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無地自容,失威還是謙卑?

上星期傳媒大亨梅鐸出席英國國會專責委員會,並就竊聽醜聞接受質詢。在電視新聞中,聽到當時他曾說:「This is the most humble day of my life」。

翌日看本地報章,好幾份報紙都將「most humble day」翻譯成「最謙卑日子」。例如:

《明報》梅鐸國會作供:一生最謙卑日子

《文匯報》:「梅鐸稱這是他「一生中最謙卑的一天」

雖然我的翻譯水平有限,但將「humble」直譯為「謙卑」似乎不妥。因為「謙卑」通常是讚美詞,梅鐸不會因為竊聽醜聞而讚美自己吧?翻查Yahoo的網絡字典,「humble」有以下解釋:

a.
1. 謙遜的; 謙恭的
Many famous people are surprisingly humble. 許多知名人士都出奇地謙恭。

2. (身分, 地位等)低下的, 卑微的
He is of humble birth. 他出身卑微。

3. (東西)粗糙的, 簡陋的
The family lived in a humble cottage. 這戶人家住在一所簡陋的農舍裡。

vt.
1. 使謙卑
He had to humble himself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rince. 他在王子面前只得低聲下氣。

2. 使地位降低; 使威信掃地
His failure in the competition humbled him. 競賽失利使他丟了臉。

所以,我覺得以下幾份報章的翻譯比較貼切:

《蘋果日報》梅鐸:最無地自容的一天

《AM730》:「梅鐸雖指,這是其一生之中,最感到威信掃地的一天」

《都市日報》:「梅鐸亦坦言,這是他一生中最感到卑下的一天」

如果以廣東話來翻譯的話,「最無面既一日」、「最丟架既一日」又或者「魚到爆既一日」可以不可呢?

&&&&&&&&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美國、大陸、蜜蜂、過冬

經常看施永青先生在《AM730》的專欄,最近一篇是談及美國的現況。其實美國經濟不景並不是新鮮事,自雷曼倒閉引發的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經濟算是有過一點起色,但因基本因素根本沒有多大改變,所以一直都是一厥不振。我有幾位朋友在美國生活,他們都擔心將會失業或者收入銳減。

我並不擔心美國經濟會繼續這樣差,因為已經是打定輸數,未來幾年都難以復甦。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日中天的國內經濟。

目前香港太過依賴國內的資金了,所謂花無百日紅,加上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已臨近尾聲,我看是時候為未來的嚴冬做些準備。

「小蜜蜂,嗡嗡嗡,大家一起勤作工,來匆匆,去匆匆,作工興味濃,天暖花好不作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做懶惰蟲。」其實我們都只是一群辛勞的小蜜蜂。

&&&&&&&&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認購iBond奇遇記

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7月15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其實這篇文章純粹無病呻吟,並沒有批評當局的意思。

--------

認購iBond奇遇記 (作者: Bittermelon)

自iPod、iPhone、iPad產品等相繼面世以來,仿佛沒有i字行頭的東西就是過時老套,不值一晒,難怪連特區政府也要將「通脹掛鈎債券」加個i字,將其包裝成「iBond」以吸引公眾。

香港會計師公會不妨也依樣畫葫蘆,索性改名成為「iCPA」,藉此提升公會形象。

講笑完畢,言歸正傳。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受外圍因素影響繼而引起的通脹是無法避免。日常開支大幅增加,但收入卻追不上,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

除此以外,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因通脹高企而被蠶食,為了保住辛苦儲來的血汗錢,iBond就受到如筆者般不願承受高風險的人所歡迎了。

政府補貼不要浪費

雖然預期我等蟻民最終只能獲派一手,縱使對抗通脹的作用不大,而且據說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更加吸引,但iBond始終是政府給市民的一點補貼,不要就有點浪費。

為了盡拿這個「着數」,筆者和內子各自分開認購。由於內子在銀行早已有一個投資戶口,又是通過網上認購,不計算早前閱讀發行通函等文件的時間,她不消五分鐘就完成整個手續。可是,筆者因沒有投資戶口,所以就必須親身到銀行開戶及辦理認購了。

約十年前筆者也在銀行開立過投資戶口,而且香港各大銀行的服務以高效見稱,滿以為這次最多只會花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可是,筆者早上九時進入銀行,最後要到十時半才能出來,足足花了接近一個半小時!為甚麼?只怪筆者孤陋寡聞,原來現在開立投資戶口的程序一點也不簡單。

當問明來意後,銀行職員首先引領我到一個叫「投資區」的地方,此區其實是個獨立的小房間。心想,我又不是甚麼尊貴客戶,受到此等禮遇實在有點受寵若驚。登記了些基本資料後,投資經理即時着我填寫一份合共六頁的《客戶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填完以後,再由另一位非銷售的銀行職員口頭覆述整份問卷一次,並即場錄音為證。

保障投資者流於形式

之後,投資經理根據調查結果,為我開立合適的戶口組合。由於當中包括高息貨幣掛鈎存款,儘管筆者表示略有認識,而且不打算此類投資,但投資經理也要詳細解釋當中的風險,而且還需要即席聽一段為時大約十幾分鐘的錄音聲明,並且現場錄音以證明我有聽過。錄音另一段錄音,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荒謬。

完成了以後,投資經理為我填寫一份共八頁的開戶申請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聲明與授權之類的條款,怱怱看一遍就簽名作實。約在十時許,投資戶口終於成功開立,下一步就是認購iBond了。

認購程序相對簡單,再次說明當中的風險和回答了筆者的幾個問題後,投資經理就為我填寫一份共六頁的申請表,當中差不多四頁是聲明和條款,在每頁簽上名字,再簽了轉數單後,認購終於完成。

筆者拿着一疊厚厚的文件副本、聲明及通函等於十時半離開。

為認購一手iBond搞這麼一場大龍鳳,我也按捺不住下問了投資經理所為何事,據說這是證監與銀監的規定,旨在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相比早前認購人民幣債券,此程序已經簡化了不少。我倒覺得程序流於形式,而且看來是保障銀行的利益多於投資者。

筆者絕對明白保護小投資者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至少對筆者就作用有限。

就以聽高息貨幣掛鈎存款聲明的錄音為例,筆者初時是很認真去聽的,但到了中段已經沒有耐性聽下去了。再者,不計算筆者的所花的時間(time cost),單是要一位投資經理花費一個半小時來侍候一位小客戶,銀行也不划算。

此文只是一位小市民的心聲,希望當局考慮再優化一下相關程序,在保障各方利益之餘,也盡可能減低程序對銀行及投資者的影響。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ibond-bittermelon.html

&&&&&&&&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情緒化的女上司-逃避還是面對?

朋友因其女性上司過於刁難無理,所以打算辭去現有的工作,重新找一份合適的。由於「見過鬼都怕黑」,所以在找工作時都很在意上司是男是女。而另一位舊同事,她最近找到一份待遇非常優厚的新工作,而其上司也是位極難服侍的女士,每當女上司找她「照肺」以後,她例別找我訴苦,在最近幾個月,聽她訴苦就不下幾十次。

記得幾年前在舊公司工作時,因有同事辭職所以要另聘新人,當時就試過遇到兩位申請人,一位在約見面試時就已經問HR,職位的直系上司是男是女,而另一位在面試時也問相同的問題。雖然我是男性,但也不希望同事有這個想法,因為怕他們不能與性好好相處,最後影響工作。

刁蠻無理的女性上司我的確遇過,但好的女上司我同樣也遇過,而且男上司也不見得容易服侍。很多人不喜歡與女上司工作,主要原因是女性因生理關係,所以始終比較情緒化,真性情較易流露。如果遇著則城府甚深的男上司,我則寧願要一個刁蠻無理的女上司了。

我覺得女上司是沒有辦法去逃避的,因為上司是男是女機會至少有50%,還未計算香港和國內會計界女多男少的現況,就算讓你避得過初一,也避不過十五。與其「斬腳趾去避沙蟲」,堵不如想辦法去面對。

要去面對,就必先要去了解。我現在其中一位經理級的同事是位女士,有一次談起,她坦言說女性較容易受情緒影響而變得很主觀,就算周圍的人如何解釋和分析都會聽不進,而同事間的衝突很多時就因此而起。所以,要避開衝突,除了女上司要設法控制自己外,同事最好是在這種情況下先避其鋒,盡可能讓女上司冷靜了以後才去找她。

何必因為別人的問題而影響自己的發展和機會?我始終認為面對總好過逃避。

&&&&&&&&

2011年7月8日星期五

審計多此一舉嗎?

這篇文章於今天,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刊登的。

--------

審計多此一舉嗎? (作者: Bittermelon)

根據香港的《公司條例》,在港成立的有限公司不論規模大小,其賬目必須每年經過核數師審核,並向股東簽發核數師報告。但有些人認為,年度審計純粹只為了符合法例要求,錢是花了,但實際得益不多。

筆者的一位好友更以「破窗謬論」來比喻審計。其大意是這樣:故意將街上的玻璃窗全數打破,因此所有人都要去安裝新窗,雖然此舉能令該地GDP上升,但對社會來說是浪費,因為將窗先打破再安裝是不必要的,而且也令戶主不能將金錢花在其他有益的地方。

說審計是多此一舉,對社會更是浪費,面對這麼尖酸刻薄的批評,身為業界一份子有必要解釋。

據說,現今的註冊會計師制度始於十六世紀末,當時地中海沿岸的商品貿易非常薘勃,很多生意都是以合夥的方式去集資及經營,因而演變出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

在此情況下,投資者希望監察管理者如何經營,於是出現了會計這個工種。及後英國股份制企業制度的出現,更造就了註冊會計師的誕生。在1844年,英國頒布的《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查公司賬目,而其後更修改規定,公司可以聘請執業會計師以協助監察人的工作。

從以上的一段歷史可以說明,現代的審計工作由來已久,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按照商業上的需要發展出來。審計沒有必要嗎?當然不是。審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的股東,而其他相關人士例如銀行、債權人、稅務局、監管機構,以至潛在投資者也不時需要參考審計報告,以了解企業的經營表現和財務狀況。

經審核的賬目就像經過質量鑑定的產品一樣,相關人士不需要另花資源自己去做。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審計,今天稅局要來查,後天銀行又要來,大後天股東也要來,公司和相關人士所花的資源,必會較現時每年由核數師負責來得更多。

就算賬目經核數師審核,企業被揭發造假賬時有發生,有人以此質疑審計的成效。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審計方法未能有效地查出假賬或欺瞞,但我們不能單以一些個別事件,便全盤否定審計的整體成效。

總體來說,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一天是分開,審計仍然有實際的需要。有人會問,私人公司的股東通常也身兼管理人,認為香港應跟隨其他國家,容許私人公司不用做年審。

撇開現時法例的規定不說,雖然股東的利益最大,但一家企業還有很多其他相關人士,他們就可以透過審計來間接監督企業的管理。沒有年審,他們的權益無疑將受到影響,社會因此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曾於2007年進行的重寫《公司條例》諮詢中考慮過這問題,當時的工作小組認為,現行的審規定應繼續適用於公眾及私人公司,因為公司也有很多其他利益相關者,他們都依據審計賬目行事,而且審計規定是香港企業管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儘管審計是必須,但筆者認為目前有兩方面需改革。首先,目前核數師理論上是由股東會聘用,但實際上,審核費的金額是由管理層和核數師商議。如果以誰付鈔誰就是老闆的角度去看,利益衝突就沒法完全避免。

另外,當今流行的審計方法是通過風險評估,再配合抽查和獨立核證進行,可是整個審計都是建基於由客戶所提供的賬目和資料,對故意造假和欺瞞是很難查出來。

要徹底解決聘用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核數師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委任和指派,但目前的聘用制訂已源用多年,這樣重大的改變,公眾未必能夠接受。有人倡議設立激勵制度或者財務報表保險,以解決利益衝突的問題,可是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希望香港的業界能參與探討。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bittermelon.html

&&&&&&&&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遞補機制」立法眾生相

政府終於在昨天宣布,押後「遞補機制」草案的二讀,並且表示將會於用兩個月的時間諮詢公眾。事情發展至今,可以用十個字來形容政府:「臉係人地俾,架係自己丟」。

另外,看一看相關人物的表情,也是件賞心樂事。例如林瑞麟局長,他站在唐司長背後時,活像一個犯了事的學生,由家長(唐司長)出面,向校方(公眾)道歉。

不過論精彩情度,就遠不及建制派議員們的嘴臉了。例如譚耀宗議員,前兩天還說要押後表決有難度,但昨天卻說突然表示,支持政府押後表決。其實政府宣布押後表決,差不多等於摑了他一巴,

而最甚者,莫過於梁美芬議員了。根據報導,她昨晚率先派發單張,指「政府沒有為替補機制方案進行公眾諮詢,聽取民意,故本人不支持政府早前處理替補機制的手法,所以在 7月 4日與唐英年司長會面時,本人已要求政府押後替補方案的表決,作全面諮詢。」

有網民批評她「面皮厚過避彈衣」,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泛民退出替補機制委員會時,吳藹儀曾表示不想同流合污,梁美芬議員卻即場抗議,說同流合污具侮辱性云云。梁議員是城大法學院的副教授,我真想問一問梁議員的學生,有如此老師,他們有甚麼感想?

&&&&&&&&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我反對急於為「遞補機制」立法!

對於政府未進行公眾咨詢就急於為「遞補機制」立法,我反對!不單只我很不滿,很多我的同業好友也是一樣。

現要求陳茂波議員盡快向業界進行「公投」,並以此結果去投票!

我已電郵陳茂波議員表達上述的要求,相信其他會計界選民也和我有相同做法,您呢?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