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放棄追夢 也應表揚

近期城中熱話,相信非「尖子轉揸巴士」的追夢故事莫屬。故事主人翁梁先生曾任職會計師樓,為了追尋夢想,甘願放棄高薪厚職轉而做巴士車長。行外人或許不明白,會計師薪高糧準,而且工作環境必然較做車長好,為何有此取捨。但於行內人來說,相信最明白不過。

香港的會計師像是被詛咒的一羣,每天無日無之地加班。外人以為我們誇張,最近就看到某報的專欄作者批評我們說,香港有多少人不也是每天加班嗎?你們這些年輕會計師,在會計師樓實習3年後,就可以穩袋2萬元以上的月薪,反觀其他人(如碼頭工人),他們工作了十幾年,月薪就只得1萬多元,你們還抱怨甚麼?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面對這樣可笑的批評,真是哭笑不得。若果言之成理,哪豈非因為你富有,所以給別人打劫就不應聲張?因為我比你窮,所以才有資格去叫喊?更甚者,是否因為天生「樣衰」,所以理應無故被打?又或者因為穿著性感,所以應份給色狼盯上?會計師也是人,為甚麼不能享有平等的工作待遇?

有人說會計師的工資比別人高,工資已經包括加班因素在內。實情真是如此嗎?為何香港以外的會計師,薪金相對當地物價比我們高,但就不像我們般去加班?再者,若果將我們的薪金按實際工作時間來攤分,出來的時薪隨時比最低工資還要低。或許有人會問,那不是違反了相關規定嗎?當然不會,因為所謂加班其實是「被自願」的,行內俗稱「食鐘」。

例如一件工作,明明需要10個小時才能完成,但就只給你6個小時的預算,其餘的4個小時嘛?通宵加班也好、周休二日也好、公眾假期也好、病假年假也好,總之自己想辦法「吃」掉它。其實梁先生就是個典型例子,根據報章訪問,他試過因工作而整個星期沒有見過家人,他的母親因此戲言說,既然工作那樣辛苦,不如辭職不幹,轉做巴士司機更好。因此梁先生才有追夢的動力。

會計師樓以至其他企業的會計工作,真的如此不堪嗎?當然也有例外。不過,其實箇中辛酸,主要源於我們的心態。因為在會計行業之中,不論上、中、下級,都普遍存有「不加班就是罪」的想法!其實也難怪,因為會計和審計的工作性質,大部分都是要追趕死線。

我們不能和客戶說,今天是女朋友生日,因此要準時收工不作加班,明天的報稅期限也顧不得了。又例如下星期就是業績公布期限,但約好了家人去旅行,我們不能和老闆說,等旅行回來後才公布業績。這股「點都死掂佢」的精神,雖然讓我們贏得勤奮盡責的美譽,但同時造就了不加班就是罪的心態。可是,有人濫用了這點,本來是員工的自願行為,卻「老奉」要求員工去食鐘,因此造成今日之惡果。

會計工作辛苦,其實梁先生的情況已經是很好的了,就以瓜瓜為例,因為內部審計的工作關係,最長試過離家差不多3個月,最短也至少要兩個星期。這還未止,這樣的生涯是持續不斷,通常回港後兩、三個星期又要再出差,一年在家的日子,加起來連兩個月也沒有。最可怕的是,梁先生和瓜瓜的例子非常普遍,中港兩地跑,甚至長駐外地的會計人比比皆是。瓜瓜的確曾經想過,不如辭職不幹,找一份沒有那樣辛苦的工作,可以留多些時間去陪伴家人,又或者尋找自己的夢想。

可是經再三考慮,自己的家庭負擔不輕,供樓和日常開支不在話下,香港又缺乏退休保障,現在不儲點錢,日後退休之後家人如何生活?因此打消了念頭,為生活繼續撐下去。其實身邊的朋友以至你我,也不是這樣嗎?

追夢有代價,梁先生的故事當然值得報道,但香港還有更多人,甘願放棄自己的夢想,每天營營役役就是為了讓家人生活得好,他們不是也應該同樣受到表揚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31

&&&&&&&&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淺談佐丹奴表現

上一篇談過佐丹奴(709)的存貨,接下來續談其他指標。首先是銷售增長,自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後,銷售有雙位數增長,2010年和2011年分別升11.8%和18.7%。可是到了2012年,銷售增長只有1.1%。

嘗試以同類型的上市企業I.T(999)作比較,與佐丹奴一樣,I.T自2009年以來銷售有雙位數增長,而且幅度更強勁,2010至2011年和2011至2012年分別增28%和49.7%。到了2012至2013年亦放緩至只有14%。

據佐丹奴年報解釋,銷售增長放緩主因是內地銷售額下跌,可幸的是,跌幅被其他市場錄得的增長所抵銷。於2012年,內地銷售額按年跌6%,香港和台灣則持平。反觀亞太其他地區,銷售額按年升7%,加上新收購的中東業務,整體銷售額因而錄得輕微增長。話說回來,中東地區於去年的銷售額是1.08億元,若撇除此數不計算,2012年的整體銷售額,將會較2011年減少4,900萬元,或0.9%。

值得一提,內地銷售額跌6%,此計算是將人民幣換算為港元後而得出的,由於近年人民幣兌港元升值,所以,若將銷售額還原為人民幣來計算,跌幅應會更大。佐丹奴很體貼,也在年報內披露了。若撇除匯價之影響,中國銷售額實際減少8%。根據年報,銷售額減少的原因是:「農曆新年之時間對向加盟店付運之影響」,以及「 隨著中國消費者需求減少而來之激烈競爭」。第二個原因清楚不過,銷售減少因內地需求下跌和市場競爭激烈。可是,第一個原因卻說得不太清楚,單看字面推斷,估計是因為產品不能在農曆新年前運到加盟店,在缺乏新貨的情況下影響銷售。若果情況真的是這樣,佐丹奴是否已找出解決方法,以避免再度發生就值得關注。

接下來說說毛利率,最近5年可以說是只升不跌,2008年和2009年分別只有50.1%和51.4%,2010年大幅上升至57.7%,及至2011年擴大至58.5%。到了2012年,毛利率進一步增加至58.7%,雖然只是按年上升0.2個百分點,但卻是近10年新高。根據年報,近年因棉花價格上升,令銷售成本也相應增加。由於去年毛利率沒有因此而下跌,顯示佐丹奴能將加幅轉嫁給客戶。另外,年報提到,去年市場價格競爭激烈,但毛利率仍能保持,主要是通過價格規則、價格促銷方案、改善產品組合及質素,以及持續努力以加強主要品牌所致。雖然年報沒有具體披露詳情,但從其毛利率可以反映出,佐丹奴的表現確實不差。

再以I.T來比較,雖然I.T的毛利率較佐丹奴高,如2010至2011年有63.3%,而佐丹奴同期僅57.7%,相差有5.6個百分點。可是I.T的毛利率近兩年一直受壓,於2011至2012年跌至61.7%,到了2012至2013年更只有58.8%。與佐丹奴同期的58.7%比較,差距收窄至只有0.1個百分點。

截至去年年結,佐丹奴的門市數目共2,648間。若簡單地將營業額與之相除,每間門市的平均營業額是214.2萬元,較2011年的210.2萬元高1.9%。不過,由於門市當中有441家並非由集團直接管轄,而是由聯營和合營公司持有,若撇除這些店舖,2012年的門市的平均營業額是257萬元,較2011年的271.2萬元低5%。執筆之時,由於I.T還未刊發年報,所以未有其門市數目,因此未能比較。

成本結構方面,於2012年,薪金佔銷售的比例是15%,店舖租金則佔20%。另外,由於毛利率和溢利率分別是58.7%和17.7%,換句話說,買一件值100元的佐丹奴衣服,約有41元是衣服的成本,15元是員工開支,20元是舖租,6元是其他開支,公司的溢利則是18元。I.T的成本結構也差不多,買一件值100元的I.T衣服,約有41元是衣服的成本,15元是員工開支,20元是舖租。不過,其他開支是17元,公司的溢利則只有7元。

綜合而言,佐丹奴去年的銷售增長雖然不理想,但仍能維持毛利率不跌已算是交到功課。不過,內地銷售佔集團總額差不多有三分一,但這地區去年的表現卻倒退,就不禁令人有點擔心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30

&&&&&&&&

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

終於鞠躬道歉了!

上個星期三寫了一篇題為《「知衰」不等於「認衰」》,批評海事處處長未有就南丫海難事故,向遇難家屬和公眾真誠地道歉。而且也提及過,即使鞠躬謝罪也是該當的。事隔一星期,海事處處長終於在千呼萬喚下,於星期一向遇難者家屬和公眾鞠躬道歉。雖然有家屬認為道歉來得太遲,更有議員批評此道歉只是被迫出來,因此欠缺誠意。不過,正如那段勸籲市民不要胡亂橫過馬路的宣傳短片一樣,「遲到總好過無到」,遲來的道歉至少比死不認錯好。

在立法會上,海事處處長解釋遲遲未有道歉,是因為要考慮因道歉而承擔的法律責任,所以要先徵詢法律意見才成。其實這個理由不難明白,情況就好像一般交通意外,若肇事一方向傷者道歉,保險公司隨時會以此為由,不作出任何賠償。傷者更可以遁民事訴訟向政府追討賠償。可是,海難發生至今已有7個月,調查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也早於本年4月已經完成,就算要徵詢法律意見,為何仍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況且,在調查委員會的聆訊期間,海事處早應已經知道自己有那麼多問題,難道當時處方認為可以置身事外?若不,為何不及早作出道歉的準備,當調查委員會報告公布時,海事處處長即時公開道歉?

要拖延那麼久,想到的解釋只有一個,就是海事處事前根本沒有想過要道歉!

況且,既然海事處做錯了,即使要向死難者家屬賠償也是應當的。有說賠償等於動用納稅人的錢,但不要忘記,海事處在海難事故上有那麼多責任問題,就算要動用公帑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我們有一個這樣不濟的海事處嗎?做市民的,除了嘆一句無可奈何外,還能做些甚麼?

在此事上,其實海事處早晚都要道歉的,若果及早去做,至少能挽回市民對政府些少信心。現在呢?被輿論批評至體無完膚,給公眾罵至狗血淋頭後才道歉,必然另人有被迫出來的感覺兼欠缺誠意,道歉效果亦會大打折扣。

現屆政府民望已經低迷,這次事件無疑是雪上加霜。歸根究底,還不是由自己一手造成?若不叫「話該」,還能叫甚麼?

&&&&&&&&

2013年5月28日星期二

佐丹奴庫存問題

佐丹奴(709)旗下的「佐丹奴」品牌,在香港可算是無人不識。記得讀大專那個年代,基本上所有同學都愛穿,若說是「校服」也不為過。何解?不清楚其他人怎麼想,但就瓜瓜而言,覺得他們的價錢合理,而且穿著起來也舒服,加上洗熨容易,自然成為首選。至於其他衣物配飾也不錯,如今天仍然在用的一條便服皮帶,就是十幾年前從他們那裡買的。可是時移世易,近年不斷有新品牌加入市場,他們要像昔日般壟斷市場談何容易?

佐丹奴早前公布去年全年業積,雖然銷售額按年升1%至56.73億元,但經營溢利卻增長11%至10.05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三筆特殊收益,分別是「因收購附屬公司引致公允值變動」的1億元收益、「出售製造業務」的5,700萬元稅前收益,及「出售金融資產」的1,400萬元收益。倘撇除這三項收益不計,去年經營溢利僅8.34億元,較2011年的9.09億元下跌8%。關於公允值變動收益,涉及增持佐丹奴阿聯酋(Giordano UAE)的權益。佐丹奴原先持有該公司20%權益,完成收購後增至80%,並且同時持有75%佐丹奴沙特阿拉伯(Giordano KSA)的權益。在收購過程中,由於需要重估早前持有權益的公允值,因而產生了1億元的帳面收益。

至於出售製造業務,佐丹奴於去年5月,以1.66億元代價,將旗下智興製衣的全部股權出售,產生了5,700萬元的帳面收益。此外,在出售金融資產方面,佐丹奴早前持有一家名為「Higrowth Ventures Limited」公司9.9%的股權,於去年將股權出售以換取迅捷環球(540)6.46%的權益,此筆交易產生了1,400萬元的帳面收益。

究竟他們在營運方面的表現如何?不如看看幾個基本指標。首先講庫存,佐丹奴近年的庫存持續上升,由2009年的2.94億元上升37%至2010年的4.04億元,到了2011年更急升50%,至6.05億元的新高。其實庫存金額上升並不一定是壞事,還要看銷售額是否配合。可是,雖然同期的銷售額也有雙位數的增長,2010年和2011年分別有11.8%及18.7%,但幅度不及庫存的大,結果令存貨周轉期持續上升。

根據年報所顯示,由2009年至2011年,存貨周轉期由52天,升至95天,3年間急升了83%。可幸的是,庫存問題似乎解決,於2012年,存貨金額和周轉期,分別回落至4.76億元和74天。

值得一提,佐丹奴提供的存貨周轉期,與其他企業有些分別,他們是以「年結日之存貨」來計算,而不像其他企業般使用「年內平均存貨」(即年頭加年尾除以二)。試算了一下,若以後者來計算的話,2011年的周轉期是79天,2012年則是84天,出來的結果將會變成存貨周轉期不單沒有改善,而且更增加了5天。不過,因為佐丹奴中東於去年才成為附屬公司,換句話說,2011年的存貨並沒有包括他們在內。因此,若要「Apple to apple」來比較,可以將佐丹奴中東的存貨,從2012年的存貨金額撇除,重新計算出來的存貨周轉期是79天,與2011年持平。

從以上可見,若計算方法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便會不一樣,佐丹奴是否因此而故意使用前者,恕瓜瓜不敢妄下判斷。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的庫存水平的確大幅改善,而且看得出他們花了不少功夫。其實所謂營運指標,由於計算沒有統一的標準,各企業都會按自身需要來選用。所以,若要將某企業的指標和其他企業做比較時,就要格外留神其計算方法了。

另外,細看他們年報內的「管理層之論述及分析」,其實內容頗為詳盡。就以存貨為例,年報除了披露集團自己存貨的相關數字外,連內地加盟店持有之存貨,以及供應商持有但未付運的存貨餘額也提供。於2012年,金額分別是1.33億元和3,300萬元,按年下跌37%及28%。

加盟店的數字其實很重要,例如一些體育股,他們把產品賣了給分銷商後,之後的庫存情況如何,外人無從得知。雖然佐丹奴提供的,只是存貨金額,但至少從按年的變化中,估計出沒有存貨囤積問題。下一篇將繼續講其他指標。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28

&&&&&&&&

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CPA之路叫人迷

「金光閃閃多美麗,金光閃閃叫人迷」,這首是經典卡通片《黃金戰士》片尾曲的頭兩句,相信不少朋友都耳熟能詳吧?最近看了一份宣傳單張,腦海不期然地響起這兩句。莫非是珠寶金飾廣告?非也!其實看到的,是本地某所大專院校刊發的課程簡介,主要宣傳院校其中一個行政文憑課程。

宣傳簡介用了金黃色的圖案為主調,在雪白的背景襯托下,加上兩位「事業有成look」的男女肖像,令人聯想起會計師的前途(或「錢」途)是何等璀璨耀眼,未看內文單看封面,就已經令人充滿希望!

若與瓜瓜年紀相若的讀者,大抵都會看過本地某大銀行多年前的一個電視廣告,從片段中所見,當客戶打開存摺簿的那一刻,存摺發出金光,照耀著客戶歡笑滿意的臉容。大專院校這個簡介,就正正有著相同的效果。不知道此簡介是出自何位高人之手,真的很希望認識一下。請不要誤會這是揶揄之言,這樣高超的宣傳手法,放在任何地方都合用,若能學得一招半式,必定終身受用。

細看簡介內容,課程賣點可謂無懈可擊。賣點一:專為「非會計學位持有人」而設,讓他們也能有機會晉身會計師行列;賣點二:課程獲香港會計師公會認可,順利修畢課程就能符合公會的專業技能要求,可以申請成為學生會員,以考取會計師專業試;賣點三:夠快!整個課程最快可於13個星期完成。3個月左右就能將非會計學位持有人「轉型」,與會計學位畢業生享有同等資格,反觀我們這些所謂會計學位持有人,卻要花上幾年時間才能完成會計專業訓練,真叫人情可以堪!

會計師真的前途似錦嗎?坦白講,在眾多與商界有關的專業中,會計師的而且確屬於羨煞旁人的一羣。以職場為例,自香港回歸以來,經濟偏重金融服務、地產和零售業,令會計人才之需求殷切,因此每年工資都有可觀的增長。

反觀其他專業或工種,近年對人才的需求不增反減,相關行業的畢業生在苦無出路下,紛紛轉投會計行列。新生眼見師兄師姐們如此遭遇,所以在選科時紛紛以會計為首選,令報讀各大專院校會計系的人數持續高企,以致競爭異常激烈。

最近就有讀者朋友來函,說坊間流傳一個說法,旦凡考得到會計師牌者,月入必定超過2萬元。現實是否如此,恕我不敢茍同。

或者這樣說吧,在現實的職場環境,會計師資格和工資高低,其實並沒有多少直接關係,相信大部分僱主不會單單因為你有會計師牌而多給工資。工資高低最主要是看職位和市場價格。

舉個例子,現在一個會計文員職位,月薪大概在1萬元左右,即使這位文員考取了會計師牌,若果仍是會計文員這個崗位,一般僱主都不會將人工加至2萬元。

話雖如此,但又不必這樣悲觀,考取得到會計師牌的人,即是代表至少擁有3年或以上的工作經驗,隨著經驗累積,職位自然有所提升,工資當然也會增長。再講,要由會計師擔任的職位,一般來說需要具備相當的工作技能,工資較高實屬正常。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坊間誤以為會計師必定「搵得多」,是高薪厚職的保證。

回看這幾年,會計師的供應愈來愈多,其實單看上述情況也能估計得到,除了會計畢業生外,非會計的專才也能入行,競爭之大可想而知。可是,就以目前以及未來幾年本港的經濟來看,市場能否繼續大量吸納會計師,是個值得大家深入探討的問題,但就瓜瓜所知,情況實在不敢樂觀。

最近得悉有不少會計新手也看這個專欄,得到大家如此厚愛實在感激。在此也想寄語各位新手朋友,考牌固然要緊,但工作經驗同樣重要,千萬不要誤以為成功取得會計師資格就是一切,應在現有崗位上努力學習和吸取經驗,為日後發展打好基礎。不要輕看新手的身份,做得不好別人會給予機會,而且是「奉旨」學習,往後的日子就不會再享有如此待遇,所以要好好珍惜,願與各位共勉之。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24

&&&&&&&&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續談國泰航空

上一篇文章談論過國泰航空(293)於2012年的整體乘客運載率,按年稍為下跌0.3個百分點,至80.1%。接下來說一下另一個指標,「乘客收益率(Passenger yield)」。

此指標雖然名叫「率」,但單位卻是仙,用以量度每位乘客每千米的收益。例如由香港至台北的來回機票,假設票價連燃油附加費每位計大約要2,000元,由於兩地機場航程相距約834公里,來回航程就是1,668千米。將票價與之相除,得出來的119.9仙就是乘客收益率了。將年內所有乘客的收益率加起來,就是國泰的整體乘客收益率。

於2012年,國泰的整體乘客收益率是67.3仙,按年微升1.2%。根據管理層的解釋,數值上升純粹只是平均油價上升了1.7%,因此燃油附加費也調整而已。若果沒有此調整,是否意味乘客收益率將會下跌?另外,按年報內的估算,若果乘客收益率每增加1仙,國泰於是2012年的全年收益將會增加10.38億元,此數相當於該年客運業務營業額的1.5%。

上述兩個指標都涉及客運業務,貨運又如何?要了解其表現,我們可以看貨物及郵件運載率和收益率。計算方法其實與乘客的大同小異,分別只是將「乘客」換上「貨物及郵件噸數」即成。

於是2012年,國泰的貨物及郵件運載率是64.2%,按年減少了3個百分點;收益率則是2.42仙,按年沒有升跌。根據年報解釋,運載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疲弱,特別是亞洲至歐洲的航線。

值得一提,國泰於年報內透露,於去年3月及最後一季,因市面上有新電子消費品推出,令他們的運載率短暫轉好,剛巧The new iPad和iPhone 5也是同期推出,不知是否有關?另外,根據按年報估算,如果貨物及郵件運載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或者收益率增加1仙,去年的全年收益將會分別增加3.36億元和8,900萬元,升幅相當於該年客運業務營業額的0.3%和0.1%。

目前國泰的收益約有71%來自客運,25%則來自貨運,從去年指標的變化可見,已經大約估計得到整體營業額增長有限。於2012年,客運業務的營業額有701.33億元,按年增加3.5%。反觀貨運業務,營業額則下跌5.5%至245.55億元,加上其他收入與上一個年度持平,去年的營業總額只是按年上升了1%,至993.76億元。

不計算應佔附屬及聯屬公司溢利,國泰於2012年的集團除稅前溢利只有9.04億元,與2011年的47.56億元相比,大幅倒退81%。除了因收入增長減少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成本大幅增加,若按金額計算,頭三位分別是燃油、員工薪酬,以及折舊、攤銷及營業租賃費用。

細看報告,發現所謂燃油成本上升,主要不是燃油價格上漲得厲害,而是燃油對沖盈利不理想而已。於2012年,國泰燃油開支是410.14億元,按年只上漲了0.8%。

另外,2012年的耗油量是4,010萬桶,按年減少了0.7%。將燃油開支與耗油量相除,得出來的1,022.79元就是每桶燃油的平均價,與2011年的平均價1,007.2元相比,其實只上漲1.5%。可是,由於2012年從燃油對沖所獲得的盈利只有5.44億元,按年大跌70%,此消彼長下,燃油成本淨額增至404.7億元,按年上升4.1%。

至於員工開支上升,報告只解釋說,因為業務增加而令員工數目增加,以及工資調升。究竟具體情況如何呢?於2012年,國泰的員工開支是160.73億元,按年升了8.8%。另外,2012年全球員工數目約是29,900名,按年增加3.1%。將員工開支與人數相除,得出來的53.76萬元,就是每位員工的平均年薪,與2011年的50.94萬元相比,按年上升了5.5%。

至於折舊、攤銷及營業租賃費用,涉及飛機的金額於2012年是88.79億元,其他的則是14.32億元,分別按年增加8.3%及18.8%。根據報告,費用上升皆因安排了波音747-400型飛機加速退役所致,因為此型號的飛機機齡較高,而且燃油效益較差,燃油成本高企下,收益率難以維持。成本增加,但營業額增長有限,難怪國泰去年的業績並不理想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23

&&&&&&&&

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知衰」不等於「認衰」

南丫海難調查委員會早前公開調查報告,批評海事處在審批圖則、驗船,以至執法都有失職。看電視新聞報導,雖然張炳良局長在記者會上表示對事件責無旁貸,但卻未見旁邊的海事處處長公開道歉。坐在電視機前的我,當時已經非常不滿,既然海事處有那麼多問題,身為處長為何不道歉?

在死難者家屬要求下,海事處終於發出聲明,說處長對事件「至今仍感到難過,亦感歉意」。昨日張局長更表示處長已發出聲明表歉意,所以覺得他已經道歉。

從字面上去理解,「道歉」和「歉意」的意思其實差不多,嘗試舉個簡單例子說明。某天大明不小心撞到小明,他可以向小明道歉,又或者向小明表示歉意。不過,感覺上前者直接而強烈,後者則間接而婉轉,即是俗語所說的「扭擰」。

可是,若果大明的歉意並不是由大明親口所說,而是卻由另一人轉述的話,例如小強向小明說,就大明撞到小明一事,大明感歉意,這樣又是否等同道歉呢?有朋友說,「感歉意」只屬「知衰」,卻不是「認衰」,實在非常同意。

坦白講,瓜瓜極之討厭這些語言偽術,即使字義上「感歉意」等同「道歉」,但也欠缺誠意。基本上與「對唔住囉」有甚麼分別?

或許處方認為,一旦處長公開道歉,保險公司就可能會拒絕賠償,海事處也可能將要面對法律索償。可是,就整件海難事故,調查報告已經清楚指出海事處的種種問題,若連一句道歉也講不出口,這樣欠缺承擔的政府,又叫市民如何信服?現屆政府民望低迷,就正正因為給人死不認錯的感覺。

若真的是誠心認錯,請海事處處長出來,向遇難家屬和公眾真誠地道歉,即使鞠躬謝罪也是該當的。要海難死者可以安息,生者得以平安,唯有真誠道歉才成!

最後一提,調查報告指出,遇事船隻由設計、建造到檢船,幾乎每個階段都接二連三有人犯錯,負責驗船的海事處當然責無旁貸,但在調查聆訊當中,調查委員會的代表律師在結案陳辭中表示,涉事兩艘船隻的所屬公司,即港燈和港九小輪,均需要為撞船事故負責。既然如此,他們應否也該道歉?

&&&&&&&&

2013年5月21日星期二

淺談國泰乘客運載率

最近看到國泰航空(293)一份通告,公司向股東建議更改公司名稱。單看標題有些奇怪,為何「好地地」要改名?細看通告內容,原來國泰打算正式採納「國泰航空有限公司」做公司的中文名稱。翻查公司註冊處紀錄,國泰的公司註冊號碼是2672,而公司名稱一欄只有「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字樣,卻沒有中文名稱,怪不得有此建議了。

根據通告解釋,加入中文名稱將會促進國泰在內地的活動,特別是當內地政府機關要求出具認證證明時予以方便。「國泰」之名早已為內地所熟悉,其實早應正式採用,只是奇怪為何到了現在才去做。

國泰是本地航空公司,班機頻密之餘,食物和娛樂節目合港人口味、而且又有中文雜誌和報紙,若非特別原因,通常都會選乘他們。早前和內子出外旅行也沒有例外,而且還意外地由經濟艙免費提升至特選經濟艙。由於是首次乘坐此等級,初時以為沒有甚麼特別,後來發現座位很寬敞,與前座有一段相當距離,比經濟艙舒適很多。上網查了一下,以這次航班為例,特選經濟艙的票價較經濟艙貴111%,若選擇商務客艙,票價卻較經濟艙高出460%。如此看來,此等級是長途航班的另一個好選擇。國泰以優質服務見稱,但近年的財務表現卻不太理想。於2012年,雖然營業總額達到993.76億元,但按年只增加了1%,股東應佔溢利更較去年大幅倒退83.3%,至9.16億元,邊際利潤也下跌4.7個百分點至0.9%,為甚麼呢?

或許先看看一些營運表現指標,其中一個廣泛應用的是「乘客運載率(Passenger Load Factor)」,主要用來量度航空公司整體的航班使用情況。其算式是將「乘客千米數」除以「可用座位千米數」。前者是實際乘客數目乘以航程,後者則是航機座位數乘以航程,即是航機的運載能力。例如國泰一架A330-300客機的座位數目是311個,由香港飛至台北,兩地機場距離約834公里,「可用座位千米數」就是259,374。若果這航班有300位乘客乘坐,「乘客千米數」就是250,200。將兩者相除後得出來的96%,就是乘客運載率了。把所有航班的運載率加起來,就能得出全公司的運載率。

乘客運載率當然愈高愈好,100%代表航班座無虛席,0%則代表航班沒有人坐。況且,不論運載率高低,每班航機都會有不少固定支出,例如機組人員的薪金、機場停泊費和服務費、還有飛機的租賃支出、折舊費、例行保養和維修費、保險等。即使燃油是變動成本,但航班怎樣也要消耗一定的燃油。因此,航空公司都會用盡辦法來提高運載率。

於2012年,國泰的可用座位千米數是1,295.95億,按年增加2.6%。可是,由於乘客千米數只增加2.3%,至1,038.37億,所以乘客運載率稍為下跌了0.3個百分點至80.1%。換句話說,國泰每班航機平均約有八成滿。另外,雖然運載能力提升了,但乘客沒有同步增加,運載率因此而下跌。

另外,翻看去年按地區劃分的客運運載率,發現北亞(包括中國)和東南亞航線的運載率分別是71.7%和79.3%,按年下跌1.6和3.3個百分點。反觀其他航線如北美和歐洲,運載率分別有87.6%和85%,按年增加了0.5和1.3個百分點。印度、中東等地和西南太平洋的航線,運載率也分別有1.3和1個百分點增長。論改善,看來長途航線較短途佳。此外,發現年報內一項有趣的資料,根據國泰的分析,若果乘客運載率增加1個百分點,國泰的全年收益就能夠增加8.73億元,若以2012年客運服務營業額701.33億元計算,加幅相當於1.2%。

難怪早前的旅程能獲得升級了,因經濟客艙已滿,但仍有乘客等待後補機位,既然特選經濟客艙還有空位,將部分乘客升級,就可以騰出多些空位,航班運載率自然能夠提升。不過,最近看到一宗新聞,有多家航空公司實行「升級拍賣」措施,把空置的商務客位放到網上拍賣,讓持有經濟客位的乘客競投。若果真的如新聞所說是大勢所趨,免費升級只恐怕不會再遇上了。至於國泰的營運指標和財務表現,將於下一篇文章再談。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21

&&&&&&&&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蟻咬喊大蛇?

此文刊於上星期五(2013年5月17日)《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

--------

蟻咬喊大蛇?(作者:Bittermelon)

最近讀到馮培漳先生的大作,當中提及瓜瓜早前寫的劣文,受竉若驚之餘,更深感榮幸。奉讀大作再三,不單令瓜瓜汗顏無地,同時也感到獲益良多。坦白講,一直以來都愛讀馮先生的文章,不單因為他是會計業界的前輩,更重要的是其見解獨到,每次讀後必有得著。這次當然也沒有例外,若不是馮先生指點,相信瓜瓜此世今生也不知道,原來「老馮」是誤解,「老奉」才是正寫。

前天YAA會長馬振峰兄來電,擘頭第一句就問,是否就馮先生的大作回應幾句。身為後輩,馮先生的教晦自當銘記於心,但也想藉此回應一下,還望馮先生不要見笑。

關於《會計盛世終結時》和《盛世將盡如何自處》兩篇劣作,寫的時候其實沒有半點危言聳聽的意圖,更不敢像先賢陳子昂般,有「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嘆。當時只是覺得,人人都看好香港會計業界的前景,但與自己所見所想並不一樣,大有「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之感。

或許瓜瓜是內部審計出身,看事情往往先看壞處,因此過份悲觀。又或許瓜瓜只是井底蛙,將井內看到的一切當成是全世界。但無論如何,本意只有兩個,一是寫給會計新手,道出前景並非如外界想像般好,入行前應三思,入行後就要做足心理準備,面對可能出現的逆境;二是與同行互勉,探討如何為將來的發展作打算。

黃金盛世無以為繼

「Shoeshine boy theory」有云,當發現擦鞋童也在談論股票,就是時候沽貨離場。可是,會計是一份終身職業,我們不能輕易離場,因為成本太高,所以想清想楚很重要。

雖然瓜瓜並不相信Numbers never lie,但比較客觀可靠是事實。根據職業訓練局於2009年和2011年所做的《會計人力調查報告》,全港會計從業員人數的增長似有放緩跡象。加上不少香港機構已經將會計部門遷移,是擋不了的趨勢。雖然低技術職位流失對會計師沒有直接影響,但將軍也要帶兵,就算如何熟讀兵書,一個無兵司令也難以在戰場扭轉乾坤。再講,近年會計師供應之多是不爭的事實,市場是否仍能持續大量吸納,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馮先生縱橫業界多年,見慣大風大浪,認為此等小事只是市場選擇,無必要提昇至時代盛衰的高度來討論。可是,除了上述的情況外,正如瓜瓜另外兩篇劣作《香港CPA的內憂》和《香港CPA的外患》所說,會計師監管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預期未來的監管只會愈來愈緊,擔心改革變成「行外人」管「行內人」的格局;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準則委員會又正收緊行業守則,要求會計師舉報客戶違法行為,這等於要求我們置客戶的保密責任不顧。這還未止,行業食鐘情況嚴重,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偏偏業界不夠團結,而且更時有爭駁,會計師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外憂內患,在在顯示行業的黃金盛世將無以為繼。

馮先生為人厚道,未有直接批評瓜瓜在「蟻咬喊大蛇」。可是,瓜瓜令寧願背負譁眾取寵之駡名,也想向各位同行呼籲,不要輕視當前的挑戰。

至於馮先生認為,中港會計師資格早應該互認,請恕瓜瓜不敢苟同。香港之所以成功,正正因為我們的優勢在於「獨特」,會計專業也是一樣。愚見認為,資格互認並非「融合」而是「被溶合」(即是畀人溶咗)。

資格互認非出路

其實前者是merger,雙方互利共贏,後者卻是acquisition,小的被大的吃掉。不說別的,單看香港執業會計師人數,就只有區區四千,反觀內地執業人數接近十萬,是merger還是acquisition清楚不過了吧?

有說國內市場龐大,資格互認就能讓大家走出去。坦白講,自CEPA實行以來,有幾多服務專業能真正在國內市場分到一杯羮?當然也有成功例子,但國內會計執業的情況,與香港南轅北轍,單是與稅局溝通和打交道的方法,於香港會計師來說就是一大挑戰,更遑論與當地會計師爭一日之長短?

ACCA在內地成功發展多年,若然資格互認真是出路,想必早已看到,為何到現在仍然不做?再講,自中港互認核數師及審計報告的安排推出以來,已有H股公司轉用國內註冊會計師來處理年審的工作。反觀香港會計師,在此安排下有甚麼得益?到目前為止連「樓梯響」也沒有。恕瓜瓜斗膽講一句,若中港會計師進一步資格互認,實在沒有信心會見到出路。

瓜瓜乃無名小輩,在此大放厥詞實屬不該,如有得罪,還望馮先生多多包涵。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

&&&&&&&&

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

易借、易還、易死

上一篇談及過消費要有節制,接下來講的第二點是「借貸」。現時有好些財務公司推出大學生貸款服務,加上政府為大專生而設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大學生要借貸並不困難。在接觸過的大學生當中,有不少是有真正借貸需要的,但也有不少朋友,借貸純粹為了消費、旅行、購買電子產品等。其實這相當於先洗未來錢,若果預期日後能找到一份收入穩定,薪金又可觀的工作,加上借貸息率不高,而且預期不會大升的話,那就問題不大。不過,現在適逢學歷通脹年代,好工、筍Job不是沒有,但由於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眾多,競爭異常激烈,問題只是給你遇上,而且又給你爭贏的機會有多大而已。再者,現在的借貸息率雖然低企,但遲早調頭回升,到時還款壓力就會大增。所以,盡量減少借貸是上策。

有朋友不以為言,認為老是叫人節制消費太過乏味,與其打防守波,不如學巴西隊打華麗足球,實行「有前無後,打死罷就」的戰術才不枉此生!所以應該趁現在低息環境借錢用作投資,用別人的錢去賺自己的錢才是王道,君不見少年股神成功的故事嗎?

少年股神為何成功?因為他們不是凡品,可是世上凡人者眾,說自己是神人的見得多,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幾人?再者,成功例子少,所以才受人吹捧;相反,由於失敗例子多,你我周遭經常發生,沒有談論價值自然沒有人報導。若自問只是凡人一名,還是打消以借貸去投資的念頭為佳。當然,畢業後找到工作而且又儲到一筆資金的話,那時才去投資也不遲。

向金融機構借款,以大學生來說息率絕對不低。見過一份大學生借貸的宣傳單張,說貸款額可以高達5萬元,還款期長達48個月,每月利息更低至1%。相信這是「月平息」吧?若轉換成「實際年利率」,1年還款期的息率高達23.7%,2年更是23.84%!現在很多大型銀行借出的私人貸款,實際年利率也只不過9%至13%。相比之下,這些大學生貸款的息率其實很高。再講,即使是政府的大專生貸款,目前的利率也要1.674%,大學生畢業後的薪金有限,修讀會計的又要考試又要讀書,日常上班的洗費也不少,加上借貸還款,其實負擔非輕。

瓜瓜也年青過,知道上述說話必定不會中聽,只期望各位當心一點,按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行事,畢竟在這個世上「無Take two」之事實在太多。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3-05-14

&&&&&&&&

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

翠華企業化後欠彈性

不知何時開始,「茶記」成為了茶餐廳的代號。茶記之所以受歡迎,皆因他們靈活多變,一檔小小的茶記,各式食品全有。要數香港的茶記,當然不能不說翠華餐廳(1314),他們是瓜瓜喜愛的其中之一,未上市前已經是常客。可是,上市以後反而減少了幫襯,為何?因為覺得他們漸漸失去了茶記應有的靈活性。

舉個最近親身遇到的實例,瓜瓜一向喜歡他們做的咖喱飯,每次吃這道菜,例必額外加錢多叫一客薄餅,因此能盡情享用那碗咖喱汁。可是最近卻不成,因為他們不肯再額外售賣那客薄餅了!根據店員阿姐所說,點咖喱這道菜時,只能按餐牌內的規定,在薄餅與白飯之中任選其一。奇怪的是,一星期前還可以,為甚麼現在卻不能?得到的解釋是,由今年5月起他們轉了餐牌,電腦取消了單賣薄餅這一項,所以不能落單。人手落單總可以吧?也不成,因為不知道薄餅價錢,所以收不了錢。那就咖喱配薄餅,並且額外多叫一客白飯吧?店員阿姐仍是說不能,因為餐牌也沒有單點白飯這一項。聽後無言。

坦白講,不論客人吃甚麼東西,座位無論如何也會被佔用一段時間,多吃一客十數元的薄餅,也不會拖延很久吧?況且那次還是外賣!明明可以多做些生意也不肯接,真不知道是甚麼世界!換了是其他茶記,店員必定說沒有問題。

還有一點更令人驚奇,就是翠華居然沒有火腩飯吃!不清楚是否所有分店也如此,但至少可以肯定,港島區某兩家和九龍區某兩家不賣。要知道「豆腐火腩飯」是港男的神級食品,茶記不賣還算是茶記?或許翠華早已升格為「高級茶餐廳」,不屑做瓜瓜此等港男生意吧?不是想減少幫襯,但他們如此這般,無可奈何呀!

話雖如此,但想深一層,這是茶記企業化的必然現象,所以沒有理由怪罪他們。此話怎講?再以那客薄餅為例,既然公司有二選一的規定,那就必然有他們的考慮,例如製作薄餅的食材有限,若容許所有客人都能單點,其他點了咖喱的顧客就可能沒有得選。因此,為了落實公司的決策,店員必須跟隨。再講,由於新餐牌沒有薄餅單售的價錢,店員要賣就必須要自己去定價,撇除可能出現舞弊情況不說,店員不知製造薄餅的成本,定價過低可能會造成虧損,定價過高則影響生意額。若果容許這種情況發生,就會出現控制上的漏洞。

普通茶記之所以較有彈性,因為老闆就坐在櫃面,店員遇到例外情況但又不能決定的,只要問問老闆就可以了。反觀企業化了的翠華,生意做大了,客人數量多了,額外要求自然也多。若果給店員太多彈性,去一一滿足所有顧客的額外需求,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將會受損。就算加入例外審批程序也沒用,因為翠華規模大,截至2012年9月,分店總共有25家,若要事事都徵求總公司批准就很難,而且成本也會因此而增加。不要看額外審批只花幾分鐘的時間,翠華現在看重「翻枱率」,一個例外審批花幾分鐘,十個就是十幾分鐘,一天有那麼多生意,花幾百分鐘去做幾百個例外審批絕不出奇,積少成多下,翻枱率最後必然受影響。

現在營運成本高昂,有效控制成本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翠華目前的食品是由中央廚房負責烹調,再運到各分店加工。也因為此原因,分店的餐牌就不能有太多彈性,顧客只能選擇A、B、C或D。不像到相熟的小型茶記,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

雖然如此,但餐廳也不能完全拒絕客戶的額外要求,故將常見的例外情況標準化是必須的,例如茶走啡走、少甜走甜、加底扣底、烘底炒底、湯河走蔥、奶油豬多醬、炒蛋反蛋太陽蛋之類,只要預早在電腦點菜機中設定好,店員就能落單,效率能提高之餘,也能滿足客人額外要求。

最後,有沒有人知道,究竟為何翠華不賣火腩飯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16

&&&&&&&&

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真係睇寶姿唔到?

早前在《利邦存貨周轉期長》提及過,利邦(891)的存貨周轉期超過一年之久,以為已經是上市公司之冠,豈料寶姿(589)的周轉期更長,2012年高達658天。不要忘記,這個只是平均數,即是他們有某些貨品的周轉期比此數更長!

不知是否數值太過嚇人,所以在他們近年的年報和業績公告中都找不到。既然不主動公布,唯有自己計算,索性找出由上市至今所有年報,實行來個大搜查!

其實存貨周轉期的算式很簡單,就是「期內平均存貨/期內銷售成本X期內天數」,這些數值全在財務報表內找得到,只是翻閱需時罷了。以2012年為例,期內平均存貨的計算,是將年頭和年尾的存貨相加再除以二,這兩個數值可以在該年年報第45頁的「綜合資產負債表」內找到。至於銷售成本,此數刊於年報第44頁的「綜合全面收益表」內。最後是期內天數,2012年共有366天,將所有數值代入算式,就可以得出658天了。簡單吧?其他年份也依樣畫葫蘆,並把過去10年的數值製成線圖如下(見藍線)。



由於存貨之中也包括原材料和在製品,若要準確點找出存貨由製成至賣出的平均周轉期,可以嘗試只計算製成品的部分。於2012年,周轉期有511天,2011年也有455天,將各年份的數值製成線圖(見紅線),其型態和藍線一致。

綜合而言,寶姿的存貨周轉期由2003年開始持續上升,到了2007年至2009年,周轉期突然由321天急升76%至563天。雖然2010年回落至506天,但於2011年反彈了20%至605天,2012年更到了近年新高。

為甚麼會這麼高?根據報章引述管理層的解釋,因為高檔產品的周轉期一般比其他產品高。雖然的確是這樣,但與同樣銷售高檔產品的利邦來說,他們於2012年的數值也是378天,寶姿就顯得較高了。

此外,看製成品在存貨當中的比例,2003年至2008年只介乎63%至70%,2009年增加至74%,及後持續上升至2012年的79%。金額也一樣,製成品的金額由2009年的3.34億元(人民幣,下同)攀升73%至2012年的5.78億元。從以上兩組數值顯示,寶姿的製成品水平有上升趨勢。

按上市文件披露,他們的門市一般存有3個月的貨品供應量,而且該集團更會庫存2個月的製成品,以補充門市存貨,兩者合計有5個月之久。雖然上市文件說的是10年前的事,但若果寶姿仍沿用此存貨政策,就可以解釋高庫存的部分原因。再者,他們的門市近年不斷增加,由上市前的243間增加至目前的392間。若每間新增門市都要庫存3個月存貨,再加上集團的2個月存量,難怪寶姿的庫存金額持續上升。

雖然寶姿最近5年的毛利持續增長,其幅度介乎5.5%至19.8%之間,毛利率更是由2008年的76.7%上升至2012年的81.9%。可是,存貨撥備蠶食經營溢利,例如2012年,存貨撥備的金額是1.88億元,按年增加了49.7%。

還有一點,若只計算製成品,每間門市的平均存貨金額於2002年是47.5萬元,到了2012年增加至147.5萬元,10年間升幅有210%。反觀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2002年是193.3萬元,2012年是535.3萬元,升幅只有177%。存貨上升幅度較銷售大,是故意增加門市的存貨水平,還是否存貨出現積存問題就值得留意。

最後,存貨周轉期是零售企業的重要指標,有助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營運狀況,所以不少上市公司都自願公布。寶姿不主動披露,雖然並沒有違反上市規則,但在事事講求「透明度」的今天,就難免給人不好的印象。

坦白講,不公布數值只會為投資者帶來不便,要知道的話仍是能計算出來的。況且,現在資訊發達,只有在搜尋器鍵入「寶姿庫存」,就已經有不少評論文章和報道。或許寶姿有其原因而不主動公布數值,但若純粹只為「怕難看」,就正如周星馳在電影中,不斷唸唸有詞地說:「你睇我唔到,你睇我唔到」一樣,這種「隱身術」真的有用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14

&&&&&&&&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俄鋁與國泰

單看標題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兩家公司風馬牛不相及,他們有甚麼關連?放在一起來講,只皆因一個共通點,就是聯營公司的表現對他們去年的業績有重大影響。

早前俄鋁(486)發出通告,說因發現聯營公司Norilsk Nickel的實際溢利比先前估計的少了2.82億(美元,下同),故此需要修改2012年的業績。未修改前,俄鋁去年錄得5,500萬元虧損,修改了後,虧損擴大至3.37億元,兩者差距足足有5倍之多。

其實,整件事看起來相當富戲劇性,業績最初於今年4月3日才公布,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的13日後,即4月15日,俄鋁就發出通告,說審閱了Norilsk Nickel最新發表的財務報告後,認為對俄鋁去年的財務報告有重大不利影響,因此要作出修改。俄鋁的效率也相當高,只是過了8天,即4月22日,就能將財務報告修改好並且刊發。

或許大家會問,俄鋁的財務報告不是經過核數師審核過的嗎?既然如此,為何此等情況仍會發生?在整個事件當中,究竟核數師有沒有失職?答案是「沒有」。因為,根據未修改前的那份業績通告,俄鋁的核數師早已對聯營公司的溢利、其他全面收益、帳面值以及財務概要等作出保留意見。核數師也解釋得很清楚,雖然俄鋁在估算應佔Norilsk Nickel的溢利時,是按照當時最近期獲取得到的公開資料來做,但由於Norilsk Nickel經審核的財務報表欠奉,核數師因此未能取得足夠的審核憑證,所以與聯營公司相關的數值均需要「Qualified」。

業績公布後需要大幅修改,不單虧損進一步擴闊,而且起因是聯營公司的溢利被「誇大」,難免令人對俄鋁有管理混亂的印象。公平點說,既然Norilsk Nickel是聯營公司,俄鋁雖然對其經營管理有重大影響,但卻未到有效控制程度,若果聯營公司不合作,例如未能及時提供財務資料,控股方也是沒有辦法的。

再講,若果聯營公司的年度審計開展得比較遲,財務報告發出日期可能晚於控股方的業績公布期限,為避免延誤,控股方唯有依靠估算,國泰航空(293)就是絕佳例子。中國國航(753)是國泰的聯營公司,由於國航的年結日期和國泰一樣,也是每年的12月31日,若國泰要等到國航公布全年業績後才做自己的年結並不可能,可能出於這個原因,國泰在計算國航的業績時,將其截數日期提早了3個月。例如2012年度,國泰的業績就包括了國航於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的12個月業績。除此以外,國泰也會將國航於201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任何重大事項或交易包含在估算之中。

一般來說,除非聯營公司的業績對控股方有重大影響,否則核數師不會對估算有意見。恰巧俄鋁和國泰,就正正因為聯營公司對他們去年的業績影響重大,所以核數師就「有意見」了。例如俄鋁,在未修改去年的業績時,本身業務的經營溢利只有6,000萬元,計入2,500萬元財務收入和5,500萬元共同控制實體溢利,再扣除9.2億元的財務開支,除稅前虧損高達7.8億元。只不過,由於當時估算能從聯營公司分佔得到7.51億元溢利,所以除稅前虧損大幅減少至2,900萬元。由於影響重大,所以核數師當時需要對聯營公司分佔溢利作出保留意見。無論如何,由於俄鋁的業績已按Norilsk Nickel的經審核財務報告來修改,所以核數師也發出了另一份新的無保留意見報告。

至於國泰的情況與俄鋁未修改報告前的差不多,於2012年,自身業務的經營溢利有17.88億(港元,下同),計入7.45億元的財務收入和16.29億元的財務支出後,除稅前溢利僅9.04億元。同一時間,當時估算出來的應佔聯營公司溢利有6.41億元之多,相當於國泰自身業務除稅前溢利的71%,最終令國泰錄得15.45億元除稅前溢利。翻查國泰的年報,其實於2010年時,核數師並沒有作出類似保留意見,皆因當時應佔聯營公司溢利25.87億元,金額只相當於國泰該年本身業務除稅前溢利的20%左右。

日後看財務報表時,不妨留意一下聯營公司的溢利是如何計算,對了解上市公司的財務表現會有幫助。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10

&&&&&&&&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永亨保守非壞事

早前寫了一篇關於大眾金融(626)的文章,說他們並未有披露淨息差的數值。相比起來,永亨銀行(302)的年報就好很多,他們不單披露了淨息差的數值,連去年度最後一個月的實際借入和借出息率也列了出來,讓人了解他們的盈利和成本概況。

於2012年,永亨全年的淨息差只有1.62%,較前年收窄了5個基點。若與其他金融機構比較,例如大眾金融同期的淨息差超過3%,恒生銀行(011)也有1.85%,永亨就顯得較低了。至於資金拆借方面,於去年12月,他們向銀行同業、中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借入資金的息率是0.72%、客戶存款所付的息率是1.29%、發行存款證的利息是2.38%,後償負債利息是7.29%。總體而言,借入資金的息率是1.48%。

題外話,究竟後償負債是甚麼?為何息率又那麼高?其實其英文名稱是「Subordination liabilities」,內地則稱為「次級債權」,可能要避免與信用評級較差的「次級貸款(Subprime lending)」混淆,所以香港多數翻譯做「後償負債」。不論是「後償」或「次級」,其實是指債務的償還次序,一旦公司清盤,其持有人的償還次序較股東優先,但低於其他包括高級債券和擔保債券等的持有人。次序較低,風險自然較高,所以息率也較高。永亨於2007年和2008年先後發行了兩批後償票據,票面值分別是4億美元(約31.25億港元)和2.25億美元(約17.56億港元),兩者皆是定息計算,前者的年息是6%,後者則是9.375%。至於永亨於去年12月借出資金的息率,存放於銀行同業、中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息率是1.51%,向客戶貸款及貿易票據收取的息率是3.37%,債務證券則是2.38%。總體而言,借出資金的息率是2.89%。將借入和借出息率相減,得出來的1.41%就是盈利了。

看永亨近年的廣告,以為他們專注私人貸款,可是,按金額計算只佔香港業務總貸款額的10%,比重最高是工商機構的物業投資貸款,以及私人住宅物業貸款(包括居屋),金額分別佔總貸款額的28%和32.8%。物業按揭的風險較少,但利潤卻不高,看來永亨在借貸業務方面比較保守。

要營運一家銀行,除了控制息率外,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信貸風險管理。以永亨的情況,客戶貸款和證券投資最重要。先講前者,截至2012年12月31日,永亨未減值前的客戶貸款總額是1,140.54億元,按年增長2.88%,當中「過期但非減值」的貸款有9.73億元,按年上升18.51%;至於歸類為「減值」的貸款,金額有5.12億元,按年急升52.31%。

若按貸款總額的比例計算,兩類貸款均有上升趨勢。於2010年,過期但非減值貸款的比例只有0.53%,到了2011年升至0.74%,及至2012年更升至0.85%。至於減值貸款,2010年及2011年的比例分別只有0.31%和0.3%,到了去年卻上升至0.45%。這是否顯示貸款質素轉差?這又未必,我們可以進一步看看這些貸款的抵押情況。例如減值貸款,相關抵押品的市值為4.35億元,金額相當於貸款總額的85.04%,而且此比率較2010年的71.93%高,但略低於2011年的86.02%。單從數字來看,即使減值貸款的金額有上升趨勢,但抵押品的比例提高,於風險管理而言,似乎仍在控制範圍之內。

至於證券投資,截至2012年12月31日有442.13億元,按年增加42.9%,當中91%的證券投資評級高於「BBB-」,較去年的94.5%略低;而垃圾級別佔3.3%,較去年微升0.9%;無評級的投資則佔5.7%,較去年上升2.6%。永亨將後兩者的比例調高,相信希望爭取較大的投資回報吧?

另外,可能由於歐債危機還未解除,所以涉及歐洲的跨境債權大幅下降。於2011年,涉及德國、英國和歐洲各國的債權金額合共41.95億元,佔債權總金額8.16%。到了去年,金額下降了78.3%至9.09億元,只佔債權總金額1.65%。

永亨屬於本地老牌銀行,一向給人作風保守的印象,從上述幾點也可見一斑。其實保守又有甚麼不好?不然的話,永亨哪有超過65年歷史?況且,於股票市場是好事,若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大膽進取,我們就「冇得揀」,反而不利投資的風險管理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09

&&&&&&&&

2013年5月8日星期三

港人用港字

香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我們有自己的貨幣和金融政策、法律和司法制度、更有區旗、區徽等。不單如此,香港也是多個世界性組織的成員之一,例如亞太經合組織,雖然在首腦會議上,香港特首未算得上真正能與各國領導人「平起平坐」,但香港能佔一席位,足見地位重要。

不論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抑或現在是中國的一個特區,放眼世界都很難找到一個類似的地方。香港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獨特。其實文化也是一樣,例如以前中文書刊出版,內地不容右,臺灣又不容左,香港卻能兼收並蓄,造就了相對開放和自由的寫作和出版環境。

另外,雖然兩岸三地都是同用中文,但我們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昔日我們只要單據文字,就可以很輕易地分辨出作者來自何地。可是,現在卻變得模糊,而且愈來愈覺得,港人的寫作風格正在轉變。其實轉變經常發生,並不是甚麼新鮮事,但現在卻一面倒向北傾斜,而且既快且急。

例如在用詞方面,現在不論大小報章、書刊、雜誌還是網上媒體,都能輕易找到「亮點」這個國內常見用詞。瓜瓜實在不明白,好端端的有「焦點」、「特色」、「長處」、「優點」等放著不用,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家就像鸚鵡學舌般,人人都說亮點。每當見到有本地報章或媒體,明明讀者對象是港人,但卻在亮點前、亮點後,就不其然無名火起,拒絕再看下去。

或許你認為這是歧視,又或者大香港主義作祟,可是絕非如此。因為瓜瓜一向認為,香港的前途,全看我們能否維持自己的獨特性,經濟、法制如此,文化亦然。若你也認同,就請大家幫幫忙,多寫多講我們自己的文字。

由於中文底子差,出了問題也會不自知。若看到瓜瓜的文字有上述問題,務請幫忙指正。

&&&&&&&&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周大福真黑仔

最近黃金價格大跌,不少市民爭相購買黃金和金飾,遊客也加入戰團,從電視新聞畫面所見,珠寶飾櫃被搶購一空,相信為珠寶行帶來可觀的生意。雖則如此,金價下跌會否影響珠寶行的毛利呢?按理是會的。

有別於其他商品,以黃金打造的金飾,售價隨黃金市場價格浮動,倘若售價比成本價低,珠寶行便有機會蝕本。舉個例子,根據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數據顯示,於2012年9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即9月28日,九九金的收市價是每両16,512元。假設珠寶行於當日以此價位買入若干數量的黃金,半年後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即2013年3月28日,金價卻下跌至14,910元,假設珠寶行當日以此價位賣出黃金金飾,不計算手工費和買入買出差價等費用,珠寶行的毛利即時下跌1,602元或9.7%。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得到,金價對珠寶行的毛利可以有很大影響。所以,很多珠寶行會為手上的黃金存貨做對沖,以減低金價下跌的風險。以周大福(1929)為例,他們主要利用黃金借貸(Gold loan)和遠期合約來做對沖。

遠期合約就聽得多,究竟甚麼是黃金借貸?坦白講,由於未接觸過,所以並不清楚。可是,根據網上資料所載,此類借貸與黃金價格掛鈎。以上述金價做例子,假設周大福於去年9月28日,以收市價16,512元買入黃金,並同時以此價位借入黃金借貸。到了本年3月28日,金價下跌至14,910元,由於黃金借貸與金價掛鈎,所以其公允值也會隨之而下跌。借入16,512元,但最後只需償還14,910元,1,602元的差額,就是對沖得來的收益,並且可以計入銷售成本。

至於買回來的黃金,假設製造成金飾產品後,也於同日以市價14,910元賣出,1,602元的售價損失,也要計入銷售成本,最後與對沖賺回來的收益相抵,毛利就有保障。若果金價不是下跌而是上升,黃金價格的差額就會變成損失,而售價和成本差額則變成收益,最後一樣也能互相抵銷。

由於周大福以往造的對沖都是百分百,即是購入多少黃金就借入多少黃金借貸,故有人稱之為「完美對沖」,此舉最大好處是穩定銷售成本。

可是,根據周大福2012年至2013年度的中期報告,他們於去年底開始,更改對沖水平,由以往的「接近全數對沖」放寬至「大部分對沖」,即是約為黄金存貨以重量計的70%。為甚麼要更改對沖比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減低對沖成本。於2012年3月底,金價大約是15,480元,較2012年9月底的16,512元上升了1,032元或6.7%。可以想像得到,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度,應會錄得對沖虧損。

翻查該年度的中期報告發覺果真如此,黃金借貸的損失為5.152億元 ;另一種對沖,即黃金遠期合約的虧損則為4,770萬元,兩種對沖的損失合共為5.629億元。由於周大福同期的毛利有67.057億元,期內的對沖損失相當於毛利的8.4%。因此,若果將對沖比例下降至70%,假設對沖比例與對沖損益同步,該年度上半年的對沖損失就能下降至3.94億元 ,省回的1.689億元,就能令毛利率由26.36%,提升至27.03% 。

再者,早前的所謂「完美對沖」其實並不完美,倘金價於半年結或年結前突然大升,對沖工具產生的虧損就會隨之而擴大。可是,若果黃金產品仍未於結算日賣出,貨品升值的收益只能計入其他收入而非銷售收入,因此毛利率將會下跌。周大福於2012年至2013年的中期業績就出現過此等情況,因此他們於去年11月發出「毛利率警告」來說明。

除了成本,從事對沖活動涉及監管風險,加上對沖工具和對手數量有限,過分集中於某類工具和某幾個對手也會有風險。所以,周大福降低對沖比例是可以理解。

可是好景不常,正當周大福放寬對沖比例,不為所有黃金存貨做對沖,金價卻於近期下跌,於今年4月15日更加由上一個交易日的14,498元急挫9.3%至13,150元。

換句話說,雖然周大福近期應該在對沖上賺到不少收益,可是,由於不是百分百對沖,其收益將不能完全彌補黃金產品售價下跌所帶來的損失。除了「黑仔」,實在想不到如何形容周大福的境況。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07

&&&&&&&&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漫談會計職銜

早前古德明先生寫了一篇題為《官方執行官》文章,指將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硬翻譯做「首席執行官」並不妥當,因「官」字一般指「官吏」,和「民」相對,故用於民辦機構的職位並不合適,也不能反映CEO原意,他認為譯作「行政總裁」較佳,我極之同意。其實不單只CEO,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Chief Operation Officer(CO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等也一樣,一律翻譯為「首席財務官」、「首席營運官」和「首席信息官」,聽和說起來都極為鬧彆扭,不如乾趣用英文縮寫稱呼好了。如UFO,縮寫廣為人知,比中文翻譯「不明飛行物體」來得順口和書寫方便。

其實將「CXO」翻譯成「首席XX官」還有一層歧視的味道。很簡單,既然Officer翻譯成官,為何Accounting officer,Marketing officer的職銜也不譯作會計官和市場官呢?說穿了還不是階級觀念作祟?或許這是跟隨香港政府做法,如Senior Administrative Officer或以下的中文職銜是「政務主任」,到了Staff Grade的首長級才叫「政務官」。

講到會計職銜的中英名稱,要翻譯其實是件頭痛的工作,香港中英文皆是法定語言,中英對照的名片是慣常做法,而上市公司的年報更需要刊出中英文版本,即使麻煩也要翻譯。CFO的中文名稱應如何呢?根據香港證監會的《證券、期貨及財務用語》,其翻譯為「首席財務官」或「財務總監」皆可。例如世茂房地產(813)採用前者,中國新華電視(8356)採用後者。另一個職位Financial controller(FC)也同樣可以翻譯成「財務總監」。雖然CEO和FC兩個職位都屬於高層,但工作性質稍有不同,前者很多時也是董事,負責整家企業的財務管理,並且定立財務策略、目標和方向。至於後者,一般來說不是董事,主要負責財務管理的具體設計與執行,即是俗話「睇住盤數」。

若CFO是「首席財務官」,而FC是「財務總監」,混淆情況就不會發生,但若不喜歡「官」的硬譯方法,那應怎麼辦?有人將CFO加上「首席」或「集團」二字,變成「首席財務總監」或「集團財務總監」來將兩者區分,例如勝獅貨櫃(716)採用前者,港交所(388)採用後者。也有人將FC改成財務總管、財務主管或財務主任。不過,很多企業喜歡將Supervisor翻譯成主管,Officer翻譯為主任,這些翻譯或許會令人誤會。

其他職位又如何翻譯呢?相信Accounting manager,Finance manager等較容易,通通加上經理,即會計經理,財務經理即成。說到Accounting Manager,有一個職銜經常與其混淆,這就是Account Manager,其正確的中文職銜是「客戶經理」,職責主要涉及銷售和市場,還有Account Executive,其中文職銜是「客戶主任」,與會計職系無關。

在會計職位中有個叫Accountant,有人直接翻譯成「會計師」,如政府的Treasury Accountant,中文名稱是「庫務會計師」。但在香港,「會計師」受《專業會計師條例》監管,不是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按例不能使用。對企業來說,此職位又不一定需具備會計師資格人士出任,若要使用就要格外小心。於香港很多企業而言,Accountant的職責介乎Supervisor和Officer之間,故不少企業翻譯為會計主管或會計主任。

至於Assistant Accountant、Accounting Assistant和Accounting Clerk等是會計職系的基層職位,一般翻譯依次為助理會計主任、會計助理及會計文員。值得一提,雖然會計文員和會計助理同是入門級別,但嚴格來說職務稍有分別。前者主要負責文書和日常帳務如入數,準備會計憑證等;後者除負責這些工作外,有機會接觸一些較複雜工作如準備對帳表,協助編製財務報表等。若早在十幾年前,入職資格也不一樣,前者只要具備中五或LCCI學歷已可,後者則需具備學位才可申請。但近年學歷通脹嚴重,現在很多香港企業已沒有這樣細分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03

&&&&&&&&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再談買港鐵抗加價

自《買港鐵抗加價》一文刊登以來收到不少意見,其中一位朋友認為,買港鐵(066)股票來抗衡票價上調,這種對沖方法要有錢才成。若鼓吹此法,窮人怎麼算,這不是產生社會不公平嗎?

其實這個世界何曾公平過?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各人的起步點就注定不相同。不是嗎?為甚麼有人生於戰亂之地,過著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你我卻能安享太平?又為何有人生於大富之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你我卻要終日為口奔馳?若不肯面對不公平的現實,做人怎會快樂?因此,對沖與否和不公平無關。

另一位朋友認為,港鐵加價,要買港鐵來對沖,那豈不是九巴加價,就要買載通國際(062),加電費就要買電能實業(006)和中電控股(002),租用領匯旗下的商舖,就要買領匯(823)?

其實何只這些,若要繼續數下去,還得計入持有城巴、新巴和新渡輪的新創建(659),手持西隧和大老山隧道專營權的港通控股(032),以及中華煤氣(003)。嚴格來說,通訊也是公用事業,因此還有和記電訊(215)、數碼通(315)、中國移動(941)、以及電訊盈科(008)等。要買的股票何其多,既然如此,不如索性買入盈富基金(2800)倒省事。

可是,買股票抗加價純粹是借題發揮,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卻未必,因為投資涉及風險,而且還未計入股票買賣開支及機會成本,隨時可以得不償失。說到底,港鐵加價,其實是公用事業應否私營化,從而再引伸出應否上市的老問題。

經驗告訴我們,若公用事業由政府管理,其效率普遍較由私人營運差。道理不難明白,一般來說,因為公用事業私營化後,將會由「市場」監察,做得不好的話,就會被市場唾棄,即是賺不到鈔票。所以,要生意可以繼續做下去,就必須要改善服務。反觀由政府營運,由於缺乏市場監察,即使顧客多麼不滿,也只可以依靠投訴,鈔票卻起不了作用,因為政府不會因服務不好而執笠。

可是,私營化不是靈丹妙藥,若果該項公用事業是獨市生意,就沒有用了。私營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與事者之間的利益衝突。私營企業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賺錢,而且要在一切看行的情況下「賺到盡」。這是私營企業的天性,除非加諸一些限制,例如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環境保護、衞生和消防條例等,否則是阻不了「賺到盡」的。

同一時間,顧客也是與事者,於他們而言,付出的金額當然愈少愈好,或許可以看成「壓價壓到盡」。兩股勢力其實天天都在比併,若果戰場換了在公用事業上,那就變成「股東利益與公眾利益」之爭。

將私營公用事業上市,就更加令兩股勢力之爭白熱化和複雜化。若不上市,股東數目相對有限,與政府和公眾討價還價之力也較輕。若上了市,股東數目眾多,不少公眾隨時也是股東,政府要照顧和平衡所謂「公眾利益」就不容易了。

每當有公用事業加價,必定有朋友出來說要將事業回購。瓜瓜一向不贊成,因為回購成本高。正如一杯清水放了鹽,要變回清水不是沒有可能,例如用蒸餾、結冰法,再先進還有薄膜處理法,例如目前受廣泛應用的逆滲透技術,問題只是成本要很高,是否值得這樣去做。為何回購成本高?因為若真的去回購,股價必然被炒上。

再講,回購的目的,就是控制公用企業不加價。換句話說,企業未來的盈利必受影響,企業的價值就會貶值,最後變成政府的財務負擔。況且,公用事業眾多,但政府儲備始終有限,我們能做多少次回購?

不要忘記,回購後不是一了百了,政府還要去管理,在缺乏鈔票的監管下,到時發覺效率不好,服務太差,莫非又要走回私營化之路?

這個世界上,實在有太多東西是不能兩全其美的,有些事情,更是不可能走回頭,大家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機制下,如何令股東利益和公眾利益取得平衡。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02

&&&&&&&&

2013年5月1日星期三

大學生理財第一課:剪卡!

最近和朋友閒聊,說到有大學生只因欠下區區10萬元卡數,但由於無力償還,所以還未畢業就要走上破產之路。說實話,雖然這位學生未至於前途盡毁,但於日後找工作時,相信會遇到不少麻煩。因為不論破產的原因是甚麼,必會給別人一個不善理財的印象。試想想,當招聘時給未來僱主知道了,他們會如何去想?若是會計的畢業生的就更慘,因為一旦破了產,日後要成為會計師就困難重重,其他專業例如律師、保險經紀和代理、證券經紀、銀行業的僱員等也一樣。

有人說,貴為富家子弟就沒有問題啦。可是,即使家財萬貫,也有千金散盡的一天,因此,大學生應先學懂理財,而理財的第一課,就是「剪卡」。

信用卡方便好用,剪掉太過可惜吧?於一位有穩定收入的人而言,這句話可能是對的,但於還未有穩定收入的學生而言,這句話就不全對了。所謂「剪卡」,並非代表要取消所有信用卡,留下一、兩張作日常之用或旅行時用已經足夠,只要不在信用卡借錢套現,並且按自己的收入狀況來設定消費上限,即是「量入為出」的理財策略,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於個人信貸管理而言,持有太多信用卡的話,有可能對信貸記錄評級造成不良影響。或許有人會說,父母的附屬卡倒可以吧?個人認為其實比信用卡套現更差,因為有了父母作後盾,不利於讓自己養成消費要有節制的習慣。除非父母狠心不肯幫忙找卡數,否則的話,還是剪掉為妙。

學會了消費要有節制,理財第一課基本完成,下一篇將探討借貸。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3-04-29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