者則只有47%,是否顯示美國女性較精打細算呢?此外,不同年齡層的消費途徑也有差異,如18至24歲消費者打算幫襯折扣店的僅44.8%,選擇萬聖節用品專門店的卻高達57.4%。又例如35至44歲的消費者,兩者比例分別是48.4%和48.5%。到了55至64歲的年齡層,兩者比例分別是55.8%和23%。雖然調查沒有解釋上述數值變化,但結果顯示年輕消費者較願意到專門店購物,反映較重視節日用品質量而非價錢。反觀年長者較喜歡到折扣店,且年齡層愈高,其比例愈大,反映美國年長者對物品價格較敏感。

此外,調查還包括美國經濟對萬聖節消費的影響,如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翻看當年調查結果,約有29.6%消費者贊同經濟情況影響消費計劃。隨後美國經濟持續下滑,表示贊同的消費者比例也隨之增加,於2010年和2011年分別升至30.1%和32.1%。可幸的是,由於當地經濟在近年好轉,此比例於2012年回落至25.9%,到了2013年和2014年分別改善至25.2%和18.8%。這樣細緻的消費調查,是否值得香港借鏡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30

&&&&&&&&

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梁特首收錢有甚麼爭議


從事法律、會計或稅務諮詢的朋友,想必對特首梁振英收取UGL款項一事感興趣,因此事涉及商業法律、稅例和董事誠信責任等多個範疇,是個很值得研究的案例。但連日看到不少專業評論和分析,發現意見紛紜,爭議也很多,收款是否有問題沒有一致說法。在這個政治紛亂時代,獨立思考尤其重要,本文嘗試列出幾個主要爭議,希望幫大家作客觀分析。

第一項爭議是款項是否需繳納香港稅。一般帶有不競爭條款的「黃金握手費」被視為補償金,普遍認為不用納稅。但並非必然,因香港稅例清楚列明,除按《僱傭條例》規定支付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及按《僱員補償條例》所作賠償外,所有關乎僱傭之收入均需要納稅,包括代通知金(2012年4月1日開始計算)、假期折算的現金、約滿獎賞或酬金等。若款項是因梁生與DTZ的僱傭關係而來,就有可能需要納稅。還有一點,該合約訂明,若果梁生未能在收購後挽留指定高層人員,部分款項將被扣減。因此,如果此舉被視為「在港提供服務」,相關款項有可能需要納稅。無論如何,由於缺乏資料,現階段未能下結論。

另一項爭議是UGL合約不是單一的不競爭協議,當中還有附加條款,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梁生須應UGL之要求提供諮詢服務。可是,梁生表示從來沒有履行過相關承諾,UGL發出的聲明也表示,從未要求他提供相關服務。這裡有兩派看法,一方認為,雖然相關條款從未履行,但協議於當時仍具效力。情況就好比僱主以月薪聘請了僱員但未有給予工作,但工資照樣發放。因此,意見認為該筆款項的若干部分屬於諮詢服務,而且有機會被視為「須課稅入息」而需要納稅。這樣說其實有一定根據,按DTZ截至2010年4月的年報顯示,梁生當年的年薪合共104.5萬英鎊,UGL卻給予400萬英鎊,差不多是年薪的4倍。若款項只是作為補償梁生在DTZ賣盤後兩年內不競爭的承諾,看來過於慷慨。

另一方則認為這樣是斷章取義,因諮詢服務只是附加承諾,協議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梁生不得與UGL和DTZ競爭,並且協助挽留高層管理人員,若果不成功,款項將會被相應扣減。可是協議並沒有對諮詢服務作出類似安排,因此認為整筆款項純粹補償梁生的不競爭承諾,是「不須課稅入息」而不需要納稅。

寫到這裡,會發覺雙方均有理據,究竟需要納稅與否,其實沒有既定答案,需視乎稅局如何去看。若果稅局考慮所有因素後,認為不需要納稅固然沒有問題,即使需要納稅,但梁生不同意的話,他也可以向稅局上訴,最終不果也可以訴諸於法律,由法庭裁決。還有一項爭議涉及董事誠信責任問題。一方意見認為,梁生為了獲取UGL款項,因此促成他們對DTZ的收購。可是,若然梁生沒有事先知會DTZ的董事會、債權人及資產管理人並取得同意,他就可能違反董事誠信責任。特別是DTZ當年賣盤以預先組裝形式出售(pre-pack administration),不需尋求股東同意,加上當年UGL支付的7,700萬英鎊收購代價,不足以償還優先債權人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貸款,令DTZ股東在賣盤後一無所得。

但另一方則認為,只要DTZ董事及債權人在不受干擾或沒有受到誤導下作出賣盤決定,就不存在誠信責任問題。況且率先報道此宗新聞的澳洲傳媒近日突然改口稱DTZ董事、債權人及資產管理人在事前均知悉該協議的存在,令事件更撲朔迷離。梁特首回應此事時說過,他在道德和法律上均沒有問題,而且也獲得會計師書面建議,不需繳納薪俸稅和(個人)入息稅。誠然,梁特首是香港最高負責人,此事的爭議又那麼多,要讓公眾盡釋疑慮,公開相關文件和細節是最好方法,但實際未必可行。因此,由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進行獨立調查,似乎是目前最佳方法。但遺憾的是,此議案被建制派否決,令梁特首錯失了辯白機會。若然爭議不斷,或許令他的特首生涯留下污點也未可知。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28

&&&&&&&&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為何山水水泥純利下跌


最近某大行發表研究報告,指內地第四季水泥價格升勢不再,並且以華北和華西地區尤甚。報告續指,因山水水泥(691)約有20%產能位於東北,加上下半年是水泥市場旺季,市況勢必影響銷售,故削減其目標價。

山水截至今年6月底中期業績已不太理想,上半年銷售只增4%至73.49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更大跌57.9%至僅1.52億元。反觀其他同業卻全部有雙位數增長,如安徽海螺(914)銷售和純利分別漲22%和93.3%、海螺創業(586)增12.3%和80.3%、中國建材(3323)增10.4%和40.8%、中材股份(1893)升16.5%和50.5%及華潤水泥(1313)升17.9%和76.9%。即使西部水泥(2233)雖然同期銷售增長較差僅1.5%,但純利只減4.6%,整體表現較山水還要好。

為甚麼山水的收入增加,但純利反而減少呢?或許我們先了解其收入上升原因。山水三類主要產品包括水泥、熟料和混凝土,期內銷售均較去年同期增加。但貢獻集團收入接近八成的水泥銷售額只增1.7%至58.52億元。雖然銷量增6%至2,435.5萬噸,但平均單價卻跌4.1%至每噸240.3元。換句話說,水泥在上半年的銷售表現是「價跌量升」。至於佔總收入約12.5%的熟料銷售額增達13.9%,因銷量升7.3%至450.8萬噸,及平均單價提高6.2%至每噸202.6元。另外,佔總收入約6.7%的混凝土表現較突出,銷售額升74.5%,主因銷量增69.5%至163.6萬立方米,及期內平均單價升2.9%至每立方米302.4元。綜合來說,熟料和混凝土銷售表現是「價量齊升」。

整體收入增加純利卻下跌不外乎兩個原因,就是毛利減少和開支增加,山水則兩點皆是。首先講講毛利,按道理,銷售增加,經營成本自然也上升,只要後者的增幅不超過前者,就能保持毛利率。可是,山水期內的經營成本增加6.4%,較收入的升幅為高,導致毛利率下降1.8個百分點至20.9%,毛利也因而減少4.2%,相當於少賺了6,805.8萬元。為甚麼銷售成本增加?根據中期報告披露,主要是原材料、折舊和攤銷,及其他成本所致。以金額計算,原材料上升最多,期內增了9.6%,或多花了1.62億元。此外,原材料佔收入的比例也增加了1.3個百分點至25.1%。數值轉變有三個可能性,一是原材料價格上升,二是所用原材料數量增加,三是兩者皆是。可惜的是,中期報告沒有透露是那個原因。此外,若以升幅計算,折舊和攤銷增加最多,期內上升16.4%,佔收入的比例也增加了0.8個百分點至7.3%。中期報告也未有解釋原因,相信是產能增加所致。例如水泥的產能於期內增加了5.4%至9,760萬噸。至於熟料和混凝土的產能也分別增加14.8%和15.1%。

接著是開支,若按各項開支佔收入的比例去看,3項重要開支均有上升。當中包括銷售費用,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20.4%至2.14億元,佔收入的比例也上升0.4個百分點至2.9%。管理費用也一樣,金額增加8%至5.73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則上升0.3個百分點至7.8%。論升幅最大則要數財務費用,期內金額增加19.4%至5.73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則上升1個百分點至7.6%。

財務費用增加的原因,相信是通過借貸去增加資本投資,這就難怪折舊和攤銷上升。瓜瓜發現了有一個有趣現象,假設水泥於上半年的產能相當於全年的一半,即是4,880萬噸,但期內水泥銷量卻只有2,435.5萬噸,兩者相除得出的49.6%就是產能使用率了。換句話說,水泥目前的生產能力只使用了約一半。以為水泥很低,原來熟料和混凝土更低。以相同方法計算,熟料上半年的產能有2,318.5萬噸,同期銷量只是產能的19.4%;混凝土上半年的產能有840萬噸,同期銷量只是產能的19.5%。

折舊和攤銷是固定成本,不論產能使用了多少,成本也不會隨銷量而改變。樂觀點看,只要山水能提升產能使用率,就能將每個生產單位的銷售成本下降。可是知易行難,按中期報告的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滑,令水泥市場需求趨弱。既然如此,為何山水仍要增加產能呢?實在不解。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23

&&&&&&&&

2014年10月21日星期二

剖析俊和業績


俊和發展(711)因不滿大學師生的「佔中」行為,因此決定終止贊助本港幾間大學的獎學金。雖然金額不多,據聞只是數萬元至十數萬元,但此舉無疑是一種表態。其他企業會否效法,目前還未見任何跡象。不過,若佔中持續,商界或許會以此手段向校方施壓也未可知。

身為本地老牌建築公司,究竟俊和近年業績如何呢?翻閱其截至本年3月底年報,2014年度營業額增33.9%至65.51億元,股東應佔純利也增近20%至9,300.9萬元。以全年股東應佔權益之平均值15.87億元計,股本回報率5.9%,較2013年度增0.7個百分點,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但細閱收益表後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俊和期內的純利之所以增加,原來並不是整體業務多賺了錢,而是投資物業公平值上升,以及稅務開支減少。

要詳細探討,首先看盈利能力。如上述所示,雖然營業額的增幅非常可觀,但銷售成本卻增加37.8%至61.36億元,由於升幅較營業額更高,令毛利減少5.7%至4.15億元,跌幅相當於少賺了2,517.2萬元。也因為這個原因,毛利率下跌了2.7個百分點至6.3%。換句話說,在每100元收入當中,俊和只能賺取到6.3元毛利,明顯較2013年度的9元遜色。

為甚麼?或許先了解一下營業額飆升的原因。俊和目前接近九成的營業額來自建築工程,而且近年於香港成功投得多個大型項目,當中大部分來自政府的大型基建計劃。例如於去年竣工的「將軍澳市中心南及調景嶺基礎設施工程」,以及在建的「觀塘月華街及協和街綜合發展項目上蓋工程」,兩項工程的應佔合約價值合共是9.09億元。此外,俊和也承接了不少私人項目,例如已竣工的「澳門美高梅金殿超濠美高梅路氹項目3區地基工程」,以及在建的「香港干德道55號住宅發展項目」,兩項工程的應佔合約價值合共是6.25億元。

建築工程的營業額雖然龐大,的確是「下下都億億聲」,但回報率卻較其他業務出奇地低。以2014年度為例,此業務所賺經營溢利僅5,911.5萬元,與營業額相除得出的經營邊際利潤率僅1%。即是在每100元建築工程收入中,扣除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後,俊和只賺到1元,看來建築生意並不易為。

反觀物業發展業務,雖然營業額只佔總額約5%,但經營溢利卻有5,792萬元,經營邊際利潤率達到16.3%。不過,由於年內沒有主要項目出售,因此營業和經營溢利分別按年下跌39.5%和49.3%。至於物業投資業務,雖然營業額對集團總額微不足道,2014年度只有1,243萬元,即是總額的0.2%,但經營溢利高達4,518萬元,不單較營業額還要高,經營邊際利潤率更高達363.5%。何解?正是拜投資物業的公平值所賜,因若干物業的價值上升,年內有3,475萬元的帳面收益需要在收益表中列帳。除了上述三項外,俊和還設有專業服務業務,當中包括護衞及物業管理。2014年度的收入有2.91億元,按年增加23.8%。此業務的表現也很理想,經營溢利增加72.5%至1,695.5萬元,經營邊際利潤率也有5.8%。

綜合來說,營業額飆升有賴於建築工程增加,而且也帶動經營溢利上升,其他業務包括物業投資和專業服務也推高經營溢利。但因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下降,而且未能被上述業務多賺溢利所抵銷,結果令該集團除稅前溢利減少574.4萬元,或3.9%。雖則如此,由於2014年度的稅務開支減少31.4%至4,649.8萬元,令股東應佔純利反而增加19.6%至9,300.9萬元。稅務開支減少,主要是中國企業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分別大跌50.9%和64.6%,節省的金額合共是3,719.5萬元。

總括來說,受惠於政府大型基建項目,加上本年5月成功投得一幅土地,可作發展綜合商住用途,今個年度的前景應該是頗樂觀的。可是,佔中引發的政治動盪,令香港局勢異常不安,據說某些在政府總部附近的工程也不能正常施工,不知有否影響俊和的工程項目。若是的話,那就難怪他們不滿了。雖然佔中手法值得商榷,但是以此來向學生表達不滿,似乎找錯了對象。再講,由於獎學金的金額不大,相信對大學的影響有限,受苦的只會是建築系學生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21

&&&&&&&&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進修的真意

不論是會計還是其他專業,「持續進修」是事業發展的不二法門,因為世界瞬息萬變,幾年前學到的知識,今天可能已經不適用。就以會計準則為例,二十年前講究「謹慎原則」,收入寧可少計也不多計,開支則寧願多計也不多計。到了現在,由於公允值會計盛行,普遍認為採取謹慎原則,將會導致財報出現偏差,因此早已被國際會計準則所摒棄。又例如簿記,以前只有大公司才會採用電腦會計系統,現在資訊科技發達,硬件和軟件發展成熟,會計數據化已經非常普及。因此,若不抓緊機會去進修,自己就會outdated,並且應驗了一句老話,「不進則退」。

進修重要,但不少朋友都不懂其法。最近有朋友打算進修,劈頭第一句就問瓜瓜,選課程時應先考慮時間長短,還是畢業後能夠取得會計專業考試的豁免卷數。於不少朋友而言,進修是件苦差,即使樂在其中,但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可用的時間實在有限,加上進修所費不菲,所以也講求效益。其實有抱有這種心態實屬正常,誰不想辛苦付出努力後能得到最多回報?不過,瓜瓜只是擔心,朋友只求盡快取得一紙證書,又或者只想拿盡考試豁免,而忘記了進修的真意。

其實選擇課程應以其教學內容做依歸,因為進修的主要目的是增長知識和擴充視野,從而提升工作能力。例如坊間有不少由海外大學開辦的遙距課程,教學大綱主要以當地法律法規為主,稅務策劃和商業法律就是一例,除非打算到當地工作,否則用處不大,變相降低了進修的效益。

學歷和專業資格固然重要,但說到底也只是輔助性質,工作表現以至專業發展還得靠經驗和個人能力,欲打算進修的朋友謹記。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0-17

&&&&&&&&

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堡獅龍業績為何改善?


瓜瓜年輕時十分喜愛堡獅龍(592)的服飾,皆因覺得價錢合理,款式平實而且耐穿,其品牌形象非常貼近當年自己的性格。人長大了,口味也轉變了,雖然不再是他們的常客,但偶爾也會買些如短褲及T恤等產品。

過去十年,堡獅龍的業績其實不太理想,如2004年至2013年,收入每年平均增長僅4%。此外,因09年金融風暴,收入曾跌至22.54億元低位,其後在經濟環境改善下,2012年反彈至27.44億元,是近十年高位。不過去年出現倒退,收入跌8.3%,至只有25.17億元。量度核心業務表現的「經營邊際利潤率(Operating profit margin)」更像過山車般,如04年至06年間介乎6.3%和11.1%,07年和09年跌至1.4%和3.9%,2010年和2011年稍為好轉,分別升至5%和6.3%,但2012年和去年分別跌至2%和1.8%。

今年財務表現大幅改善。截至6月底全年收入雖然微升1.2%至25.48億元,但反映產品盈利能力的毛利率增3.4個百分點至51.1%,令毛利漲8.5%至13.01億元。此外,由於營運開支對收入比率按年減少0.7個百分點,所以經營邊際利潤率增4.3個百分點至6.1%,經營溢利因而大升236%至1.55億元,回復至接近2011年水平。綜合來說,在每賣出100元產品,減去銷售成本能取得51.1元毛利,再扣除營運開支後,餘下的6.1元就是經營溢利。

業績明顯改善,主因是毛利增加。眾所周知,毛利可以拆開「收入」和「銷售成本」,由於年內收入較去年多收3,087.3萬元,銷售成本省下7,076.1萬元,故令毛利多賺1.02億元。同時營運開支減少288.6萬元,加上其他收入增434.2萬元,以及融資成本減8.1萬元,即使所得稅開支增加405.6萬元,埋單計數純利激增472.3%至1.27億元,按年多賺1.05億元。

做服裝零售,其中一個重大營運風險是存貨水平,截至年結日,存貨金額有2.87億元,跌6.1%。看看存貨周轉期(年內平均存貨除以銷售成本再乘以365日),今年度是87天,較去年減少6天,反映資金回籠時間減少,流動資金風險也隨之而下降。

按地區拆開來看,堡獅龍的收益主要來自香港,今年度收入佔集團整體約69%。期內表現一枝獨秀,收入增8.1%,同店銷售更達12%。將銷售除以141,700方呎零售樓面總面積,每方呎銷售升11%至8,800元。但香港地區全年經營溢利卻跌5.3%,經營邊際利潤率也降1.6個百分點,至只有11.3%。收入上升但經營溢利降,估計是營運開支對收入比率增加所致。

內地是堡獅龍另一個收入來源,今年度收入佔集團整體約有13.6%。期內收入減少10.6%,主因是關閉部分表現欠佳店舖,以零售樓面總面積為例,期內為191,500方呎,按年減少11%之多。不過,每方呎銷售額卻升8%至1,300元,同店銷售額也增加16個百分點至12%。雖然其經營溢利仍錄得1,737.9萬元虧損,但與去年度的1.17億元虧損相比,業績大幅改善85.2%,相信是堡獅龍實施成本控制有關。現在內地的電子商務發展蓬勃,加上服裝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內地業務能否轉虧為盈還有待觀察。

接著是台灣和新加坡業務,收入按年分別減少13.8%和9.9%,而且業績也不理想。先講台灣,雖然收入減少,但由於零售樓面面積減少,令每方呎銷售額升5%至2,100元,同店銷售額則沒有升跌。此外,業績仍錄得虧損,不過金額收窄了72.2%,至僅1,389萬元,這也是因為結束了表現較差的店舖及控制成本所致。至於新加坡,收入減少主要因同店銷售額下降5%,而且每方呎銷售額也跌11%至6,600元。論表現更是眾多地區中最差,因為業績由盈轉虧,今年度錄1,877.3萬元虧損。

綜合而言,今年度業績理想,主要是受惠於香港業務收入增加,以及內地和台灣業務關店和節約成本措施。明年度的業績能否保持,看來還是要看香港消費市場。有趣的是,管理層在公告中提到,今年香港零售業的總銷售額下跌,除了自由行遊客數目減少外,他們還相信與「政治不穩定」有關。在佔中運動的影響下,是否意味今年下半年,香港的經濟將會更差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16

&&&&&&&&

2014年10月14日星期二

中國天然氣的賺錢遊戲


於中國天然氣(931)股東而言,相信今年是個特別的年份,因其股價猶如過山車。特別是上一個月,以收市價計算,股價由9月1日只有1.01元暴升182.2%,至9月24日的2.85元。不過,其後股價卻急瀉60.7%至9月29日只有1.12元。到了本月初,股價又突然飆升35.7%至1.52元。股票之所以於期內上升,主要是受到好消息影響,他們夥拍某大型國企,於內地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股票於期間下跌,公司則表示不知道原因。

按中期報告披露,截至6月30日,他們只有8位員工,究竟如何賺錢?其財務表現又如何呢?該公司上半年錄2.81億元純利,與去年同期的995.2萬元虧損相比,增幅達2,920.4%。去年業績差勁,主要是當時所持一批上市股票出現未變現虧損,涉資為1,300萬元。同一時間,雖然租金收入和股票股息收入合共有596.6萬元,可是不足以抵銷損失,加上293.5萬元的行政開支,以及其他零星細項,因此錄得虧損。

不過,因為一宗股份買賣,就令今年上半年的表現脫胎換骨,說的就是公司於今年1月,向其執行董事兼主要股東簡志堅先生購入匯多利(607)部分股份。這宗買賣特別之處在於,當簽約買下匯多利股份的一刻已經賺錢。何解?按中期報告披露,買賣協議於今年1月20日簽訂,當日匯多利在港交所(388)的收市價是每股0.4元。可是,中國天然氣付出的總代價只需760.3萬元,即是每股0.05元。換句話說,公司賺了0.35元差價。由於涉及的股份數目有1.52億股之多,計一計數,公司即時有5,321.8萬元進帳。

不單如此,收購還包括一批匯多利可換股債券,涉及本金總額8,000萬元,公司付出代價也是8,000萬元。但按獨立財務顧問估值報告,這批債券當時的公允值約為1.39億元。兩者相減後得出的5,917.9萬元,就是公司的另一筆即時收益。

於會計而言,一項財務資產於購入時的公平值高於購入價,其差額稱之為「議價購買收益(gain on bargain purchase)」。此外,中國天然氣視匯多利為「持作買賣之投資(held for trading investment)」,即當成商品來買賣而不是長期投資,因此上述兩筆收益需在收益表中列帳。按收益表披露,是次買賣產生的議價購買收益合共1.31億元。有趣的是,公司支付的代價才不過8,760.3萬元,一來一回即賺50%。但有一點要留意,這些收益是未變現的,即只在帳面上。投資一天未全數賣出,這些收益都不能變現。

不要以為這個賺錢遊戲就此完結,更厲害的在後頭。匯多利的可換股債券於今年6月與第三方簽訂合約,同意以現金代價3.8億元出售。雖然此買賣於半年結日還未完成,既然第三方願意以此價買入債券,按會計準則,這批債券於半年結日的公允值應以此值釐定,而相關的公允值變動需要計入收益表中。

如上述所說,該批債券購入時公允值1.39億元,兩者之2.41億元差額被視為收益。同時,匯多利於半年結當日收市價僅0.28元,較購入時公允值低,故出現公允值變動虧損,並抵銷部分債券公允值變動的收益。按中期報告披露,期內變動淨值為2.03億元。此外,中國天然氣於期內出售若干匯多利股份,共獲336.4萬元出售收益。綜合來說,他們於短短6個月在匯多利身上賺取了合共3.38億元收入。

寫到這裡想到兩個問題,首先,既然這項投資那麼賺錢,為何簡先生不留給自己,卻把賺錢機會讓給中國天然氣?此外,中國天然氣以8,000萬元購入上述債券,及後又成功以3.8億元出售給第三方,一買一賣的回報率高達375%。可是,為何買家願意高價購入呢?論回報,該批債券的年利率只有2%,即是每年的利息收入是160萬元,看來不怎麼吸引。以此推斷,買家應志在行使換股權。但翻看匯多利近期的財務表現,以人民幣計去年全年虧損2.33億元。此外,今年上半年虧損更達到2.06億元,即使撇除當中的2.17億元可換股債券公允值變動,純利也只有1,059萬元。既然財政表現一般,為何買家對匯多利如此有信心,是業務前景還是其他原因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14

&&&&&&&&

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會計師反佔中心態



周日到聖堂參加彌撒,典禮完畢後,一眾教友沒有如往時般即時離開,反而響應堂區的呼籲,留下來為香港政局祈禱。當大家一同誦念經文時,眼淚不期然流出來,因為估計不到有那麼多教友,對此事如此關心。

除了教徒外,會計師也一樣。就以瓜瓜所屬的一個會計師臉書群組來說,自「罷課」到「佔中」,不少會計同行都在那裏發表了很多意見。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過,但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群組中,年輕的會計人偏向支持佔中,年長的偏向反佔中。此外,女性會計人偏向支持佔中,男性則偏向反佔中。為什麼?或許「既得利益」可以解釋原因。年輕會計人大多數「未上位」,而且於行內飽受「低薪」和「食鐘」多年,自然對現有狀況有所不滿,儘管佔中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出一口氣也是好的。說白了,其實就是對建制不滿,因此傾向「反建制」。

既得利益者傾向保建制

至於年長的會計人,他們大多數不是「老闆」就是「企業高層」,是所謂的「既得利益者」,經過多年努力才有今天成就,當然不希望「推倒重來」,也不想影響現在擁有的一切,因此傾向「保建制」,對佔中運動自然反感。至於兩性對佔中的分歧,或許是理性與感性的問題,女生偏向感性,看到警方出動胡椒噴霧甚至催淚彈來對付學生,同情心油然而生。相反,男生偏向理性,見佔中運動影響民生,學生不能上課,打工仔返工不便,加上幾個行業包括零售和運輸受事件牽連,即使學生爭取民主的情操如何高尚,也會覺得他們在搗亂。當然,上述推論純粹個人推測,完全沒有經過科學實證,信與不信,同意與不同意,請悉隨尊便好了。

其實支持佔中與否並沒有對錯之分。不過,在該臉書群組內,不時見到的一些反佔中言論,都是指罵和埋怨佔中者影響生計,甚至認為運動嚴重影響本港經濟。這使瓜瓜想起讀書時學過的「Hierarchy of needs」理論。此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他把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由最低至最高,依次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此外,若要需求「升級」,就必須先滿足下一層的需求。例如生理和安全需求,一般被視為「溫飽階段」,是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當中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等。古語有云「衣食足而知榮辱」,得到了基本生存保障後,自然衍生友誼、愛情、歸屬感和被尊重的需求,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小康階段」。當上述四層得到實現後,就會到達自我實現的最高要求。

停留「溫飽階段」哀哉

有人說,佔中影響經濟活動,所謂「斷人衣食尤如殺人父母」,沒有溫飽,又何來民主訴求?若以此來批評佔中者,而且是來自基層市民之口,瓜瓜絕對可以理解,香港社會雖然相對富庶,可是,不少市民仍然是「餐搵餐食餐餐清」,佔中的確影響他們的生計。可是,同一番批評,若來自一班受過專業訓練和高等教育的會計師,恕瓜瓜不能明白,為何我們的需求仍停留在最低層的「溫飽階段」?我們這班中產,讀了那麼多書,接受了那麼多專業訓練,並且靠努力爬到了小康階段,為何對溫飽仍是缺乏安全感?抑或大家只把香港視為搵錢的地方,其他一切都懶得去關心?又或許會計專業根本只是基層職業,大家仍要努力掙扎求存。若然這樣,絕對是行業的悲哀。

尤更甚者,雖然佔中的手法值得商榷,但是非曲直還是要分清。見到手無寸鐵的學生,他們既沒有投擲石頭,又沒有放火燒車,更沒有乘機搶劫和破壞商店,卻因為「違法」,慘被胡椒噴霧甚至催淚彈對付。到了近日,佔中者被反佔中人士指罵,甚至遭到暴力及非禮對待。見到如此情況,有些會計師不但沒有出來說一句公道話,反而在旁邊拍案叫好,認為他們活該。如此作態,還算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嗎?若這樣才能有資格當會計師,瓜瓜寧願永遠不做好了。

一場運動,盡顯各人的價值觀,經此一役,讓自己清楚知道,哪些人可以視為朋友(慶幸遇到不少!),哪些人因彼此價值觀相差太遠,極其量只能視為點頭之交。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10-10

&&&&&&&&

2014年10月10日星期五

中糧油「麵粉貴過麵包」


某外國品牌的急凍魚手指,相信不少朋友都吃過吧?瓜瓜小時候就很愛吃,以慢火煎香至金黃色,再配以番茄醬或沙律醬來吃,其味無窮。為了尋回兒時回憶,特意到超市找找看,可是翻了翻價錢牌後嚇了一跳,一盒12件裝竟然索價86.9元,另一家超市更貴,同一件貨品盛惠99.9元。諷刺的是,盒上印有售價2.5英鎊字樣,相信這批魚手指是從英國採購,若以1英鎊兌12.7港元計,相當於32元,較香港售價低很多。

以平價採購食品然後高價出售圖利,這是正常生意手法,特別是沒有代替品時,超市自然能肆意提高價格,消費者只有買與不買的選擇。相反,若市場有同類產品供應,售價比進口價還低,那就隨時血本無歸了。

有可能嗎?類似情況發生在中國糧油控股(606)身上,根據早前公布的中期業績,由於進口大豆成本續強勁,但內地油籽產品價格卻非常疲弱,令油籽加工業務於期內錄10.48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的9.13億元盈利大跌214.8%。不幸的是,此業務佔中糧油總收入約60%,是主要收入和盈利來源,表現倒退令今年上半年錄得2.9億元股東應佔虧損,與去年同期的7.07億元純利相比,跌幅達到141.1%之多。實際情況或許更差,因中糧油今年改變商品期貨合約公允值計量的會計政策,銷售成本減少6.01億元,扣除稅項後令股東應佔虧損減少5.02億元。換句話說,若撇除此項變動,相關虧損將有7.9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6億元純利比較,跌幅高達220%。

不單如此,中糧油同時發出盈利警告,預示今年1至7月股東應佔虧損將進一步擴闊至6.64億元。計一計數,這表示7月中糧油虧損達3.74億元之多。為甚麼?按管理層解釋,主要是上半年採購回來的大豆成本較高,但產品售價於7月顯著下跌而造成虧損,以「麵粉貴過麵包」來形容也不失為過。雖然國際油籽價格於近期回落,令採購成本得以舒緩,但由於內地市場供應充裕,令產品售價難有起色。

其他業務又如何呢?收入排行第二的生化及生物燃料業務(生化一詞很嚇人,但這裡是指農業生物化工),收入增11.2%,至80.65億元,分部業績也升6.8%,至4.17億元,抵銷部分油籽業務的虧損。但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3.9%,減少至今年的12.7%,跌1.2個百分點,反映產品盈利能力下跌,但管理層沒有解釋原因。

說到此業務就不得不講一件有趣的事情,按財報附註披露,中糧油與國有企業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簽訂了代理採購協議,前者為後者向農民採購糧食,但所需的47.08億元資金卻由中糧油向銀行借入,待中儲糧出售糧食後才歸還借款。說有趣,因為中糧油需要「出錢出力」來做其代理,而且還要冒上財務風險,但這宗生意的收入僅得9,198.7萬元,相當於銀行借款的1.95%。也因為這筆貸款,令中糧油的銀行貸款總額增加了14.1%,至381.05億元,淨負債比率(債項淨額對股東權益的比率)也上升7.2個百分點至74.3%。借貸需要支付利息,為此中糧油向銀行支付的利息支出也增加32.3%,至2.78億元。不過,中儲糧承諾將會承擔相關利息。

大米加工及貿易收入下滑23.9%,至28.88億元,分部業績仍錄虧損,且較去年同期擴闊67.3%至8,872.4萬元。雖然小麥加工收入增13.4%至41.9億元,但分部業績卻跌38.4%至只有3,484.7萬元。論表現最好則是啤酒原料,因世界盃帶動啤酒需求,麥芽產品需求明顯增長,令此業務收入大升59.8%,至15.71億元,分部業績也水漲船高,按年增71.6%至1.82億元。綜合而言,生化及啤酒原料業務是盈利增長來源,但小麥加工的盈利受壓,油籽加工和大米加工則「累街坊」。

目前中糧油的毛利率僅得3.7%,較去年同期減少3.3個百分點。由於油籽加工業是主要業務,大豆價錢波動將會影響其毛利。雖然他們利用商品期貨合同來做對沖,但似乎成效不佳,相信仍有改善空間。觀乎下半年前景,看來都是「輸少當贏」居多。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09

&&&&&&&&

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催淚彈供應商為何不賣帳?


受近日「佔中」運動影響,香港政局相當不穩。運動由罷課引發,及後蔓延至多個地點,事件發展至今,更出現「反佔中」人士以暴力手段,企圖驅趕佔中人士,使情況亂上加亂,實在令人擔心。撇開佔中對與錯不說,政府的表現叫人失望,尤其在運動初期,警方向佔中人士施放87枚催淚彈,把原先不打算佔中的市民,因憤怒而「逼」了出來。不單如此,此事更成為國際笑話,警方的催淚彈供應商更揚言,將檢討對港的出售政策,香港彷彿與極權統治看齊似的。

究竟哪家供應商如此不賣帳,不怕特區政府抵制?他們就是Chemring Defence UK Limited,其母公司Chemring Group(倫敦證券交易所:CHG)是著名軍事工業股。翻閱集團最近中期報告,發覺他們的財務表現不太理想。截至今年4月30日首6個月收入有2.77億英鎊,按年跌6.7%。核心業務盈利減少23.1%至2,700萬英鎊,稅前盈利也跌28.6%至1,800萬英鎊。

其實Chemring近兩年收入都在下跌,2012年有7.43億英鎊,去年減15.6%至6.25億英鎊,究其原因,主要是全球軍費開支萎縮。據Chemring中期報告顯示,2011年的金額近1.35萬億美元,2012年減少至約1.27萬億美元,去年進一步跌至約1.25萬億美元。當中以美國花費最多,金額佔全球總額逾40%。可是,近年減幅頗厲害,由2011年約6,500億美元跌至去年約5,500億美元,跌幅達15.4%。排第二的歐洲,因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規限,軍費開支不能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2%,因此近年花費較為平穩,2011年至2013年的金額約在3,500億至3,750億美元水平。反觀亞洲(不包括中國)、中東和北非,以及南美洲地區,雖然軍費開支遠較美國和歐洲為低,但增長卻相當可觀。

Chemring的核心業務主要分四個方面,包括煙火製造與彈藥(pyrotechnics & munitions)、反制措施(countermeasures)、感應器與電子設備(sensors & electronics),及軍事系統(energetic sub-systems)。論收入表現,只有煙火製造與彈藥錄增長,今年上半年增20.7%至1.08億英鎊。其餘三項業務則出現倒退,反制措施的收入減少23.7%至4,350萬英鎊,感應器與電子設備跌12.6%至9,470萬英鎊,軍事系統則減少26.6%至3,150萬英鎊。

另外,若論對集團盈利的貢獻,感應器與電子設備是主要來源。雖然其經營利潤於期內跌7.5%至2,330萬英鎊,但佔集團總額的比重達72.8%之多,營運利潤率也是最高,同期有24.6%。至於其餘三項業務,同期比率卻分別只有3.4%、4.5%和7.6%。換句話說,感應器與電子設備是Chemring目前最賺錢的業務,為了加強其領導地位,他們今年剛以180萬英鎊代價,購入一家研發和製造3D雷達的公司。此舉除增加集團的雷達產品之餘,也可以進一步擴闊客源。

Chemring今年上半年表現不太理想,除因收入減少外,營運利潤之所以於期內下跌,主要受集團位於美國德州Kilgore的生產設施,於今年2月發生意外所影響。翻查報道,此工廠主要製造誘騙曳光彈,用以反制熱能追蹤導彈。是次意外導致一名員工死亡,部分製造設施也受到損毀。按他們財務報表披露,相關的索賠和資產減值預計為90萬英鎊。雖然金額不算龐大,但由於預期工廠須要在今年第四季才能重新投產,因此影響了生產進度。其實此工廠於2010年9月也發生過火警,當時導致三名員工燒傷。

雖則如此,但由於營運資本改善,期內的經營現金流較去年同期增加約4.4倍,至2,720萬英鎊。此外,集團出售了歐洲的彈藥業務,出售所得加上經營現金流,令集團淨負債由年初的2.49億英鎊,減至目前的2.29億英鎊,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進一步減少。根據中期報告,彈藥業務之所以出售,主要是希望重塑集團的增長前景,將專注力放在防衛科技的業務上。這就難怪,為何Chemring不怕得罪香港特區政府了。

執筆之日,佔中運動仍未有解決跡象,而且反佔中的暴力不斷。雖然佔中阻礙民生,但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香港民主發展,即使他們如何「不該」,也絕對不是向他們使用暴力的理由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0-07

&&&&&&&&

2014年10月6日星期一

見工必勝術?

早前寫了篇《請人出哲學》,主要講述企業在招聘人手時,一般都會因應自身情況,揀選「最適合」而非「最叻」的申請人。文章出街後,朋友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既然企業在招聘時,除了學歷和經驗外還會有其他考慮,何不在招聘廣告中寫清楚?例如該文提到的例子,部門經理想請一位「安於現狀型」回來,若事先明言,「進取型」的人就不會申請,避免大家浪費時間。

這樣做當然是最理想,但實際上有很多東西是不便明言的。例如部門是全男班,個個都粗心大意,部門經理請個細心點的女生回來,藉此提升部門表現。又例如部門是全女班,出差、點貨之類的粗重工作始終有點不便,男生就較為適合。可是,若然在招聘廣告寫明某個性別優先,不被投訴才怪。

就算不是性別問題,企業進行招聘時必定有其他不為人知的考慮。例如現今不少管理人奉行「九型人格」分析,若果部門主管想請個「嚮往和平者」,但你卻是敢於挑戰的「天生領導者」,成功獲聘的機會就大減了。此外,不少人相信生肖,聽朋友說過,「鼠與龍」、「龍與猴」以及「兔與豬」是最理想的合作配對;相反,「虎與蛇」、「虎與雞」以及「牛與羊」就不能合作了。星座也一樣,例如白羊座的可以與處女座、天蝎座和金牛座共事,但遇到巨蟹座、摩羯座和天秤座就不成了。

等等,上述種種不是歧視嗎?而且生肖和星座等根本沒有科學根據,怎可以成為招聘的考慮因素呢?在某程度上的確是,但人總有偏好,簡單如「以貌取人」也是一例。負責請人的那位不說出口,但心裡卻暗中實行,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所以,見工其實沒有甚麼必勝術可言,能做到「盡人事,聽天命」已經不錯。盡力表現真我,將餘下無法掌握的事,留給上天為你安排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0-03

&&&&&&&&

2014年9月30日星期二

炒賣iPhone給香港甚麼啟示


上周五有報道指出,不少先達店「炒燶」了iPhone6。報道究竟有幾真確無法求證,不過,分析了連日先達和華強的「收機價」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雖然兩地的收機價隨時間而有所下跌,但兩地的價格差距(以百分比計算)不單沒有下跌,相反卻是在上升。

未進一步講解結果前,或許先講一下分析方法。首先,兩地的收機價均來自某一個網站,雖然沒有實地查證是否準確,但按身邊同事和朋友的放售結果,發現與網站提供的價格相差不大。分析的時間範圍由本月19日(即是iPhone6正式在香港開售之日)至本月25日。由於華強店以人民幣報價,為了方便分析,所有價格均以1元人民幣兌1.3港元折算。此外,由於是次手機推出了兩款型號,而且每款均有三種顏色和三個記憶儲存量可供選擇,因此,合共有18個款式。為了方便比較,每日的收機價格均以當日18款的平均數來計算。

就以本月19日的價格為例,18款手機在先達的收機價合共是23.1萬元,平均值就是12,839元。同日,18款手機於華強的收機價合共是22.44萬元人民幣,平均值是12,467元人民幣,以上述兌換價折算出來就是16,207港元。那麼,兩地差價就是3,368元(以16,207元減12,839元),而且是華強價的36%。將上述7天的數據造成折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兩個現象。

首先,先達收機價(藍線)和華強(紅線)收機價隨時間回落。不過,若論幅度,先達收機價的跌幅較華強大。以本月25日為例,先達的收機價較本月19日跌了38%,反觀華強的跌幅只有33%。嘗試解釋這個現象,按以往炒賣模式,先達店先從散戶手中收集手機,然後以批量方式轉賣給華強店圖利。因此,先達收機價主要是參考華強收機價而釐定。這樣就可以估計,先達收機價是隨著華強價而回落。

可是,為何先達價的跌幅較大呢?相信是風險問題。假設先達店的利潤就是兩地收機價的差距,由於華強收機價必定會隨時間而下跌(因市場愈來愈多iPhone供應),先達店持貨愈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的機會自然愈大,加上將手機運到華強需要冒上關稅的風險,先達店要有利可圖,就要令利潤率隨時間增加。要做到這點,惟有大幅調低收機價,而且跌幅必定要比華強價更低。這就解釋了第二個現象,為何兩地價格差距(灰線)波幅不算大,但此值對華強價的比率(黃線)卻隨時間上升。

其實在這短短7日,兩地價格差距最大發生在正式開售日後的第二天,差距有4,027元,最小則發生在第四天,有2,114元。在第五天反彈至3,396元,其後兩天則分別維持在2,863元及2,943元的水平。若將差距與華強價相比,第一天的比率有21%,第二和第三天維持在26%,第四天突然回落至19%,第五天則大幅反彈至32%。雖然第六和第七天稍為回落,但也維持在27%水平。

從上述價格分析可見,作為「中間人」的先達店,按道理應有利可圖,但為何不少店主仍說要虧本呢?若果他們所言屬實,而非「出口術」企圖壓低回收價,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們未能成功轉售收購回來的手機。為甚麼?因為現在資訊發達,不少香港散戶甘冒關稅的風險,而直接到華強放售(當然,若果將手機拆了盒扮成自用,風險相對低很多,但售價就可能低一些了)。此外,還有不少內地商戶,完全繞過先達店和華強店,自行來到香港直接參與收機。其實到銅鑼灣蘋果專門店外看看就能略知一二,後街坐滿了不少內地客,熱鬧情況尤如一個小市場。

與往年一樣,iPhone之所以能炒得起,因為兩地的法規有別。每當推出新手機,香港基本上沒有甚麼限制,內地則需要申請。可是,內地市場需求卻強勁,造就了香港「中間人」的角色。不過,由於香港資訊自由而且迅速,加上人和貨的流動相對上較自由,反而扼殺了香港中間人的生存空間。

梁特首曾經說過,香港要成為「萬能插蘇」,將內地與世界連接。不過,炒賣iPhone這個事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究竟香港這個「插蘇」⻆色,還可以繼續做多久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30

&&&&&&&&

2014年9月26日星期五

內審專業兩大發展障礙


本會會長馬振峰早前在此專欄,就港交所諮詢文件《檢討企業管治守則及企業管治報告: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發表意見。馬總認為,倘若文件內建議真的落實,內審人才的需求於未來五年定必然翻倍。

此等情況似曾相識,說的就是美國早年實施的《Sarbanes-Oxley法案》(簡稱SOX),當中第4章的404節規定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每年必須出具一份內控報告,以評估企業在財務報道的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ICFR)是否有效和足夠,企業的核數師同時需為這份報告進行核證。

港乏內審專業課程

各大企業為了符合法案要求,當時令內審人才的需求突然大增。在那個時候,只要稍為熟悉SOX的相關要求以及COSO內控架構(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readway Commission),就會被各大企業爭相聘用。身為內審人,瓜瓜當然樂見內審專業在香港可以進一步發展,不過同時也擔心,究竟人才供應是否可以滿足未來需要。

在香港,沒有多少間院校舉辦內部審計的專業課程,大學會計課程也很少會將內審納入其中。至於專業會計師的訓練,也不會接觸到內審專業。坦白講,香港的內審人有點像孤兒仔,大多數都是無師自通,邊學邊做靠自己摸索,幸運一點的,則由僱主提供專門培訓以獲取相關知識。

此外,不少人對內審有個誤解,以為做過外部審計的就能當內審,其實不論工作方法和專業要求,外審和內審根本截然不同。不說別的,單說着眼點已經有很大差別。例如工作範圍,以COSO方法去劃分,一家企業面對的風險包括策略性、營運性、報道性以及遵循性。外審專注的只是報道性和遵循性內關於財報的一小部分,而內審則需要專注企業所有風險。又例如工作方法,外審講究「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例如外審發現財報有某個錯誤,只要其金額不超出重要性水平,一般來說都不會影響審計意見。可是,內審還會考慮錯誤的原因及其再次出現的可能性(likelihood),若涉及到內控不足的話,即使金額低於重要性水平,也會視為問題並要求糾正。

「家族利益」最大阻礙

另一個障礙,就是企業文化。其實內審專業在香港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但始終停滯不前。以個人所見和經驗,最大阻礙是華人的做生意文化,內審功能根本難以融入其中。特別是由家族管理的企業,「家族利益」往往凌駕一切,並且將之作為做生意的主要考慮因素。在此情況下,內審根本難以發揮其監督作用。

打個比喻,例如企業要做採購,最佳方法去規避「買貴貨」和「買次貨」的風險,「貨比三家」,即是找幾家供應商報價,然後從中選擇最適合的。可是,管理層為了家族利益,可能會以種種理由,將採購合約直接判給關連人士。遇到這種情況,內審只可以向管理層力陳利害,開明的或許肯放低家族利益而接納意見,若不幸遇到封閉守舊的,不單不肯改善,隨時更會認為內審在「挑戰」權威,視他們為家族利益之威脅。說到底,內審都只是一份工作,又有多少人有如此膽量,把飯碗拿出來做賭注呢?因此,在香港發展得比較好的內審大多數在跨國企業、政府和公營機構,在家族企業中做得出色的內審不是沒有,只是十分罕見而已。

若果香港要認真落實諮詢文件的建議,首要是企業肯摒棄家族經營模式。要做到這一點,現有的獨立董事委任制度就必須改善,因內審直接向審計委員會負責,而獨董是此委員會的主要組成部分,若獨董依然由自己人委任,小股東無權左右,就算內審如何利害,也只會形同虛設。

此外,加強人才培訓也是重點。最怕是內審人供不應求,濫竽充數的情況就容易發生。還有一點,記得港交所(00388)於2004年實施規定,要求每家上市公司,必須聘用一位合資格會計師為高級管理人員嗎?可是,到了2009年,卻以內地公司難以聘請為由取消了此規定。有此「前科」,怎不叫人擔心相同情況會否發生在內審專業身上。畢竟人才培訓是一項長期投資,社會和個人均需要付出資源的。所以,懇請港交所認真研究清楚,不要重蹈覆轍才好。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9-26

&&&&&&&&

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

恒大負債要點睇?


恒大地產(3333)最近公布中期業績,今年上半年淨負債率89.6%。但翻閱某大行研究報告,卻說此比率高達248%,為何兩者差別那麼大?此外,恒大期內純利94.9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大升45.8%。但期內股東應佔純利卻僅62.4億元,按年升幅也僅13.6%,為何那麼低?其實這兩個問題關係到恒大最近發行的永續票據(perpetual capital instruments)。

一般此類票據同時具有「負債」和「權益」兩個特徵。它像債券,發行人需按承諾向票據持有人派發利息。同時,它又像股票,票據既沒有到期日,發行人也沒有責任贖回,還有權遞延派息。由於這些特徵並不完全符合會計準則對「金融負債」的定義,故永續票據被歸類為「權益」。不過,投資市場並不這樣看,他們視一切與集團股東無關的融資活動為「負債」。因此,以會計角度計算出來的淨負債率會較低,以投資角度計算則較高。

或許示範一下計算方法。首先,淨負債率的算式是「借款減去現金後再除以權益」。截至2014年6月30日,恒大借款帳面值是1,517.81億元,減去362.3億元手頭現金和278.04億元受限制現金,淨負債877.47億元,與978.85億元的權益總額相除,得出來的89.6%就是恒大公布的淨負債率,代表在每100元扣除現金後的資產中,47.3元來自借貸,52.7元來自股東權益。另一方面,同期永續票據的帳面值是444.84億元,若視之為負債而不是權益,上述的淨負債將增加至1,322.31億元,而權益總額將減少至534.01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247.6%,就是大行計算出來的淨負債率。換句話說,在每100元扣除現金後的資產中,71.2元來自借貸,28.8元來自股東權益。

這麼說,恒大的負債不是很高嗎?凡事都有兩面,負債未必一定是壞事,因為通過借錢來做生意,既能把規模做大,但可以保留公司的控制權。特別是地產生意,資本需求龐大,資金回籠時間又長,借貸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當我們審視一家企業的負債是高還是低時,最好也看看其還款能力,以及融資成本對盈利的影響。

要看還款能力,我們可用利息覆蓋率(Interest coverage ratio)。今年上半年,恒大經營利潤167.8億元,減去4.58億元折舊和1.10億元攤銷,得出的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溢利(EBITDA)是173.49億元。與此同時,期內支付的利息開支(包括資本化利息及匯兌虧損和收益)合共是59.01億元,加上向永續票據持有人派發的18.84億元,總開支達到77.85億元,將EBITDA與之相除,利息覆蓋率是2.2倍,反映恒大有能力應付融資成本有餘。但此比率於去年同期有3.6倍,意味支付能力下降。

接著對盈利的影響,我們可用淨溢利率(Net profit margin)來衡量。今年上半年純利和收入分別是94.95億元和633.37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15%就是淨溢利率,與去年同期的15.5%相若。但在會計上永續票據被視為權益,因此向持有人派發的18.84億元還未從純利中扣除,扣除後純利實際是76.11億元,淨溢利率也降至12%,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3.5個百分點。從上述分析可見,未計入永續票據的利息開支前,淨溢利率只是略降,計入後跌幅卻擴大,反映永續票據影響恒大盈利能力。

看看分部業績,恒大的大部分盈利來自核心房地產開發業務,假設永續票據全用於此,經營溢利與收入的比率將是20.4%,較去年同期的21.4%減少1個百分點,反映核心業務盈利能力稍為下跌,加上內地樓價下跌風險增加,難怪恒大最近宣布拓展大計,透露將涉足農業、畜牧、糧油和嬰兒奶粉等生意,並且有意發展成多元化企業。不過,恒大目前其他業務的表現似乎不太理想,以今年上半年為例,雖然收入激增145.5%至7.82億元,但分部業績卻錄得20.28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的6.59億元虧損擴大了207.7%。

純粹個人意見,多元化企業並不易為,僅僅是投資還是可以的,若過分參與經營或許令資源分散,特別是恒大計劃的新業務,其資金回籠時間一般都不短,會否增加整體流動資金需求,恒大需要多加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25

&&&&&&&&

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炒phone者言


在中學修讀過經濟的朋友,想必讀過張五常教授的《賣桔者言》吧?張教授拿自己賣桔、養蠔和養魚等經驗來講解經濟學說,寫得深入淺出,趣味盎然。因此,瓜瓜一直深信,學問需通過實踐才能做得出來,否則只會流於紙上談兵。蘋果公司(NASDAQ:AAPL)的新款手機iPhone6最近公開放售,在香港再一次掀起炒賣熱潮。雖然瓜瓜從未試過炒賣iPhone,但見同事和朋友們聞「phone」色變,人人眼裡像只有「$」,頓時勾起了好奇心,所以也學張教授般,通過實踐去探討當中奧祕。

瓜瓜是新手,而且志在參與不問收成,因此只會通過蘋果公司的網上服務,去預訂兩部手機。不過,從以往經驗得知,此法成功的機會率猶如中六合彩,所以特地先找了些資料來細閱,例如訂購程序、選機攻略、付款方法和如何放售等。

不要少看此步驟,例如原先以為訂購是以抽籤形式進行,後來才知道是先到先得。不過,自己還是棋差一著,沒有聽朋友的忠告,必定要使用蘋果設備去訂購才成,結果錯失良機(稍後才解釋原因)。

記得訂購當日身在公司,未到公開發售時間已經乖乖地耐心等待。有趣的是,在開售前的15分鐘,整層辦公室顯得異常寧靜,但因同事們摩拳擦掌,卻又充滿著一片肅殺之氣。到了3時正,立即登上網頁訂購,可是等了又等,那個「F5」鍵按了又按,網頁仍然顯示著「對不起」的系統訊息。正當失望之際,辦公室某處傳來雀躍之聲,原來隔鄰部門有同事成功訂購。此舉有如為我們打了支強心針,大家繼續嘗試,在30分鐘後,電腦終於見不到抱歉字句,而慢慢地換上訂購的畫面。到了此時,雖然iPhone6 Plus已經售罄,但仍可以選購iPhone6。選了顏色和容量後,滿心歡喜按那個「選取」鍵,豈料完全沒有反應(其後有科技網站說,蘋果公司網站的程式參數寫錯了),其他同事也遇到相同情況。

就在此時,有同事使用手機成功訂購,大家依樣畫葫蘆,紛紛拿出手機上網去,可是已經太遲,網頁顯示產品「暫無供應」。以為就此絕望,豈料同事不知如何找來一條連結,可以從另一個版面訂購得到64GB的iPhone6,不過顏色只限太空灰,雖然收貨日期在10月,但二話不說就訂購了。其後又有同事找到另一條連結,但只限於16GB的金色iPhone6,在幾乎沒有考慮下又訂購了。可惜這個訂單其後被蘋果取消,原因不明。

事後翻閱蘋果公司的公告,新款手機於預購首日的銷量達到400萬部,破了歷年紀錄。截至今年6月底,蘋果公司頭9個月的收入只上升5.4%,新手機銷情如此理想,本來可以將業績推一把,不過,由於他們的年結日在9月底,部分手機的付運日期卻在10月,因此,對今年業績未必有很大的幫助,但預料下年度首季收入的升幅將會非常可觀。造就是次佳績,蘋果公司的銷售策略應記一功。就以香港為例,若果首輪開售包括了內地的話,香港的炒風未必會如此熾熱。不要看輕這股炒風,因為人人認為轉售可以圖利,加上沒有太多時間考慮,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如瓜瓜般,既不問價也不考慮收貨日期就去認購。

最近讀了一篇關於iPhone行銷策略的研究文章,談到蘋果賴以成功的因素。例如定價,iPhone的價格屬於中高級數,並且以創新和潮流做定位。雖然iPhone6的規格被譏諷為「歡迎來到2012年」,但仍舊有不少顧客願意支付溢價去購買。不過,論最有趣還是「玩神秘」。

有沒有留意,但凡有新款型號發售,蘋果公司從不事前公開規格,但疑幻似真的小道消息卻不時滿天飛。例如今年2月,網上就傳出iPhone6的原型,說它比iPhone5s更薄更寬,並且將會推出4.7和5.5吋兩個版本,以及採用藍寶石水晶玻璃等。這些消息外洩,雖然不知道蘋果公司是故意還是全不知情,但卻製造了神秘感,並且在市場營造了「引頸以待」的氣氛。當新款型號公布後,就能吸引媒體大肆報道,而且也能製造話題。

總結下來,這次只能認購一部手機,究竟這次炒賣能否獲利,目前仍是未知之數。不過,蘋果公司肯定是贏家。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23

&&&&&&&&

2014年9月22日星期一

請人出哲學


朋友早前找新工作,見到某大公司的招聘廣告,發覺不論經驗、學歷、專業資格和技能,自己完全符合要求,因此嘗試申請。一如所料,很快便獲邀面試。面試當日也異常順利,因朋友非常熟悉相關範疇,所以對答如流,而且與面試官談笑甚歡,自己也十分滿意面試的表現。

滿心歡喜以為定必獲聘,豈料最後未能如願。朋友不解,莫非有別的應徵者比自己更好?或許是吧,不過有一點要留意,企業但凡招聘,通常是請「最適合」而不是「最叻」的那一位。

舉一個真實事例,瓜瓜早年在某機構工作,當時部門裡有一個空缺,引來幾百人申請,當中不乏資優人才。可是,部門經理最後卻選了一位資歷平平的申請人。大感不惑下問他,答案有點意想不到,經理說:「一般來說,叻人比較進取,通過互相競爭,整體能力和表現也能提升。不過,部門已經有兩個叻人了,但升職機會只有一個,一個升了,另一個自然會離開。若果多請一個叻的回來,到時走的就會是兩個,勢必影響部門運作。況且,競爭過於激烈,衝突在所難免,定必影響部門和諧及團結。身為經理,不得不多想一步呀!」

其實道理不難明白,正如踢足球,若果11名隊員都是進攻型的前鋒,個個為了表現奮勇爭先,後防自然空虛,比賽能勝出的機會有多大可想而知吧?給經理指點過後,瓜瓜自始就明白到,請人應該找最適合的那位,而不是盲目要求最好。何謂最適合?這個沒有既定標準,還是要因時制宜。

工作多年的體會,確實引證了此番道理。其實請人或被請都講點緣份,不用計較得失那麼多。朋友,隨遇而安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9-19

&&&&&&&&

2014年9月18日星期四

比亞迪純利二三事


比亞迪(1211)公布本年度中期業績,期內收入略為增加4%至252.15億元(人民幣,下同),可是,股東應佔純利卻下跌15.5%,至3.61億元。業績倒退,初時以為與成本和開支上升有關,但細看收益表,發覺根本不是這回事,因為各項開支對收入的比例沒有重大轉變,例如金額最高的行政開支,其比例只增加0.6個百分點至4.7%;又例如研究與開發成本,其比例只增加0.5個百分點至3.1%。就算將所有開支加起來,其總額佔收入的比例也只上升1.5個百分點至14.9%,此增幅差不多被毛利率上升1.3個百分點所抵銷。

這就奇怪了,純利不是「收入減去開支」而得出的嗎?既然收入增加,但純利反而下跌,怎可能不是開支增加所致?其實主要原因是「非控股權益」。或許先說一點背景資料,目前比亞迪有部分業務是經「非全資附屬公司」進行,例如擁有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的「比亞迪精密製造」,以及高水平組裝業務的「比亞迪惠州電子」,皆是先通過投資控股公司「比亞迪國際」持有,比亞迪然後間接持有其65.76%股權,其餘的34.24%就是非控股權益了。根據會計標準,「比亞迪精密製造」和「比亞迪惠州電子」的帳目需要全數併入比亞迪,當計算出溢利後,才需要扣除非控股權益所佔的部分。

看看期內溢利,即是未減去非控股權益前的金額,本年度中期有5.6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7%。不過,由於非控股權益所佔純利較去年同期大升83.8%,至2.01億元,兩者相減後得出的3.61億元才是股東應佔純利。

簡單來說,在每賺到的100元中,去年度上半年比亞迪股東應佔80元,非控股權益只佔20元。到了本年度上半年,比亞迪股東應佔純利減少16元,至64元,非控股權益應佔純利則增加16元,至36元。

非控股權所佔純利之所以增加,相信是「比亞迪精密製造」和「比亞迪惠州電子」的中期業績,較其他全資附屬公司好所致。換句話說,若以會計角度去看,比亞迪整盤生意的業績不單沒有倒退,實際上比去年同期還要好。不過,由於投資市場視非控股權益為借貸,因此比較重視股東應佔純利,就算比亞迪也以此來做財務指標,難怪大部分財經新聞都說,他們的中期純利下跌了。

撇開非控股權益,雖然比亞迪整體溢利增加,但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卻出現淨流出,金額達到5.4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3.01億元淨流入相差28.45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期內營運資本出現重大轉變,當中以應收貿易帳款的影響最大,短短6個月增加20.2%,至157.93億元。

此外,應收帳周轉期也因而增加27天至106天。應收帳增加那麼多,中期報告沒有具體解釋原因,只說是平均餘額上升所致。個人相信與新能源汽車銷售增加有關。按報告披露,其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6倍,銷售額更增加至27億元。由於新能源汽車以賒帳形式銷售,買家可於1至2年內分期付款。翻閱帳齡分析,帳齡介乎「7個月至1年」和「1年至2年」的帳款升幅最高,前者增加178.1%,後者則增加80.2%,這就引證了上述說法正確。

綜合來說,雖然期內新能源汽車表現出色,但由於傳統汽車銷售下滑,令汽車業務之收入倒退了6.5%,至119.38億元,分部溢利也因而減少23%,至4.15億元。此外,電池及光伏業務的收入和分部溢利也同樣下跌,前者減少3.9%,至23.64億元,後者更萎縮23%,至1.14億元。

不過,因手機部件業務增長可觀,收入增加21%至109.13億元,分部溢利更大升56.7%,至8.66億元,所以抵銷了上述兩個業務倒退的影響。

雖則如此,根據中期報告為本年第3季度所做的預測,傳統汽車業務將持續疲弱,加上太陽能業務仍然虧損,即使預期新能源汽車和手機部件業務維持增長,預計本年度1至9月的股東應佔純利將介乎3.61億元和4.11億元。與本年度中期股東應佔純利對比一下,意味第三季的最壞情況將會是「冇錢賺」,最佳情況也只是增加5,000萬元。若將此預期與去年同期的4.65億元相比,本年度頭9個月的純利將減少11.7%至22.4%,跌幅一點也不輕。以此趨勢來看,今年的全年業績應較去年差,問題是倒退多少而已。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18

&&&&&&&&

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

天合化工帳簿問題


沽空機構「匿名分析」最近發表報告,指控天合化工(1619)誇大收入和盈利。天合隨後發出澄清通告,並列舉部分證據來反駁。論嚴重程度,個人認為「兩套帳簿」以及「誇大稅項」的指控最大,而且還涉及其核數師德勤。雖然各大傳媒均引述相關內容,但發覺不少報道存在誤解,因此寫下此文,方便大家了解其來龍去脈。

根據報道,匿名分析指出,天合的最大子公司「錦州惠發天合化學」有兩套帳簿,原先一套由內地核數師「遼寧中衡」審核,帳目顯示2011年和2012年的收入均遠較招股書所載為低,更驚人的是,該兩個年度不單沒有盈利,而且還錄得巨額虧損。至於另一套帳簿則由德勤審核,帳目與招股書脗合,並且認為於招股前因其他原因而偽造。

報告還指出,兩套帳簿曾向當地工商總局申報,不過,由遼寧中衡審核的帳簿具有「防偽印章」和「驗證碼」,後者卻沒有,因此認定前者真確,後者是偽造。

看到這裡有點莫名其妙,瓜瓜從事會計和審計工作多年,還是第一次聽到帳簿具有「防偽印章」和「驗證碼」。究竟如何操作?莫非等到帳簿關帳以後,將整套帳簿封存並貼上防偽印章和驗證碼?天合的規模相信不少,整套帳簿的頁數沒有一萬也有幾千頁吧?又怎可能每頁去蓋印章呢?細閱報告後得出結論,相信各傳媒只看了報告的摘要而沒有細看內容,其實貼了防偽印章和驗證碼的不是「帳簿」而是「審計報告」。

或許先說一點背景資料,眾所周知,由於內地偽造文書情況嚴重,經核數師審計的財務報告也可以造假,因此某些內地省份的會計師協會實行防偽措施,當核數師出具審計報告時,必須在報告上貼上印有驗證碼的防偽標識,驗證碼則由當地會計師協會統一派發。

好了,回說天合的情況,匿名分析認為,德勤的審計報告未有按照當地規定附有防偽標識,加上用於申報的損益表是合併層面而非公司層面,而且報告並非按慣例由內地核數師簽發,因此斷定由德勤審計的帳目是假造。分析報告還指出一點,招股書從來沒有披露過遼寧中衡曾是惠發天合的核數師,顯示天合不希望原件曝光。

天合如何回應呢?他們認為,該報告呈列的證據文件全是揑造,天合除了獲得遼寧中衡發出的確認書外,而且也展示了當地工商局之確認書,證明匿名分析引用的文件並非真確,而且也不在官方紀錄上。天合還指出,儘管德勤的審計報告沒有防偽標識和驗證碼,但當地工商局仍接納其申報。至於為何惠發天合的帳目先後由遼寧中衡和德勤審核,天合解釋是為了履行地方工商局、其貸款銀行及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者的不同備案、申報及財務資料披露責任。

根據天合的澄清公告披露,惠發天合於2011年和2012年的淨收入分別為32.48億元(人民幣,下同)和41.34億元。與此同時,集團同期的淨收入分別為33.59億元和41.93億元。此外,惠發天合於2011年和2012年的淨溢利分別為11.58億元和20.42億元,集團同期的淨溢利分別為9.48億元和21.9億元,在在顯示出惠發天合是集團的主要收入和盈利來源,難怪匿名分析對惠發天合窮追不捨了。不過,由於天合已證明匿名分析的文件並不真確,基本上已經可以推翻誇大收入和盈利的指控。

另外,匿名分析指控天合沒有支付其聲稱的稅項,並且以當地新聞報道來做佐證,若惠發天合真的是當地的「付稅大戶」,為何報道未有提及。不過,天合化工在澄清公告中聲稱,保留了繳稅證明,而且也取得當地稅局的書面確認,但澄清公告未見相關文件。無論如何,若果聲稱屬實,這項指控也可以推翻。況且,很難相信德勤在審核時,未有查核過相關的支付紀錄和憑證,個人對此項指控十分存疑。

至於其他指控,例如部分天合的客戶是關連人士,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指控天合誇大抗磨劑的銷售量,因其數量超過了整個市場規模一倍等,雖然天合化工已經一一澄清,但不可能像帳簿和稅項般能列舉確切證據,因此信與不信,就得看市場是否接受其解釋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16

&&&&&&&&

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

「諾奇案」 的幾點疑問


諾奇(1353)不愧一個奇字,在香港上市只有半年光景,公司主席就失了蹤,而且還涉嫌捲款潛逃,其實上市之前已經出現問號。諾奇早於2011年開始,已經兩度申請在內地A股市場上市,首次不獲批准,第二次則因來港上市關係,所以主動撤銷申請。雖然招股書披露了此事,但沒有解釋原因。

問題來了,香港號稱國際金融中心,為何人家不肯放行,我們卻大開中門?在審批該股的上市申請時,究竟有沒有深究真正原因?翻查報道,礙於諾奇的加盟店經營模式,以及研發和推廣費低於同行,中國證監會因而拒絕申請,雖然是次諾奇案的原因與此沒有直接關係,但至少證明人家做對了,因為他們的風險意識比我們強!

諾奇一案也有不少疑問,例如損失究竟有多少?綜合他們公開披露的細節,此案的潛在損失約為5.2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包括兩筆被轉移至海外私人公司的資金,為數合共6,580.6萬元,以及總值4.55億元的「負債」。

根據本年7月30日發出之通告,公司早前按主席丁輝的指示,將存於香港銀行的1.62億元資金轉至廈門的銀行帳戶。好了,既然資金只是調回內地,即使其後被挪用,加上被轉至海外私人公司的款項,最高損失也只是2.28億元吧?可是,其後於8月19日發出之通告所示,原來有人在未經授權下,代表諾奇為第三者簽立了抵押協議,並且以上述的1.62億元存款來做抵押。

不單如此,公司還與一家銀行和一家金融機構簽訂了貸款擔保和抵押協議,同樣以諾奇的銀行存款來為第三者的貸款提供擔保及抵押,涉及金額分別為1.71億元和1.24億元。由於三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現在要收回貸款,因此將諾奇的存款凍結甚至沒收,涉及的存款合計有4.2億元。

未得到公司批准,公司資金居然莫名其妙成為私人借貸的抵押品,企業管治與內部控制有幾薄弱可想而知,而且也反映其主席的權力過大,而且沒有適當的制衡。按理,香港上市公司需要遵守《企業管治守則》第A.2.1條,主席及行政總裁之職務應予以區分,且不應由同一人出任。可是,諾奇既無劃分兩者之職務,而且還一人身兼兩職。有趣的是,當時董事會在招股書表示,他們相信此安排有利公司領導貫徹一致,能有效地制訂整體策略計劃,並且認為「不會損害權力及權責的平衡」。今日回看此段聲明,不知管理層有甚麼想法?

就上述貸款和擔保協議,諾奇董事會聲稱事前並不知情,在缺乏資料和證據下,我們當然不宜評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諾奇主席不能代表公司簽署擔保和抵押協議。翻查他們於本年1月9日上載於披露易的《境外上市公司章程》,當中第64和65條提到,若果公司需要為他人提供擔保,而且總額超過公司的淨資產50%,或金額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話,就必須提交股東大會審批。截至2013年12月31日,諾奇的淨資產只有4.82億元,上述擔保和抵押協議的總額是4.55億元,金額明顯超過此值。

換句話說,諾奇理應能夠以此做理由,拒絕承認早前簽下的抵押和擔保協議,並且向銀行和金融機構追回存款。不過,這裡涉及內地法律,相信諾奇正在徵詢律師意見吧?

但奇怪的是,既然銀行和金融機構批出私人貸款,並且要求以諾奇的存款做抵押或擔保,明知公司是上市集團,公司章程也清楚顯示需要審批,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又豈會不要求出示股東大會的正式授權?究竟銀行有沒有查核清楚?

此外,除了上述的1.62億元抵押協議外,諾奇的通告並沒有提及另外兩項貸款和擔保協議的簽署日期,究竟是上市前已經存在,還是上市後才發生?若是前者,上市時之核數師為何查不出來?保薦人又有沒有責任?看來監管當局有需要調查清楚吧?

其實,不單是投資者,所有相關人士如保薦人、核數師、公司員工以至整個投資市場都是受害者。不過,此案發生以來,好像還未聽到監管當局說過片言隻語,究竟如何善後,又怎樣去防止類似事情發生,是否應盡早交代一下?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11

&&&&&&&&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

蔚薇,但願妳一生不型爆

香港有不少從事寫作的會計師,但以男性居多,女性而且又寫得出色的,實在寥寥可數。不過,當中一位名叫蔚薇的,瓜瓜特別留意,皆因她對香港會計專業的前景比較樂觀,其專欄總是向年輕一輩的會計人發放正能量。

若簡單以二分法來歸類,她屬於會計專業的「樂觀」派,說來慚愧,瓜瓜則屬於「悲觀」派。一個專業能否健康發展,其實兩派都是必需的,因為前者能為年輕會計人勾畫出美麗前景,讓他們有個發奮目標;後者則提醒新手要謹慎注意的地方,特別是初入行者,讓他們做好準備面對挑戰。

蔚薇早前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型爆的會計師》,文中提及到,一位身兼母職的會計師,即使家中幼兒生病而心急如焚,但為了在死線前完成工作,也不能回家陪伴而忍耐著。蔚薇認為類似故事一點也不慘情,相反,為了理想而堅持的那團火和熱誠,是一件十分「型爆」的事。坦白講,初看此文時有些反感,但想深一層,其實純粹是個人感覺,沒有對錯之分,正如有人樂觀也有人悲觀一樣。

不過,瓜瓜想在這裡分享一些親身經歷。因為工作關係,早年經常需要出差。於會計師而言,此乃家常便飯。可是,內審工作比較特別,每次出差的「最低消費」是幾個星期,而且次數相當頻密,一年在家的時間沒有幾個月。因此,親人臨終前也不能見到最後一面,家人有事也不能陪伴左右。的確,正如蔚薇所說,會計師工作能讓家人生活安穩,自己的人生目標也算是略有小成。但是今日回看一切,親情和家庭上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即使今日如何去補償,也無法撫平過去造成的傷口。

蔚薇,妳現在仍年輕,未必感受到這份無奈的悲痛,在此送上最真摰的祝福,但願妳一生不會遇上這些「型爆」事。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9-10

&&&&&&&&

2014年9月5日星期五

Hello Kitty與政改的無奈


上月爆出一段驚人消息,Hello Kitty原來不是貓,而是一位小女孩,據說其商標持有人Sanrio已公開證實。得悉這個「事實」,心情立即沉了下來,因為好像被人欺騙了多年似的。

感覺就如早年有謠傳說,大雄其實患有自閉症,而叮噹是他幻想出來般一樣無奈和失望,等等!Hello Kitty不是有一對貓耳朵嗎?而且臉上有貓鬚,又怎麼會是女孩?儘管如此不合理,但既然官方已經一錘定音,無論粉絲們如何抗議也沒有用。

無獨有偶,港人也正面對類似處境,人大常委最終定出政改框架,雖然容許全港市民選出特首,但同時將候選人入閘門檻收緊,最明顯是由現時只需要八分之一的選委提名,大幅增加至提委過半數。既然是人大常委的決定,我們根本做不了什麼。或許這個原因,連日來不少人勸告我們要面對政治現實,港人應該要接受。面對如此方案,我們應否如林鄭司長所說「袋住先」?

在這個人云亦云的世代,獨立思考最重要,我們就運用邏輯來分析一下。首先我們要問,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袋住先?相信最多人讚同的,就是新方案要比舊制「有進步」。好了,看看新方案最大賣點,就是特首通過全民選舉產生,完全符合我們爭取了多年的「一人一票選特首」訴求。既然如此,我們理應「(舌累)飯應」才是,為何還爭拗不斷?莫非港人貪得無厭?

有限制選擇不是選擇

問題在於候選人提名,在新方案下有所謂「三道閘」。第一道就是出選特首就要取得過半數提委提名(即601人),較現行只要八分之一(即150人)提名票高3倍。本來呢,只要提委會能廣泛代表民意也是可以的。可是,第二道閘是提委會組成必須「按照」選委會組成,即是說要仍然維持現狀。

當然,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表示,提委會的組成方法可以討論,暗示仍有改善空間。不過,即使結果如何,幾可肯定不會再出重大修改,希望1200名選委由全民選出近乎不可能。因此可以預期,提委會仍由四大界別組成,而且多半是商界和專業界別,為人詬病的團體和公司票仍舊存在。

最後第三道閘就是限制出選人數為2至3人。現行方法則是沒有限制,不過,由於選委只能夠提名一人,因此實際出選的上限其實是8人。綜合整個新方案來看,一個限制選擇的選擇,根本就不是選擇,新方案下是「進步」還是「退步」,清楚不過了罷?

還不明白?街坊智慧一樣能弄清真偽。現居附近有家大型超市,他們所賣的鮮橙較生果舖便宜。可是,每次經過看看全部都是「籮底橙」,不是乾到像木乃伊,就是生了黑點的爛橙。問超市職員有沒有未開箱的,例牌答案永遠是「只有這些給你揀」。

吃了爛橙會肚子痛

面對這個所謂「有得揀」,你還會選擇嗎?瓜瓜二話不說就調頭走了,何解不袋住先?因為吃了爛橙會肚子痛的!

同一道理,選舉是何等莊嚴的民意授權,若強行選了個不喜歡的特首,就等於將民意授權給不合適的人,他就能挾着民意去任意妄為,到時香港前途有幾堪虞可想而知。

其實不論是用邏輯來分析還是街坊智慧,政府的「袋住先」忠告已能看出端倪,因為這三個字的含意清楚反映出,新方案根本不是好東西。原因很簡單,若然是好,還需要「袋住先」嗎?相信已經是「即刻袋」了。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此話一點不差,就正如叮噹這個卡通角色,原著明明是怕老鼠的,換了到美國廸士尼旗下的頻道播放,也得改成不怕老鼠(因廸士尼的著名icon是米奇老鼠)。既然如此,我們這些既不支持佔中,但又不滿新方案的中間派,又可以做些什麼呢?Hello Kitty 沒有口,不能告訴我們是真貓還是假女孩,但我們港人卻享有言論自由(至少這一刻仍有),請大家不要再置之不理,無動於衷,立即向你所屬界別的立法會議員,說出你的意願和心聲,好讓他們按民意投票!

看來唯一選擇,就是寧願「原地踏步」,也不支持比現在更差的方案!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9-05

&&&&&&&&

2014年9月4日星期四

出售屈臣氏股權之稅務問題


早前寫了《和黃會計部賺錢兼避稅?》,有朋友不明白講述稅務的部分,因此寫下此文進一步解釋。首先,有朋友認為上文的觀點好像「估估下」,為何不寫得肯定一點?這是由於缺乏詳細資料,只能靠表面來判斷。其實每當遇到複雜的稅務問題時,很多時都沒有肯定的答案,因稅局和納稅人的觀點未必一致,倘若雙方出現爭議,就可能需要訴諸於法庭來解決。

回到正題,上文提及到,和記黃埔(013)向新加坡淡馬錫出售屈臣氏集團24.95%股權,由於從表像看來不似是「營商」,故此出售所得很可能被視為資本性質,按香港稅例不用納稅。朋友不明白,屈臣氏集團怎麼會是非營商?他們不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店嗎?其實這裡講的,是指和黃出售屈臣氏集團股權這項交易而言,與屈臣氏集團本身是否營商沒有關係。還是不明白?舉個港人最容易理解明的例子,物業買賣。

假設你早前在香港購入了一項住宅物業,現在你把單位出售,收益減去當初的購入成本,埋單計數帳面賺取了一筆可觀的收益。問題來了,這筆橫財需要納稅嗎?套用上文提到的「六點營商標記(Six badges of trade)」,並且假設最極端情況:(1)物業不容易出售;(2)該物業已經持有多年,與長期投資的申述相符;(3)你過往沒有進行過任何物業買賣,是次交易是首次;(4)出售前並沒有為物業進行任何加工或促銷,藉此來抬高售價或增加成功出售的機會;(5)由於你需要資金周轉,因此改變主意不再長期擁有而出售物業;以及(6)買入的目的及意圖主要是長期投資,以賺取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在購入後和出售前一直出租,此點可以證實其意圖。綜合上述幾點,均顯示你並不是為了炒賣物業來圖利,故此是次出售所得應不用納稅。

假設情況相反:(1)物業容易出售;(2)持有物業的時間很短,由持有至成功出售只有幾個月;(3)你過往買賣物業非常頻繁,在此之前已經進行了若干次同類買賣;(4)物業放售前進行了裝修,而且也為放售進行促銷;(5)是次出售皆因市場熾熱,你認為放售時機已經成熟;以及(6)當初購入物業純粹為了投機,而且單位一直空置,以增加賣出的機會。綜合以上幾點,炒賣物業的意圖很明顯,這項交易將會被視為「營商」,故此出售所得很大機會需要納稅。好了,套用上述情況,你就是和黃,涉及的物業就是屈臣氏集團,只要能證明當初設立屈臣氏集團是一項長期投資,而不是炒賣其股份,其出售所得基本上不用在香港納稅。順帶一提,其實所謂營商標記法則早在1955年確立,當時英國皇家利得稅及入息稅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n the Taxation of Profits and Income)發表一份報告,說明在判斷納稅人的營商意向時,將會考慮的主要因素。

但其後一宗土地買賣案例Marson v Morton(1986),進一步將營商標記法則歸納成九點,包括:(1)交易是否一次過,若非重複就可能不是營商;(2)交易涉及的物品是甚麼,如購入100萬卷廁紙,斷不會自用吧?其營商意圖就很明顯;(3)交易的物品可否通過銷售而獲利;(4)交易所需資金何來,若來自短期借貸則顯示營商的可能;(5)交易與納稅人的業務是否關連,若是則反映可能營商;(6)交易物品在出售前曾否加工,這也能幫助判斷營商是否存在;(7)物品是否先大量購入,然後再分拆出售;(8)物品購入時的意圖,若打算在短期出售,就存在營商意圖;及(9)物品會否為買家帶來享受,或在延後轉售時獲取利潤,若任何一點甚至兩者皆是,一般來說屬於投資而非營商。在此案例中,法官還強調一點,就是必須整體考慮上述各點,沒有一點有著決定性影響。

看畢這篇文章後,或許你會認為稅法認真複雜。可是,若與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稅制已經相當簡單,而且稅率很低。根據最新的《2014賦稅環境報告》,若論最佳賦稅環境,香港在18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四,只較阿聯酋、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低,較鄰近地區如新加坡以及歐美等地為高,難怪香港能成為熱門投資地,希望我們能繼續維持這項優勢。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04

&&&&&&&&

2014年9月2日星期二

航運股PB如何不可靠


早前寫了《市帳率限制多》,嘗試講解市帳率(Price to book ratio)的計算方法,以及用來衡量股價的原理和限制。碰巧最近看了一篇財經專欄,作者採用了PB來估算某企業的股價,發現當中有典型的運用錯誤,值得用來做反面教材,為存忠厚姑諱其名。

該作者認為,目前中外運航運(368)的PB只得0.58倍,反觀其他航運企業如中海發展(1138)、東方海外(316)和太平洋航運(2343)等,他們的PB值均較高,因此認為中外運平通同類股份。作者更以航運業的PB平均值0.95倍,估算出中外運的股價應值4元,較現價2.44元高出64%,即使打了九折,也有48%上升空間。

如何計算出來?於2014年8月21日,中外運的收市價是2.44元,按目前0.58倍PB計算,每股資產淨值就是4.21元,將此值套入行業平均PB,股價便是4元(4.21元x0.95倍)了。此算式完全沒有錯,但問題在於不應利用PB來為航運股做估值。

為甚麼?首先,PB估值法其中一項缺點是完全沒有考慮盈利。不要忘記,企業就是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而設,達成此目的之首要條件是「有利可圖」而非「增加資產」。最重要的是,市場普遍也這樣認為。不是嗎?一家企業盈利大升,股價通常也會上升,但可曾見過一隻股票,可以單憑增加資產就能推高股價?或許你會問,收購不就是例子嗎?的確,但大前提是收購回來的資產,必須能為企業增加盈利,若是拖累業績的不良資產,股價還會升嗎?

利用PB估值,其實是假設了企業有著相同的資產運用效率,但實情並非如此,即使在同一個行業,A企業憑藉100元資產能創造100元收入,未必代表B企業也能同樣做到。如何證明?只要計算一下上述企業的資產周轉比率(Assets turnover ratio)就一清二楚。以中外運為例,2013年的總資產平均值是22.15億美元(2012年和2013年年底資產總值相加再除二),將該年的營業額與之相除,得出來的0.09就是資產周轉比率。換句話說,中外運每投入100元資產,能夠產生的收入只有9元。利用相同方法計算其他3家航運企業同期的資產周轉比率,中海發展有0.19倍,東方海外有0.72倍,太平洋航運有0.68倍,全部均高於中外運。

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也一樣,即是純利除以總資產平均值,上述所有企業的比率全部不同,以2013年為例,中外運的比率只有0.2%,即是每投入100元資產能創造0.2元純利,中海發展是負3.8%,東方海外是0.5%,太平洋航運是0.1%。上述計算足以證明,企業之間的資產運用效率分別可以很大。

文章另一個問題是使用了航運業的PB平均值。坦白講,換在另一個行業可能沒有問題,但航運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行業,當中細分了不同市場,而且各有特色,供求情況也不一樣。例如集裝箱和乾散貨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即使是乾散貨,也會分中國沿海和國際市場,而且表現各異。

就以2013年為例,用來量度前者運費的「中國沿海散貨綜合運價指數」,全年平均值與2012年基本沒有大變動。反觀用來量度後者的「波羅的海綜合運價指數」,全年的平均值則上漲32.3%。中外運主要走乾散貨國際航線,因此受後者影響。業務同樣是乾散貨航運的中海發展,由於國際航線的收入佔總數57%,國內航線則佔43%,因此同時受兩者影響。至於另外兩家,東方海外是集裝箱,太平洋航運則是乾散貨和拖船,四家企業皆專注不同的市場,只簡單利用PB平均值來計算,其可比性有幾低可想而知。

除了市場外,資產結構也各有分別。例如東方海外,因為他們還兼顧其他業務,因此包括船舶在內的固定資產帳面值,佔總資產的比例只有59%。反觀中海發展和太平洋航運,相關比例卻分別是81%和64%。此外,中外運因持有大量現金,相關比例僅有49%。資產結構分別那麼大,PB的可比性自然就較低。所以,若真的要採用PB來為中外運估值,應該找一家資產結構和營運市場相同的企業來做比較,而不是簡單地用行業的平均值。

發覺愈來愈多財經專欄只單憑PB來預測股價,再次重申,除非是銀行和金融類股份,否則極不可靠。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02

&&&&&&&&

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

港版《楢山節考》貧窮悲歌


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套名為《楢山節考》的電影上映,瓜瓜當時不敢去看。是恐怖片來嗎?不是,其實是悲情片,但劇情無比淒慘。楢山是個地名,楢山節考則是指流傳在該地的山歌。故事背景是古時的日本,內容主要講述一個座落在楢山山腳的貧窮村落,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習俗,所有老人家只要年屆70歲,不論健康與否,都要由子女背上楢山等死。為什麼?因為村落經常糧食不足,所以要控制人口,畢竟老人沒有生產力,少一張口就能減輕負擔。記得瓜瓜當時還是學生,得悉劇情後怕心情太過沉重,所以一直沒有去看。豈料到了今天,竟然聽到類似主張。

沒能力長者被標籤「大食懶」

事緣扶貧委員會最近發表《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向所有長者每人每月發放3000元老年金。報告還建議,政府先為計劃注資500億元,以及負責每年相關支出的一半。報告同時建議引入「薪俸老年稅」,全港僱員和僱主按薪金某個百分比徵稅,薪金愈高,稅率愈高,上限為薪金的2.5%。報告一出,反對聲此起彼落,當中最多人質疑的問題,是計劃能否持續。按報告推測,計劃將於2026年開始出現入不敷支,老年金於2041年將僅餘135億元,由於該年已經需要由老年金結餘拿出143億元來補貼赤字,若情況持續而且沒有新資金注入,意味老年金將於2042年完全耗盡。

眾所周知,政府正面對結構性赤字,在勞動人口下降,以及人口老化等因素下,此計劃勢必加重政府的財政壓力。雖則如此,退休保障以討論多年,除了自2000年開始實施那個成效存疑的強積金外,退休保障制度根本毫無寸進,港人退休生活依然沒有安全感可言。不過,拖延不是辦法,社會始終要為此達成共識。

計劃影響深遠,各方持有不同意見可以理解,但最令人失望的,就是不少人將沒能力退休人士標籤為「大食懶」,就好像李兆波先生最近寫的《助置業好過加老年稅》,當中有一段寫道:「加稅津貼大食懶只會加劇社會矛盾,大部分人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好了」。拜讀李先生的鴻文後得出一個印象,沒能力退休人士可分兩類,一類是沒有能力付款的弱勢社群,另一類是有能力但理財不善,退休前夜夜笙歌,退休後生活迫人。李先生還提到,對於第一類的弱勢社群,政府可以照顧一下,但這批人為數不多。

港人不缺錢卻無「人心」

根據上述研究報告引述《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的計算,2012年貧窮長者人數達38.8萬人。既然李先生認為弱勢社群是少數,是否意味這批貧窮長者,大部分都是第二類的大食懶?再者,瓜瓜不清楚李先生如何得出第一類為數不多的結論,可是,現實是香港有不少人仍是「餐搵餐食餐餐清」,不要說儲蓄,平常生活也甚為艱難,去年貧窮人口就多達134萬人,佔整體人口約19%,莫非他們大部分都是理財不善嗎?退休保障制度不完美,我們可以再檢討,大家尋求共識找出可行方法,但不應用二分法,簡單地將無力退休長者標籤,這樣才是加劇社會矛盾的元凶。

最近有調查指出,近四成的受訪長者表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不獲讓座,無力退休又被標籤成大食懶,在港生活的長者認真淒慘。香港沒有楢山,但卻滿布楢山的想法,把老人家看待成社會的負累,難道我們真的如此貧窮嗎?想深一層,香港的確是窮,但不在金錢上,而是人心。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8-29

&&&&&&&&

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

騰訊GAAP盈利反敗為勝


騰訊(700)公布本年度中期業績,期內權益持有人應佔盈利122.93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急升59.2%。有沒有留意,公告內同時有一項數字,名為「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權益持有人應佔盈利」?甚麼來的?顧名思義,此數值並非根據通用會計準則(GAAP)來計算,而且未經審核,只能視為自願披露的補充資料。公告還披露,管理層相信此數值有助投資者評估核心業務的業績。有趣的是,此數於期內只有110.68億元,較上述按GAAP計算出來的盈利少12.25億元,或10%。

不少上市企業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總愛報喜不報憂,既然只是自願披露,為何騰訊還要公布?要回答這個問題,相信要追溯至2011年。由那年起,騰訊的non-GAAP盈利首次在其年報出現,而且數值較GAAP盈利高出7.37億元,或7%。細閱該年年報,兩者差異主要在於某些非現金開支,以及與收購相關的收益或虧損,當中包括為數7.24億元的股份酬金,4.03億元無形資產攤銷,2.43億元減值撥備,及7,574.9萬元認沽期權。將這些項目加起來並減去7.08億元的視同處置收益,淨額是7.37億元。

簡單來說,2011年non-GAAP盈利之所以較GAAP高,主要是前者沒有計入上述幾個項目。其實相同情況於近兩年持續發生,2012年non-GAAP盈利較GAAP高出15.54億元,或12%;2013年則高出15.61億元,或10%。但到了本年度上半年,GAAP盈利卻反敗為勝,其數值較non-GAAP盈利高出12.25億元,或10%。究其原因,主要是期內的處置投資公司及業務收益達37.34億元之多,即使其他非現金開支合共有25.09億元,也抵銷不了其影響。

有理由相信,騰訊當年公布non-GAAP盈利是因為其數值較「靚仔」,正如不少企業喜歡公布EBITDA和EBIT一樣,數值看起來比較高。況且,以non-GAAP盈利來計算純利率,結果也會比GAAP的好。就以2011年為例,該年收入有284.96億元,以GAAP盈利計算的純利率只有35.8%,換了是non-GAAP盈利則變成38.4%。不過,由於本年度上半年GAAP盈利較大,純利率有32.2%,比non-GAAP計算出來的29%高。難得的是,騰訊沒有因此而棄用,繼續對外公布non-GAAP盈利。

寫到這裡有個疑問,為甚麼今年處置投資公司及業務會出現巨額收益?其實這關係到京東(NASDAQ:JD)的投資。騰訊於本年3月入股該公司,支付代價除了現金和易迅(騰訊的全資附屬公司)的9.9%股權外,也轉讓了部分電子商務相關業務及資產給京東。由於這些業務及資產的淨值低於轉讓代價,其差額就被視為收益,並且在收益表中列帳。

說到利潤,當然不得不提騰訊的盈利能力,計一計整體毛利率,今年上半年有59.7%,較去同期增4.6個百分點。三大核心業務又如何呢?公告雖無披露,但按公告和去年中期報告收入和收入成本就能計算出各業務毛利和毛利率。結果顯示,增值服務表現最佳,上半年增4.4個百分點至69.7%,主因網絡遊戲和社交網絡收入增加。

但另外兩個業務表現卻倒退,首先是電子商務交易,毛利和毛利率均大跌,主因是與京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致使流量轉移,加上出讓相關平台業務,期內收入減少6.4%。但同期收入成本只微跌0.4%,令毛利銳減96.1%至只有1,000萬元,毛利率也隨之而減少6個百分點至0.3%。

網絡廣告業務期內收入飆升51%至32.41億元,但相關收入成本升幅卻高達72.7%,令毛利率跌7.4個百分點至41.2%。但毛利仍錄得升幅,金額增加28%至13.35億元。成本之所以增加,按管理層解釋,因自去年第四季起加快對視頻內容成本的攤銷,及廣告代理商佣金增加。從以上可見,增值服務的毛利率較高,增幅也較佳,由於接近八成的收入來自此業務,所以帶動整體毛利率上升。

綜合而言,騰訊今年中期盈利急升近六成,除毛利增加外,另一個原因是收購項目帶來帳面收益,若撇除此因素及非現金開支,騰訊核心業務純利其實僅110.68億元,升幅僅36%。雖則如此,在今時今日的經濟環境,還有那個行業的利潤增長能如此強勁?

文章來源:am730 2014-08-28

&&&&&&&&

2014年8月26日星期二

大麻經濟


最近兩位知名港台藝人,因涉嫌吸食大麻而被內地公安拘捕。其實在內地以至東南亞等地,大麻普遍被視為毒品,吸食或收藏能被判囚,販賣更可被判終生監禁甚至死刑。不過,某些國家或地方卻合法,例如荷蘭,人們可以在當地的大麻咖啡店,合法地購買少量大麻自用。又例如美國,雖然聯邦政府視大麻為非法藥品,但不少州份卻允許以「醫療」用途為由來持有和服用大麻;尤更甚者,華盛頓州和科羅拉多州於2012年通過法例,容許市民和遊客以「娛樂」為由吸食大麻。此外,加拿大自2001年開始放寬限制,容許有醫療需要的人士吸食自家種植的大麻,最近還實施新法,由持牌藥商供應大麻以取代私種。

此等放寬大麻限制的舉動,著實為不少企業帶來無窮商機,投資市場更視之為高回報的新興行業。例如加拿大,一家名為Tweed Marijuana Inc(多倫多創業板市場:TWD)的企業,他們持有當地的大麻營運執照,由於是首家在加國上市的大麻企業,其股票於本年3月掛牌當日,股價由發行價0.89(加元,下同)暴升473%,至5.1元,即使其後有投資者獲利回吐,但最終收市價也有2.59元,較發行價上升了191%。

升幅如此可觀,反映市場憧憬大麻合法化帶來的商機。究竟加國的藥用大麻市場有幾大?根據Tweed招股書透露,該國的藥用大麻使用者於2012年只有2.8萬人,2013年已上升35.7%至3.8萬人,而且每年消耗的大麻達到19萬公斤,即是每人每年平均耗用5公斤,若以每克平均售價8.8元計算,一年的銷售額就有16.72億元。

不單如此,招股書進一步披露,藥用大麻使用者的數目在2024年之前,預計最高可達到45萬人,按上述每人每年的平均耗用量和售價計算,一年的總耗用量將攀升至225萬公斤,銷售額就有198億元。難怪Tweed到目前仍未有盈利,但股價卻居高不下了。

至於美國就更熱鬧,以科羅拉多州為例,於本年1月1日開始,娛樂用大麻可以公開向21歲或以上人士發售,而且也容許使用者少量收藏。經過短短6個月,州政府收到的相關稅款和牌照費合共是3,010.4萬(美元,下同)。稅收那麼多,因為州政府向大麻徵收重稅,除了2.9%基本銷售稅外,娛樂用大麻之用家還要繳納10%額外銷售稅,以及按批發價計算的15%特殊貨物稅。

根據州政府的公開資料,2014年上半年收到的額外銷售稅有1,149.7萬元,以此倒算,科羅拉多州期內的大麻銷售總額合共是1.15億元。市場如此龐大,稅收如此豐厚,難怪其他州份也蠢蠢欲動,大打大麻合法化的主意。

美國投資市場也十分關注此行業的發展,例如該地有一個「大麻股票指數(Marijuana Index)」,主要追蹤大麻上市企業的股價表現和相關資訊。該指數目前涵蓋的企業數目有44家,自今年1月初以來,指數的升幅已經有12%。若以市值計算,當中以GW Pharmaceuticals Plc(NASDAQ:GWPH)的規模最大,執筆當日的市值有13.5億元。但從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指數內大部分企業均仍處於虧損狀態。即使當中四家錄得盈利,但他們的主要業務並非直接製造和售賣大麻,而是向大麻營運商提供服務。為甚麼大麻企業仍未有盈利?

就以上述的GW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本年度首9個月的收入增加12%至3,870.2萬元,減去280.5萬元銷售成本,毛利有3,589.7萬元,毛利率高達92.8%。可是,同期的研發開支卻有5,338萬元,加上1,319.8萬元的行政開支以及其他項目,期內錄得2,555.6萬元虧損。

娛樂用大麻的市場在美國仍在起步階段,大麻企業仍然未錄得盈利可以理解,難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近提醒投資者,對那些聲稱涉足大麻業務的投資要格外留神。他們指出,騙子往往利用新興行業來作幌子,並承諾以高回報來誘騙投資者。

不少人認為,大麻的毒性比煙酒低,加上其經濟效益,因此,倡議讓其合法化。純粹個人意見,大麻始終是毒藥,用於醫療當然無可厚非,但說要用於娛樂實在無法苟同,人生有很多事可做可試,又何必拿自己的健康來換取一時之快?朋友,生命冇take two呀!

文章來源:am730 2014-08-26

&&&&&&&&

2014年8月24日星期日

會計人生 善敗者勝

有朋友向瓜瓜訴苦,說近來工作並不順利,簡直可以用「頭頭碰著黑」來形容。最慘是自己辛苦經營和建立的專業形象,因為一次疏忽而泡了湯,所以覺得很苦惱。瓜瓜是過來人,其實工作不順利是很正常,因此不用想得太灰。況且,若果一生人事事順景反而不妙,為何這樣講?或許先說說故事。

內地有位作家名為二月河,他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小說,及後還被改編,最後拍成多套電視連續劇。其中一部小說叫《康熙大帝》,講述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的事跡。書中有個角色叫周培公,康熙有一次微服出巡見到他,無意中發現他是個軍事奇才,康熙即席考驗他時有以下一段對話:

康熙:「那麼,你願意做個甚麼樣的將軍呢?」

周培公:「回萬歲,臣願意做善敗將軍!」

康熙:「甚麼?善敗將軍?」

周培公:「對!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就可再造勝勢,一鼓而定。這樣的善敗將軍,比那項羽雖然百戰百勝,卻在烏江一敗塗地,不是要好得多麼?」

雖然是小說情節,但道理明顯不過,簡單點算其實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看似老套過時,但真正明白而且身體力行的人不多。其實每打一次敗仗都是經驗,雖然現在「衰咗」,只要不再重蹈覆辙,並且能從中汲取教訓,最終就能成功。相反,若果事事順利,可是人生難免有失意之時,習慣了成功,一旦失敗就未必能夠一下子接受得來。因此,從風險角度去看,善敗將軍比長勝將軍好得多。

屢戰屢敗,有人選擇知難而退,但瓜瓜卻認為,屢敗屢戰更值得尊敬。兄弟姐妹們,共勉之!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8-22

&&&&&&&&

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市帳率限制多

最近有朋友問,用市帳率(Price to book ratio,簡稱PB)來衡量股價平貴是否可靠。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甚麼是市帳率。顧名思義,「市」代表公司股票的市值,「帳」代表公司的帳面資產淨值。計算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公司市值除以資產淨值,或將股票每股市值除以每股資產淨值即成。以思捷環球(330)為例,截至去年12月底資產淨值是169.47億元,以當日已發行股本總數19.4億股計,每股資產淨值是8.74元。執筆之日,思捷的收市價是12.12元,因此當日的市帳率是1.39倍。

但計算時要留意一點,若資產負債表內有「非控股股東權益」的話,就要將此數在資產淨值中剔除。為甚麼?於會計而言,此項目屬股東權益,但以投資者角度看,此乃負債。既然市帳率是用於投資,故需剔除。如東亞銀行(023),截至今年6月底資產淨值有712.1億元,減去45.52億元的非控股權益後,得出666.58億元,以當日已發行股本總數23.28億股計,每股資產淨值是28.63元。執筆之日,東亞收市價是33.55元,故當日市帳率是1.17倍。

了解過PB的計算方法後,究竟如何用來衡量股價平貴?例如某公司在股票市場的股價是100元,但資產淨值卻是110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PB只有0.91倍。不少朋友認為,既然股價比資產淨值低,因此「抵買」。相反,若股票股價是110元,而資產淨值卻只有100元,計算出來的PB是1.1倍,由於股價比資產淨值高,因此認為股票「貴」。此外,也有朋友認為,既然公司淨資產每股值100元,若現在把資產賣掉,股東每股就能分得100元,既然股票在市場只賣90元,現在買入就即賺10元了。

真的如此簡單?當然不是,因市帳率有著不少限制。首先是資產淨值計算的問題,當我們編製財務報表時,大前提需要假設企業將會持續經營(Going concern),因此資產淨值只反映在持續經營下的價值。若果企業不再經營,實際價值未必與帳上相同,甚至能否變賣也很難說。這是因為不少資產都是以歷史成本入帳,例如物業、廠房和設備,帳面值和市值的分別可以很大。例如某企業於兩年前以1萬元買入一部電腦,預計可用5年,以每年折舊率20%計算,電腦於今年的帳面淨值是6,000元。可是,現在電腦的運算速度愈來愈快,一部用了兩年的電腦,現在能否賣得6,000元實在難說。再者,有不少企業賴以成功和生存的「資產」,是不會記錄在資產負債表的,例如研發、市場營銷和廣告等,這些項目大多數被視為開支並在損益表確認,而不會當成資產在資產負債表內入帳。

接著是時間問題,資產淨值來自經核數師審核的財務報表,但報表每年只做一次,因此有機會出現數據滯後問題。舉個例子,若上市公司的年結日是12月31日,但審核需時,業績通常在翌年2月至3月會才公布,若果現在計算市帳率,就只能用去年的,數據足足相差一年。就算退而求其次改用非審核的財務報告,但香港不似外國般有季度報告(創業板除外),因此只能用中期報告,時間差距最多也有半年。

還有一點,就是PB沒有考慮企業的盈利能力。一家企業的資產淨值大小,其實與盈利沒有直接關係,當然你可以說,盈利愈大,股東權益內的滾存盈利或儲備就會愈大,自然令資產淨值增加,可是反過來看,資產大不等於有賺錢。況且,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為股東帶來最多利益,要達到此目的就只有一個方法,賺錢。可是,PB只考慮資產淨值,因此不能單靠它來做斷定股票平貴。

這麼說,市帳率不是沒有用嗎?那又不是,對那些資本密集型產業或金融企業,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由於這些企業擁有相當多的流動資產和負債如存款、貸款和金融資產,其帳面值就較能反映市價。此外,PB較為穩定,特別是相對於市盈率而言,例如企業是虧損時,市盈率就用不著。

綜合而言,市帳率只反映市場給予企業股價多少溢價或折讓,在衡量股價平貴時,宜一併考慮所有其他因素。

文章來源:am730 2014-08-21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