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亞馬遜不快經歷

3個月前朋友介紹了一本講會計史的好書,在香港幾家書店都找不到現貨,見亞馬遜(NASDAQ:AMZN)有售,而且價錢也較便宜,因此向他們訂購。下了訂單之後,見運費要80港元,心想很快便會收到吧?但系統顯示的預計到貨日期要在40日後,反正不著急,等就等吧。

可是,過了收貨日一星期還未收到包裹,便到網站查一下。根據網站指示找到負責運貨的送遞公司,打算輸入訂單號碼看看包裹在哪裡,但竟然出現訂單號碼無法識別的信息。惟有返回亞馬遜網站,發個信息給客戶服務部查詢。說時遲那時快,不久後就收到回覆,除了有禮地道歉,說是「個別事例」外,還把運費退回,並著我再多等兩個星期,若果還未收到,可以安排退換或退款。

見他們這樣有「交帶」,而且也等了這麼久,再等也無妨。於是乎又等了兩星期,但依然未見包裹的蹤影,既然運送服務這麼差,就按照他們早前所說發出通知,並要求將產品換成「Kindle」電子版以及把餘額退回。不久後就收到回覆,仍是一貫禮貌周周地道歉。不過,他們說因系統限制,所以不能更換電子版,只能取消整個訂單及於2至3日內退款,並著瓜瓜自行重新訂購電子版。

吓!不是吧?那麼簡單的要求也做不到?好了好了,其實也沒有選擇,惟有等他們退了款才再訂購吧。然而,過了5日還未收到退款,這時已經有點氣,為甚麼一家著名的網購公司,竟然向客戶許下的承諾也做不到?於是再發了個措辭比較嚴厲的信息,詢問還要再等多久。約一天後收到回覆,劈頭第一句就是道歉,說拖延退款「不是經常發生」,並承諾即時安排及將投訴轉給相關人員跟進。

整件事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可思議,若他們說的話是真確,為甚麼「個別事例」和「不是經常發生」都同時發生在瓜瓜身上?莫非真的如此倒楣?雖然不知道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若果相同事件繼續發生在其他顧客身上,生意想做得好也難。

亞馬遜最近公布了最新的業績,截至2013年9月底止首三個季度,營業額有398.31億(美元,下同),按年增長達23%。此外,由於銷售成本沒有相應增加,毛利按年急升35%至134.9億元。

看來一片好景,可是其中兩大營運開支,訂單履行和科技與內容分別飆升36%和46%,令經營溢利反而倒退了13%至只有2.35億元。此外,由於利息開支按年增加57%,加上分佔聯營公司LivingSocial的1.07億元虧損,埋單計數後,期內錄得3,400萬元溢利,較去年同期的1.37億元虧損大幅改善了125%。

發現一項有趣的地方,雖然亞馬遜會向客戶收取運費,但原來此收入是不足以彌補運費開支的。首三季運費收入有19.99億元,但運費開支卻是42.91億元,因此淨運費開支是22.92億元。雖然金額按年增加了21%,但佔營業額的比例仍與去年一樣維持在4.7%。

換句話說,他們過去9個月能控制運費在現有水平。按報告披露,他們透過種種方法去減低運費,例如提高銷售量、優化訂單履行中心的運作,以及向送遞公司爭取較優厚的條款等。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目前北美以外地區,即國際業務的銷售佔總營業額約40%,管理層預期此比重將於未來提升至50%。可是,目前此業務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3年第三個季度錄得4,500萬元虧損。雖然去年同期錄得盈利,但也只有600萬元,如何改善國際業務的盈利能力,看來亞馬遜要花點功夫。

其實,在上述的道歉信息中,他們也不諱言說,其表現極度依賴送遞公司,有時更是無法控制貨物能否準時送達,特別是涉及國際郵遞的話,送遞公司只負責將包裹運送到當地,之後再利用當地郵政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翻查亞馬遜網頁,發現他們目前使用的送遞公司有19家之多,若再涉及各地區的郵政服務,難怪這麼難控制。純粹個人意見,若配送做得不好,整個網購概念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希望瓜瓜這次不快的經歷,真是自己「黑仔」 ,而不是亞馬遜的營運問題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29

&&&&&&&&

廉航如何賺錢

早前廉價航空公司捷星向政府申請營運牌照,最近又有外地廉航進軍香港。廉航票價便宜,與一般航空公司相比可以相差一半,究竟如何賺錢?為港人熟悉的廉航,如澳洲航空的捷星,海航集團的香港快運,由於他們都是航空集團成員,要看到他們的財務報表比較難,因此找來了馬來西亞的亞洲航空(亞航,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股票編號:5099)來分析。

據他們中期業績顯示,今年上半年經營溢利有4.86億元(馬幣,下同),經營溢利率達19.1%。反觀同是以馬來西亞為基地的馬來西亞航空(馬航,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股票編號:3786),同期經營溢利率是負2%(即是虧損),就算是亞洲知名的國泰航空(293),同期的比率也只有2.1%。為何亞航能做到如此佳績?或許我們利用Common-size analysis(統一度量式分析),計算出亞航和馬航各項主要成本對收入的百分比,從而分析兩家公司的成本結構。不過,由於他們均沒有披露最新的營運統計數據,此分析主要以2012年的全年數據做參考。

首先是燃料,此乃航空公司的最大開支,在每100元收入當中,亞航需要花費39.4%,馬航則需40.1%。接著是飛機的折舊和租賃開支,亞航需要14.7%,馬航則需要15.5%。從以上可以看到,兩家公司在這兩方面分別不大。

那麼,亞航的成本優勢在那裡?其實主要在四個方面。先說機場停泊及相關開支,亞航此項開支對收入的比率只是8.4%,較馬航的11.9%低3.5個百分點。比率較低與停泊機場有莫大關係,雖然兩家公司的樞紐機場都在吉隆坡國際機場,但亞航航機是停泊在廉價客運大樓,馬航則在主樓,因此亞航的停泊費用較低。

接著說員工成本,亞航此項開支佔收入是11.7%,馬航卻需要19%,兩者差距足足有7.2個百分點。亞航比率較低,其一是員工的人均年薪只有10.28萬元,較馬航的12.98萬元低20.8%。其二是人力資源投入較少,將可提供座位公里數(Available Seat Kilometers)與員工數目相除,亞航每位員工能服務503萬個座位公里,馬航則只有264萬個座位公里。其實這是廉航的特色之一,由於只向乘客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因此可以聘用較少的員工。有些廉航更會以合約制來聘請員工,以降低工資成本。

第三項是飛機維修,亞航此項開支只佔收入2.3%,馬航卻需要7.3%,兩者差距有5.1個百分點之多。若按每架飛機計算,亞航每年的維修開支只是95.25萬元,與馬航的682.47萬元相差達86%。

其實這是廉航的另一特色,亞航採用的機種比較統一,大部分客機是空中巴士A320型,而且機齡較新,服役時間平均只有3.5年。反觀馬航,機隊擁有的機種包括A330、A380、B737、B747及B777等,加上機齡平均有9.2年,難怪維修開支的比率較高。

第四項是其他經營開支,當中包括行政支出、地勤服務、飛行里數計劃、機上娛樂服務、廣告宣傳、旅行代理商的佣金等。亞航此項開支對收入的比率只有5.4%,較馬航的12.4%低7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廉航提供的服務都較大型航空公司少,如亞航訂票服務,除非額外付費,否則航班不會提供餐飲膳食和枕頭毛氈,乘客也不能選擇機位和寄運行李。此外,乘客購買機票後就不能取消和要求退款,也不能更改目的地。不過,若肯額外付費,則可以更改日期、時間或乘客姓名。又如機上娛樂設施,馬航航機設有獨立的娛樂系統,亞航則比較妙,只在航機上利用平板電腦向乘客提供電影、音樂和遊戲等娛樂節目。

除了成本外,航機使用率也是優勢,於今年上半年,亞航每架航機的使用率是每天12小時,較馬航的10小時高,加上亞航的機位不設等級,機票限制也較多,所以有利於航班安排。其實看看乘客運載率也能看出端倪,亞航的比率有80%,代表平均每班航機有八成滿,較馬航的74.7%高出5.3個百分點。

綜合來說,廉航之所以能賺錢,重點在於「簡約」,總之將乘客帶到目的地,其他額外服務就按需要收費。這樣的經營模式實在環保,難怪廉航受歡迎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28

&&&&&&&&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一個比率搞掂晒

當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營運表現時,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運用各式各樣的比率,例如企業的盈利能力,我們會用毛利率、經營溢利率等;資產管理效率則用上固定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企業借貸情況會使用流動比率、債務股本比率等。

究竟有沒有一個比率可以涵蓋上述各項?最近朋友介紹了一本好書,其中一章就提供了答案,這就是股本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ROE)。計算方法很簡單,只要將該年的淨溢利除以總權益的平均值即成。等等!此比率不是用來衡量盈利能力的嗎?況且,剛才不是說此比率涵蓋面闊嗎?計算這麼簡單還能反映出甚麼?還未說完嘛,因為比率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可以拆開做三個比率,分別是量度盈利能力的淨溢利率(Net profit margin)、量度資產運用效率的總資產周轉率(Total asset turnover),以及量度借貸程度的財務槓桿比率(Financial leverage ratio),將三個比率相乘就能得出股本回報率了(見圖)。



其實盈利能力和資產運用效率涉及企業的業務風險(Business risk),將淨溢利比率乘以總資產周轉率更能得出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assets),這也是杜邦公司(DuPont)於1920年使用的財務分析方法,因此稱為DuPont model。

可是,此方法未有考慮企業如何透過借貸去為資產做融資,所以忽略了企業的財務風險(Financial risk)。為了令分析較為全面,後人在DuPont model的基礎上發展出ROE model,即是將資產回報率乘以財務槓桿比率而得出股本回報率。ROE model除了考慮了上述各個因素外,也因為股東最關心的就是回報,因此常用於財務分析中。

ROE model其實帶出一個重要訊息,股本回報率要高,單是增加溢利是不足夠的,還要有效運用資產。此外,利用借貸做槓桿也能將回報率推高。不過不是無止境的,因為借貸需要支付利息,而且企業借貸愈高,財務風險隨之而增加,因此借款人傾向要求更高的息率,結果會影響溢利,反令淨溢利比率下跌。若要衡量借貸利息開支是否過高,我們可以運用利息覆蓋率(Interest coverage ratio)。

說了那麼多理論,不如拿個實例來看看,就用最近寫過的中國建材(3323)吧。該股於2012年上半年,他們的淨溢利率有7%,資產周轉率有42%,財務槓桿比率有465%,將三者相乘,得出來的14%,就是股本回報率了。

在這四個比率當中,有沒有發覺財務槓桿比率最為突出?比率那麼高,皆因他們每100元的資產,當中有78元是靠借貸來融資,餘下的22元才是來自股本。剛才說過,財務槓桿能夠推高股本回報率,因此,槓桿比率理應愈高愈好。不是嘛?借別人的錢來做生意多好。可是,如前面所說,借貸高企的代價就是利息開支蠶食盈利,反而令淨溢利率下跌。

中國建材今年上半年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們在收入大增33%的情況下,期內溢利卻下跌25%,就是因為利息開支大增的關係。由於持續借貸,他們的財務槓桿比率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6個百分點,至571%。此外,未計已資本化的利息,去年上半年的利息開支有2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期的除息稅前溢利有60億元,因此利息覆蓋率約有2倍。

反觀今年上半年,利息開支急升59%,至46.2億元,但除息稅前溢利卻只上升17%,至70.4億元,因此,利息覆蓋率下跌至只有1.52倍,除了令淨溢利率由去年的7%,下跌至今年的4%外,也令資產回報下跌4個百分點至39%。埋單計數,最後股本回報率只有9%,較去年同期下跌了5個百分點。這個例子就說明,財務槓桿並非可以無限大。

最後一提,雖然ROE model能有效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管理效率以及財務槓桿,但一家企業的營運表現又豈止這些?例如市場和經營環境、法律法規、技術發展,還有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競爭對手和僱員關係等,這些都是財務分析不能觸及的。因此,在分析企業的營運表現時,也要留意財務以外的東西。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26

&&&&&&&&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Twitter虧蝕也能上市

Twitter(NYSE:TWTR)最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日掛牌股價立即大漲,早段曾高見50.09(美元,下同),隨後稍為回落,最後收報44.9元,較招股價26元勁升72.7%。看報價時留意到一個有趣現象,Twitter目前是沒有P/E(市盈率)的。為甚麼?因他們仍處虧蝕。看股價評論時,評論員主要是以P/S(Price-per-sales ratio市銷率)來做分析。虧蝕情況究竟如何?於過去3年,即2010年至2012年,Twitter每年虧損介乎6,732.4萬元和1.28億元之間。今年頭9個月虧損更達1.34億元,按年增89%,加上早期虧損,截至今年9月底累計虧損共4.83億元。

另一疑問來了,企業虧蝕也能上市?這就是美國股票市場「可愛」的地方。翻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Listed Company Manual》,在財務要求方面有一項叫「Pure Valuation/Revenue Test」,只要擬上市企業市值最少有7.5億元,及最近一個財政年度營業額達到7,500萬元就能過關。看看Twitter招股書,股價以26元定價,計算出來的市值是18.2億元;最近一個財政年度(即2012年)營業額3.17億元,上述兩項完全符合相關規定,相信Twitter以此通過上市財務要求。換句話說,即使公司虧蝕纍纍,只要你能勾畫出美麗前景,而又有人肯買你的股票,加上營業額夠高,虧蝕如Twitter般也能上市。

八卦性格不改,究竟Twitter為何會虧蝕?以今年頭9個月業績為例,營業額4.22億元,但所有經營開支卻是5.48億元,相減後得出的經營虧損達1.26億元,減去447.3萬元利息開支、173萬元其他開支,和149.4萬元稅項,期內虧損錄1.34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擴闊89.3%。於今年頭9個月,Twitter營業額89%來自廣告收益,三大產品Promoted Tweets,Promoted Accounts和Promoted Trends主要是度身訂造兼分析用戶習慣,然後將客戶的廣告以不同方式顯示在用家面前。但廣告收益並不像傳統印刷般賣版位,而是以用戶實際點擊率計算。若用戶不看那些廣告,Twitter是收不到廣告費的。至於其餘11%營業額則來自Data licensing,即是容許第三方閱讀、搜尋和分析Twitter的歷史和在線資料,包括公共微博Public Tweets及相關內容。一般來說,許可權為期兩年。另外,此收入看來頗為集中在某幾個客戶,因有73%收入來自5個客戶。

至於經營開支於今年頭9個月以研發開支比重最高,對營業額比例達到47.2%,金額則是1.99億元,按年增達153.2%。研發開支主要涉及僱員相關成本包括薪金、員工福利及股權報酬。其次是銷售成本,佔營業額比例36.5%,金額有1.54億元,按年急升140.5%。此成本主要涉及數據中心運作成本如網存管理開支、頻寬成本、日常保修、網絡器材折舊及相關人員的開支等。排第三是營銷和市場開支,佔營業額比例32.9%,金額有1.39億元,按年急升140.5%。和研發開支一樣,此開支主要都是僱員相關成本,但也有其他例如市場研究、貿易展覽、公關等。

既然年年虧蝕,為何投資者願意買Twitter股票?相信是憧憬公司未來業績。如營業額近三年增幅都是三位數,2011年增276%,2012年增198.1%,今年頭9個月則按年增加106.3%。此外,Twitter在招股書內提供近年的Adjusted EBITDA,即是在除息稅前溢利基礎上,再撇除股權報酬這項非現金開支。於2013年頭9個月,Adjusted EBITDA有3,068.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54%。Twitter最大現金開支就是股權報酬,和折舊與攤銷費用,前者金額達到7,917萬元,按年增288.2%;後者則為7,767萬元,按年增50.8%。換句話說,撇除非現金開支,融資成本和稅項後,公司是有錢賺的。不過有一點必須要注意,此數只是參考數值,企業最終盈虧還是看bottom line的。

以過去12個月營業額計,執筆之日,Twitter市銷率有45.76,較其他主要競爭對手為高。如Linkedin只有18.23,Facebook只不過是16.99,Yahoo、Google和Microsoft市銷率也分別是7.03、5.87和3.9。不要忘記,這些競爭對手全部都有盈利,單以此點看,Twitter股價是否有點貴?無論如何,希望Twitter最終錄得盈利,不要辜負一眾投資者的支持。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22

&&&&&&&&

曼聯財務面面觀

有留意英超足球賽事的話,會否記得兩年前,即是2011至2012年球季,曼聯失落了聯賽冠軍,最終只能取得亞軍?各位球迷失望之餘,有沒有想過對球會的財務表現有甚麼影響?根據曼聯(NYSE:MANU)最新年報披露,此次賽果令來自UEFA(歐洲足球協會聯盟)的廣播收入,於今年度下跌2.3%。不單如此,UEFA於過去兩年都是曼聯的主要「客戶」,2011年和2012年來自他們的收入,分別佔曼聯總收入的15%和11%,今個財政年度因相關收入大減至少於10%,因此跌出美國規定披露水平。

此外,今年3月曼聯於歐冠聯賽的16強賽事中,在主場次回合輸給皇馬,兩回合合計以2:3被淘汰出局,無緣晉身八強。對球會來說,能夠打進歐冠聯賽不單是榮譽,更加是一條可觀的財路。據UEFA廣播分紅的玩法,以2012年至2013年球季為例,入圍參加歐冠聯賽的32支球隊,每隊最少能獲得860萬歐元,另加最高600萬歐元表現獎金。若能打入16強,球隊能額外獲得350萬歐元,打進8強額外再得390萬歐元,晉身4強再得490萬歐元。最後若得到亞軍,額外獎金是650萬歐元,冠軍是1,050萬歐元。換句話說,若能過關斬將戰到最後奪取冠軍,獎金總額達3,740萬歐元。

UEFA雖然是曼聯的「客戶」,但曼聯同時受UEFA規管。論近期影響最深,可算是於2010年推出的《財政公平條例UEFA Club Licensing and Financial Fair Play Regulations》。此條例由2013年至2014年球季正式開始實施,旨在令各球會在未來4至6年達到財政收支平衡。條例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要求各球會於過去3個球季的足球收入,必須等同或多於足球支出。若有球隊違反此規條便會受罰,當中包括警告、譴責、扣壓獎金、罰款、禁止新球員於歐聯比賽註冊,及取消參與歐洲各比賽資格。曼聯貴為大球會,近3年都錄得可觀溢利,相信此條例對曼聯沒有大影響。

究竟曼聯今年財務表現如何?截至今年6月底,總收入達3.63億英鎊,按年增13.4%。在三大收入中,以商業收入貢獻最多有1.52億英鎊,佔總收入42%,升29.6%。收入升幅可觀,主要來自贊助收入飆升44.1%至9,090萬英鎊,當中收取通用汽車球衣贊助費就已貢獻1,190萬英鎊。其次是佔總收入達30%的賽事收入,金額有1.09億英鎊,漲10.5%。由於年內於奧脫福球場(Old Trafford)舉辦的賽事增加,包括去年夏季奧運賽事,以及5項本地盃賽的主場比賽。不看不知,原來賽事收入主要有兩大部分,門券收益佔了49.7%,餐旅收入則佔30.8%。最後是佔總收入達28%的廣播收入,由於今年從UEFA分到的廣播收入下跌,按年減2.3%至1.02億英鎊。按年報披露,由於曼聯於2010年至2011年球季獲聯賽冠軍,故2012年分紅比例達40%。可是,2011年至2012年球季只取得亞軍,今年分紅比例降至25%。如此看來,既然曼聯於2012年至2013年球季再次蟬聯冠軍,2014年的分紅將會上升吧?

除上述收入外,曼聯因出售Robbie Brady、朴智星、Dimitar Berbatov(貝碧托夫)及Paul Pogba,令今年錄916.2萬英鎊收入。計入這些額外收入及減去經營開支,曼聯今年錄6,201.4萬英鎊經營溢利,升38.2%。由於同期淨財務開支漲42.9%至7,080.7萬英鎊,不單將球會努力得來的溢利全數抵銷得乾乾淨淨,最後還出現879.3萬英鎊稅前虧損,幸好今年有1.55億英鎊遞延稅項回撥,才令球會錄得1.46億英鎊除稅後溢利。

截至今年6月底,曼聯借貸總額達3.89億英鎊,按年減少10.9%。雖然債務減少,但因債務發行成本之攤銷費用增加,及於年內回購優先擔保債券,因此令財務開支不跌反升。曼聯之所以債務沉重,主因是當年格拉沙家族以舉債方式來收購球會。其實近年的債務已償還不少,而且債務股本比率(即是債務除以股東權益)不斷改善,如去年比率高達186%,即是債務比股東權益還要高,今年則降至87%,即是債務比股東權益少。可是,財務成本蠶食溢利,加上借貸金額依然龐大,曼聯要還清債務,輕身上路,恐怕還須相當時日。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21

&&&&&&&&

當雞汁遇上牛尾湯

若要數近期最多人談論的商品,當然少不了「雞汁」。先不論口碑是好是壞,若只計知名度已肯定街知巷聞。此雞汁屬於史雲生品牌,根據其網頁介紹,產品於2011年推出,旨在打入調味料市場,這就難怪要在飲食節目中頻頻出現了。史雲生是金寶湯公司(NYSE:CPB)旗下產品,說到這家公司相信無人不識,其產品行銷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就算未曾喝過他們的「字母湯」,總也試過其他口味吧?

好奇下找來最新的年報看看,截至2013年7月底,全年營業額有80.52億元(美元,下同),按年增長達12%。吓?賣罐頭湯都有雙位數增長?莫非全球經濟依然很差,大家要繼續捱罐頭?

細閱年報,原來大升的原因來自新收購項目,於2012年8月,金寶湯以15.5億元收購了果汁製造商Bolthouse Farms,於今年6月,又以2.49億元收購了嬰幼兒食品製造商Plum。今年營業額之所以有可觀增長,當中的11%就是來自兩家新公司。換句話說,若撇除新收購的影響,金寶湯本年的營業額實際上只增加1%。

金寶湯有兩大核心業務,其一是貢獻集團營業額逾35%的美國簡餐,業務範圍主要於美國售賣濃縮湯、即食湯、清湯和醬汁產品,今年的營業額有28.49億元,按年增長達5%,當中3%來自銷量上升,餘下的2%,則是售價上調所致。

其二是全球烘焙食品及快餐,此業務貢獻集團營業額約28%,業務範圍包括餅乾、麵包、小食和曲奇等在世界各地的銷售,今年的營業額有22.73億元,按年增加4%,增長動力主要來自銷量增加,年內雖然將售價上調,但向客戶提供的優惠剛好被抵銷。看來此手法頗有效,先將售價上調,然後提供相同優惠,看似沒有任何得益,但卻能刺激銷量。

其餘三項業務還包括國際簡餐與飲料、美國飲料,以及Bolthouse和食品供應,其銷售分別貢獻集團營業額11%、9%和16%。前兩者今年的銷售成績不太理想,營業額按年分別下跌0.3%和4.1%;後者由於上述新收購關係,營業額按年急升116.2%。

在年報發現一項有趣的東西,史雲生有一款叫「Flavor boost concentrated broth」的產品,看樣子與香港的「雞汁」類似,此產品不單有「雞味」可選,而且還有「牛味」、「蔬菜味」和「低鹽雞味」。不過,今年在美國的銷量並不理想,可幸其他產品銷量不俗,因此扺銷其影響。可惜年報沒有提及「雞汁」在全球的銷量,相信是份額佔整體營業額太少,因此沒有披露詳情吧。

還記得一款罐裝飲料叫「V8雜菜汁」嗎?此產品和同系的「V8 V-Fusion」也是出自金寶湯,今年在美國的銷售下滑,可幸另一款同系產品「V8 Splash」銷售增加,因而抵銷了部分跌幅。

至於瓜瓜自小愛喝的濃縮湯,今年在美國的營業額有2%升幅,還有那一系列不需要烹調,只需要開罐加熱就成的即食湯,營業額更有9%增幅。按年報解釋,全賴有新口味推出以及增加宣傳所致。

究竟賣罐頭湯好賺嗎?看看金寶湯的經營溢利率,今年整體有17.3%,即是每賣出100元產品,減去82.7元的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後,就能賺到17.3元經營溢利。再減去融資成本和稅項後,溢利率也有8.4元,雖然較去年的10.1元為差,但在目前美國的經濟環境下,有此成績算是不錯的了。

此外,在幾項業務當中,以美國簡餐最賺錢,經營溢利率達到25.7%,金額也是最高,今年有7.31億元,佔集團經營溢利約53%。至於另一核心業務全球烘焙食品及快餐就不太賺錢了,經營溢利率只有13.9%,但勝在穩定,今年的經營溢利錄得3.16億元,佔集團總額約23%。

所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有興趣知道,若果將史雲生雞汁加進金寶牛尾湯來烹調,究竟味道會如何?其實雞汁飽受批評有點無辜,產品本身沒有問題,就只怪植入式宣傳做得有點兀突。忽然心生一計,為了避免給人批評說餸菜只有雞味,一於加推豬汁、牛汁、羊汁、菜汁、乜汁、物汁,保證以後沒有人再批評吧?況且,有那麼多醬汁在手,實行來個分子料理,吃豬有牛味,吃牛有豬味,單是想想也興奮呀!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19

&&&&&&&&

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熱愛工作?廢話!

經常聽到不少朋友勸勉年青人要「熱愛工作」,瓜瓜以前也是這樣勉勵人,但愈來愈覺得這是「廢話」。首先,熱愛是發自內心而且不需要旁人勸導出來的,若果某人真的熱愛工作,你拉也拉不住。有時甚至懷疑,說這話的朋友究竟是否也能做得到,還是因為他們成功了,因此誤以為是自己熱愛工作的成果?就好像你明明不愛另一半,但雙方卻結了婚,婚後還過得幸福快樂,旁人羨煞說是真愛所致,弄得連自己也信以為真。

正所謂「勉強無幸福」,若本身不喜歡,要「熱愛工作」就很難,因為愛是不能控制。例如你討厭白色,卻要你愛上它,而且還要達到「熱愛」程度,可以嗎?即使未至於討厭白色,但硬要由「沒感覺」變成「熱愛」,難度足以媲美720度轉體加翻騰三周半。對不起,說的不是高台跳水,而只是1米彈板。

再者,既然要熱愛那份工作,最低限度也要對它相當熟悉和了解吧?要做到這點,就難免要去發掘。可是世事無完美,真相往往是在愈掘愈深的情況下發現,當黑暗面浮現眼前,能否熱愛下去也是個問題。

其實找工作是一場緣份遊戲,你最喜歡的工作未必能成為你的終身職業,不顧一切地去追尋也未必如願,即使最後給你抓住了,但卻發覺原來也不外如是。

不過,找工作更多時候是盲婚啞嫁,在父母和師長影響下,我們讀書時已選了某些學科,畢業後就順理成章入了行。入行後發覺工作和自己「相處得來」固然值得慶幸,最怕是合不來,而且又培養不出感情。

假若無法熱愛工作,而且感到苦悶乏味,我們又可以怎麼辦?下篇再談。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3-11-15

&&&&&&&&

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短評I.T財務表現

上篇探討過I.T(999)經營現況及各地區銷售表現,這篇則談一下其他方面的財務表現。開始前,先來重溫幾項數據。今年上半年,雖然毛利微跌1.5%至17.4億元,但經營開支上升了4.6%至16.85億元,加上融資成本大升125.4%至3,124.5萬元及分佔合營公司的1,065.3萬元虧損,期內溢利只有2,814.8萬元,按年急挫76.8%。

經營開支增加,店舖租金可算「厥功至偉」,今年上半年就花費了6.8億元,按年上升8.9%或5,531.6萬元。與營業額相比,比率更由去年的21.1%增加至今年的23.1%,相差足有2個百分點。比率轉變反映租金的升幅高於營業額,這就不禁令人擔心,情況會否持續惡化。這是在港搞零售需要面對的困境,不願意和別人搶舖位嗎?顧客可能減少幫襯;願意支付高昂的租金嗎?賺到的利錢就要被蠶食,正所謂「做又死,唔做又死」。

金額僅次於租金是僱員薪酬,今年上半年是5.06億元,按年上升2.8%或1,384.4萬元。對營業額的比率則由去年的16.6%增加至今年的17.2%,相差只有0.6個百分點。此外,期內僱員人數有6,462人,以此簡單推算,期內人均薪金是78,336元,按年增長只有3%,看來薪酬開支的升幅算是相當克制。

正所謂「貨如輪轉」,零售生意講求資產運用效率,目前I.T的情況又如何?先看存貨周轉期,今年上半年是181天,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6天。可是,若與去年全年的172天比較,卻增加了9天。存貨周轉期反映產品由購入至賣出的時間,I.T目前要花6個月那麼久,看來還有縮短的空間吧?另外,按業績公告披露,目前的存貨主要是當季貨品及今年的秋冬新款,預料不會出現庫存問題。

接著是應收帳款周轉期,即是產品出售後收回貨款所需時間。不要以為零售多以現金交收就不用理會,因為I.T也有少量賒售。今年上半年,應收帳款周轉期達到9天,與去年同期比較沒有轉變,但若與去年全年比較則增加了1天,看來沒有甚麼大問題。

應付帳款又如何?今年上半年只有46天,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23天,與去年全年比較則減少了6天。此周轉期反映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時間,一般來說愈穩定愈好,若果大升反映資金周轉可能出問題,大跌則可能因供應商收緊信貸。至於應付帳款周轉期為何減少,由於資料有限,所以無法判斷。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資金周轉期轉差。

此周轉期代表向供應商支付了貨款後,積壓在存貨和應收帳的資金還有多久才回籠,時間愈長反映流動資金需求愈大。計算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存貨和應收帳款周轉期相加,再減去應付帳款周轉期即成。如法計算了一下,今年上半年是144天,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加了7天,與去年全年比較則增加了16天。由此推斷,流動資金壓力著實不輕,這就難怪I.T於期內發行了12.6億元的優先票據了。

看看年初財務狀況,流動資產負債比率有2.1,但存貨佔流動資產達47%之多,速動比率只有1.1,僅高出合格水平0.1個百分點。優先票據發行後,兩個比率即時分別改善至2.7和1.9。可是票據的息口不輕,年利率為6.25厘,令今年上半年的融資成本按年急升125.4%。

若將今年的經營溢利與融資成本相除,得出的利息覆蓋率只有1.9,即是說利息開支已吃掉了逾半的經營溢利。由於優先票據於2018年才到期,而且是以人民幣發行,未計匯價因素,預料未來5年的融資成本每年至少要7,903萬元。I.T本身的溢利率已不算高,去年同期只有4.1%,今年更低見1%,即是賣100元衣服,股東最終只分得1元,若盈利只能維持在現有水平,辛苦賺來的僅有利潤將會所餘無幾。

此外,既然是人民幣票據,日後也需要以人民幣去支付利息和還款吧?I.T內地業務於今年上半年錄得虧損,究竟能否賺取足夠溢利去應付?若果不能,就要在市場買入人民幣,可是匯價持續上升,額外成本看來在所難免。不過,I.T應早已做了對沖去鎖死匯價,相信最終成本有限。

看來如何提升毛利和控制經營開支是I.T當務之急,希望優先票據有助提升資產回報,而不是減弱盈利的負累。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15

&&&&&&&&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短評I.T經營境況

早前I.T(999)發出盈利警告,預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期業績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原因是主要營運地區銷售增長放緩及經營成本上升。究竟成績有幾差?看看最終發出的成績表,2013年至2014年度首6個月營業額有29.4億元,跌0.9%。由於同期銷售成本略升0.1%,最後錄得17.4億元毛利,按年稍跌1.5%。

看來不是很差?但繼續往損益表下半部看,因經營開支升4.6%至16.85億元,逾96%的毛利立即消磨殆盡。即使財務收入和其他收益等幫補了一下,可是期內融資成本升125.4%至3,124.5萬元,加上分佔合營公司的1,065.3萬元虧損,期內溢利只餘下2,814.8萬元,挫76.8%。面對這份成績表,難怪要發出盈警了。

翻看業績公告時,找到一個有趣的地方,雖然營業額表面看來波平如鏡,期內總金額與去年相比沒有很大的起伏,但按地區分析後才發現暗流湍動。今年度首6個月,內地業務銷售增長最高,按年急升16.1%至10.19億元,佔總營業額的比重也增加5.1個百分點至34.7%。既然說到比重,一邊提升自然有另一邊會下降,就像小時候玩過的搖搖板一樣。下跌的包括香港業務,期內銷售按年倒退6.3%至15.94億元,比重也減少3.1個百分點至54.2%;日本業務就更差,銷售按年急挫23.2%至2.04億元,比重也減少2個百分點至6.9%。換句話說,內地業務賺來的額外銷售,卻因香港和日本銷售下挫而全數抵消。

為甚麼內地業務有雙位數增長?按公告披露,主要是提供折扣優惠,以刺激銷量及擴張店舖網絡。到國家統計局的網站瀏覽了一下,找到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新的統計數字,截至今年7月,累計的商品零售總額有11.5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13.3%。由於I.T的中期業績是3月至8月,因此不能直接比較。不過,若果假設市場的增長率相同,則反映該集團於內地業務的表現優於市場。既然I.T做到拉上補下,業績沒理由變差吧?可是,由於內地業務的經營邊際利潤很低,去年同期只有1.2%,今年更加是負1.4%,因此內地業務不單沒有帶來利潤,而且還要拖累集團的經營溢利減少了1,404.2萬元。

至於香港業務,今年營業額下跌,究竟是否與市況有關?翻查了政府統計處的《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報告》,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的零售業銷貨價值,於今年3月至8月合計是296.53億元,去年同期則是271.75億元,按年增加9.1%,由此可見市況不差。然而I.T在港的銷售竟然下跌6.3%,是否反映該集團的產品不再像以前般受歡迎?還是因為產品訂價問題?其實內子和瓜瓜算是該集團的常客,常逛的店舖包括b+ab、:CHOCOOLATE、i.t.等,以前還包括izzue,但自從該店轉了風格後,我們這些「古老石山」已經很少幫襯了。此外,早幾年前每次逛店,總是見到不少顧客在「搶貨」,而且以b+ab尤甚,但現在每次經過,感覺上顧客沒有以前多,實情是否如此就不敢肯定,若是真的話,I.T就要想想如何吸引顧客了。此外,香港業務不單營業額下跌,連經營邊際利潤也不能幸免,按年減少足有4個百分點至1.4%。雖則如此,今年上半年仍向該集團貢獻了2,275.3萬元經營溢利,佔總額37.4%。

日本業務就比較特別,因受到日圓匯價下跌所拖累,令營業額大跌23.2%,其實看看匯價已略知一二。上網查了一下,於2012年3月至8月的平均匯價是每1,000日圓兌96.9港元,今年同期卻下跌了18.4%至79.1港元。以此簡單推斷,撇除匯價影響,日本業務今年的銷售實際下跌了4.8%。雖然同期的銷售表現最差,按管理層在公告內透露,由於當地之經營效率改善,經營邊際利潤因此大升9.4個百分點至16.5%。此外,向集團貢獻的經營溢利也最大,金額有3,367.5萬元,佔集團總額有55.4%之多。

綜合上述而言,利錢好的地區銷售倒退,利錢薄的卻大升,這就是I.T當前的經營境況。究竟要如何應對,公告沒有具體提及,但強調看好內地業務的發展,因此將繼續落實早前訂下的業務策略。

下一篇將探討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財務表現。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14

&&&&&&&&

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蘋果多勞卻未多得

蘋果公司(NASDAQ:AAPL)最近公布截至2013年9月底全年業績,收入增9.2%至1,709.1億(美元,下同)。但由於銷售成本急增21.4%至1,066.06億元,令毛利減6.3%至僅643.04億元,毛利率也因此跌6.2個百分點至37.6%,加上經營開支增14%,令溢利減少11.3%至370.37億元。

未深入探討溢利減少前,不如先看看銷售成績。相信大家很關心iPhone5s和iPhone5c的銷量吧?雖然年報沒有披露詳情,但翻查蘋果新聞稿,兩款手機短短開售頭三日就賣出900萬部。至於iPhone整體銷量,今年全年賣出1.5億部,按年升20.2%,iPhone的營業額也因而增加16%至912.79億元。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察覺到了吧?營業額升幅不及銷量,代表手機的平均售價下跌。計算了一下,均價由去年每部629.3元下降3.5%至607.5元。根據年報解釋,此乃產品組合偏向低價版本所致,特別是iPhone4,由於減價促銷關係,需求於今年相當殷切。有一點值得留意,iPhone今年銷量的增幅相當於2,521.1萬部,當中35.7%就是來自iPhone5s和iPhone5c首三日的銷量。換句話說,若不是新手機能及時在今個年度開賣,銷量的增幅可能只有13%。

另一矚目產品iPad又如何?今年賣出了7,103.3萬部,按年升21.8%,較iPhone的升幅還要高。也是這個原因,iPad今年的營業額增3.3%至319.8億元。與iPhone同一命運,iPad每部產品的平均售價由去年的530.7元降至今年的450.2元,減幅達15.2%,是其他蘋果產品之冠。不過,此現象皆因推出了較低價的iPad mini及iPad 2降價促銷所致。

至於型格產品Mac,今年銷量比較差,全年只賣出1,634.1萬部,按年倒退10%之多。不過,由於每部產品的平均售價上調2.8%至1,314.7元,彌補了部分銷量下跌的影響,因此,營業額只下跌7.5%至214.83億元。其實蘋果也不諱言說,因個人電腦市場疲弱,Mac機不論在銷量和收入方面都出現倒退。

此外,在軟件和應用程式的銷售方面,今年的收入有160.51億元,增幅達24.5%之多,而且貢獻集團營業額的比重,也由去年的8.2%進一步提升至9.4%。此業務的收入持續增長,相信不久就能攀逾10%。

蘋果今年溢利之所以倒退,主要原因是毛利下跌。按年報解釋,問題包括現有產品成本較高,但卻未能全數轉嫁至消費者,以及銷售組合偏向低毛利的產品。以iPad mini為例,蘋果坦言,其邊際利潤較集團整體的平均值低得多。其他問題還包括服務和保修成本增加、個別產品例如iPad 2和iPhone4於年內減價促銷,以及匯兌因素影響。

綜合來看,雖然今年做多了生意,可是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上漲,最後埋單計數反而賺少了,證明「多勞未必多得」。不過,蘋果近期的股價仍然相當「硬淨」,皆因他們一改守財的作風,大派股息之餘,還計劃回購股份。按年報披露,今年的股息為每股11.4元,以每股基本盈利40.03元計算,派息比率達28.5%。此外,管理層還預期於未來每個季度派發每股3.05元的股息。

不單如此,蘋果早前宣布動用100億元去回購股份,現在更加碼至600億元。截至2013年9月底,花在回購上的資金累計已有229.5億元,當中139.5億元是通過所謂「加速股票回購計劃(Accelerated share repurchase)」,其餘的90億元,則是自行在市場回購。整個派息和回購股份計劃已於2012年8月開始,並且將於2015年12月完成,預計涉及的總金額達1,000億元。

蘋果之所以能如此大手筆,因為他們的手頭現金包括短期和長期證券投資實在太多。截至2013年9月底,現金加上這些容易變現的金融資產合共有1,467.61億元,佔總資產逾70%。不過,錢多並不等於可以運用自如,記得於今年6月曾寫過3篇關於蘋果如何避稅的文章嗎?雖然蘋果不缺錢,但當中有75.8%都是存放在海外,若調回美國作派息和回購股份用,就需要繳納巨額稅款,因此蘋果於今年4月底,發行了總值170億元的債券。如此看來,若要實行派息和回購股份大計,蘋果還要繼續借貸。

「多勞卻未多得,錢多也要借錢」,以此來形容蘋果的現況看來頗貼切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12

&&&&&&&&

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

中國高精密業績走樣

目前仍然停牌的中國高精密(591),最近公布了2012年至2013年度全年業績。老實講,若以業績「走樣」來形容也不為過,有朋友更戲謔說業績「醜樣」。無論走樣還是醜樣,今年業績較往年差是事實。截至2013年6月,營業額按年倒退40.5%至只有5.17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且是近五年新低。

此外,集團今年整體毛利只有1.04億元,按年急跌73.5%,整體毛利率也大跌25.1個百分點至20.1%。

正所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今年股東應佔溢利只錄得3,627.7萬元,較去年急瀉86%。究其原因,主要是經營開支未能同步減少,例如行政費用,雖然減少達到33.9%至只有6,210.5萬元,可是對營業額的比率卻由去年的10.8%增加至今年的12%。營銷開支就更差,金額不跌反升,按年增加了10%至805.8萬元,對營業額的比率更抽升一倍至1.6%。因此,今年的溢利率大跌22.8個百分點至只有7%。

為甚麼弄至如斯田地?先說大環境,按管理層解釋,受到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加上某幾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令產品需求和價格均下跌。至於中國高精密的自身情況,佔總營業額逾80%的核心業務「自動化儀錶及技術產品」,今年收入只有4.29億元,按年急瀉43.4%,主要原因是產品售價下跌及需求減少。此外,毛利率由去年的47.6%銳減至今年只有25.4%。以此推算,今年的銷售成本有3.2億元,按年減少19.4%,跌幅遠低於收入,這就難怪今年的毛利急跌69.8%至只有1.09億元了。

至於「鐘錶儀錶」業務,今年收入減少20.8%至只有8,792.5萬元,主要原因是單價下跌47%至只有1.29元。以此推算,今年賣出的產品數量是6,815.9萬個,與去年比較其實有8.1%增長。此外,推算出來的銷售成本今年有9,272.4萬元,與收入相減後出現479.9萬元毛虧,與去年的3,238.1萬元毛利相比倒退達114.8%。換句話說,今年將產品售價下調不單無利可圖,而且更是賣一個,蝕一個。為甚麼要蝕賣?相信要維持市場佔有率吧?其實也沒有辦法,因中國高精密的銷售比較依賴大客戶,按年報披露,最大客戶的銷售額就佔了總營業額14.4%,五大客戶總計的銷售額更佔了總營業額41.3%。

業績走樣,流動資金情況又如何?截至2013年6月,應收帳款2.64億元,金額佔2013年營業額51.2%之多。比率如此高,皆因該集團給予客戶的信貸期很長,按年報顯示,由發票開出起計一般有120日至180日。計算集團近3年應收帳款周轉期,發現資金回籠的日數愈來愈長,例如2011年只有140日,2012年則增加至174日。雖則如此,但都總算在一般信貸期內。可是到了2013年增加至239日,突破了一般信貸期的上限。或許這個原因,應收帳款減值由去年的29.3萬元增至今年的35.2萬元。可幸的是減值金額相對於應收帳款來說比重很少,今年只有0.13%,因此對業績沒甚麼影響。

此外,今年的存貨周轉期微跌1日至57日,應付帳款周轉期則減少28日,至59日,最後令現金周轉期增加92日,至237日。不過,由於該集團的手頭現金充裕,而且今年存貨和應收帳款的結餘都較去年少,因此對集團的流動資金沒有壞影響。不過有一點值得留意,就是現金周轉期有擴大的趨勢。此周轉期代表向供應商支付了貨款後,積壓在存貨和應收帳的資金還有多久才回籠,附圖清楚顯示,此數於最近3年持續上升,反映流動資金的壓力也隨之而增加。其實主要成因是應收帳周轉期惡化所致,看來中國高精密有需要想辦法改善。


翻閱整份報表後,發現一處有趣的地方,就是保修撥備今年升得很厲害,如2011年和2012年,額外撥備分別只是29.7萬元和30.3萬元,對營業額的比例也只是0.03%左右。但2013年突然上升至168.5萬元,較去年增加了3.6倍,對營業額的比例更攀升至0.33%。或許你會問,金額那麼少,有甚麼好值得探討?因保修撥備在某程度上反映產品質素,撥備突然大幅增加,就不禁令人聯想到,是否於生產上出了問題,並且於將來會否出現重大影響。無論如何,由於管理層未有解釋原因,惟有留待大家自行判斷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08

&&&&&&&&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再談HKTV財務能力

我們的政府真是愈來愈關心市民的福祉,連大家的飯碗也顧及到了!HKTV(1137)不獲發牌,連日來有官員說市場容不下五家,怕到時有電視台倒閉而影響從業員生計,因此「整體表現」最差的HKTV落選。若果此理正確,香港每年都有不少公司倒閉,那是否又要限制香港公司的數目?

據公司註冊處統計,截至今年9月註冊成立公司有128,996間,同期解散公司包括撤銷註冊、剔除註冊和清盤的有42,123間,即是期內淨增長有86,873間,或每月平均9,652間。此外,2008年12月在登記冊上公司總數是710,766間,今年9月則增加至1,131,735間,在此4年零9個月期間,增長速度平均達12%。公司對香港的經濟和民生之影響,肯定遠較一個電視行業為大,是否意味政府會為公司數目設上限?若不會的話,那又為何只顧及電視從業員的生計,不理其他市民大眾死活?

在三催四請下,政府終發出一份較為詳細的聲明去解釋發牌決定,可是數據完全欠奉,又怎能令市民信服?此外,在聲明當中,瓜瓜留意到財政能力的那一段,說政府是以「三個申請者或其相關控股公司的市值及盈利收入、現金流、資產負債比率及申請者將會得到的財政支持」來評審。

這就奇怪了!根據通訊事務管理局於2012年4月發出的《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申請指南》,財政能力的評核準則清楚列明,「申請人」須證明能對建議計劃作出充裕的投資承擔,並須具有足夠財政能力以作出所需數額的投資,完全沒有提及過會考慮控股公司的財務能力。況且,在指南中列出須提交的財務資料中,沒有一項是關於控股公司的,那麼政府又如何審視控股公司的財政能力?

還有一點,在政府的聲明中還包括了「市值」這一項,而且是最先提及,如此看來是個相當重要的評審因素吧?若是這樣就更加是奇上加奇!因為市值大小與企業本身的財力沒有直接關係。此話怎講?首先請搞清楚市值是甚麼?就是企業股票在市場的成交價乘以股數,是一個幾乎每分每秒都在變的數值。除非是與自身股票有關的交易,例如供股集資或發行新股以支付投資項目和費用等,市值升高,企業不會有甚麼得益,市值下跌,企業不會有甚麼損失,既然市值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財政能力,哪為甚麼要以此來做財力評估,而且還要排在首位?

看看三間申請者在未公布發牌前的市值,例如今年10月1日,有線寬頻(1097)只有7.8億元,其控股公司九龍倉(004)則有2,036億元,nowTV的控股公司是電訊盈科(008),當時的市值有248.7億元,只有19.5億元的HKTV當然沒有得比。若真的用這樣奇怪的評分準則,HKTV不輸才怪。

雖說有線寬頻和now TV有大財團支持,就算是控股公司簽了擔保書,最可靠的還是手頭現金。翻開HKTV的資產負債表,截至今年2月底的所有可變現的金融資產和手頭現金合共26.37億元;反觀有線寬頻,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1.56億元現金,扣減了1億元銀行貸款後,實際只有5,637.6萬元。

即使是大台如電視廣播(511),同期的現金和投資也只有29.24億元,減去6,268.9萬元的借貸,淨額也只不過是21.95億元,較HKTV為少。講財力,管理人能否為企業持續賺錢也很重要,看看HKTV過去5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見圖藍線),由2008年至2011年都是呈現升勢的,2012年突然大跌,只是因為他們把寬頻業務賣掉,而不是經營出現問題。

再看看有線寬頻(見圖紅線),除了2010年有些「迴光反照」外,經營活動現金流基本上呈現跌勢。雖然HKTV當時的業務是寬頻網絡,不能與有線寬頻直接比較,但單看管理人為企業賺錢的往績,誰給人較大的信心顯然易見吧?


要評估企業財政穩健能力,估算未來現金流就必不可少。既然是未來發生的事,即是需要大量假設和估計,如每間公司未來所佔的市場份額、收入增長率、固定和可變成本增長、息率變化等,這些假設全都是「得個估字」,究竟政府基於甚麼來做估算,各項假設又是否一致地使用在所有申請者身上,政府一天不公開詳細內容,看來都難以服眾。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07


--------

相關文件:



&&&&&&&&

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思捷為何轉盈為虧

在芸芸上市公司的業績報告中,論分析詳盡,思捷環球(330)可算做得不錯。雖然近年的業績並不理想,2012年至2013年度更加是轉盈為虧,股東應佔虧損達到43.88億元,但年報沒有馬虎了事,仍舊能讓投資者清楚了解該集團的營運表現和財務狀況。如刊於第44頁的圖表,清楚交代去年營業額下跌14.1%的原因,非常簡單易明。

截至今年6月底止,思捷全年營業額只有259.02億元,按年大減42.63億元。主要原因來自四方面,首先是市場疲弱,令批發和零售的營業額分別按年減少15.86億元和5.64億元,兩者加起來的影響已經是7.1個百分點。接下來是貨幣匯價影響,思捷的銷售以歐洲的比重最高,去年的營業額就佔整體收入的78.4%。可是,去年歐元較為波動,加上其他貨幣的影響,匯率變動令營業額減少7.84億元,金額相當於2.6個百分點。

第三項是剝離北美洲業務和店舖關閉計劃下失去的營業額,總額是12.76億元,金額相當於4.2個百分點。最後的2.1個百分點來自批授經營權及其他業務,金額減少了5,300萬元。

上述用了逾250字去剖析營業額下跌的原因,但報告只用了一幅圖表就能清楚說明,這就是圖表分析最吸引之處。

營業額下跌,其他方面又如何?由於銷售成本沒有同步下跌,令2012至2013年度的毛利減少15.6%至128.37億元,毛利率也由2011至2012年度的50.4%,下降至2012年至2013年度只有49.6%。按年報解釋,主要是批發業務的折扣較高以及退貨所致。可是,截至6月底止全年批發業務佔總體銷售比例為38.8%,按年下降1.3個百分點。批發所佔的分額減少但卻影響毛利,看來相關的折扣和退貨情況都較2012年差。

思捷之所以虧蝕,除了因為毛利減少外,最重要還是幾筆非經常性開支。例如早前額外關閉了16間店舖,因而作出了2.74億元撥備。還有為43間店舖虧損性合約所作出的2.24億元撥備和減值,加上為陳舊存貨做了2.28億元額外撥備,以上幾項就已經令業績減少7.26億元。不過,為數最大的要算是去年收購中國聯營公司餘下權益時所產生的19.96億元商譽減值。為甚麼要減值?按年報解釋,內地現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該集團審閱了內地經營發展和業務計劃後得出此決定。換句話說,思捷對內地業務的前景並不樂觀,估計未來賺取到的現金流不足以令投資回本,因此需要做減值。這也解釋為何資產負債表內,無形資產的金額按年減少18.5億元,至只有57.63億元了。

思捷的內地業務真的很差嗎?先看零售,當地營業額2012至2013年度有16.13億元,佔總收入10.3%,表現其實不差,按年上升3.7%。因人民幣近年升值,若撇除此因素,銷售額按年也有2%增幅。不幸的是,批發業務的營業額按年急跌21.8%,至只有7.87億元,撇除貨幣因素更下跌22.9%。以整體內地業務來看,因受到批發拖累,營業額下跌6.6%,撇除貨幣影響則下跌8%。

思捷目前最大的業務仍在德國,2012至2013年度營業額114.6億元,佔該集團總收入44.2%。可是表現欠佳,金額按年下跌10.1%,撇除貨幣因素也下跌6.5%。此外,翻閱各地區銷售表現,幾乎所有地區都是下跌,例外的只有英國、葡萄牙、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地,按當地貨幣計算,銷售升幅介乎3.5%至19.7%。然而所佔份額不高,將這些地方的銷售加起來只有11.84億元,只佔總收入4.6%。

寫到這裡不禁會問,倘撇除北美洲業務和店舖關閉計劃影響及那些非經常性開支,思捷的基本業務表現究竟如何?年報已經「自動自覺」披露了出來。調整後的營業額實際上按年跌10.4%,毛利則減少12.7%,經營業績仍是虧損,但收窄至只有5.34億元,較未調整前的41.7億元為佳。雖則如此,但數字反映去年業績依然差勁。看看他們在港的業務,開設在一線地區的分店好像愈來愈少,九龍購物旺區現在就只有尖沙咀和旺角還有店舖,港島區只餘下一間outlet在北角。敵不過租金升幅相信是主要原因,但某程度上是否反映出,他們的產品不像昔日般受歡迎?思捷剛公布了今年度第一季營業額,與去年同期比較略跌0.8%,思捷要扭虧為盈看來不難,但要回復當年盛勢,相信還要加把勁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05

&&&&&&&&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職場小貼士:管理層簡報

最近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此君是某部門的經理,在負責的範疇上不單技術優秀,而且經驗豐富,處事也頭頭是道。可是卻有一個缺點,就是書寫技巧不足,不太懂得如何向管理層做書面報告。

例如最近要求他就公司某個範疇的現有做法「把把脈」,並且給予改善意見,出來的結果叫人眼前一亮。他還將所有問題和建議做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和清單,並且準備呈交管理層審批。可是,這樣的話肯定不成,因為管理層根本沒有時間看整份報告,即使有耐性看完,但因為涉及的東西太多太廣,看完報告後有點無所適從。此外還有一堆疑問,例如那些問題的風險最大?那些需要優先處理?改善工作涉及多少資源,以及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因此建議此君按以上的疑問做了一份只有兩頁紙的簡報。

說來慚愧,其實瓜瓜以前也一樣,不懂得如何去撰寫管理層簡報。當時還愚蠢地以為,只要報告內容夠真材實料,管理層自然會欣賞。但現實無情,根本沒有多少位管理層會花時間去看的。有朋友認為是管理層的責任,但瓜瓜卻認為是中層管理人員的責任。舉個簡單例子,一家企業每年的會計數據隨時成千上萬,我們斷不能把總賬打印出來交給管理層吧?即使是編制了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等,管理層也未必看得懂。因此,我們經常都會編制各種管理報表,並且加入不同的分析後才交給管理層審閱。

編制管理層簡報其實不難,重點是以管理層的思維去考慮事情,他們最關心的究竟是甚麼。按這個方向去寫的話,自然就能寫出满意的簡報。若想在職場上有好發展,盡早學會寫管理層簡報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3-11-01

&&&&&&&&

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

核數師如何守門口

此文刊於昨日(2013年11月1日)《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

--------

核數師如何守門口(作者:Bittermelon)

若有留意企業管治新聞,特別是外國資訊,相信不時都會見到有人以Watchdog(看門犬)來形容核數師吧?為什麼有這個難聽的稱呼?其實是有一段故事的。

話說於1896年,英國法官Lopes在審理一宗官司時,就核數師的責任問題提出了一些觀點,判詞當中的名句「He (auditor) is a watchdog, but not a bloodhound」更影響了往後審計方法的發展。

由於整段判詞大長,在此不贅,其大概意思是說,核數師有責任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小心和謹慎地做好核數工作。可是,核數師不是偵探,他們不會以懷疑的角度出發,也不會預設立場,認為賬目必定有問題。核數師的角色像看門犬,而不是獵犬(Bloodhound)。

若果在核數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企業的賬目存有異樣,即使真的存在舞弊情況,他們也不應付上責任。

核數師是監察者

為甚麼法官認為核數師應像看門犬?因為每當發現有陌生人闖進時,看門犬才會吠叫,並且以此向主人示警。反觀獵犬,當嗅到有血跡就會跟蹤著去追殺獵物。同一道理,法官認為核數師只有在發現賬目有問題時,才有責任向企業管理層或股東報告,而不是主動去尋找或揭示賬目有沒有問題。

不知道這位法官是有心還是無意,竟然用狗來做比喻,其實用門衛與警察也可以嘛!雖然在西方社會,被人稱之為「狗」是沒有貶意,但在華人社會就變成辱駡了。因此在中文媒體,Watchdog一般都會翻譯為「監察者」,Bloodhound則譯為「追捕者」,但無論如何都可算是大整蠱。

或許Watchdog的說法太過深入民心,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受著判詞的影響,今時今日的審計方法仍是以Watchdog approach為主。不過,近年屢屢出現企業賬目醜聞,連核數師也被蒙在鼓裡,大眾開始質疑Watchdog approach不合時宜,甚至有聲音要求改革,實行將核數師轉型做Bloodhound。

監察和追捕之爭

贊成改革的朋友認為,投資者每每依靠企業提供的財務資訊來做決定,核數師身為把關者,好應該對財務報表的真確負責。再者,目前的審計方法過於被動,很多時都需要企業主動提供資料,認為這樣不能有效揭示舞弊和造假賬等情況,因此應該改革。

反對改革的朋友認為,確保賬目真確是企業管理層的責任,絕大部份國家和地區的法規都是如此要求的。況且,即使是企業本身也難以杜絕舞弊和造假行為,更何況身為外人的核數師?再說,若採用較為主動的Bloodhound approach,核數工作所需的時間肯定更長,所花的資源也必定較多,羊毛出自羊身上,審計費用將隨之而大升,損失的還不是投資者?

究竟Watchdog和Bloodhound兩個審計方法有甚麼分別?不妨以年結時的庫存盤點來做例子。按現行的一般做法,當企業進行盤點時,核數師只會派員作現場監察,主要目的是核查企業的盤點方法和程序是否有效,並且進行抽查以測試盤點結果是否準確。若果企業的盤點過程並沒有異樣,核數師就可以依賴企業做出來的盤點結果,進一步核查庫存的結餘了。這個做法就是典型的Watchdog approach。

至於Bloodhound approach就簡單得多了,首先是假設企業的盤點不可信,核數師然後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一次,之後再比較雙方的結果。其實這相當於推倒重來,同一件事上,企業花費了多少時間和資源去做,核數師也得花費相同甚至更多。

說實話,除非是法證會計或專項調查,一般的企業賬目審計並不適合採用純Bloodhound approach,因為此法並不符合經濟效益,上述的庫存盤點就是個例子。況且,為了防止部分人不守規矩,但卻要所有人一同付鈔,對守法的企業有點不太公平吧?

其實目前的審計方法已經不是純watchdog approach,在某些情況下,核數師不時都會採用Bloodhound approach,例如企業的銀行結存,核數師就需要直接向銀行求證。此外,目前香港的審計準則已要求核數師就在審查企業賬目時,就可能存在的欺詐情況保持專業謹慎態度。雖然準則沒有明言說要採用Bloodhound approach,但訊息已相當清楚,昔日的純watchdog approach已經不合時宜。

究竟核數師應該是Watchdog還是Bloodhound,相信這個爭論還會繼續下去。也許目前是時候讓我們去想一想,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2013/11/bittermelon.html

&&&&&&&&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皇家郵政變公家

英國皇家郵政(倫敦股票交易所:RMG)終於上市,在首日有限度買賣,每股收報455便士,較認購價330便士高出38%。由於上市前的估值為33億(英鎊,下同),第一天買賣就令其市值增加了12.5億鎊。截至執筆之時,股價更高見557便士,成功認購者肯定賺到笑呵呵。

其實此股未上市已先興奮,據聞公開認購部分超額7倍。但上市的爭議聲也不少,雖然皇家郵政的15萬名員工免費獲贈股票,還可以額外優先認購股份,可是不少員工卻反對上市,擔心上市後將會裁員和削減退休福利。皇家郵政因連年虧蝕,已裁減不少員工,如2009年僱員人數有18.5萬,5年後的今天只餘下16.8萬,人數減少1.7萬人或9%。當企業變成上市公司,一切就會以股東利益優先,現有員工有此憂慮不難理解。 究竟皇家郵政的虧損有幾嚴重?根據招股書顯示,2011年錄得5.52億鎊虧損,2012年的虧損雖收窄,但也有1.04億鎊。虧損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包括借貸利息開支和退休金計劃的相關財務開支,以2012年度為例,前者有1.12億鎊,後者更加有2.3億鎊,將該年賺到的2.77億鎊除息稅前溢利(EBIT)全數抵消。

皇家郵政的借貸有幾高?於2012年,財務負債合共17.54億鎊,佔同期總資產值的45%。但最要命的是退休金,由於該退休金計劃的資產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支出,而且金額差距龐大,令資產負債表多年來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再以2012年為例,預計未來向員工發放的退休金支出高達313.32億鎊,然而退休金計劃的資產總值卻只有286.16億鎊,因此出現了27.16億鎊赤字。此外,皇家郵政同期的淨資產只有2.61億鎊,換句話說,即使賣掉所有資產,仍然不足以支付未來的退休金支出。也因為資不抵債,在其財務報表的附註內,顯然看見管理層需要為集團能否持續經營而作出解釋。

寫到這裡不禁一問,為何皇家郵政仍然可以上市?況且退休金負債情況嚴重,上市後豈非變成由投資者付鈔?可是認購反應熱烈,投資者都不正常嗎?當然不是,因為英國政府早已做好準備,於2012年3月接收了皇家郵政所有退休金計劃的資產和負債。沒有這個大包袱,皇家郵政自然能輕身上路。

此外,去年的營運表現也有好轉,根據招股書顯示,業績於2013年轉虧為盈,全年錄得5.66億鎊溢利,若不計算遞延稅項的回撥,除稅前溢利也有3.2億鎊。此外,2014年度上半年的除稅前溢利有1.45億鎊,按年急升113%。

業績能得以改善,其實有賴於近年興起的網購。以皇家郵政旗下最大子公司UKPIL(UK Parcels, International & Letters)為例,2013年包裹郵遞的收入達到29.79億鎊,按年增長有14.4%,反觀信件和直銷函件的郵遞收入,2013年的增長分別只有4.8%和3.2%。

包裹郵遞收入理想,主要因為能做到「價量齊升」,2013年包裹投遞量達10.81億個,按年增長有6.4%,同期每個包裹的平均收入也上升了7.5%至2.76鎊。

然而,互聯網雖然造就了網購,但不利於信件郵遞。按UKPIL的統計,具名信件投遞於2013年只有140.79億件,按年減少7.1%,雖然不具名信件(大部分為直銷函件)的投遞量於同期增加7.5%,至33.07億件,但數量始終有限,因此信件和直銷函件總投遞量按年減少4.6%。不過,由於每件郵件的平均收入增加了9.4%,最後令這方面的收入增加。 皇家郵政本來是英國國有企業,現在上了市,變成由公眾持有,皇家郵政是否應改名做公家郵政呢?相信不會吧。

最後一提,雖然這次皇家郵政是首次公開招股(IPO),但不少媒體包括皇家郵政自己都以「私有化(privatisation)」來報道和宣傳此事。一般來說,我們聽到的「私有化」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全數賣給一位投資者,最後由公眾公司變成私人公司。但這次的意思是指國有企業轉為私人持有,這裡的「私人」是相對於「國有」而言,可以是單一或少數投資者,也可以像這次般是公眾。

因此,當年港鐵上市叫私有化,若果現在不再上市(delisting),轉為政府全數持有也叫私有化。有趣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01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