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從比高業績看《西遊》

【am730專欄】對比高集團(8220)產生興趣,全因星爺周星馳。初時以為他是比高集團主席或行政總裁。可是,翻查最新一期年報,原來兩個職位仍懸空,星爺只是執行董事,但在通告和相關文件上,他的名字都是排在首位。「比高」這個公司名稱很討人喜歡,雖沒有明言要與誰比高,但很易令人聯想到「與天比高」,皆因星爺目前所居住的地方,前身就是稱為「天比高」。若故意隱去「天」字的話就更加不得了,盡顯其內斂。此外,集團英文名稱叫「Bingo」,音調與「比高」相近,也有「中咗」、「得咗」的意思,單看公司名稱已顯出其創意。

早前比高投資電影拍攝,近期代表作《西遊•降魔篇》由星爺執導,並於今年初上映。據新聞報道,截至今年3月21日,該片全球累計票房達到2.15億美元,相等於約16.78億港元,刷新華語片全球票房紀錄。此前,紀錄一直由2000年的《臥虎藏龍》所雄據,當年曾創2.13億美元,相等於約16.61億港元票房。既創如此佳績,理應大肆宣傳才對吧?可是,在年報內未有提及,只說該片至今於內地票房累積超過12.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約15.13億港元,莫非比高真的如名字般內斂?

根據年報,比高於2012至13年度以4,636萬元代價將該片30%權益售予一名獨立第三方。按早前公布,買方為文化中國(1060)。比高曾擁有該片60%權益,完成交易後只餘30%。電影製作涉龐大成本,究竟比高在此宗交易中實際賺了多少?按財務報表註腳披露,出售影片股權帳面收益僅756.4萬元。電影權益賣了四千幾萬元,但帳面只賺了七百幾萬元,毛利率只有16.3%。那麼,電影總成本應該很高吧?究竟是多少?

將影片股權出售代價與收益相減,得出來的3,879.6萬元就是30%電影權益的成本了。以此推算,整部電影總成本約1.29億元(3,879.6萬元除以30%)。按早前報道,此部電影總成本是1.06億元人民幣,按匯率1.2計算,相當於1.27億港元,若果報道屬實,就可引證出上述推算沒有錯了。

此外,按財務報表顯示,比高於2012至13年度從該片獲7,408.3萬元收益。由於比高佔該片30%權益,以此推算,整部電影收益約2.47億元(7,408.3萬元除以30%),若與全球票房16.78億元相比,電影投資者可分得14.7%。看起來好像很少,但不要忘記,影片在戲院上畫也涉及不少成本,以該片在內地放映為例,發行代理費是影片所得毛利的12%,還有5%的電影專項金,3.3%的營業稅和附加稅項,及電影院商分成等。但若將上述的2.47億元電影總收益減去1.29億元成本,毛利是1.18億元,毛利率高達47.8%,其實盈利頗為可觀。

寫到這裡有一個疑問,若果比高沒有把電影權益賣出,去年收益將更高。既然這樣,為甚麼還要出售?其中一個可能性,或許與現金周轉有關。翻看比高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中期報告,當時30%的電影權益已經出售,但款項仍列作應收帳款而未收。

另外,比高當時手頭現金只有3,307萬元,但流動負債卻有5,772.5萬元,還有合共2,235.6萬元的資本承擔。再者,撇除出售權益得到的4,636萬元應收款,4,440.4萬元的投資影院付款,和3,471.7萬元在製作電影(相當於存貨),比高當時的速動資產只有3,592.1萬元,速動比率只有0.6,遠低於1的合格水平。單以財務角度去看,比高當時應該需要現金周轉,這就難怪有割愛的決定了。然而實情是否如此,則只有他們才知。

發現了一個有趣情況,目前比高仍然有貿易業務,主要涉及煤和原油,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年收益合共1.1億元,佔總收益約55%。可是,減去出售存貨成本後,毛利只有25.3萬元,毛利率低至只有0.2%。減去其他銷售及行政開支,此業務的淨溢利更加錄得83萬元虧損。反觀電影開發和影院投資及管理業務,雖然對同期總收益的貢獻分別只有37.5%和7.3%,但淨溢利率卻分別有82.7%和16.7%,盈利能力遠勝貿易業務,難怪比高在年報中明言,他們已開始投入較少精力於貿易業務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7-19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