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i瘋和便溺

從最近兩單自身見聞,發覺iPhone潮流真的是勢不可擋。

先講第一單,從舊同事那裡得知,我的前上司棄用了多年的舊式手電,換了一部iPhone 4。在我的印象中,前上司比較保守,不喜歡追潮流。她以往用的手電,只要能打電話及一個簡單的通訊錄就已經足夠了。而且她的兒女都十幾廿歲,比較難想像這一代的人也會使用iPhone。

第二單是關於同事的孩兒。小人兒不過才一歲多點,就懂得說:「媽媽iPhone」,這還未算,年紀輕輕的他就能自己開啟iPhone,按下自己喜歡的Apps來玩了。驚訝的同時,以為同事的孩兒比較醒目,只是個別事例而已,怎料前幾天乘地鐵時,對坐的小孩子正全神貫注地玩iPhone,小孩子的年紀最多也不過兩歲吧。

從以上兩單見聞中,反映出iPhone已經不單只是年輕一代的潮人玩意。不論年紀也可以輕鬆使用,證明iPhone的功能的確是相當方便好用。我沒有使用iPhone,原因是我現在的手機才買了一年多,看來再不用的話,我將會與潮流脫節。

除了蘋果的iPhone外,微軟的Kinect也是值得一提的。不要輕視Kinect只是一款遊戲,其革命性的設計可能像iPhone的Touch-screen一樣,將會影響科技產品的發展路向。我最近就買了一套來玩,玩了一天,就覺得它對身體的辨認能力相當高,連我手指的郁動也能準確感應,而且郁動範圍不局限於二維空間而是三維,相比傳統的手掣或者Wii和PS3的感認器,其技術更為創新和先進。

希望這篇文章的標題不會影響你們的食慾,不過每次讀到Kinect,都不能自禁地聯想起便溺,嘻嘻。

&&&&&&&&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阿哥風雲

維園阿哥因涉嫌一宗風化案被補,一件未完,另一單又來,因有人報警指控他非禮,又再度給警方拘捕扣查,並將案件為非禮案。

我不是女生,所以不清楚她們對「非禮」的定義。有人說男生對女生摸手摸腳就是非禮啦,但單據動作可以做界定嗎?我看未必。試想想,如果做出非禮的是個貌似吳彥祖金城吳尊古天樂等類型的美男而不是猥瑣男,摸手摸腳可能變成紳士風度。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在維園阿哥有沒有做過,而全在於事主的感覺。如果我的想法錯了,請各位姊妹指正。

其實維園阿哥這次事件頑有趣的。有趣不是案件本身,而是事件引發出來的其他火花。例如阿哥的前度女友出來說話,幾位政界女生表態與阿哥無任何感情瓜葛等。另外,阿哥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壁壘分明,對他的爭議比起梁國雄議員更是不遑多讓,對一個既不是立法議員又不是區議員的政界新人來說,形象突出而又口齒伶俐,其實政途是無可限量的。

有人認為他的政途就此玩完,又有人認為事件不會對他有大影響。現在社會變得太快了,普羅大眾將會怎樣看待他,實在難以預料呀。不過,近人阿哥透過某周刊高調反擊,看來風波不會就此休止。

根據報導,阿哥的案件現交由律政司考慮是否起訴,處理時間需時兩個月。這兩個月的等待,對阿哥來說肯定不好受吧。

&&&&&&&&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愜意的早餐

上星期的某天天氣嚴寒,從大廈門口出來已感到陣陣刺骨的寒風。吃厭了連鎖店的早餐,忽然很想吃些傳統的早點,那時剛好記起在新居附近有家舊式的粥店,不過需要走一點路程。去不去好呢?正在躊躇間又來一陣寒風,那就不用細想向粥店方向走過去。

粥店在街尾,但走到街頭已嗅到淡淡的粥香及油炸鬼的香味,嗅到這股香味就已經知道找對了地方,此行沒有白費。

粥店的鋪面已後舊,但地方很乾淨。可能時間尚早,粥店客人不算多,找了位置坐下後即向亞姐要了白粥、腸粉、油炸鬼,這是小時我最吃的早餐。不到一分鐘,亞姐就將東西送來。先在白粥裡下些鹽,再在腸粉裡下點甜醬和麻醬,和著切開了的油炸鬼就吃了。在狂風掃落葉下,不消十分鐘就把它們幹掉。本來想再叫個义燒腸粉的,但已經吃不動了,唯有等待下次再光顧吧。


這裡的白粥、腸粉、油炸鬼其實沒有甚麼特別,只是和兒時吃到的味道一樣而已。但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就愛上了。沒法,現在要再吃到粥有粥味、腸粉有腸粉味的早餐實在很難。雖然快餐連鎖店也有供應,但粥沒有米香,腸粉又不似腸粉,連蝦米也是硬的。曾經試過幫襯某粥品連鎖店,但他們食物的質量愈來愈差,粥底啖而無味,腸粉乾硬,只有油炸鬼一味還能保持水準。

向老闆付了錢就離開,價錢才十七元,是我近期吃過早愜意的早餐。

&&&&&&&&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追求不完美的控制

初入內部審計(Internal Audit)這一行時,經常認為企業應該追求完美的內部控制,如果被審者不認同的話,我會視他們為懶惰,怕麻煩及欠承擔。

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當時的想法幼稚,工作了多年,最後才醒覺,一盤生意講求的是利益和成本效益,不能像藝術般去追求完美。況且,完美的控制根本就不存在,至少我未見過。

其實控制要去到那一個程度要視乎成本效益,當控制帶來的效益高於設置及執行的成本的話,這個控制就值得去做。

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家公司有幾百元現金用來做Petty cash,公司不會花幾十萬去買個夾萬來鎖這些現金,而且也不會在放置現金的地方特別加装CCTV,以及派護衛24小時守候吧,對不對?現實中,公司只會花相配的資源去做控制,例如將現金鎖在抽屜,及找人不定期做盤點就已經可以了。

其實控制的設計要點在於「剛剛好」,有時比起追求完美還來得辛苦和困難。因為如果要追求完美,時間金錢效益可以通通不管不理,就以上Petty cash的例子,夾萬、CCTV、護衛等通通都拿來用,乾手淨腳。但如果追求不完美而且要做到剛剛好的話,控制的成本效益就必需要考慮,較甚麼都不用理會麻煩,是吧?

我不時都會收到從事內審的網友的電郵,而最普遍的提問是那裡可以找到流程的標準做法。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因每家公司的情況不同,就算是相同的行業,不同公司的做法都可以不一樣,所以設計控制時要因時制宜,不要將所謂的標準當做聖經而硬套在流程中。

&&&&&&&&

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自己面子比別人肚子重要

特區政府在星期二公開表示決定支持申辦亞運會,在新聞報導中得知後,第一個感覺是生氣。

星期三早上翻閱各大報章,幾份報章都以「硬上弓」「硬闖」等字眼來形容政府的決定,輿論有多支持可想而知。

我始終認為,與其花費60億來搞這些面子工程,推不如直接資助運動員及項目來得實際。大家都知道香港的運動員有幾淒慘得幾淒慘,遠的不說,單看陳學殷退役的後故事,再看政府豪花公帑去申辦亞運會,實在氣忿難平。

60億!假設資助每名運動員每年50萬生活費及相關培訓費用,60億足以幫助12000名運動員一年,或者6000名運動員兩年了。

高官的面子真的重要過運動員的肚子嗎?

&&&&&&&&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領導才

不論是打工或是做生意,要有好的發展,領導才是不可或缺。

領導才可以後天培養,這種屬於技術型,但也有很多是天生的,靠口才靠魅力就能夠令人跟隨。

怎樣才是一個好的領導?就以登山為例吧,當到了一座高山的山腳,眾人看見高聳入雲的山峰就已經不想前行了,好的領導這時會震臂一呼,身先士卒走在前頭,帶領眾人爬上山去。但好的領導不會一味向前衝,還會不時走在隊尾,照顧落後的隊員,為他們打氣。所以,領導付出的力氣比其他隊員都要多,而且意志也要比人強,否則連領袖也洩氣的話,士氣就不能維持了。

在工作上,領導除了要有上述的能耐外,我認為最重要是有擔帶,勇於承擔責任,並且為下屬提供一個令他們安心工作及發揮的環境。

在工作上遇過不少富有領導才的上司,從他們身上學習了不少東西。但同時也見過有些差勁的上司,只靠罵靠嚇來領導下屬,有些更以疲勞轟炸的方式,天天批評下屬表現如何之差如何之蠢,希望藉此來打擊下屬的自信,好讓自己容易管理。遇到這樣的衰上司,很多人會大嘆倒楣,但我卻慶幸有此機緣,因為他們令我以此為戒,讓我學習要怎樣去做一個稱職的領導。

&&&&&&&&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上得山多是真的會遇虎的

最近有位會計同行,因為多年來雙重報銷國內的出差開支,被法庭裁定袁罪成並判處監禁。與友人談及此事,友人說涉案的數額不多(其實也很少,八年來共取了四十九萬多,平均每年也不過是六萬元多),為什麼事主還甘願冒險去做,就算要貪也貪多些嘛。

其實類似的事件在各大企業及機構時有發生,身為Internal Auditor的我,更調查過不少同類的案件。雖然我不認識事主,但我估計此事是由「貪小便宜」而引起。

到過國內出差的朋友都會知道,吃飯打的住酒店等等,如果要求商店給你收據,他們會開出定額的統一稅務發票給你。這些發票不會像其他地方如香港般,列明店舖名稱、商品/服務事項、日期、付款方法等等。如果以信用卡簽賬的話,除了稅務發票外,你還收到一張客戶存根。

如果某人以客戶存根及沒有詳細資料的稅務發票當成兩單來報銷,其實是很難查得出來的。加上公司裡沒有適當的監控的話,某人就可以藉此獲利。坦白講,填寫報銷表格及整理單據頑為煩瑣,偶然重複報銷可能真是無心之失。但發現了這個漏洞之後,又沒被人發現的話,就會可能貪圖這些小利而愈陷愈深,最後不能自拔。

以我的經驗,若果只涉及幾單重複報銷,除非公司的監控很嚴格,否則查出來的機會不高。而事主之所以被人揭發,就是因為「上得山多終遇虎」,八年間三百項重複報銷,銀碼性質相若,只要有人稍為留意一下,就很大機會給人發現了。在眾多的欺詐行為中,以此最為愚笨,因為證據確鑿地留存著,問題只是何時給人發現而已。

道理就和「輸錢皆因贏錢起」一樣,當初嚐過了甜頭,就以為自己會一世夠運,最要命的想法是以為拿些少著數是無傷大雅。

我不是批評這位同行,我只是為他感到可惜而已。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是真理呀!

&&&&&&&&

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

哭笑不得

最近在討論區看到一篇留言,看後令我哭笑不得。笑,不是因為留言者對會計準則的謬誤,而是因為其自以為是的態度;哭,是因為我們會計業界還有這類吃不到葡萄的人存在。

先講會計準則。其實會計準則是給有會計底子的人看的,如果不懂得基本的會計知識的話,根本是看不明白的。另外,香港的會計準則是原則些基礎(principal based)而不是規範基礎(rule-based),所以不會有很詳細的規定,而且還容許會計編纂者自行詮釋及判斷。

回說那段留言,「邊條會計準則白紙黑字講:"明年期票不準(准)在今年入帳"?」。會計準則當然不會白紙黑字說明,因為這問題涉及最基本的會計原理,Accrual/Matching concept(應計概念)。例如你去看一部英文小說,小說不會教你ABC,也不會教你A for apple, B for boy。你要看這部小說的話,你必需懂得英語。會計準則也一樣,要懂讀會計準則,也必需擁有基本的會計知識。

本來呢,對會計準則有謬誤其實不是大問題,肯虛心學習就是了。但留言者不但不知道自己的見解有問題,還說連其Qualified Accountants下屬也「不懂」其見解,並以此斷定會計專業試沒有用。

看到這些言論,除了以慨嘆及可悲來形容外,實在沒有其他詞彙可以說明我此刻的心情。

&&&&&&&&

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審計報告學審計-卸鑊的藝術

審計署最新的一份審計報告,揭露了為數不少直資學校在管治及行政上的問題。其中有學校座擁大量儲備仍加學費,其爭議不絕。有人認為不應該,但也有人認為並無不妥。

不過我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不論傳媒或者網上的討論,大多數人都說審計報告「批評」直資學校管理混亂,就例如曾淵滄先生在《大公報》撰文,批評審計署對直資學校的指斥是大錯特錯。又例如直資學校議會發表聲明,批評審計報告內的指控對他們不公平。

但其實大家只要稍為認真去看一看那份報告,報告的「被審單位(Auditee)」不是直資學校,而是教育局。所以,其批評對象也應該是教育局而不是直資學校。

審計署是次的審計,旨在評審教育局有沒有適當地監管直資學校,為了測試監管是否有效及足夠,審計署抽查部份直資學校,以評估監管工作有沒有做好。另外,我估計因為直資學校不是被審單位,所以審計報告並沒有列出有問題的學校名單,而且也沒有要求個別學校解釋原因。

只不過當報告出爐後,其審計發現實在太震撼,教育局在輿論壓力下公開名單。但以我個人來看,教育局突然公佈涉及的學校名單,其做法極不道德。為什麼我這樣說?主要原因是審計報告為了突顯教育局在管理上出問題,所以必需在報告內提供具體的數字及例證,但這些東西只是表象,審計署不會(也不應)深入探討個別學校出問題的原因(因為審計的範圍是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監管,而不是直資學校本身)。既然明知學校對報告的內容無從辯白,但卻突然公佈學校名稱,不就是要她們吃食貓嗎?

簡單舉個例子,一家學校十個學生有九個會考攞U,校方因此飽受家長批評,學校此時卻向外公佈攞U學生的名字,對學生們公道嗎?學生成績差有多種原因,有些可能是懶,也有些可能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學校謬然公佈學生的名字而令他們被批評,你是家長怎樣看這家學校?雖然有人說,直資學校涉及公帑,所以公眾有知情權,但學生也是接受公帑的資助去讀書,難道我們就可以公開學生的學業成績嗎?

謬然公佈涉及問題的學校名單,我不知道教育局是有意還是無意,但從「陰謀論」來看,將公眾批評的焦點成功由自己轉向學校,其「卸鑊」手法異常高明,而一句「沒有牙力」更是神來之筆,是Auditee如何應付Auditor及管理層質詢的上佳教材。

另外,教育局這次做法,必定令其他學校(不論是直資與否)有戒心,在將來必然不願配合和合作,當審計署日後進行類似的審計工作時必定倍感困難。

既將視線有效轉移,而又可以打擊Auditor,面對這樣辛辣的Auditee,唯有祝審計署仝仁好運。

&&&&&&&&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誤中副車

審計署最新的一份審計報告,揭露了為數不少的直資學校,在管治及行政上都出了問題。例如有學校座擁大量儲備仍加學費,有些學校將資金投資在風險較高的地方(難聽一點其實是炒股炒樓),有學校把部份振災慈善捐款留下來作其他用途,又有學校接受飯盒供應商的捐款。

本來呢,這份報告的被審單位是教育局,他們應負上監管不力的責任而受公眾批評。可是不知何故,直接學校卻成為是次事件的標靶,真是不得不配服高官們的手段。

話說回來,是次報告揭露了直資學校在管理上的種種問題,匆匆看過報告後,我的感覺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容易。不說別的,單說有學校接受飯盒供應商的捐款,更有學校在合約中寫明,供應商必需每年向校方捐款某個數額,夠竟這些學校的管理人知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一句「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福利著想」,就可以連這些基本的道德原則也可以放棄嗎?

有人可能覺得無傷大雅,但細心想一下,當下一個學年學校再度招標時,捐了款的供應商會不會因此而獲得優先考慮?就算校方不因此而賣人情,但如果最後由同一家供應商獲得合約,外界就必然會質疑校方是因捐款而同意續約,而學生看在眼裡,就會以為接受供應商捐款是理所當然,實在是「教壞細路」呀!

學校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希望相關的學校汲取這次教訓並好好改善,這樣才是「為了學生的著想」。

&&&&&&&&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瓊天大酒樓的運作審計

自己讀書的時候,大伙兒經常去「瓊天大酒樓」解決三餐溫飽,味道絕對不是原因,為的只是價錢夠平,而且不用走出校門去找吃,怱怱吃過飯後就可以打波去。

大家口中的瓊天大酒樓其實就是Canteen,取其諳音將「Can-teen」變成「瓊天」。瓊天最經典的出品莫過於「鼻涕飯」,濃濃的芡汁加上幾片肉,難吃程度可想而知,但讀書時沒有太多零用錢,能填飽肚子而且價錢實惠,對我們這些學生來說已是不錯的了。

在上一篇文章《Auditor應到的地方-飯堂》中,提及到飯堂的運作是屬於「高風險」類別,做內審的應該要去看。不過,大前題是擁有大規範生產的,例如工廠才值得看,一個只有幾十人的辦公室的飯堂就不是這裡所講的範圍。

飯堂運作屬於「高風險」,主要是出了事情後的影響甚大。試想一下,如果飯堂烹了些不潔的食物給員工享用,弄到部份員工身體不適,醫藥費及相關賠償雖然可能不少,但最大問題是影響生產。生產出了問題,隨時連貨期也有影響,公司除了掉了訂單外,以後的生意也別指望了。所以,飯堂的運作必然會在我的審計計劃當中。不過,將飯堂運作單獨立項成一個Audit Assignment的話就有點浪費資源,我慣常將飯堂歸入HR、Procurement或者
Administration的審計一併來做。

飯堂要如何審計,首先要看它是工廠自己營運還是外判給供應商來做。如果是前者,要看的東西就比較多,當中包括:

1)食材及消耗品的購買、檢查、儲存、過期管理等
2)飯堂人員管理,招聘、定期衛生及身體檢查等
3)飯堂牌照及相關衛生證明
4)廚餘的處理
5)飯堂衛生及安全的管理
6)廚房設備的購置和管理
7)消防及其設備的管理
8)飯菜的訂價(如果公司免費提供就不用看了)
9)飯堂收入的管理(如果公司免費提供就不用看了,但要看如何確保只是公司員工才可以用餐)

如果飯堂是外判的話,需要看的東西比自己營運的少一些,當中包括:

1)供應商的篩選及談價流程
2)飯堂承包合約的條款
3)供應商表現的監察(衛生、消防、安全)
4)飯菜的訂價(如果員工需要自付飯菜)
5)支付供應商的標準(如果公司免費提供飯菜,需要看如何計算菜價,例如按人頭計還是定額等)

另外,內審突擊查看及訪問員工意見也是應該要做的。

順帶一提,在內審工作多年,審過的飯堂數目也不少。經驗告訴我,不論飯堂是自己營運還是外判,其監管都不容易。例如食材及消耗品的購買和存貨管理,價格差別大而且物品種類又多又瑣碎,使用數量多少又無法有限監控,所以問題極多。有些公司為免麻煩,索性將飯堂外判。但外判涉及的利益巨大,無論是續約或挑選新的供應商,各方勢力就會互相較勁,蔚為奇觀。

&&&&&&&&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Auditor應到的地方-飯堂

內審出差,如果當地辦事處是有飯堂的話,我每天必定至少有一餐到飯堂去吃,就算食物如何不對胃口,同事如何埋怨我也必定堅持。

慳錢慳時間不是原因(不過的確有些幫助,嘻嘻),主要是從中可以了解當地公司的管理和管理人的作態。印象中,如果當地公司的高層都不願意去飯堂用膳的話,飯堂的管理十之八九都是差的,而引申出來必然有很多問題,例如飯堂供應商的挑選,食材購買及儲存,甚至貪污舞弊等都有可能發生。

試過一次和某工廠的廠長在飯堂用膳(當然是我突然要求的),我們的出現就在飯堂內引起一陣騷動。後來得知,原來那位廠長是從來未到過飯堂用餐的,所以工人們都紛紛走過來看熱鬧,看看誰人可以請得動那位廠長,紆尊降貴來飯堂吃飯。

Auditor在飯堂吃飯,除了親身嘗一下工人的待遇外,也可以藉此和員工閒聊。不要小看這個做法,愈基層的員工說的話愈沒有機心,從他們口中不多不少都會得知公司存在的一些問題。不過,很多時如果我們太主動的話,反而會嚇怕他們甚麼也一敢說,所以先打開話匣子是很重要。例如先談談家常,家鄉在那裡,在廠內的工作了多久,現在的崗位是甚麼甚麼等等,然後談一下飯堂的飯菜、價錢、衛生等等,之後再慢慢談到工廠的其他方面。試過一次,在飯堂吃飯期間就有工人走過來訴苦,投訴工廠的種種問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個工廠的新廠長,除了要會見客人外,他每天必定在飯堂用餐,並藉此主動和工人聊天。他而且還將高級員工餐廳取消掉,每天和工人一起排隊購買食物,吃完飯又和工人打籃球。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廠長是美國人。

內審除了要到飯堂體會一下外,其實飯堂的運作是屬於「高風險」類別,至於為什麼這樣說,及做飯堂內審的要點,下一篇再談。

&&&&&&&&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會計師也有失算時

多謝年青會計師協會於今天(10年11月19日)在《信報》刊登這篇文章。

會計師也有失算時

香港的亞運會臨時申辦委員會早前宣布,將原先137億至145億元的預算開支大幅修訂為少於60億元,希望藉此得到社會支持申辦亞運。雖然主事人對香港能否舉辦亞運相當熱心,但看來他們還是不明白,市民普遍不支持的原因不是因為開支「太貴」,箇中原因其實是「物非所值」。

很多人認為付出那麼多錢但實際效益卻有限,所以普遍不支持。也有很多意見認為,既然申辦的目的旨在推動及提升香港體育運動,倒不如將經費直接資助運動項目及運動員,以及興建多些體育設施和場地更來得實際。有官員認為再次創造傳奇一刻是千金難買,但市民卻認為與其花費千金去買一刻的快感,不如還富於民,多做些實事更好。

好像股票投資,如果某隻股票預期有理想的回報,就算股價有多貴都會有人願意去買。相反,那些預期沒有理想回報的股票,股價再平也沒用一樣。所以,除非申辦委員會能夠提供客觀的實據來證明香港籌辦亞運真是「物有所值」,否則的話,就算預算開支再減也無補於事。

我們會計這一行,在工作上講的全是「物有所值」與否,所以有很多人都認為,給會計師算過度過的都會寸草不生,並且給我們「算死草」的稱號。而英語世界更稱呼會計師為Bean Counter,揶揄我們連一粒豆也要點算清楚。

會費也是物非所值?

不過,會計師也有失算的時候,每年向香港會計師公會繳納會費就是一例。

先不說執業的會計師會員,單是一個普通的CPA,每年的會費就盛惠差二千多大元。可是,繳納會費後會員有什麼「回報」呢?除了可以繼續使用CPA的頭銜外,我們每個月還會收到一本期刊,不定期也會收到幾本由公會印發的免費刊物,免費享用公會會址的設施,例如圖書館及會員酒吧,以及一些購物優惠,包括借貸、紅酒、旅遊、書刊等等。

每次和從事會計的朋友提及到會費,大多數的意見都認為是白給的。有人還說期刊厚度夠,最適合用來墊煲底云云;購物優惠嘛,所享用的折扣其實不多,使用信用卡的優惠更划算;圖書館呢,其實有等於沒有,開放時間都是大家在拚搏的工作時段,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又不開放,而且藏書只可在館內閱讀又不能借走,誰去?類似的意見在各大熱門討論版也經常看得到。

有CPA認為向公會繳納會費是「物非所值」,其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歸根究柢,主要原因來自對公會的不滿,其中最甚的就是認為公會對CPA缺乏支援,例如技術上的支援,若果現時CPA對會計制度等有什麼疑問,靠的就是參加由公會所舉辦的研討會,如果沒有時間參加,又或者研討會太受歡迎而爆滿,自己就要自求多福,找其他人去問了。

除了會計制度外,公會對實務會計的支援卻很少。例如要到海外開設分公司,要辦什麼手續、如何去辦、找什麼人、有什麼要注意、其商業模式可以怎樣等等,除了偶然辦幾個研討會或工作坊外,這些資訊公會什麼也沒有提供過。

其實,香港的CPA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知識寶庫,如果能集合起來,威力肯定無窮。現在缺乏的就是一個有效而且穩定的平台讓大家互相交流,不是多辦幾個研討會或者工作坊就可以取代的。

早前公會曾經在自己的網頁搞了一個討論版讓CPA互相交流,但最後因反應不理想而終止了。其實,公會的方向是好的,問題只是沒有找人維持,任由討論版自生自滅而已。

主動溝通可化解誤會

另外,公會在會員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很多時都是出於誤解。在網上的言論所見,對公會的批評主要都是「估估下」。其實公會何不在網上「維持」一下言論,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向公眾及會員解釋呢?公會再不肯主動面對群眾的話,誤解只會愈來愈深。生病了要吃藥休息,誤會也是一樣,不主動溝通是不會痊癒的。

來年的會費需要在12月底前繳交,冀望公會為CPA多做點實事。筆者不求「物超所值」,但至少令大家在下次繳交會費時覺得是「物有所值」已經足夠。

Source: http://hkyaa.blogspot.com/2010/11/bittermelon.html

&&&&&&&&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婆婆

我們習慣稱呼外婆做「婆婆」,婆婆個子矮小,但嫁了高個子的外公,一高一矮雙映成趣。

婆婆有一雙巧手,甚麼食物甚麼菜式都能做出來,特別是節慶食品,糉、蘿蔔糕、馬蹄糕、年糕、豬腳薑、芋角、煎堆等等,總之說得出的都幾乎能做出來。在眾多食品中,我最愛吃的就是婆婆做的白切雞,因為覺得甚有雞味(可是,姨姨們認為是婆婆沒有把雞洗淨所致,哈哈)。小時候婆婆曾經在我家短住,記得一次她問我想吃甚麼,我說要蕃茄蛋湯,她就將雞蛋煎熟,然後再加水及蕃茄滾出來。雖然這個煮法不是我最喜愛(我愛將雞蛋炒成黃布然後再煮湯),但也吃得津津有味。

婆婆以前是個大近視,直到有一次她因白內障需要做手術,手術後近視也一併醫好了,連眼鏡也不用佩帶,婆婆開心地和我們說,她終於可以看清楚我們了。

婆婆最愛笑,每當見到她都會笑笑口問候我們。年紀愈大就愈愛搞鬼,每次都囑咐我們幾個孫兒快點生孩子,不然老了才生,對孩子對母親都不好云云。

婆婆是個很虔誠的基督徒,在教會中很有德望。聽先母說,她們以前很窮,有一次婆婆見到教會派發奶粉,她就去領取,就是這個機緣,婆婆一家就信了神。說婆婆虔誠,因為她堅信耶穌基督是唯一的。婆婆的姐姐(即是我的姨婆)是信摩門教的,她們倆姐妹就曾經因信仰而爭執。所以自那次以後,婆婆和姨婆就不再在大家面前提及信仰了。先母是個天主教徒,試過在家中擺放聖母像,婆婆見了勸說先母不要這樣,因為這和拜偶像沒有分別。每次到婆婆家探望她,吃飯時大家必定會祈禱,離開時大家也圍在一起禱告。

婆婆知道幾個孫兒生活擔子重,每次我們給她零用錢,她也例必給我們利事錢,有時給我們的利事比我們給她的還有多。

前幾天姨姨來電,說婆婆已回天家,走得很安詳。

婆婆,孫兒不孝,沒有真真正正侍奉過您。今天要給您送行,並僅此在這裡向您說聲「我愛您」。

主祐。

&&&&&&&&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毅行者

在對上的一篇文章《我是「秋生」!》中提及過,要在毅行者比賽中以48小時內完成100公里路程其實不太難,On dog留言要求講一下,我當然樂於分享。

毅行者比賽的路程是沿著麥理浩徑來走,起點是西貢的北潭涌,終點是元朗大棠渡假村。整段路程以第三及第四段的最難捱,因為上落差距很大,雞公山雷打石還算可以,攀上馬鞍山真是想死。不過,只要咬緊牙關,能捱得到基維爾營地的話,就已經差不多成功了一半(當然,路程的後段還有一個大帽山要征服)。所以,在開步時切勿去得太盡,見過有好多參賽者在頭段奔跑,最後卻未能完成全程。我認為除非想和解放軍和啹喀爭一日之長短,否則必需要留前鬥後。

能捱得到基維爾營地後,建議在這個站來個大休,睡個覺養足精神再上路也不遲。當年我們到了基維爾營地原本是想放棄的,大家抱頭大睡了差不多5小時。睡醒已後大家回復了體力,所以才能繼續行程。

出發前應做足熱身以預防抽根。另外,比賽是盡量輕身上路不帶任何沒有必要用途的東西,我當年就只帶了只足夠一段路程的水及少許乾糧(下一程的由支援隊伍在下一站補給),連指南針和地圖也不帶,因為當日沿路都有清楚指示,而且整條路程都是參賽者,其支援人員及大會工作人員,根本沒有機會迷途。

要能順利行畢全程,專業的支援隊伍是不可少的。以我的經驗,支援隊伍至少要有一輛汽車,方便支援人員往來各補給站去接濟。雖然大會有穿梭巴士接載支援人員到熱門的補給地點,但始終不及自己有車那樣方便。不竟自己的支援人員只是純粹義務幫忙,對他們好一些絕不過份,而且要他們携帶大量補給品走來走去,沒有自己的車輛實在難為了他們。

雖然大會設有補給站,但供應的東西未必適合自己的需要。當年我參賽時,我們兩隊共有八人,而我們的支援隊伍也總共有八人,分成兩組,每組有一輛汽車。並以梅花間竹的方式進行補給。例如支援隊A負責第一、三、五、七及九個補給站,支援隊B則負責二、四、六及八。以我們的經驗,如果只有一隊支援,而且沒有自己的車輛的話,很多時在完成了一站的補給後,都未必能趕得及到下一站進行補給。

另外,在途上隊友互相支持是很重要的。就算隊友大家體力相近,但因受傷或抽根等種種原因,必然有隊友在途中會稍為落後的。而很多時,稍為落後的隊友例必著其他人先行,自己慢慢追上來。我不建議這樣做,除了落後的隊友得不到照顧可能出意外,更重要的是影響整隊的士氣。最好還是整隊人保持著一個不太遠的距離,大家互相打氣,互相照應。由於路程漫長,不妨由其中一位隊友帶備一部有擴音器的收音機,大家邊行邊聽,也是樂趣。

以上是比賽時要注意的事項,但事前的練習其實最重要。坦白講,要在賽前集合一起練習行山真是很困難,我當年只能試過一次能全隊人一起練過一段。所以,平時自己也要多練習。自己練習不用上山,就地取材就可以了。例如自己是居住在大廈的話,那麼就每天或隔幾天到後樓梯練習「行樓梯」。另外,在賽前的一個月要每天渴多些水,務求令自己的每個細胞都有足夠的水份。

今年的毅行者將於11月19日舉行,祝各位參賽者順利完成!

&&&&&&&&

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誰說香港人仇富?

說香港人「仇富」,其實相當冤枉!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人無端被人標籤為仇富。香港人從來都沒有仇恨有錢人,香港人仇恨的,其實是「奸商」。

有人認為香港社會「仇富情況」日漸嚴重,到底是未搞清楚,還是故意將港人標籤為「仇富」,企圖轉移社會視線以淡化「仇商」的情緒?

「仇商」情緒其實很早之前已經蘊釀,例如早年各大小超級市場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紛紛以低價搶客,趕絕了米鋪和糧油雜貨鋪,其中公共屋村的小商鋪影響最甚。好了,市場份額差不多壟斷後,各大集團的超市又將其店鋪升級,連街市也納入其中,變身成真正的「超級市場」,鮮魚鮮肉鮮雞菜蔬一應具全,從前在街市擺檔的小商販唯有結業,或者索性到超市打工賣菜。

本來呢,幫大公司打工賣菜也不算差,可是大集團為了「股東利益」,紛紛將員工變成自僱或者索性將其工作外判。清潔工看更等的基層職位就更慘,工資有減無加,工時卻有加無減,基層市民早以怨聲載道,不過沒有人肯真心為他們發聲,去為他們爭取甚麼罷了。

基層市民如是,中產市民也一樣,他們用了畢生積蓄去買樓自住,為的只是有個安樂窩可以安居樂業。本來發展商買地起樓賺錢是天經地義,可是,又是為了「股東利益」而不斷興建發水樓。發水比例由從前的0%到現在的30%,而且還要處處賺到盡,建築用料手工差不在話下,單位到處都有柱位及橫樑,想買件傢俬剛好擺放在內也很難,難怪現在為客人度身訂做傢俬的公司成行成市了,而賣現貨的傢俬店則來來去去那幾家在掙扎求存。

發水高用料差也算了,都只是一次過被搵笨,但連選擇屋苑的管理公司、互聯網供應商、電話線供應商、電器維修供應商等等,發展商也要插一手,叫中產市民如何順氣?

近日又有企業在加時薪的同時卻又在計算工資時掦除吃飯時間,人工好像加了,但實際比以前更少,將「仇奸商」的情緒進一步升溫。

政府籌辦「關愛基金」能對「仇商」的情況起作用嗎?如果用錢可以解決的就根本不是問題了。問題徵結在那裡也未知,要化解仇商情緒?講笑吧!

&&&&&&&&

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樓價兩極化

施政報告發表至今,在報章及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言論和意見,自己再想了一想,如果施政報告的措施真的是有效落實的話,我覺得未來香港的樓市將會出現兩極化,即是細價樓會愈買愈平,貴價樓則愈買愈貴。

我這樣說,因為措施太過側重「上車難」的問題,並且嚴重地忽略了很多市民特別是中產「轉車」的需要。

政府推出多些土地,並且今後會用各種手段去興建多些面積較細的單位,這對希望上車的人當然是好事。可是,細單位的業主就沒有那麼幸運,因為市場多了一手的細單位,加上政府限制發水比例令新樓更實用,到時細單位的二手樓就不再受歡迎。需求少了,二手細單位的樓價就會下跌。

可是,因為上述的政策,一手大單位的供應會減少,希望換樓的人就無可選擇地要在二手市場裡去找,需求多了而新供應又少,二手大單位的樓價就自然會上升。

另外,限制發水的措施雖然是很好(其實來得太遲,不過好過沒有),新樓的私人會所及其他公共設施,其規模及數量必然會減少。老實講,現在的中產在選擇樓盤時,私人會所及其設施是個重大考慮的因素,他們之間經常比較,並以住在這些名牌屋苑為榮。例如會所有沒有室內泳池、私人宴會廳、網球場、壁球室、燒烤場(不是郊野公園的那種,而是酒店式的那種)、美容院、私人影院、卡拉OK室等等,新樓沒有了這些設施,中產自然對這些新樓沒有興趣,要換樓市就唯有去現有的二手屋苑去找。

其實這是出於虛榮心作祟,但香港的中產就是這樣愛比較好虛榮。有人可能覺得中產這想法很無謂,但這是目前的現實,要他們改變這個想法,我看機會不大。

所以,不計算利息等的其他因素,當政策落實若干年後,不難想像細單位的二手樓價不會再有太大的上升的空間,甚至可能下跌。但是大單位的二手樓價,特別是豪宅及假豪宅,將會高踞不下。

其實我的想法沒有甚麼大道理在裡面,只是循著身邊認識的人的心態去想,而且主要也受兩篇文章的啟發,分別是施永清先生的《年供兩萬個住宅夠嗎?》和馬沙兄的《樓價痴線系列 (四)》,有興趣不妨看看。

&&&&&&&&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我是「秋生」!

我當然不是著名演員黃秋生,但因我是在秋天出生,所以是名副其實的秋生。

我喜歡秋天,除了因為氣溫適中外,更是只有在秋天的黃昏時份,才能看得到那種獨特的藍色。想深一層,其實喜愛的是那份藍調。能到海邊去看當然最好,但在暄嘩的閙市中,在高樓大廈之間,有時也可以感受得到這股藍憂憂的色調。

喜歡秋天也是因為吃,這個時候盛產各類食材,例如肥美的大閘蟹、滋潤的梨子,還有栗子、南瓜、葡萄等等,全是我最愛吃的。所謂秋風起,三蛇肥,各種動植物都趕在冬天來臨前養肥自己去過冬,所以食材特別肥美!

秋天氣溫適中,穿一件外套就剛剛好了。我既怕冷更怕熱,冷還可以多穿衣,熱就慘了,就算脫下身上所有衣服,熱還是繼續熱。香港的夏天不但熱,而且還潮濕,加上因溫室效應下夏季的時間愈來愈長,這就令我更加喜歡只有短短個幾兩個月的秋天。

秋天是個行山的好季節,由樂施會舉辦的毅行者比賽就是在每年的11月中舉行。個人覺得如果能在10月底或是11月初進行會更好,因為天氣不會太冷。這個比賽我曾經參加過一次,要在48小時內完成100公里的路程其實不太難,但最困難的是整個小隊都要完成才可獲得證書,隊員之間的鼓勵和支援隊伍的沿途補給就非常重要。那次比賽的經歷甚為回味,有機會寫一下和大家分享。

&&&&&&&&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八號風球去滑浪

昨天從網上的即時新聞得知,會計界前立法會議員譚香文被廉署起訴,控告她涉嫌在08年立法會選舉期間,以免費講座誘使會計師選民投她一票。

因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還未開審,在這裡不應該說三道四去評論事件,但有一點想講的,就是應否在選舉期間舉辦免費講座或活動。

首先,身為前立法會議員,而且又曾當選過區議員,香姐對選舉條例應該是很清楚的。那麼,在選舉期間這個敏感時期還去舉辦免費講座,不論其動機如何,這就實在太過不智了。

有人認為當時香姐還是立法會議員,像平時一樣舉辦免費講座並無不妥,可是,這就像八號風球還去玩滑浪一樣,一不小心就會被海浪吞噬。就算自己能小心翼翼在講座上絕口不提選舉,但難保自己的工作人員甚至講座的參加者主動提及。例如一個半個不生性或者有心靠害的,在講座前後上前和香姐握手並高聲表示支持,那就很容易給人口實說是宣傳,說是誘使選民投票了。

政治是個波譎雲詭、爾虞我詐之地,缺乏政治智慧及觸覺如我者,不但不避之則吉,而且還八號風球去玩滑浪,哎!

--------
相關新聞:

涉賄選被捕 譚香文:政治檢控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27/23/ky1u.html

(經濟日報)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06:00
【經濟日報專訊】事隔兩年,廉署昨日突然決定起訴08年立法會選舉會計界候選人譚香文,指控她涉嫌在選舉中舞弊,以免費講座、誘使其他會計師投她一票,前政務司 司長陳方安生 當年亦曾出席該活動;譚香文暫准保釋,明天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

譚香文昨回應時高呼被「政治檢控」及「被人報復」,表示資深大律師李柱銘 及其兒子,已答允出任其辯護律師。

廉政公署 早前接獲舉報,指控本身任職稅務顧問的譚香文(53歲),於08年立法會選舉期間的9月5日,涉嫌向會計界的選民提供免費講座,誘使他們於9月7日的選舉日,投票支持自己。

專責選舉舞弊的廉署X組人員進行調查之後,昨晨邀請譚香文返廉署總部助查,隨即以涉違反《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11⑴(a)條將之拘捕,並落案起訴一項干犯選舉舞弊行為罪名。

講座提及選舉 誘選民投票

據了解,涉案活動由譚香文主辦,邀請了兩名專業會計師主講,由於有關活動可以視作會計界持續進修 的學分或資歷,因此吸引了數百名會計師出席,陳方安生當時也擔任該講座的嘉賓。

消息指出,有人在講座之上提及選舉,並為候選人拉票,但譚香文最終都以約1,500之差,輸給現任會計界立法會議員陳茂波,連任失敗。當年其他候選人尚包括龔耀輝、嚴定偉以及黃宏泰。

稱不支持政改 「被人報復」

譚香文昨日接受本報查詢時指出,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不便評論,但她仍忍不住慨歎被「政治檢控」,又估計是次被檢控,跟自己於04年不支持政改方案有關,認為是「被人報復」。

她又表示,所有涉及與業界的茶敘資料均有上網,但事發當日的茶敘講座,因太接近選舉日期,故無上載至網頁;她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深信香港的司法公平公正,會還她一個公道。

李柱銘父子 允任辯護律師

譚香文透露,資深大律師李柱銘及其兒子,已經答允出任其辯護律師;她昨日亦將被廉署起訴的消息,告知前黨友、公民黨 黨魁余若薇 及其他泛民黨派主席,接獲不少泛民友人的電話支持。

余若薇昨日證實譚香文已主動聯絡她有關事情,在08年選舉期間,她雖有為譚香文助選,但對於譚舉辦講座一事卻毫不知情,亦不知道她曾否有在講座上拉票。

她引述譚香文指,擔任立法會議員期間,一直有為會計師提供講座,而會計師公會可決定參加講座的人是否可獲計算進修的分數。

余若薇相信,譚香文舉辦講座有依足程序,又指公民黨於選舉中,會為每位候選人提供法律意見,但不會審核每位候選人於選舉期間的活動;而會計界議員陳茂波回應稱,對事件了解不多,不予置評。

&&&&&&&&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廢品倉尋寶記

當上一篇文章《電子垃圾》張貼後,猫姐留言說猫生也和我一樣長情,喜愛將舊物留下來,而the8也留言說她的表哥也是一樣。

我覺得這是男人的天性,在我認識的男人當中,十個有九個都和我一樣,不捨得將舊物件扔掉。好像我的老闆,公司最近因為要進行翻新工程,大家必需要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並且看看那些需要留下,那些要棄掉。多年下來,老闆的房間原來堆放了很多東西,最多的是N年前買下但未有送出的禮品,當中包括過期化妝品、陳年紅酒、過期香煙(根據某同事說那個牌子的香煙已經換過兩次包裝了)、舊型號數碼相機等等,還有多部史前全新的手提電話、書刊、畫冊等等。最令大家歡喜若狂的,是老闆居然還藏有一部完好無缺並以Window 3.1運行的手提電腦,年輕的同事爭著要看這歷史遺物,而老餅同事如我者也爭著看,好以懷勉一番。

舊物如是,舊人舊記憶也是一樣,總是在未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在腦海中浮現,像永遠揮不去似的。試過多次了,本來「好地地」心情極靚的,但不知為何突然記起某些人或事,就白白影響了一整天的心情。

回說老闆的珍藏,這完完全全反映出我們公司在禮品的購買、庫存以及處理的管理出現了漏洞。好運的是這次只涉及老闆,其他部門暫時都沒有同樣的問題,而且點算後其涉及的金額也不算高。除了陳年紅酒可以留下來外,其他都要當廢品處理掉,在環保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浪費的。

說到廢品處理,這是審視庫存功能的必看環節。每當要審視別人的倉庫時,我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廢品倉。經驗告訴我,如果廢品倉管理得不好,其他倉庫的管理也不會好到那裡去。我喜歡像垃圾佬般在廢品倉中尋寶,因為看廢品倉也能若略看到一家機構的管理如何。

試過一次去看某廠房的廢品倉,發現很多「新束束」而且還未開啟包裝的物料堆放在廢品倉內。細問之下,原來是生產車間多出來的物料,由於預期不會再用,所以就將物料送到廢品倉,由倉庫人員將物料當成垃圾賣給回收公司。

其實採購部可以安排將未開封的物料退給供應商的,但要命的是,生產車間居然在事前未有徵詢過採購部意見就將物料扔掉,廢品倉又不當一回是沒有向廠房管理反映,不是我們內審看到,價值十多萬的物料就讓回收公司白白賺了。

看到這批物品後我立即通知廠長,記得當時廠長從我的口中得知這事後很憤怒,因為做生產的邊際利潤已經微薄,再這樣浪費,不要說盈利,能不虧本也要偷笑。雖然廠長剛接手廠房不到幾個月,論理責不在他,但這事始終由我們內審先發現,傳到總公司那裡也不太好聽。廠長第一時間和我走到廢品倉,除了那些物料外,他還仔細地翻看其他東西,並發現了很多還可以使用,但因貪方便而扔掉的物品及工具,並且當場找了倉庫人員及生產經理出來,告誡他們不可以這樣浪費。

現在知道為甚麼內審是如此「乞人憎」了吧?嘻嘻。

&&&&&&&&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小時的露宿暇想

不知為什麼,小時候就擔心自己長大後會一事無成,窮得連住的地方也沒有,所以每當外出時就會留意街上有那些地方是可以露宿的。

天橋底看來不錯,可是樓底太高,難免受風吹雨打之苦,而且很多天橋底都建了些凸出的石屎釘以防止露宿者霸佔,所以「適合」用來住的實在不多。

也留意過大廈的走火通道門口,因為很多舊式工廠大廈的走火通道門口都是凹了進去的,當時的小苦瓜不知道會有保安驅趕,認為用來自住是個好選擇。

當時還考慮過在樹上搭建樹屋,又或者在郊區找個山洞來住,不過先要解決蛇蟲鼠蟻昆蟲蜘蛛等的問題。

中環郵政總局向海的那邊,曾經有一條通往舊天星碼頭的通路,通路的二樓曾經有很多露宿者在那裡居住,當時也想過可以到那裡去,並想過拾幾個紙皮箱搭建一間「屋」用來住。而且附近設施完備,有很多公廁(舊天星碼頭、大會堂、天星碼頭停車場),有便宜的食店(國金一帶以前是海來的,而香港站的現址以前是個臨海的小公園,記得那裡曾有幾個小食店,其中一家有便宜的飯盒供應),也有巴士總站(鄰近交易廣場巴士總站及天星碼頭),又可以看維港海景,當時的小苦瓜已決定這裡是個好地方可以住了。

是童年缺憾?還是看過了些什麼書或者電視劇?到了現在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當時會有這些想法。

&&&&&&&&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我的雜菜湯

到海外出差,特別是西歐地方,吃的多是肥膩的菜色,多肉少菜。就算有蔬菜吃,都只是青豆生菜法律菜之類,冷冷的像吃青草。不吃些菜蔬對腸胃不好,所以經常都勉強自己要去吃,很多時都覺得自己像一頭吃草的牛,何其淒慘。

有時很想吃一碟青菜,以清水白烚最佳。可是,要在海外吃菜心芥蘭之類的葉菜,先不說價錢昂貴,就算買得到的也不新鮮,煮了以後比公公婆婆更老。

出差只是兩三個星期其實也不是問題,但如果是一兩個月的話,生有中國胃的我就特別淒涼。在情況許可下,例如住的地方有廚房,又或者在當地有相熟的同事,而又不介意借出廚房的話,我會自己做一頓簡單的飯菜,而其中一道必是雜菜湯。

我這一道雜菜湯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總之到菜市場見到甚麼新鮮的菜蔬都會買來放下去。不過有幾樣是必要的,包括大量番茄和薯仔,以及椰菜、紅蘿蔔、西芹及洋蔥。如遇到一些不知名的葉菜,經驗告訴我千萬不要採用為妙。另外,這道湯一點肉也不放,只以清水煮之。為了快些煮熟,我會將大部份薯仔及紅蘿蔔等比較硬的菜蔬切粒,留下小部份切成塊狀當湯渣來吃。不要放過椰菜頭,切成塊狀放進湯中會帶出鮮甜味。大火煮至嗅到雜菜湯味,略加些少鹽即成。

未喝過這道菜湯的同事,見我這般烹調後都不感興趣,他們大多都認為沒有肉只有菜蔬一定不好喝。但試過以後一般都很喜歡。

曾經試過在香港買相同的材料及採用相同的方法來煮,但出來的效果都是淡而無味。不知為甚麼,就算是簡簡單單的一道番茄煮蛋,在外地買到的材料都比香港的香濃很多。以前聽到有食評說甚麼「茄有茄味,蛋有蛋味」之類的評語,我都會認為全是廢話。但在外地吃過之後,才驚覺甚麼是茄味和蛋味。

一直在想,香港買得到的菜蔬味淡,會否因為耕種的時候下了太多催生劑?

&&&&&&&&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無了期的等待

不論公事私事,我都是一個心急人,一旦想好了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做去衝。最怕是無了期的等待,特別是沒有告訴我進度的,我會「囉囉攣」,食不好時又睡不安。為了要自己好過一點,我會不時催促人家,完成與否往往不是重點,最重要是至少告訴我進度如何,例如完成了多少、能否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有沒有遇到重要的問題等等。我知道這樣做不太受歡迎,但沒有辦法,我實在不能忍受無了期的等待。

就此向受過我催促的人說不好意思,可是我仍然會繼續催逼你們的,嘻嘻。

&&&&&&&&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應酬費用的控制

有網友問企業的應酬及送禮費用應如何去控制,其實是很傷腦筋的。坦白說,這些費用或多或少都「不見得光」或者「不方便見光」,單是收集支付憑證的方法及詳細程度就已經是一個課題。再說,酬費及送禮費用可以是五花八門,是否真的送了給客戶通常又不能確定,所以,應酬及送禮費用的控制很難做到十足。另外,在制訂控制方法時還要考慮公司的背景及身處地。例如美資公司,無論身在何地都需要跟從美國的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海外反腐败法);又例如身處地,在制訂控制措施時必需要顧及當地法律及實際商業習慣,例如支付回佣,與香港及新加坡的法律環境相比,南韓、大陸及印度等地相對較為寬鬆。

應酬及送禮費用的具體控制,很多企業都採用預算來做。即是在應酬及送禮前先定下金額,例如按每位客戶計算支付多少。有些企業更加會在形式上有所規範。例如應酬只可以是宴請,送禮只可以是紀念品之類。以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美資公司為例,因受FCPA所限,而且怕給美國政府查問,所以規範得比較嚴,公司一律只可以向客戶送上印有公司標誌的紀念品,例如T-shirt、CAP帽、水晶座、文具之類,現金錢絕對不能贈送。如果要宴請客戶,除了預算需要在事前得到審批外(不同金額額度由不同的管理人審批),在事後還要向公司申報出席者的資料(公司,客戶姓名及職銜)。另外,在付錢時也有規定,例如其中一個規則就是「有大食大」,即是由當場最高級的那一位同事負責付錢並事後向公司申報。

有些企業的控制比較寬鬆,甚麼禮品及形式的應酬也可以,企業只管支出的上限。例如每年預設了一個金額,或者支出按該客戶營業額的某個百分比,負責的同事要怎樣花都可以。這種方法在內控來說是不讚成的,因為極容易引發貪污罪行,小則被人挪用,大則影響企業聲譽,甚至企業因此而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也見過一家企業,為了控制這些支出付得其所,要求申報出席者及受禮者的資料,但又為了政治上的考慮,怕這些資料將來會外涉而引起麻煩,所以只會另寫在一張白條上。這張白條按金額的大小由直屬或其上級審閱,審閱了以後就由審閱者當場銷毀,審閱者之後在正式的申報表上簽名證明批准。網友問這樣銷毀憑證在內控的角度來看是否合適。老實說,這樣做當然不好,但因其政治風險更高,兩害取其輕,個人認為這個做法還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企業會視內審為應酬費用控制的手段,藉此來起震懾的作用。見過某些企業為了減低應酬費用被濫用,會要求內審做定期的抽樣審查,以確定費用的合理性。由於各人都知道內審可能會查並向總裁匯報,而且內審又曾經多次查出問題費用並殺了好幾批,所以就算有貪也不敢太過份。

至於如何審查應酬及其他相關的員工費用,有興趣可以番翻看如下幾篇舊文:

Employee Expense Review(一)
Employee Expense Review(二)
Employee Expense Review(三)

&&&&&&&&

2010年10月7日星期四

電子垃圾

因寒舍的面積實在太小,所以最近收拾一下舊物雜物。在老婆大人的命令下,所有幾年內都沒有碰過的東西,全部都要扔掉。如果還可以用的話,就將之捐贈給他人。

結果,在眾多的雜物當中,電子垃圾的數量可算是首位。當中包括幾部舊型號的手提電話、MD Walkman、細容量的USB手指、從舊PCs中拆卸下來的硬盤及RAM卡、電子手錶、Game Boy及其遊戲碟、PSP、小型FM收音機、舊式菲林相機、各式大小的义電器、電池、連接線等等。

這些「舊愛」全部都還可以使用,其實老婆大人早以想把他們扔掉,但我比較「長情」,幾經哀求下它們才可以留待之今,並承諾一定會繼續使用。可是,因為有了「新歡」的關係,例如去年買了一部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既可聽歌聽收音機,又可以拍照,所以一眾舊愛包括舊的手提電話、MD Walkman、收音機、相關的义電器、電池、連接線等等等等全部便打入冷宮,從始不見天日,直到這幾天收拾時才「發現」。

衣物也一樣,買的時候興高采烈,但其實日常穿著的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件。就像牛仔褲,一年到晚都喜歡穿著,其他的褲子就一直有放在衣櫃內,一年也不會穿著超過幾次。

要處置舊衣物比較容易,洗淨後放入屋苑的回收箱就可以了。但電子垃圾就比較麻煩,和其他家居垃圾一起仍掉會做成環境污染。送人嘛?型號及款式太舊,別人也沒有興趣收留。本來想以此做藉口把它們留下,但老婆大人軍命如山,處置不了這些電子垃圾,小命不保呀。。。頭痛!

&&&&&&&&

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

Risk-based Audit 的優劣

有一位相信是正在在學的網友,問Risk-based Audit 有何優點及缺點。這條問題其實問得相當好,雖然Risk-based Audit目前受廣泛採用,但它並不是沒有缺點的。這個提問正好反映出這位網友看問題時不會單單只偏向一面,也不會盲目隨波逐流。

Risk-based Audit(風險基礎審計)的具體做法其實是首先要找出Auditee(審計對象)的所有相關風險,然後再為每項風險配對目前的Key Control(關鍵控制),並衡量其控制是否足夠及有效。

採用Risk-based Audit,我們不需要像以往般,先要將Auditee的流程由頭至尾審閱。我們只要將風險和控制點做配對,即是先找出是否所有風險都有控制點。有控制點的風險,我們就測試其控制是否足夠和有效;沒有控制點的風險,我們就需要和Auditee商討,作出相應的補救措施。

就是因為Risk-based Audit只看和風險相關的,其他不相關的地方,例如人手安排是否合理,流程是否可以更有效率等,在Risk-based Audit中就可能不會考慮到。而且因為只針對風險和控制點的配對,審計人員未必能夠對整個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對日後制定補救措施時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在早前的文章《Process-based Audit 對 Risk-based Audit》曾經提過,以我的經驗,如果為某流程首次做審計,我會先用傳統的Process-based approach,這樣會令審計人員加深流程的了解,特別當管理層向內審徵詢意見及要求詳細描述問題時,如果內審人員不清楚實際運作的話,給管理層的感覺就不好了。如果某流程的審計不是首次,特別是審計時間及人手有限的時候,而流程沒有重大的變動時,我則會採用Risk-based approach。

&&&&&&&&

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學歷=升職加薪?

很多年輕的會計同行都有一個錯覺,認為在會計這一行發展,學歷及專業資格是升職加薪的關鍵。其實學歷及專業資格只是僱主用人時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大部份僱主不會單以學歷及專業資格來決定同事的升遷,最重要的還是看其工作上的能力、經驗、以及其態度、合作性、溝通能力、領導才等等。

我公司有一位同事,學歷比其他人高,校內考試成績非常優秀。可是,其工作能力不高,又不合群,老是跟同事唱反調,所有同事都怕跟他合作,這位同事的仕途如何大家可想而知。

我經常都說,學歷及專業資格在會計來說只是入場券,建議年輕的會計朋友們當取得學位及CPA資格後,多著眼於工作上及管理技能(即是Soft skills)的發展,再多的頭銜頂多只能讓履歷及名片亮麗一點,對工作上的實際作用有限。

&&&&&&&&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Succession plan

最近匯控的管理層出現人事變動,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將於年底退任,並轉往英國政府擔任貿易及投資大臣。根據往績,匯控主席的交替都能平穩過渡,因為主席何時離任,繼任人是誰都在事前安排妥當。可是,這次則有點異常。葛霖宣佈離任的同時,主席由誰人繼任卻仍未確定。本來以為現任行政總裁紀勤(Michael Geoghegan)將會被擢升成為主席,可是上星期卻有報導指他將於年底辭職,還有人說因為他得不到董事會的支持繼任主席一職,所以憤而求去。直至上星期六,匯控終於正式公佈,主席一職將由現任財務總監范智廉接任。

雖然主席人選終於落塵埃落定,但這次匯控的人事安排欠妥善,的確讓投資者有點失望。

不論大小的機構,接班人計劃(Succession plan)都很重要,因為這是關乎機構能否在最低的影響下平穩過渡。這方面做得不好的話,除了危害機構的發展,甚至更可能會影響機構的生存。所以,很多機構會為其關鍵高層職位做好接班人計劃。

其實,除了高層以外,身為部門主管也應為自己及其重要下屬的職位預先制定好接班人計劃。在各項的審計工作中,我不時都會向被審核的部門主管查詢有沒有做好這一块。為下屬職位安排接班人,很多部門主管都會同意,因為一旦下屬突然離職,預先做好準備就可以減少因他們離去而對部門做成的衝擊。但對於自己的職位也搞接班人計劃,有人就不以為然,試過有Auditee曾私下向我說,這樣做會只會削弱自己在機構及部門內的影響力,由「冇咗我唔得」變成「冇咗我都得」。

經過差不多廿年的職業生涯,我早以不相信有「冇咗我唔得」這一套。除非你是老闆,愈是在公司搞「冇咗我唔得」,自然愈令到你的上司擔心,怕有朝一日你會「吊起嚟賣」而暗地裡安排。與其任人在背後為自己「辦身後事」,倒不如由自己一手一腳包辦,除了令老闆安心之餘,也可以由自己掌握。

&&&&&&&&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秋分

昨日是中秋節,今天是節日後的補假,不知是誰定下的規矩,不將中秋節正日而將翌日定為公眾假期,好讓大家在晚上能痛痛快快地慶祝一番。相比國內在正日放假,香港的安排算是體貼民情了。

今天是秋分,即是秋天剛過了一半。天啊!還這麼熱,原全沒有秋天的感覺。

我愛秋天,除了喜歡那種適中的溫度外,更重要的是秋天的黃昏。全年就只有這個時期的黃昏時份,才可以在天上看到我最喜歡的那種深藍色。而每當看見這藍色,不禁又會想起妳。。。妳好嗎?

&&&&&&&&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既然不尊重作者,又何必引用文章!

本來,文章被別人引用,感覺應是很快慰,可是,這次卻很失望!

上周四在上班途中閱讀《頭條日報》,其中第46頁一篇題為《及早考牌 會計晉升無往不利》的文章吸引了我。接著看到文章的右邊引述了三段來自網絡的言論,當中第三段覺得很面熟,特別是其累贅的寫法極象我自己,一再看清楚後,發現原來是擇自我於上年9月的一篇拙作《會計新手需知:會計業界生態》。

引用別人的文章,沒有刊登作者的名字或者網名也算了,最離譜是連出處也印錯,堂堂一份大報居然如此,恕我不能接受!

既然連這小小的尊重也做不到,那又何必引用別人的文章呢!

&&&&&&&&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如何向老闆報憂

出來工作久了,有時無可避免要向上司報憂甚至報喪。自己既是下屬,也是別人的上司,對如何向老闆報憂報喪,不能算有心得,但也想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在報憂或報喪時,不要一閞始就急忙解釋是誰的責任,問題是誰人引起等,也不要長篇大論去解釋原因,因為這樣做只會令老闆認為自己在找藉口以推卸責任。一般來說,老闆只會在問題解決以後才會追究責任。所以,除非老闆追問,否則,報憂時應簡單而握要地解釋事情的始末及原因即可。

當出問題時,老闆最希望知道的是要如何把問題解決。所以,在報憂前先想好幾個解決方法及其優劣利害關係,好讓老闆做決定。可以的話,最好心目中先選定其中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因為老闆一般都會詢問的。

另外,在報憂時說話的聲調應盡量平和,不要連自己也激動,或者愈說愈激動。還有一點,在嗅到有問題前,即是問題未發生前,最好就先能給老闆預警一下,以降低其預期。

當然,不同的老闆有不同的脾性,以上只是用於一般情況,最後還是要按不同的老闆/上司來調節。

初出來工作時,對如何「管理」老闆是一竅不通,連聽也沒有聽過。後來碰到一位上司,他教導我如何去管理他。與其說是管理老闆,不如說管理老闆的「期望」。所謂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所以,很多時我都盡量只會給老闆一些合理的期望而已。

有朋友曾經介紹過這一篇叫《10 rules to manage your boss》的文章,有興趣不妨看一看。

&&&&&&&&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老外使我發奮

自己從小到大到不會拿筷子,先母曾教導過我很多次,可是覺得很難,始終無心去學。直到有一天在香港某餐廳用饍(當時還在求學時期),看到鄰桌的幾位外國人居然能以既正宗又純熟的手法拿筷子,頓時感到很羞愧,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學好拿筷子。

其實正宗拿筷子的方法一直都知道,只是自己沒有決心去練習罷了。記得第一二天最不習慣,但上手了以後就發覺原來正宗手法很方便,連一小粒飯粒也可以夾起來,最後只需幾天就學會了。記得某次在美國出差,當地同事帶我到中餐館吃飯,及後發現幾乎所有的外國同事都懂得拿筷子。當時心感慶幸自己一早學會,否則難為情死了。

除了拿筷子,決心學習普通話也是因為外國人的關係。忘記是何時了,只記得某次碰到一位能話流利普通話的老外,那次之後就報了名去學普通話,可是因為缺乏練習環境,加上沒有語言天份,所以一直都不講得太好。直至入了內審這一行後,普通話變成必需,日講夜講之下,現在雖然不算流利,但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上也可以算是勉強過關。

下一個因老外而使我發奮的東西,有可能是一手漂亮的漢字吧!

&&&&&&&&

2010年9月11日星期六

九年前的9月11日

今天是911九周年,就在九年前的這一天,第一架客機AA11撞落世貿中心,911事件就此開始。 九年後的今天,傷口還未撫平,紛爭、戰爭、衝突還是不斷。

願死者安息,生者平安。

&&&&&&&&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腦殘廢

最近因有幾個項目在手,加上有一些私務在身,實在忙個要命。到了今天,雖然這幾個項目還未完成,但比較麻煩的事情和細節都已差不多搞定,所以算是可以鬆一口氣了。

不過,可能因為腦袋不停地工作工作又工作,所以覺得很累,像不想再運作似的,現在的感覺就像完成了長跑之後坐在地上而不想在走路一樣,又或者像吃自助餐吃到了尾聲,就算廚師再推出可口的菜餚也無法吃下去的那種感覺。

看來需要讓腦袋好好休息一下了。

&&&&&&&&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婚姻

最近有位朋友因為有外遇而令婚姻觸礁。看到其另一半在FB內那些抽心撕裂的留言,不禁慨嘆世事無常,甚麼海誓山盟,彷彿都只是過眼雲煙,在開玩笑罷了。其實我這位朋友也並不好過,終日受盡千夫所指的責難。

我有一位好朋友對婚姻看得很灰很灰,她曾經於早年對我說過,在現今的世道裡,就算在公園看到一對老公公老婆婆手牽著手,也別以為他們是曾經共渡滄桑的一對,他們極大可能只是剛相識幾個月罷了。自己一直堅信夫妻是可以白頭到老的,所以當時覺得她的想法太灰,對人怎可以這樣沒信心。已和這位好朋友失去了聯絡,不知道她的看法是否有了改變,但現在我則愈來愈認同她的想法。

要維繫一段婚姻著實不易,要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一起生活,一起奮鬥,相方少些包容,少些體諒,也不要指望可以在漫漫長路中共同走下去。就算可以同行,但如果相方不能同步,結果最終也可能是離異收場。

不論誰對誰錯,希望這對是前度夫婦關係的朋友,能早日重新上路吧。

&&&&&&&&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菲律賓警察

香港旅行團在菲律賓被槍手騎劫的慘劇,大家從電視正播中完全看到菲律賓警察的無能,更甚者槍手竟然也是警察,而且還曾當選傑出警員,菲律賓警察有多窩囊可想而知。

是不是所有菲律賓警察都是這樣的呢?我相信不是,至少我曾遇過幾個好的。在早前的《菲律賓》一文中曾經提及過,因早年的工作關係,我經常需要到菲律賓出差。菲律賓是一個我極不願意到訪的地方,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地人太懶太貪婪,而且治安也實在太差。

某個周日,我和同事在菲律賓的某小填駕車,豈料遇上交通意外,理虧的是我方,並且給幾十名村民圍堵,群情洶湧。當時司機需要留在警察局,而我們幾個則需要到另一個地方善後。擔心司機會在警察局給人打,或者給村民幹掉,正當我們猶豫之察,小填的那幾位菲律賓警察叫我們放心,司機在警察局會很安全。以為他們會向我們索取金錢,豈料他們不單沒有這樣做,而且見我們是外國人,還幫助我們調解糾紛。

所以,我不認為所有菲律賓警察都是不好的東西,但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一個傑出警察居然會變成冷血的殺人狂魔。是制度,社會氛圍,還是其他?在批評痛恨他們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想一想?

&&&&&&&&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I don't know食鬆糕

記得小時候每當有人問我事情,但我又不知道答案時,我必定會說“I don't know,食鬆糕,又香又甜又發霉(毛)"。剛剛在網上看到,原來這句話有下聯的,就是“阿婆食左唔會老,阿哥食左變肥佬"。

小時候學過了很多「童謠」,誰教我的已記不起了,可能是小學的同學吧。除了以上的這首外,現在還記起的有:

大笨象,揸支槍,去打扙,打完扙,番嚟食碗辣椒醬。

童子軍,食雲吞,打爛碗,賠十蚊,冇錢賠,賠碌棍。

河邊有隻羊,羊邊有隻象,象邊有隻馬騮仔,好似你噉樣。

肥佬肥騰騰,買舊豬肉去拜神,行到半路屎忽痕,返到屋企瓜老襯。

氹氹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拎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錢。

如有其他,請留言給我好嗎?

&&&&&&&&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轉載:人才量變的續篇

早前借YAA在《信報》的專欄發表了一篇叫《會計師供過於求》的文章,當中引用了馮培漳前輩「人才量變」的說法。就這個題目,馮前輩在其《信報》的專欄再寫了一篇,當中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文章轉載如下,重點則用了紅色做標示。

--------

人才量變的續篇
香港執業會計師 馮培漳

  閱YAA的苦瓜君﹝未猜出是男是女﹞引了我對「人才量變」的胡謅,大感振奮!頓時明白為何大教授總喜歡說自己的觀點在學術討論中,得到第N次被引述的快意!前一段時間陪同某內地客戶在港面試了近十位求職者,對此問題又有了個較闊的看法。此客戶是內地的民營企業,已入表排隊在港上市。因工作之需要,欲聘請一位駐港之財務專才,協助其長駐內地的財務總監工作。

  此人需有香港會計師資格,能掌握兩文三語,熟悉上市條例,也要略懂公司秘書的操作。當初客戶提議薪酬幅度可否定在三萬以下時,我曾嗤之以鼻!豈料通知我出席協助觀人時,給我先予參閱的求職信竟有十多二十封,據云已是經過篩選的了。面試過的人有幾個特點是相同的:一是都已有專業資格;二是年紀都是三十來歲;三是皆有在內地工廠工作或曾為其審計的經驗;四是大部份人都是可以立刻上崗的

  換言之多已辭了職,或已與現任僱主有諒解,可讓其盡速求去。為什麼?原來是因為工廠已搬離或有計劃搬離珠三角地區,轉至一些較偏遠或來回不方便的地方,引起了勞資間不少「深層次矛盾」。例如某女生說由原來地方搬到河源,周一至周五都得留在此地,只有周六和周日可回港。她委婉地說這種情況勢必形成要在內地納稅。其實我覺得她要訴說的是因在內地居住的日子越來越長,離開香港日遠,不單止將成稅務定義上的內地居民,下一步更因在港蒲頭機會日少,很大可能要在內地覓偶,終則變成徹頭徹尾的內地居民了。

  河源是東江水的源頭地,位處粵省北部。說得好聽也是個「市」,但與香港比,或與深、莞比,又再與佛山、中山比,實在也有距離。在此覓偶,寧不委屈!不約而同地,大家都選擇先回香港灣灣水,再尋出路,故一時市面上此類人才的供應大增。上市公司必須聘請一位合資格會計師的要求又於數年前取消了,故求職者的需求便難與職位供應達成一致。雖云近幾年上市公司數目有所增加,但公司老闆均曉精打細算之道,當然會持能省則省的姿態,故未能助此類人群迅速就業也。

  現在時已移勢已易,董事學會和港交所似應重頭考慮,要求上市公司委聘合資格會計師,藉此令到僱員、僱主和投資者三方皆得受惠才對。我覺得也可能是這群同行一時未能適應吧。自從幾年前廣東省當局的立意騰籠換鳥,不少工廠遂要遷移至省外地區,如江西及湖南或福建等。適應其實確是有困難的。外資企業的外方人員素來享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在珠三角工作,雖然左右隔離的人多是北方人,溝通需說北話,但要上街買點什麼、吃點什麼具廣東特色的總還是容易找到。

  深圳東莞某些地方更與香港無別。惟一出粵省境外,就是全說北話的世界,港人的得過且過或自以為已過關的「半鹹淡」普通話頓時會變成「鳥聲禽呼」。怎麼說也是不若原來的舒服。也有一些企業是越走越北,因要適應內地市場之需或是靠近資源產地之故也。還有一個人人可見但因事不關己故己不甚勞心的現象,就是許多新的投資項目已逐步轉向二、三線城市包括省會城市發展,所謂「逃離北、上、廣」也

  那麼管理人自也得亦步亦趨,結果是離開較繁華之大城市者日多。港人如不能盡速調節,自然也會怨聲載道。就這些因素來看,若要不放棄內地的就業機會和仍然憧憬其廣闊的發揮空間,那麼一切方便其人來回兩地,縮短兩地時距的措施應是受到他們歡迎的,例如高速鐵路的興建。以河源為例,目前由深圳火車站乘車到此地約需四小時。如附近有地方可連接高鐵,有望把時間減到一至兩小時之間,會對這類已慣於在內地搵食,反而回港更難適應的人是何等的方便!

  可別忘記了這不光是工作和吃飯那麼簡單,還有上面提過的可能影響到終身大事的艱難抉擇也。曾經大力反對建高鐵的人士,你們有從這個角度考慮過麼?為了保育一塊其產量不足自己食之菜地,要未來一代人付出多少非經濟指標可量度的人文代價?如你有適齡的兒女受此問題困擾,你還會一步一叩頭誓要反對到底麼?由此時往前望,我覺得香港人要有個較長遠的打算和清晰的信念,才好找出個解決之方。

  究竟是堅持以港為絕不改變的根基地,北上是暫時之計,搵到錢便班師回朝;抑是以外國寄居處為根基地,回流北上亦是暫時之計,搵到錢便轉回原居處;還是以內地為長期發展之新基地,一心一意,不再心掛掛於兩頭走,雙手下注雙腳卻隨時預備鬆人。會計服務是附生於工商經濟的發展之上的。前者若興則後者亦旺。很多人都會說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機會在亞洲,因為亞洲與美歐相比仍未發展成熟。

  換言之經濟發展已成熟之地,機會會相對較少。前幾年也有人興起要去越南和蒙古找尋商機,大教授則看好朝鮮,也是這個「先進落後相對論」的道理。若信此論,香港與內地相比,你會認為那一邊的機會較多,搵到銀的可能性更大呢?

文章來源:
http://www.prodab.hk/redirect.php?fid=11&tid=4656&goto=nextoldset

&&&&&&&&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默哀

今早在回公司的途中,發覺很多人都穿起黑衣或素色的服裝,我自己也特意穿了黑色恤衫和黑褲,以示對遇難港人的哀悼。

在八時前的一刻剛巧到達公司大廈的大堂,當時已經有幾位人士站在電視機前觀看升旗典禮的直播。到了八時正,當現場的主持說默哀開始時,大家便默默低著頭哀悼死去的香港朋友。對我來說,這三分鐘很漫長,初時還可以強忍著淚水,但到後來發覺自己的臉已滿是眼淚。怕失禮於人前,默哀完成後悄悄抺走眼淚,並急步搭乘電梯回到公司來。

梁太,謝生謝太,傳太,綽瑤和政逸,我雖然不認識你們,但也很明白你們失去親人的心情,寫這篇文時我又哭了。。。無論如何,希望你們早日送走傷痛並好好的活下去。

梁太,很明白妳痛失丈夫和一對女兒的心情,但妳要撐下去,頌學還需要妳的照顧。在報導中得知梁生和頌儀都很勇敢犧牲了自己,我以她們為榮。

頌學,祝願你快點康復,並早日回來。

謝生謝太,請節哀,你們的兒子廷駿是位盡責的領隊,我為你們有這樣傑出的孩子而驕傲。

傅太,妳的機智和仁愛表現實在令人佩服,雖然傅生走了,但請妳不要太難過,妳的一對子女還需要照顧。

綽瑤和政逸,雖然你們的爸爸媽媽離開了,但你們要好好生活下去,他們在天上會守護著你們的。

&&&&&&&&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與菲傭何干?

8月23日是「港殤」,由出事昨天至今,不論是身邊認識的,不認識的,搭訕的,路過的,大家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去表達對慘劇的悲傷和忿慨。

不過有一點我比較擔心,就是有些朋友將此事遷怒於菲律賓傭工。雖然菲律賓的警察以至政府在此事件中的都顯得無能,但問題不在其國民身上,何必將此種心情化成仇恨去敵視她們呢?這樣做和那位槍手挾持無辜的人質又有何分別呢?

&&&&&&&&

既悲哀又忿怒

相信很多香港朋友和我一樣,對有香港旅行團在菲律賓被槍手騎劫,而且還做成8死7傷的慘劇感到既悲哀又忿怒。

我悲哀,昨晚一直都在電視機前追看著事罷的發展,當傳來所有人質被殺後的那一刻,我的心幾乎停頓,而且眼睛也開始模糊起來。我不認識他們,也素未謀面,連我這些不相干的人也這樣,他們的親友有多傷心可想而知。可能連老天爺也覺得他們死得太過冤枉,當傳出他們的死訴時,上天忽然下大雨,並夾著陣陣如怒吼的雷聲。

我忿怒,因為那個所謂「好警察」的冷血舉動,那些比業餘更業餘的所謂「特種警察」的表現,還有電視直播中傳來一陣陣背景的笑聲(不知誰人在笑,但肯定時當地人,而且不只一次)。

除了今天穿上素色的恤衫以示哀悼外,這個網誌也用上了黑白色。

祝願無辜的受害者早日安息,還在醫院的早日康復,而生還的及其親友節哀順變。

&&&&&&&&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淺談BCP and DRP

有位網友和我談及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和Disaster Recovery Plan (DRP),說經驗上子公司怕煩不想去做,而總公司由認為這個項目太大,要慢慢來設計,最後變成不了了知,跟進時又敷衍了事。

相信很多同行都會遇過相同的問題。坦白講,BCP和DRP的確是一個大項目,很多人誤以為這是IT部門的責任,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資源和權力去獨自設計和推行BCP/DRP,因為涉及的部門不單只是IT,而且還必需包括所有營運部門,以及相關的後勤部門如Admin,HR,會計等,而且管理層的支持,資金,地方等等也很重要,可以說是缺一不可。

一般來說,DRP主要是涉及災難的預防措施,發生災難時及之後的應變措施。而BCP的範圍則更廣,主要是當公司面對不同災難時要如何去應變,務求使到公司的關鍵鏈可以繼續營運下去。

就以一家工廠為例,當有颱風來臨前各部門在DRP下應如何做準備,颱風來臨時及吹襲之後如何做善後,確保工廠的生產在最短時間內恢復。

又以一家銀行為例,當身處的地方發生大規模停電時,BCP就涉及如何在停電下,銀行的幾個比較重要的業務也可以不受影響地繼續運作。

在考慮是否要求公司預先應制定BCP和DRP時,首先我們要衡量一下公司是否有這個需要。所以,先進行一個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是必需要的。這個分析主要是評估當業務停頓時對企業的影響,當中可能包括財務,人力資源,公司聲譽等等。其次是Threat,當中可能涉及火警、地震、颱風、暴雨、水災、罷工、恐怖襲擊、流行性疾病、大規模停電、停水等等,但不是每家企業都需要包括以上所有災難的應變措施。例如位於香港的企業就可以不需要考慮地震,恐怖襲擊,長時間停電及水災,但就需要考慮颱風、火警、流行性疾病等等。

其次考慮的就是Recovery的程度,例如以時間為例,我們不會期望工廠的數據系統也像股票市場一樣,需要一個Mirror site來做即時的back-up和recovery。反之,股票市場在交易時段一刻也不可以停,我們也不會設計一個 Cold site來做back-up site。這種以recovery的時間來設計的就是recovery time objective。除了時間,我們也要考慮recovery point,即是一個系統的數據損失了,當要進行恢復時,那一個時間點的數據能夠完全恢復。例如系統於今天的中午時份所有數據全部損失,但企業在每晚都會為數據做備份,所要當要進行恢復時,就會將昨晚的數據恢復。

以一般中小型企業的情況來說,除非災難的風險特別高,否則重點多不會先放在有沒有BCP和DRP,而是其數據系統的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plan。不論數據系統是大還是小,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plan都是基本要求。如果連這個也欠奉,BCP和DRP就不需要再說了。

純粹經驗之談,在我從事過的公司當中,就只有兩家因其業務比較特殊關係,是必需要有BCP和DRP的。其余的公司主要的精力多集中於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plan,而 DRP/BCP只需要有限度的(例如主力放在火警、颱風、水災、流行性疾病如SARS等)。

Wikipedia對BCPDRP有一個簡單但清楚的解釋,有興趣可以到那裡參考一下。

&&&&&&&&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在公司煲電話粥

在討論區內有版友說,有很多公司都不容許在辦公時間講私人電話。

記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會計師樓,當時有一個同事經常在辦公時間「煲電話粥」,起初其上司也隻眼開隻眼閉,但他實在太過份,試過幾次連煲個幾小時,加上以前未有手提電話,公司的電話線路又有限,他在公司煲電話粥時便使到同事少了一條電話線用。

其上司見狀就勸了幾句,怎料這位同事不懂得收歛結果捱罵。有趣的是這位同事竟然屢勸不改,加上工作表現很差,最後給公司辭退。

以上是我見過唯一因煲電話粥而被炒魷魚的事例,不過,我覺得不同公司應該會有不同的文化或者規矩。就我從事過的公司為例,只要不是不太過份或者影響工作和別人的話,一般來說公司及上司都不會干涉的。

其實現在MSN、Facebook等那麼流行,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在公司煲電話粥吧?

&&&&&&&&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買樓的入場資格

政府為了壓抑樓市的炒風,於上周五推出「新9招」,其中我比較關注按揭成數不可以高於九成,以及銀行需為借款人做壓力測試等的措施。根據報導,壓力測試是假設按揭加息2厘,然後估計供款人的供款和收入比率是否能在60%水平以內。 但昨日政府賣地成績遠比預期好,除非有甚麼突發的經濟危機,又或者聯儲局突然話美息將會上升,否則的話,相信樓市的升勢在短期內停不了。

有人認為新措施阻擋不了樓價飛升,但卻進一步扼殺了年輕人的置業需要,但我個人則認為對年輕人是件好事,因為借九成半按揭所承受的風險不輕,一旦經濟不景出現掉頭轉向時,因置業搞到破產的大有人在。

我計算了一下,假設要買一個二百萬的樓盤,借九成,分二十年攤還並且息口在p-2.9%(5.25%-2.9%=2.35%)的水平,準買家的每月家庭總收入必需要至少有$18,814元,才可以付合按揭供款不可以超於收入50%的上限。如果要通過壓力測試,即是準買家的每月家庭總收入需要$18,737元。

另外,首期,律師費,印花稅,物業代理佣金等開支也需要先準備好。詳細計算如下:

首期=200,000
律師費=5,000
印花稅=100
物業代理佣金=20,000
管理費,水電煤按金=2,500
總計=227,600

再加上裝修費及各項雜費等等的開支,準買家沒有三十萬的話就很難置業了。即是說,現在要置業的話,目前必需要有三十萬的現金,並且月入不少於$18,814。

這個上車的入場資格,對很多會計年輕人來說的確不容易,因為考試進修的支出少不了,但是也未至於遙不可及。如果兩口子還未婚,大家的收入加起來剛好是$18,814,未有儲蓄,並各自與父母同住,若果每月能儲起$5,000-6,000,50-60個月(大既4-5年)就可以儲夠三十萬元了。

打算置業的年輕朋友經常抱怨樓價太高買不起樓,但經驗告訴我們樓市不會無此境上升,有升必有落的,就趁現在這幾年先儲起一筆首期,到樓市回落或到達自己的能力範圍時置業吧。

註:多謝網友Nicolas的提醒,上述計算忘了按揭保險。假設準買家選擇一次過付款而且包括在借貸當中,要通過壓力測試的話,準買家的每月總收入應該至少要有$19,736。當然,年輕的準買家可以選擇較長的供款年期,如果選25年的話,每月總收入至少要$16,910,選30年的話,每月總收入至少要$15,830。

不過,我個人則不讚成供款年期太長,因為Cash flow雖然可以改善,但利息支出將會大增,除了不合算外,貸款拖得太久也會影響日後的家庭計劃。

&&&&&&&&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美國SOX的最新消息

早前在《淺談SOX》一文中提及過,美國Sarbanes-Oxley Act的第四章第404節b項(Section 404(b))對企業的影響很大,因為它要求企業每年出具一份內控報告,匯報企業在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方面是否足夠,而核數師也需要為這份內控報告出具證明,又因為涉及的範圍太廣太多,每年都需要做一次實在是勞民傷財,在很企業眼中是個惡夢。雖然核數費將會因此增加,但很多核數師也不太願意去做這個證明,因為工作量大而且風險太高。

為了減輕在美國上市的小型企業的財務負擔,美國證監會早前已一再推遲小型企業(Non-accelerated filers)對SOX 404(b)的遵循期限由原先12月15日推遲至今年6月,當時已表示是次延緩將會是最後一次,以後不會再有改變。

可能是商界的聲音很高吧,美國政府終於讓步,奧巴馬總統剛於7月21日簽署法令(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其中的Section 989G就是永久豁免小型企業(Non-accelerated filers)對SOX 404(b)的規定。這項法令還要求美國證監會需要開展一項研究,看看如何減輕大型企業(Accelerated filers)因SOX 404(b)的規定而產生的財務負擔。

&&&&&&&&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會計師專業 艱辛漫長路

多謝年青會計師協會(Young Accountants Association),此文於今天(2010年8月13日)在協會於《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發表。

--------

會計師專業 艱辛漫長路 (作者:Bittermelon)

上星期中學會考放榜,翻開報章盡是鋪天蓋地的升學廣告,而最吸引筆者的,莫過於那些聲稱可以銜接會計師專業試的相關會計課程,單是看廣告,就令人誤以為只要報讀他們的課程,會考畢業生就可以在「幾年」內取得會計師資格。

會計課程成行成市,這正正反映出市場需求十分殷切。不知何解,坊間對會計業的前景都出奇地樂觀,「會計師」三字仿佛是成功的象徵,很多人認為只要「一牌在手,富貴無憂」。

行業發展存隱憂

可是,會計行業的發展正受着種種問題的困擾。例如愈來愈多的企業出於成本的考慮,將會計部門遷到內地去,工作機會比以前減少了許多,而且專業會計師的人數不斷增加,單是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會員就剛突破了三萬人,即是每二百三十名香港人就有一位是會計師,所以競爭很大,加上香港監管當局有意讓內地的核數師簽發H股企業的審計報告,會計行業的前景並不如坊間所想般樂觀。

會計師的發展雖然存在隱憂,但好歹也是一個專業,而且會計專業的入行門檻比其他專業為低,不用持有大學會計學位也可以投身此專業。

其實,對社會來說是件好事,因為像遺材賽一樣,它給予在傳統讀書上稍為欠佳的人一個機會。可是,如果要走非大學學位這條途徑的話,就不要期望真的如廣告般說,花上幾年光景便能成為會計師,而且還要抱有無比的決心和恒心,否則是很難會成功的。

目前,會計師大致可分為兩個類別,即是「執業會計師」,和「專業會計師」。

執業會計師服務於會計師行,主要工作是為企業進行核數的工作,並根據審核的結果出具審計報告。

專業會計師則由企業聘用,主要工作是為企業的日常交易造冊入賬,並按會計準則編製財務報表,其他工作或者工種還包括實務會計、財務管理、出納、成本會計、管理會計、風險管理、維持銀行關係等。

在香港要成為專業會計師,只要取得會計專業團體的會員資格就可以了。
在香港,會員人數比較多的會計專業團體包括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英國特許會計師公會(ACCA)及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等等。要取得會員資格,除了需要成功考取其專業試外,也需要數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學位以外其他選擇

如果要成為執業會計師的話,考生必須先要成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的學生會員,除了需要成功考取其專業試外,考生還需要擁有不少於四年的全職認可會計工作經驗,而其中最少一年經驗必須於獲得認可資格後取得。

要投身會計師行例,最平坦最好的方法是先取得大學會計學位,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考試,最快便可以在三年後成為專業會計師,及四年後成為執業會計師。但如果沒有會計學位而仍然希望成為會計師的話,路徑還有很多,但就必須要抱有長期「戰鬥」的心理準備。

就以香港財務會計協會(HKIAAT)的認可財務會計員(AAT)為例,一般考生都先要花上三至四年時間去考取其資格。取得財務會計員的資格後,又再需要花上一至兩年時間去取得專業晉階考試 (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s)的合格成績,才可以成為會計師公會的學生會員。加上會計師專業試的三年時間,除非是考試天才,否則從財務會計員這個途徑進身會計師,一般人來說前後至少需要花上八至十年的時間。持續不斷於日間工作及在晚間上課進修以預備考試,少一點耐力和恒心是不成的。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打擊非學位考生的信心,筆者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大家入行前要考慮清楚,畢竟因種種原因而半途而廢的考生實在太多,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可以浪費的。

原文:http://hkyaa.blogspot.com/2010/08/bitterelon.html

&&&&&&&&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經常犯小錯誤怎辦?

有位網友給我電郵,說自己經常會犯一些不小心的小錯誤,覺得自己不適合再從事會計工作,問我好不好轉工。

首先,不論會計還是審計的工作,出了些小錯誤在所難免,因為人會受情緒,工作環境等等的因素影響,不似電腦般準確。

雖則錯誤難於避免,但我們也不可以視之為必然,並以此作為推卸責任的藉口。基層職位或者新人還可以,但當職位愈高,責任愈大時,一個小小的錯誤足以令自己的前途盡毀,所以以轉工來逃避不是好辦法,最重要還是改掉犯小錯誤的毛病。

和這位網友一樣,我初出來工作時都經常犯錯,特別是一些Silly mistakes,所以經常被上司責罵。直至遇到了一位上司,由於他忍受不了我這種惡習,所以教了我一個方法去減少犯錯的機會。

例如要向上司提交一個報告,當完成後先從頭到尾看一次,所有數字或者資料都要小心再三核實,修改至沒有問題後別忙著發送出去,先將報告放在一旁涼一涼。15-30分鐘過後,當成自己是第三者,或者以layman的角度再看一遍,修改至沒有問題後又再放在一旁。又再待15-30分鐘,再從頭到尾看一次,這時應該差不多可以,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發送出去了。可是,如果到了第三次檢查還是發現有很多錯誤的話,那最好不要發送,重新再做一遍。

當然,上述的方法只適用於不急趕的情況。如果是需要追趕死線的話,最好自己先檢查一遍,然後找另一位同事檢查多一次。

&&&&&&&&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Internal Control Questionnaire (ICQ)

應一位網友的要求,這篇講一講ICQ。不過,這裡講的ICQ不是很久以前的那個即時通訊軟件,而是我們審計工作中會用到的那種,全名為Internal Control Questionnaire。

其實ICQ是一個checklist,內裡會問一連串關於內部控制的問題,有相關的控制的話就填“Yes”,沒有的話就填“No”並配以解釋,Reviewer藉此評閱流程是否有足夠的控制。

例如小額備用金(Petty Cash)的ICQ內容一般都會包括下列問題:

1) Are petty cash funds kept in secure storage?
2) Are petty cash funds maintained on an imprest basis?
3) Is responsibility for each petty cash fund assigned to a specific responsible individual?
4) Are these individuals independent of employees who handle cash receipts and accounting records?
5) Is there a prohibition against petty cash disbursements over a specified amount?
6) Is a voucher used for all petty cash disbursements?
7) Is the voucher prenumbered?
8) Do all petty cash disbursements require original receipts for reimbursement?
9) Are surprise cash counts of organization petty cash and change funds performed on a regular, random, and unannounced basis?
10) Is the cashing of employee paychecks out of the petty cash fund prohibited?

如果看過我的網誌,可能會發現我從未講過ICQ。坦白說,不是應這位網友的要求的話,想信我不會講這題目的,因為內審人一般都不喜歡用它。

除非時間實在很有限,例如只餘下一兩天來審閱一個流程,否則進行內審的Review時是不會用ICQ的。究其原因是ICQ的著眼點不是Risk而是Control,不能配合現今流行的Risk-based 審計。就以上述的Petty cash ICQ為例,就算有很多題都是“No”的話,也不代表流程有問題而需要改善,因為其風險還未有考慮在內。例如Petty cash float的金額及其用量相當少,這時就未必有改善的需要。

另一點是因為ICQ的內容過於普通,如果以它來評審流程的話,很多時都未能全面涵蓋被審流程中的每一項細節。所以,除非將ICQ按被審流程來編寫,否則它根本用不上。可是,與其花時間來編寫,那不如直接用Risk Control Matrix 好了。

不過,ICQ也不是一無是處,閒時不妨看一下,因為內裡的問題全是以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來編寫,讀過之後可以對Best practice有一定的了解。

&&&&&&&&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小喇叭」頂硬上

最近有廣州市政協建議將廣州電視台的主要頻道改成普通話,加上東莞文化部門下令,要將明代名將袁崇煥雕像下「掉哪媽!頂硬上!」的名言鏟下來,觸發起廣東人包括香港人在內要捍衛粵語的聲音。

粵語最有趣最精彩的,我認為要算是粗口。粵語的粗口千變萬化,如果怕太粗俗,又可以將其變音,以諳音的方式來說。例如我小時候最愛將「掉哪媽」唸成「小喇叭」,老師聽了後明知我講粗口也沒有辦法。類似的諳音粗口實在太多太好玩,隨手拈來的包括劉華的名句「杏加橙」和發哥的「Scout 跳彈床」,還有「大檸樂」、「大家樂」、「多嚿魚」、「凍檸水」、「做乜捻野」、「Macau friend」、「冚包散」、「聖人尿布」,以至最近G.O.D的「Delay no more」及網絡流行用語包括「硬膠」(想起林忌的每日一膠)、「戇dog」(想起網友On dog一名)「福街」、「Poor guy」等等。試想想,就我們比較熟悉的語言內,有那種像港式粵語的那樣既生動活潑而又精彩抵死?

曾認識幾個住在香港的外國人,他們不懂說粵語,但卻可以講字正腔圓的粵語粗口。問他們為什麼會懂,他們都說到港的第一天就由同鄉教他們用以「傍身」了。

聽說字數最多的粵語粗口有十二個字,有說在黃霑先生的《不文集》中介紹過的,我的那本在搬家時不見了,誰有的話能否幫忙給我抄錄一下?謝謝!

&&&&&&&&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做到病

在網上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有一位姓蔡的會計同業在公司工作期間突然暈倒,而且更曾一度沒有心跳,經搶救後雖然恢復心跳,但情況危殆。家人說這位同業向來是「緊張大師」,最近又睡眠不足,加上可能患有隱性心臟病,好有可能弄成這樣。

據報蔡先生目前仍留在醫院的深切治療部,衷心祝福他早日康復。

不是說笑,我最近也經常睡眠不足,剛巧我也是個「緊張大師」,兩個條件全中,希望我不會見報吧。。。哎!會計人真辛苦!

--------
相關新聞:

暈倒公司勤奮會計命危

年輕男會計在辦公室工作期間突然昏迷,送院後性命垂危。向來是職場「緊張大師」的顧家男子,去年失業後,四個月前覓得新工作,拚搏勤力,惟昨午他在長沙灣公司內突然昏厥倒地,一度心跳停頓。經救護員搶救後心跳恢復,送院後情況危殆。

事主姓蔡(二十六歲),已婚,未有子女,與家人同住屯門兆麟苑。事發於昨午十二時許,蔡在位於長沙灣道七八八號一商業大廈工作時,突然昏厥倒地,發出砰然巨響,當時正在房內開會的老闆及同事聞聲查看,赫見蔡倒地昏迷不醒,於是報警。

妻:丈夫最近唔夠瞓

救護員到場後發現蔡的心跳停頓,隨即施心外壓急救,蔡送抵明愛醫院時恢復心跳,目前留醫深切治療部,情況危殆。家人包括母親及妻子得悉後趕到醫院探望,憂心忡忡。警方調查後認為事件無可疑,不排除蔡患有隱性心臟病,因病發昏厥。

據蔡的家人透露,蔡十分孝順顧家,過去並無大病痛,只是「做嘢(工作)時緊張啲」,有點過分擔心。最近他遇上種種不如意事,外公逝世,妻子又因意外弄傷腳。

蔡去年失業,四個月前才覓得會計新工作,為人勤力,上司滿意其工作表現。其妻表示,蔡最近「唔夠瞓」,送院後昏迷不醒,她會守候丈夫身邊,全力支持他。

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指出,突然昏厥、心跳呼吸停頓或猝死個案,當中不乏年輕人,原因大多與心臟病有關,有不少人原本並無心臟病病歷,但可能本身已有遺傳性心臟病,未能察覺,遇到突變時便會病發,就好似「屋企電線突然短路停電」。他又指,若本身有心臟病,而個人情緒特別緊張,腎上腺素上升,誘使心臟病發的機會亦相對較高。

&&&&&&&&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末代準會計師考生的困境

這篇文章是和WYJIMMY兄合寫的,事緣由一個電郵開始。

會計師公會將於本年9月推行Enhanced Qualification Program的新制考試,可是對舊制考生的過渡安排卻引來部位學生會員的不滿。有學生會員向公會反映,可是得不到回應,所以向WYJIMMY兄求助。眼見學生會員很無助,WYJIMMY兄寫了一個電郵給年青會計師協會的Horace兄和我。大家商議過後,先由我們發表這篇文章,Horace再向公會跟進。

其實整篇文章的構思主要來自WYJIMMY兄,我只是順著其思路「加鹽加醋」去寫和潤飾。文章於今天在《信報》刊登,希望此舉能喚起公會對問題的關注。

--------

末代準會計師考生的困境 (作者: WY Jimmy、Bittermelon)

最後一屆的香港中學會考將於下星期三放榜,有調查發現「末代考生」的心理壓力很大,因為今年不會再設重讀中五的會考課程,萬一他們考不上的話便需要轉到新高中學制,考生和家長都擔心難以適應。雖然考評局在2011年還會舉辦多一屆中學會考,但目的只是為了給今年失手的學生多一個補考機會。

年紀輕輕的「末代考生」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去面對前途,而我們今屆的「末代準會計師考生」也一樣要面對類似的困境,可是其壓力就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會計師公會於今年9月將會推行Enhanced Qualification Program的考試新制,雖然大部分準會計師都認同新制能使公會在海外互認上創造優勢,但對舊制考生的過度安排卻引起了一些爭議,因為目前部分學生不滿公會只提供兩次應考終期考試(Final examination)的機會,重考不成功的話,舊制考生便需要重讀改動頗大的新制課程。

不論新制或者舊制,要完成公會的會計師專業試,考生需要先完成四個單元,即是先在單元工作坊取得合格後,才能參加單元考試。待四個單元全部合格之後,考生才可以參加終期考試。

當初得知有兩次重考機會時,筆者也覺得很充裕嘛,至少準會計師考生比今屆的末代會考生「幸福」,多出了一次機會。可是,細心研究了一下,準會計師只是「兼職」讀書,他們日間需要工作,晚間又要加班,大家只能在僅有的公餘時間內去進修和準備考試,不像會考生那樣可以「全職」讀書。

在職學生準備時間不足

而且要參加舊制的終期考試也有一定的限制,舉個例子說明,準會計師甲於2009年12月報考B卷的單元試(Module B)及今年5月報考C卷的單元試(Module C)並取得合格成績,在公會的過度安排下,準會計師甲需要在今年9月及12月順利完成餘下的A卷及D卷(Module A及D),才有資格應考僅有兩次終期考試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準會計師甲因為工作關係不能在今年完成餘下的兩份試卷,或者不幸失手,他就失去資格參加舊制的終期考試了。

有人可能會說,好好準備考試就不是了嗎?但不要忘記,準會計師們每天都要面對極大的工作壓力,而且很多時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手上的工作太多太忙,引致公司不肯「放人」的情況是時有發生。而且根據過往考生的成績,單元考試的合格率大約不到60%,要他們在今年一次過取得合格成績實在不容易。相較新制的考生,過度安排對舊生來說就不太公平了。

在早前的研討會上,公會教育部曾向舊制的考生大派定心丸,承諾會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過度,可是出來的結果卻令他們失望。

另外,公會是否向舊制考生提供轉制課程,其具體安排似乎未有公布,筆者比較擔心舊制考生需要再額外支付一筆轉制課程費給指定的補習機構。須知現在的經濟還未完全復蘇,會計職位更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一般的準會計師的收入有限,這方面無疑令他們在財政上雪上加霜。

筆者的個人意見是,希望公會能檢討目前的安排,除了將舊制的終期考試次數增加外,也盡快公布舊制考生的轉制課程安排,給予他們多些時間及機會去準備。

推行新的考試制度後,畢竟最受影響是舊制考生。筆者早年在參加專業試時也遇過考試轉制的問題,當時經常慨歎「生不逢時」,為什麼偏偏在這時候轉制,而且對新制也無所適從,考試壓力異常巨大。有見及此,筆者認為在情在理,公會應給予舊制考生多一點幫助。除了上述措施外,建議公會多舉辦幾個專為舊制考生而設的單元及終期考試研討會,讓他們有多些資源去為考試而做準備,藉此紓緩一下壓力,而且又可以令考生們覺得公會是體恤他們的。

溝通不足 未接納學生意見

就這次事件,很多舊制考生都向筆者反映,公會根本未有聽取他們的意見,又或者是抱着「意見接受,做法照舊」的態度,傷透了他們的心。作為公會的一分子,筆者再次呼籲公會,好好地正視一下與學生會員之間溝通不足的地方。

此外,筆者亦建議公會協助準會計師們成立學生組織,定時讓學生代表與公會理事溝通並表達意見。公會學生是我們會計業的未來棟樑,希望日後不再看到閉門造車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一廂情願地以為我們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要。我們的思維模式已經不適用於新一代了,如果打算將問題敷衍過去便算的話,這絕對是有違公會在培育會計師上的應有責任。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0/07/wy-jimmybittermelon.html

--------
註:

今早聯絡了公會教育部的Jonathan Ng,他對文章有以下的回應。看來是一個好開始,我們會對此事繼續跟進。

"Dear Bittermelon,

Thank you for your email.

I duly noted your comments raised at the YAA column. These are fair comments. In fact, I share your sentiment that we should be sensitive to the worries of the old students and devise a plan to help them transit to the new framework. You may wish to note that we are planning to work with the course providers to arrange module and final preparation seminars with the focus on the changes in syllabuses. We will also revisit the need to extend the final examination with optional questions (currently only offer in the two examination sessions in 2011 as a transitional arrangement). Please rest assured that we are trying our best to cater for the old students caught up by the new system.

With kind regards,

Jonath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onathan Ng
Director, Student Education & Traini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無殼蝸牛任宰割

最近樓市異常熾熱,從我兩位朋友的遭遇就可見一斑。

朋友A君是有殼蝸牛,最近因家庭上的轉變需要換大一點的樓,將手頭的住宅放售,晚上放盤,第二天下午就已經給人家買了,前後不到廿四小時。現在朋友A君有點後悔,擔心樓市太旺盛,不夠錢買回另一楝樓。

朋友B君是無殼蝸牛,一直都是租樓來住。其租約(死約)剛期滿,業主要求加租到貼近市價的水平,加幅高達40%。如果不肯續約的話,便需要在一個月內搬走。朋友B君在同區找其他租盤,發現原來業主算是有良心,因為續約的價錢比其他租盤便宜少許。

現在的二手私人住宅市場,不論是想買樓或者租樓都是一件艱難事,因為市場由業主主導,只要業主的開價貼近市價或者不太離譜的話,買家或者租客只有兩個選擇,「買/租」和「不買/不租」,根本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

現在在香港地生活真不容易,就以一個三人家庭為例,假設兩公婆每月的總收入有四萬元(根據統計處的數字,月入四萬元以上的三人家庭只佔其總數的14.5%),在市區租一個稍為普通的兩房單位至少要一萬元,孩子供書教學至少也要差不多一萬,餘下的就只有兩萬元供駛用。如果要聘請一個家務助理,還要儲錢交稅,餘下的收入根本就捉襟見肘。如果按全港三人家庭的入息中位數18800元來計算,租或者買二手私人住宅根本沒有可能。

撇開豪宅不說,現在的二手私人住宅市場似乎已經到了用家不能承受的程度。除非有大量投資者入市繼續炒作,否則的話,個人認為用家市場的價格已經到了極限,價格回落未必在短期看得到,但再要大幅上升的話,看來機會則比較少。

正如有人說過,當所有人都說要入市炒股時,就是將手頭股票賣掉的時間。既然現在的購買力已經跟不上樓價的升幅,調整應是早晚的事。

我不熟悉二手樓市,以上只是我的一點兒淺見,你們怎樣看?

&&&&&&&&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律師

最近手頭上有幾個公司的項目都由我負責,不約而同全部都需要和事務律師溝通。

先講我們的美國律師,和他們合作已有一段日子,基本上都是合作愉快的。不過可能他們的客人太多,通常都稍為遲了些才能收到回覆。而且也因為香港和美國的時差關係,有時我需要在三更夜半起來(或者根本沒有睡過)和他們溝通。工作效率方面,他們比較散漫一些,完成不了嗎便延遲吧,不過總體來說都能在指定的期限前完成工作。

至於我們的香港律師,他們都是“風風火火"的那種,工作效率超快,和他們工作最過癮,不過,要配合他們,有時會覺得很累。唯一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好像沒有計劃似的,要上一步差不多完成或者完成後才肯進行下一步。其實有些事情是可以大家同步進行的,這樣的話可以省回一些時間。

最後是我們國內的律師,溝通是最大的問題。由於我們公司的管理層不懂中文,大家都要利用英文來溝通。雖然他們的英文也不錯,可是,有些時候相方都誤會了大家的意思,所要不時要靠口頭溝通又或者寫中文電郵來確認。至於工作效率方面,他們在香港和美國律師之間,算是中規中矩。

收費方面,雖然因項目的範疇不同所以不能直接比較,但大體上美國律師最貴,香港次之,國內則比較便宜。

&&&&&&&&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盡職審查

最近公司要收購一家小型企業,在落實前需要進行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 review),找當地的CPA問價,單是財務的DD最低消費要三十幾萬港元,加上法律的DD,最少也要接近一百萬。可是,收購對象的規模很小,而整單收購的作價也只有幾百萬,考慮過風險因素以後,還是由自己公司來做,遇上重大的法律事項,就找律師幫忙再看。

以前自己也做過類似的DD review,算是有點經驗吧。問同行及律師找到了幾份DD的Checklists,定下了review的目的,範圍及參考過其他人的做法後,review就開展了。以下一個比較簡單的DD Checklist供大家參考,如有錯漏,歡迎留言補充。

盡職調查清單

A. 基本情況
(1) 最近公司及其相關附屬公司的設立、變更等歷史檔案、股票發行記錄、執照、公司章程等
(2) 公司近5年來的會議記錄
(3) 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最近的組織機構圖
(4) 現有管理層及重要僱員的簡歷
(5) 公司的人力資源及管理政策

B. 財務資訊
(1) 公司最近3年的核數師報告及財務報表
(2) 公司最近的內部財務報表
(3) 公司的中期報告、年度報告
(4) 最近3年與該公司合併或被該公司收購的所有經濟實體的核數師報告及財務報表
(5) 公司目前內部預算、財務計畫與預測及所有長期預算、資本擴張、重組程式或戰略性計畫有關的書面報告或檔案
(6) 稅務登記、納稅申報單和納稅年度清單等

C. 經營資訊
(1) 公司的經營計畫
(2) 產品的市場研究/報告
(3) 主要客戶清單及其份額
(4) 主要供應商清單及其份額
(6) 銷售及推廣渠道
(7) 過去及預期的增長銷售率及市場份額
(8) 成本結構及收益率
(9) 競爭對手的情況
(10) 影響公司所屬行業之發展的主要正面/負面因素

D. 重要的公司協定
(1) 重大供應和銷售合同
(2) 重大貸款合同
(3) 抵押合同
(4) 擔保合同
(5) 租賃合同
(6) 建設工程合同
(7) 以公司為締約方的經銷協定、分銷協定、授權合約、特許經營協定、非競爭協定
(8) 管理層協定
(9) 其他合同

E. 重要資產
(1) 關鍵的有形資產:不動產、設備、設施及其他實物資產
(2) 關鍵的無形資產:專利、商標、版權、專有技術、軟體、許可和批准及特許經營

F. 法律事項
(1) 所有重要的訴訟、行政處罰、行政覆議程式、政府調查或問訊事項,包括過去,現在及潛在的
(2) 最近三年內就進行中的、已終結的訴訟或仲裁案件與律師之間的備忘錄或信函

G. 保險:所有已購買的保險單和賠付情況

另外,在進行盡職審查前,通常雙方都會簽訂保密協議。不過,即使簽了,有些資訊特別是關於銷售及產品的,賣方都是不會願意公開太多的。

還有一點值得提一下,如果涉及大型的收購合併,賣方通常會開放一個Data Room,方便買方進行DD Review之餘,也可以比較有效控制資料外流。

&&&&&&&&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電車男終於笑了

兩個月前,公司請了一位年輕的男同事,性格木訥寡言,不苟言笑又不喜歡和別人說話,同事跟他聊天也不太願意,終日只是埋首在電腦螢光幕前工作。曾問過他在公餘時愛做些什麼,他說最愛在家上網打機看漫畫,是位典型的電車男。

但最近這位電車男同事有些變化,不但變得開朗,而且經常笑(傻傻的那種),為什麼呢?最大可能是因為公司最近來了一位美少女暑期工,而這位美少女剛巧坐在電車男鄰坐。平時我們「撬」電車男說一句話都很難,但這位美少女來了以後,卻可以天天逗他說話說上半天。

看來電車男這次逃不掉了! 說準確點,其實公司內一眾年輕男同事也逃不掉,哈哈!

&&&&&&&&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新人的困境

最近在討論區內經常見到剛畢業的會計新人留言,慨嘆很難找到工作,有人寄出了數十個申請都未有面試機會,有人見了多次工但都沒有著落,看來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始終會計新人的供應太多,但需求卻未有同步增加。

其中一位版友找我,向我訴說最近工作上的遭遇。此君於去年大學畢業,本來打算在核數方面發展,但奈何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最後在一家企業當了會計文員。在初期工作上還不錯,可以邊做邊學,可是好境不常,企業的生意愈來愈差,減少人手之餘還轉了系統,除了數據亂七八糟外,工作量大增,最慘是連負責的經理也不肯定要怎麼辦,使到這位版友很灰心,而且現職的工作經驗不被公會承認,想放No paid leave準備考公會試公司又不准許,所以他很想轉工。但因為最近求職市場不太好境,找新工作很難,他開始有些氣餒。

其實我在初入行時也面對過類似的處境。曾在一家公司的內審工作過,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Cash count 和 physical inspection,過了第一天就已經不想幹了,加上上司的無理要求,當時和這位版友一樣很想轉工。可是當時正值金融風暴,轉工很難。我又試過一次另一份工作,本來待遇和前景都不錯的,但又是好境不常,另一場金融風暴使公司需要削減人手,每天下班時都不知道明天是否能留下來,每天早上回到公司,大家第一時間就會登入公司網絡,誰不能登入的就代表將會即日收到公司的解僱通知,回想起來那段日子最痛苦,每天返工就像等死似的,當時也很想轉工,但市道很差很差,比現在還要差好幾倍。

和大家分享這些慘痛的經歷,為的只是想說,壞事總有一天會過去,而另一件壞事又會接踵而來,不斷循環,無可避免。

其實年輕人不用看得太灰,有的是青春嘛。面對工作上的困境,我的建議是先盡力最好自己現有的工作,其他不能由自己控制的東西就看開點,至少問心無愧。與此同時,不妨試試申請其他工作,老實說,我工作了那麼多年,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又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需要講求點緣份,不可強求。

另外,很多新人喜歡先辭工後再找工作,這個我是極不建議的,而且現在市況不好,競爭又大,始終認為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嘛。

其實這些說話還為老套的,年輕人未必會聽。回想自己年輕時,也曾有人向我講過類似的說話,當時我都覺得「乜咁老套,全是廢話!」。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頗有道理的。

--------

相關文章:會計人無奈 收拾心情向前行

&&&&&&&&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撈碟

某日和內子在一家出名的燒味連鎖店吃午飯,我們要了一碟菠蘿咕嚕肉。這家店做的咕嚕肉非常出色,還未吃到一半,好酸甜的內子就搶著要「撈碟」,將美味的紅橙色汁醬據為己有了。這事令我想起,原來自己已經很久沒有撈碟了。現在偶爾還會「撈汁」來吃飯,但最後何時「撈」過「碟」就記不起了。

小時候最愛和家人搶著撈碟。撈碟的必要條件是一碟蒸餸,通常是牛肉豬肉之類,例如梅菜蒸豬肉、冬菇蒸豬肉、鹹魚蒸豬肉、鹹蛋蒸豬肉、蝦醬蒸豬肉、吊片蒸肉餅、炸菜蒸牛肉、冬菜蒸牛肉等等。當那碟蒸餸吃到九成許,家人就會爭著擁有它,然後將碗內的白飯倒進去再用匙舀來吃。

蒸魚或者蒸雞時則只會「撈汁」,因為怕骨頭。最愛是梅菜蒸魚、鹹魚蒸魚、冬菇肉絲蒸魚、金針雲耳蒸雞、冬菇蒸雞等等。蒸魚方面,我最愛鯇魚和大魚魚腩。

愈寫愈想吃,就在今晚來一碟吧!

&&&&&&&&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尿兜你點揀?

前天寫了篇廁所文章《得人驚》,今天向大家介紹兩個關於廁所的小遊戲,讓大家在公餘時解解悶。

以下這個遊戲叫《Toilets Tactics》,男士可以測驗一下自己在不同情況下選尿兜的方法是否「正確」,而女士也可以了解一下男士去廁所時感受到的「困惑」。



很多年前曾玩過一個類似的遊戲,名叫《The Urinal Game》,剛在網上找到了。覺得這遊戲更好玩,你試試選一個有人正在用的尿兜,不同的人有不同反應的。連結在這裡:http://www.addictinggames.com/theurinalgame.html

另一個遊戲叫《Toilet》,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純粹在限時內將「小雲的朋友」拋到不斷移動的廁所中。



Enjoy!

&&&&&&&&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得人驚

在大陸出差,要數「最得人驚」的東西可算是廁所了。

幾年前曾經常聽到有人在廁所內被壞人割去內臟器官,單單是聽也心寒。除此以外,缺乏衛生常識是其中一個主原因。試過很多次了,很多廁所看上去被打掃得窗明几淨,地板連一點水漬也沒有,可是還有一股臭味。最後終於明白其原因,原來用以抺地板的地拖是永遠不會沖洗的,地板有尿漬污水嗎?清潔工就用地拖抺干淨,污染的地拖又用來抺廁所地板,不臭才奇怪呢!

另一種「最得人驚」是廁所要算是搭建在河邊或者池塘邊的那些了。最典型要算是什麼也沒有,在地板上開個洞的那種了。用者可以直接和大自然親近,將排泄物直接排進河水裡,可怕的還未完,發覺這種廁所的附近總有幾家餐廳飯館之類,而大家又同時吃這條河或者池塘的河鮮。

。。。哎吔!愈寫愈覺得噁心!

記得曾在多個國內的廁所中見過一道相同的標語,大部份都是綠底白字,上面寫道:「來也匆匆,去也沖沖」。很多香港的公廁也有標語勸人要沖廁所。可是,到過日本多次,印象中並沒有看到類似的標語,而他們的公德意識很强,例如坐廁,日本人用後必定會沖好水,抺干廁板並蓋好的。國內不用說了,香港也一樣差,記得多年前路經尖沙咀文化中心,當時需要「放低幾銀兩」進了廁所,剛巧聽到女廁的清潔亞嬸和男廁的清潔亞伯談話,亞嬸向亞伯訴說將會很忙了,因為當晚中心有粵劇上演,女廁將會一團糟。

說到清潔亞嬸,一次在台灣的經歷十分深刻。當我正在尿兜前全神貫注地响應大自然的呼喚時,一位亞嬸突然進來做清潔,那時我不知所措尷尬不已,可是其他人卻什麼反應也沒有,像是習慣了的。

這篇文是寫廁所的,那即是真正的「廁所文章」吧,哈哈!

--------
相關文章:尿兜你點揀?

&&&&&&&&

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誰願給會計師一杯水

多謝年青會計師協會(Young Accountants Association),此文於今天(2010年7月9日)在協會於《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發表。

--------

誰願給會計師一杯水(作者:Bittermelon)

早前富士康員工的連串跳樓自殺事件引起全世界關注,有人歸咎於廠方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將有血有肉的員工當成沒有感情的機器來看待,加上工時長,追產量,以及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使員工承受很大的壓力。身為會計界的一員,是否對這樣的工作環境似曾相識?

香港的會計從業員一直都飽受工時過長問題的困擾,加班仿佛已成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的實務會計如是,會計師行的核數工作更加不在話下。

遇上客戶的財務報告需要趕在死線前完成,連續幾星期通宵達旦留守在客戶或者公司加班不是什麼稀奇事,反而不需要加班時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一些較有良心的僱主會感謝員工的辛勞而給予補假,可是更多的僱主卻認為這是員工應有之義而不給予任何補償。會計行內稱這種無償的加班為「食鐘」,顧名思義,即是員工需要犧牲私人時間來工作。

食得鹹魚抵得渴?

富士康的員工因種種壓力而自殺,有人認為既然他們忍受不了,為何不辭職轉工。而每當有人批評會計行內的「食鐘」文化時,也總有人以「食得鹹魚抵得渴」來反駁,認為受不了的大可以辭職不幹另謀高就去也。這種說法除了涼薄以外,也和晉惠帝的金句「何不食肉糜」相同。

明知富士康工作壓力巨大,有員工忍受不了而發生連串自殺慘劇,但每天仍有大批民工在廠外輪候應聘,而現職的員工則願意咬緊牙根默默承受,大家為的只是薪高糧準的福利。

根據報導,其實廠方的薪水不算怎樣高,在慘劇發生之前也只是稍稍高於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而已,而糧準更不用說,這是僱主應有的責任,難道這些微末的要求也要員工承受沉重的工作壓力,就算要他們冒上生命來換取也是該當的嗎?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香港的會計業界,明知大型會計師行工作繁重,每天都要加班食鐘過活,但每年仍有大批畢業生對大行的職位趨之若鶩,而現職的會計師們也不知道要強忍到何時,大家為的就只是一個較為理想的職業發展機會罷了,難道吃這一小塊不太鹹的「鹹魚」也要像置身於沙漠當中一樣「抵得渴」,要以平衡的工作生活來換取嗎?

未雨綢繆勝過臨渴掘井

追源溯底,食鐘文化和當今的會計師行運作模式可謂息息相關。現今的合夥人除了要顧及審計工作的質量外,他們還要維持業務上一定的盈利。如果今年的生意額不達標,來年能否安坐在合夥人的位置上也是疑問,加上近年會計準則變換頻繁和審計標準愈收愈緊,相較以前核數工作變得繁重很多,任由員工食鐘就可以舒緩成本上的壓力。可是,利用員工的青春,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時間,甚至賠上健康來維持盈利,在本質上與血汗工廠又有何分別?

和幾位從事內部審計的行家談起,很多在國內設有廠房的外資企業未有意識到危機,去為類似富士康的慘劇做好預防措施。會計界也一樣,雖然大家都知道食鐘問題的存在,但都沒有認真去解決。

早年曾有大型會計師行推出過一些措施以減少加班,但似乎成效不大。筆者不祈求此文發表以後會對問題有什麼即時的改變,只盼望有朝一日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去未雨綢繆,早日給會計師們一杯水去解解渴,當有慘劇發生後才去臨渴掘井的話,就為時晚矣。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0/07/bittermelon.html

&&&&&&&&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每231名港人就有一位會計師

今年3月寫《會計師供過於求》一文時曾提及過,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會員人數快突破三萬,在過去十年間已上升了70%。言猶在耳,上星期在討論區內已有版友貼文,說公會會員人數於今年5月已過三萬了。版友更以香港700萬人口來平均計算,說每230名香港人就有一位會計師了,還附加了一點,這只是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會員人數,計算還未包括其他會計專業團體。

我也試算了一下,根據統計署的數字,香港人口於09年年底是702.64萬,假設數字不變,公會於今年5月的會員人數是30,413人,準確點說,每231名香港人就有一位會計師。

其實要具體計算出香港的會計師數量並不容易,因為很多會計師同時擁有兩個或以上的會計專業資格,例如同時是香港會計師公會及ACCA的會員,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各會計專業團體的人數加起來計算。

相較香港的律師數量,會計師的確是一個龐大的族群。根據香港律師會的資料,至09年12月,擁有執業證書的事務律師只有6,465人,即是每1,087名港人才有一名事務律師。

若果會計職位能隨著會計師人數增加,這當然是皆大歡喜。可是,隨著產業北移,內銷比重增加,國際會計標準以至中港上市規條漸趨融合,如果會計職位數目能夠保持在現有水平已經是萬幸了,更遑論可以同步增加呢?

可以想像等到,行內的競爭將會愈來愈激烈,在供求的規律下,會計師的工資將會無可避免有所影響力。年代不同了,以前大家都以考牌為最終目標,但現在考牌為的卻只是一紙入行的通行證罷了。要在行內繼續生存,就要令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除了持續進修外,工作經驗和管理技巧也是關鍵。

不論新人和舊人,大家一起努力吧!

&&&&&&&&

2010年7月5日星期一

Risk-control Matrix

早前有網友問如何去製作一個Risk-control Matrix,其實RCM有很多款式,內容也很不同,有些很詳細,有些則很簡單。至於要使用那一款,則要視乎用家的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製作RCM,例如進行內部控制審核 (Internal control review),或者風險評估 (Risk assessment),又或者製訂內控流程。

基本而言,RCM應至少包括下列幾項﹕

1)Risk
2)Control (control number, description, key control or not)
3)Assertion (completeness, existence, valuation, authorization, rights & disclosure)
4)Related cycle / processes

例子如下:


另外,製作RCM有兩個方向,一個是Risk-to-control,另一個是Control-to-Risk。顧名思義,Risk-to-control是先定下所有的Risk items,然後就每一個item配上相關的Controls。Control-to-Risk則是先記錄所有的Controls,然後就每一個Control配上相關的Risks。

或許有人會問何時用Risk-to-control,何時則用Control-to-Risk。以我自己的經驗,例如為某個流程進行首次的內控審核時,我通常會以Risk-to-control來編制RCM,這樣的話就能確保所有風險沒有遺漏。又例如進行Compliance review時要為現在的內控做記錄,我則會以Control-to-Risk來編制。

以下的RCM就是以Control-to-Risk來編制,在右手邊加上Testing procedures及Testing result,這就能變成一個Audit program了,既方便又省時。


以上的全只是我的個人經驗,沒有與書本對照過,如有錯漏或補充,歡迎留言指正。

&&&&&&&&

2010年7月2日星期五

看《情越雙白線》後感

TVB經常被人批評劇集無新意及好抄襲,例如剛播放完的《談情說案》就被人批評抄襲日劇《神探伽俐略》。

但是看過接下來播放的《情越雙白線》後,我則認為不差,而且極有警世意味,對那些自命「極速戰神」和醉酒駕駛者有警惕的作用。首兩集劇情就是講述經常違反交通規則的主角Turbo哥(由黃浩然飾演),就是因為一次超速兼醉駕引致致命的交通意外,坐牢破產隨之而來,累己是咎由自取,而累人則更換來一世不安。

超速看來很威風,很多年前聽過王傑的訪問,他認為在路上超速駕駛左穿右插是幼稚的行為,自己以為技術過人遇車過車,誰不知只是因為路上的其他使用者見到危險讓路而已。他認為要呈英雄的話就應去賽道試試看,那裏是沒有人會讓你的。

另外,劇集也警惕我們不要隨便當借貸的擔保人,因為當借款人(被Turbo哥撞死的司機)出了意外,擔保人(死去的司機的妹夫)就要承擔所有債項!

&&&&&&&&

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突破樽頸需要「迫」

很少會在這裡「呻」工作上有多辛苦,但今次不得不講幾句。最近真的是很忙,由清早回到公司坐下,至傍晚下班回家的十個小時,除了偶爾起來盛水、如廁及開會外,基本上沒有一刻是離開過坐位的。又因為時間很急,基本上沒有時間去想清楚就要去做了,這種見一步行一步,摸著石頭過河的工作方式實在很有問題,可是又要無奈接受。

可恨自己不去多讀點書,吸收多點知識,現在要臨急抱佛腳。幸好自己不怕羞,遇到問題就找人問個明白,無人可問時就在網上找資料,甚至連公會及公共圖書館也不會放過。

但凡事都有兩面,通過最近這種試煉,讓我有機會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例如一些以前從來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東西,就是因為沒有時間讓我去多想,沒有時間去猶豫,硬著頭皮去做去衝,結果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可以勝任的,有了經驗後信心就隨之而來了。

人是很奇怪的動物,有些時候需要「迫」一下潛能才可以發揮。記得很早以前曾有報章報導過,有位母親為了救出被一輛私家車壓著的孩子,她將整輛車舉起,事後連她也不明白自己何來這般力氣。

在討論區遇到一位版友就剛遇到職業上的樽頸,在此寄語他/她早日能突破自己現有的框框,並找到適合自己路。

共勉之!

&&&&&&&&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體育老師教中史

「黃帝唐虞夏商周,歸秦合漢三國休,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收」

28個字就簡單歸納了中國的歷史年代。剛查了一下,原來這首詩還有其他版本

這一首詩是中學時期一位老師教我們的。有趣的是,這位老師不是任教中史或者中文,而是我們的體育老師。體育老師也教中文?其實因為中史科老師某次因事請了假,並由這位體育老師代課,在課堂上他教了我們這首詩。

我的中史只有中三程度,很多知識,特別是課程大綱的指定內容,早已忘記了,留在腦海內的就只有這首詩和一些野史故事,但記憶很零碎,只能依稀記起一些。

如果老師知道有我這樣差的學生,不知他會怎樣想?嘻嘻!

&&&&&&&&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發薪流程的其他常見問題

上一篇文章《發薪流程的內控檢查》談到製造業「計件工」在工資上的問題,這一篇則談一下其發薪流程的其他常見問題。

1)虛報件數

有些工人為了領取多一些工資會向公司虛報自己的產量。一般來說,公司會用各種方法來確保工人的產量是正確的。最基本的就是將當日生產線的總產量和所有工人上報的總產量來核對。

另外,也要留意工人的產量是否已扣減了不合格的生產數量,以及重做的產量是否再次計入工人的產量。例如一位工人當天的產量是100件,但其中5件不合格需要重做,如果重做未完成,公司有沒有機制確保這5件不合格的會在100件中扣減?如果重做完成,公司會否仍將工人的產量錯誤當成是95件又或者是105件?

2)表現獎標準欠客觀及透明度

公司為了鼓勵員工生產多一些,很多時會推出表現獎來激勵員工,如果單以生產數量來做標準的話就比較簡單,可是,有些公司卻加入了其他比較主觀的標準,例如「工作態度」,這樣就不太合適了,除了容易引起爭駁,也給車間主管偏私的機會。所以獎勵必須要以客觀的標準來做評審,以及具透明度。

3)罰款沒有標準

除了奬勵,很多公司也會以罰款來防止員工進行某些行為,最常見是遲到。和表現獎一樣,其標準必須客觀及具透明度。另外,也要留意罰款及其金額是否抵觸當地的勞工法例。

4)算式設置或者件薪價格出錯,又或者未有及時更新

類似的問題經常會發生,而且效果比較嚴重,所以控制相對上需要嚴謹一些,特別是誰有權去更改算式及更新件薪價格,系統是否能記錄誰及何時改動過,改動後是否有人做複核和測試等等。

5)扣款出錯

一般來說,特別在大陸,每月從薪金中扣款有多個項目,除了法例規定的例如退休金,住房公積金供款,醫保/社保供款,稅款等等之外,還有員工的食宿費用及其他扣款,錯扣的機會比較大,所以有效的控制是必須的。例如利用Control Total,Reasonable Check,甚至人手抽查都是比較有效而且省時的方法。

最後想講一下派遣工,即是公司向外面的勞務派遣企業租借工人回來做一些臨時工作。雖然這種方式對公司來說富有彈性,而且又可以節約行政成本,可是其風險也不少,例如派遣工未有經過適當的培訓,但卻被派遣負責了一些需要某種知識的工作,例如在危險倉搬貨,而且公司也未必清楚這些派遣工的背景,在保安上有一定的隱憂。

&&&&&&&&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溝通和演示技巧的重要

一位網友給我電郵,說他今年剛畢業並開始找工作,他是修讀財務的,本來理所當然要找財務的相關工作,可是他自己性格較內向,而且不善辭令,如果從事財務工作的話怕發展有限。雖然覺得會計工作苦悶乏味,但認為他自己的性格適合從事會計工作。

或者這樣說吧,和大部份其他行業一樣,要在會計專業發展,懂得和別人溝通及善於表達是很重要的。這個需求在基層職位如會計文員,初級會計主任,會計助理等並不明顯,因為其工作性質主要是對內為主。中層職位,例如會計主管,助理會計經理,甚至會計經理的,缺乏溝通及演示技巧勉強也還可以。可是到了高層職位例如高級會計經理,財務總監,以至CFO,擁有良好的溝通及演示技巧是必需的。

試想一下,要向管理層解釋公司的財務狀況,營運表現,新會計準則對公司報表的影響等,沒有良好的演示技巧是很難令人清楚明白的。又例如要組織其他部門去解決內部控制的問題,又或者要推行新的會計系統或流程,不懂得和各部門溝通的話根本無法進行。

所以,不論是會計專業與否,如果希望在職場上有好發展的話,還是及早裝備和改善溝通及演示技巧吧。

&&&&&&&&

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從數字遊戲論做人態度

最近看到一篇題為《進退 0.1》的文章,作者李怡先生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數字遊戲。遊戲總共只有三條很簡單的算式,全部都只是用乘號來計算,分別是:

算式 (1):1.1 x 1.1 x 1.1 x 1.1 x 1.1 x 1.1 x 1.1 x 1.1 x 1.1 x 1.1 x 1.1(將1.1乘以10次)

算式 (2):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將0.9乘以10次)

算式 (3):1 x 1 x 1 x 1 x 1 x 1 x 1 x 1 x 1 x 1 x 1(將1乘以10次)


結果是:

算式 (1):2.853116706

算式 (2):0.313810596

算式 (3):1

算式雖然簡單,但其寓意卻甚有意思。

算式(1)中的1.1代表每次進步少許,那怕每次的進步只有0.1(以百分比計,其實0.1相當於1的10%,所以我不同意0.1只是少許),但多次的進步以後,累積起來的足以令自己有很大的進步。

算式(2)中的0.9代表每次退步少許,每天讓自己懶散一點、懈怠一點的話,久而久之就令自己愈變愈差。

算式(3) 中的1代表既不進步也不退步,結果就是讓自己一成不變。

要怎樣做人是自己的選擇,你選0.9,1還是1.1?

&&&&&&&&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值錢」的內審經驗

有一位從事內部審計的網友給我電郵,說他現在的職位能學得到的東西很有限,因為他大部份時間都只是做一些文件及報告上的準確性審核工作,問我是否應該轉工。

不單這些文件審核的工作,我自己初入行時甚至經常要做一些Cash Count之類的工作,當時我也很不開心,有大才小用之感。另外,一直也覺得遵從性的測試(Compliance Check)極為沈悶,學到的東西有限,沒有Process Control Review那般有趣及具挑戰性。可是現在的看法已有點不同,而且也很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去學習,沒有用心去看清楚被審對象是如何運作的。

在內部審計工作了那麼多年,內審的知識,技巧及經驗固然重要,但論「值錢」程度,我卻認為怎樣也比不上在已往任職過公司的所見所聞。要看要學的東西其實很多,例如每家公司每個部門或者流程的運作模式,管理方法,內控設計,具體的政策及程序,所用的系統及其設置等等。舉一個實例,要控制員工的出差費用,有公司會要求員工事前準備一個預算,然後利用這個預算來做控制;有些公司則以實報實銷,但每項費用均有個上限;有些公司怕麻煩,索性向員工發放Per Diem而不需要實銷費用。這些知識對內審來說是很重要,特別是協助公司制定政策和流程的控制時,可以將別人的成功經驗拿來用,這些Benchmarking就是我們從事內審的重要資產。

覺得現在的工作學不到什麼又或者很沈悶?沒關係,將眼光放遠一點,利用Auditor的身份去仔細研究一下被審對象。在外面找顧問做Benchmarking或者參加課程和研討會要付錢,在公司既可以學習之餘又收取薪金,何樂而不為?

&&&&&&&&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混帳

「不應隨便罵人『混帳』,因為背後有『亂倫』的意思,女孩子說出口不臉紅嗎?」

這是我唸初中時中文老師給我們講的。

老師是位學富五車的女士,具體情況已記不起,只隱約記得在某天的中文課上,有位女同學不知何故向鄰坐的男同學說笑,罵他『混帳』,老師聽了後就講了上面那句話。

大概老師見我們一臉茫然,就接著解釋說,古時候天氣冷,一家人會睡在同一個炕上(即是下面生火上面睡覺的那種),但為免尷尬,父母,兄第,姊妹之間都會以帳幃做間隔。罵人『混帳』,即是說人家搞在一起,沒有人倫。(後記: 原來應該是「炕」,而不是「坑」)

不過,相信今時今日知道這典故的人不會太多,就算知道的也不理會,或者甚至故意用了然後暗自偷笑!哈哈。

有沒有發覺,上一、兩代的中文老師不單只教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會借機會向我們灌輸做人的道理,有些則講解一下歷史,特別是課程大綱較少觸及到的中國近代史。以前覺得老師不應講這些與書本及考試無關的課題,現在則覺得恨少。不是嗎?課本的東西早已忘掉,但這些額外學到的東西卻永世難忘。

&&&&&&&&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八十後苦無出路,誰人應要負責?

今天很多「八十後」都要面對就業困難,向上機會比以前少的問題,特別是大學畢業的那一群,辛辛苦苦讀那麼多書,好不容易才能成為天子門生,畢業後卻很難找到理想的職業,要像師兄師姐們那樣能夠在三十歲前「上位」更加是沒有可能。造成今日的局面,究竟誰人需要負責?

或者我太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董伯伯一個人,無論如何,我認為董伯伯和他當年的管治班子是導致八十後問題的元兇,因為他們只顧大搞高等教育普及化,但卻又未有充份考慮日後的經濟是否能承接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除了浪費社會資源外,也造成八十後就業困難。

有人認為很多問題都不是單單一兩個原因造成,也有人說將來的經濟難以預測,所以不應責怪他們。但目前八十後的就業問題,就正正是他們當年沒有好好的想清楚就去做。不說別的,單說香港工業,生產工序北移在很久以前已經發生,北移的後果必然會令到高中層職位減少,就算不致數量大減,增幅也會很有限。如果連這些簡單的事情都看不到想不通,那我們要這些“領導人”來幹什麼?

毫無疑問董伯伯的確是位值得尊重的大好人,可是,「無情力,打死人」,好人幹壞事往往比壞人來幹更嚴重,影響更加大。

董伯伯因腳痛退了下來由曾特首補上,現在曾特首的任期快到了,八十後就業這個燙手山芋又將落在新特首手中,最慘的是新一批九十後將緊接而來,問題將會是愈來愈大,真不知如何收科。

&&&&&&&&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誰是富士康連跳的幫凶?

富士康連跳事件令各界關注,很多人歸咎於其管理出現問題,甚至很有人認為富士康是血汗工廠,妄顧工人的權益;也有人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經濟模式已經到了盡頭,中國人需要反思及改革云云。

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Apple公司 09年的業績,其總收入(Total Revenue)有429.1億美元,而銷貨成本(Cost of Goods Sold)是256.8億美元,毛利達到40%。反觀富士康 09年的業績,其總收入有72.1億美元,而銷貨成本是67.9億美元,毛利只有5.8%。

以此推算,假設一部32G的iphone的售價是800美元,減去Apple的40%毛利,富士康大約拿480美元,再減去富士康的5.8%毛利,iphone的造價大約是452美元。又假設員工工資佔總成本的三分之一,即是富士康的員工只能在每部iphone中拿到150美元,或者是售價的18%。以上的計算十分粗略,因為Apple的銷貨成本中肯定還有其他支出,即是說富士康員工真實拿到的應較18%更少。 (後記:有位網友指出,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Industry的直接人工(Direct Labour Cost)大約只是銷售的1-2%,而間接人工(Indirect Labour Cost)大約是2%,即是說工資成本大約只是5%左右。如果按此比例來計算,富士康員工只能在每部iphone中拿到24美元。)

再看看兩家公司的員工人數和毛利,富士康在09年度共有118,702位員工,將其09年的毛利平均除以員工人數,每位員工能為公司賺錢3,600美元;Apple在09年度共有36,800位員工,即是說其Apple每位員工能為公司賺錢37.6萬美元,差不多是富士康員工的10倍。

問題的源頭是Apple嗎?當然不是,沒有顧客對Apple的產品趨之若鶩,他們何來賺那麼多錢?如果要追源溯底,連跳慘劇還不是我們這班顧客造成的?就算不是我們一手造成,幫凶的罪名也逃不了呀!

&&&&&&&&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Act Now

偶然看到林燕妮小姐在蘋果日報一篇題為《別想,做吧》的文章,林小姐認為當面對不想做的事情時,我們總會考慮一番;相反,當面對想做的事情時,根本不會考慮而且會馬上就去做了。所以林小姐認為考慮只是為了逃避,抱著「想做便去做(Just Do It)」這句話辦事,反而令她沒有那麼忙,因為工作是一樣的,但卻省了考慮和逃避的時間。

最近收到幾位網友的電郵,不約而同地都是想我在升學、就業、揀選專業試等等的問題給個意見。從他們的對答中發現到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其實是心中已有了答案,但生怕選擇錯了日後令自己後悔,所以思前想後不敢下決定。

對重大的事情先三思而後行的確是對,但有時計算太多反而讓自己停滯不前。坦白講,將來的事無人可以準確預料,既然自己已有個想法,何不相信自己?就算將來後悔又如何,升學、就業、揀選專業試等等只是漫漫人生路的一個小部份,一生人要後悔的事何其多,多一件半件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其實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是很無謂的,因為就算當初選了另外一邊,也不能保證一定是對的。正如我自己從前也經常後悔在入行前沒有投考Big 4一樣,就算當年我成功進入了Big 4,誰可以保證自己一定可以比今天活得更好?

我很喜歡《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這一套電影,因為它讓我領悟到「隨願而安」的做人態度。特別是在片頭出現的那根隨風飄盪的白羽毛,雖然不能控制方向,也不知道將會乘風飄往何地,但就是這種「隨願而安」令羽毛輕逸自然地在天空飛翔。

面對兩難時不知怎去選?隨自己的心意吧,借用港府及曾特首最近的金句,Act Now!

&&&&&&&&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發薪流程的內控檢查

相對其他流程,發薪流程(Payroll Process)比較複雜,而且牽涉的法例法規也不少,就以比較簡單的地方例如香港來說,當中就包括僱傭條例,強積金,稅務條例,個人私隱等等。另外,發薪流程也涉及很多其他的流程,其中最基本的就有各種人事流程(例如招聘,辭退,升遷,薪金調整等),考勤流程(Attendance Recording),假期記錄(Leave Ledger)和法定扣款(Statutory Deduction)等。加上如果有其他補償和扣款(例如Bonus,Commission,Travel Re-imbursement,Medical Claim Reimbursement,Staff Loan Repayment,個人宿舍支出等等)的話,流程就會相當繁複。

由於範圍實在太大,這次選一個比較有趣的環節來討論,就是製造業「計件工」(Piece-rated worker)在工資上的「古惑」招數和問題。

1)領取最低工資

計件工的工資按其產量計算,例如一位工人當月的產量是1000,而每個單位的工資是2元的話,工人當月的工資(未扣除公積金和稅等等的扣款)就會是2000元了。可是因為有些地方例如國內的勞動法有最低工資這一個要求,所以就算計件的工資未能達到最低工資水平,公司也需要發放最低工資給工人。

有些工人就看準了這點,將自己部份產量轉給另一位工人,好讓自己領取最低工資,然後將差額平分。舉個實例,工人A和工人B在當月的產量同樣是1000,如果按正常單價2元一個單位計算,他們各領取2000元工資。

假設最低工資是1500元,如果工人A將500個產量單位轉給工人B,他的計件工資便會是(500x2)1000,但因為假設最低工資是1500元關係,他便能額外獲得500元。工人B因得到工人A轉來的產量,所以他的工資便會是[(1000+500)x2]3000元。工人A和工人B將所得工資加起來再平分,他們各人便可以得到[(3000+1500)/2]2250元。即是每人額外得到250元了。

2)領取產能獎金

有些公司為了鼓勵工人提高產量,生產愈多則奬金愈高。所以有些工人便合謀將自己部份的產量集中轉到其中一人身上,由一人來領取產能奬金,最後大家將奬金平分。如果結合以上最低工資的漏洞,其獲得的工資將可以更多。

3)產量放在加班中去

很多地方都要求僱主發放額外工資給加班的員工,例如平日的計件單價是每單位2元,加班的單價則是每單位3元。為了領取更加多的工資,有些工人會故意收起部份平日的產量,然後將其放在加班中計算。

其實這些招數在金錢上對公司的影響有限,有些公司是抱住「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有些著重誠信的公司則會視為嚴重行為,特別是有規模的合謀,一旦發現會立即將相關員工開除甚至報警處理。

要防止上述三種漏洞發生,除了加強誠信教育和嚴懲涉案人外,最重要就是避免產量在工人中轉移。傳統的製造業,例如一些舊式的製衣廠,記錄工人產量是依靠工票(又稱為標籤票),每件未製成的衣服上都掛有一疊工票,每張工票代表某工個工序,當工人完成工序後就將相關的工票剪下來,下班後就將收集到的工票繳交給車間文員,由他們點算工票數目來算工資。由於工票沒有寫明是誰人的,必須依靠工人自己申報,如果工人互相轉換是無法有效防止的。所以有見及此,加上控制物料流向及生產進度管理,現在很多公司已將傳統工票換成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電子工票系統了。

至於發薪流程的其他問題,下篇再談。

&&&&&&&&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政治中立」的潛台詞

中大以「政治中立」為由,拒絕學生將新民主女神像長期擺放在校園的要求。

聽到這宗新聞不禁搖頭嘆息,也帶點氣憤。為的不是校方所謂的「政治中立」立場,也不是因為其言行不一的矛盾言論,嘆息加氣憤是因為校方將六四事件定性為「政治」事件,並以一句「政治中立」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政治中立」的意思是不偏袒任何一方,如果代表「反官倒、反貪腐、爭民主」的民主女神像是代表了一方,那即是說校方承認「支持官倒、支持貪腐、反民主」的另一方是確實存在的。

其實我們真的要多謝中大校方才是,因為他們說出了真話。

--------
相關新聞:

校友炮轟:九流校長 斥借政治中立打壓
(明報)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我們當年為爭取88直選和反對學制改革,說罷課就罷課,集會就集會,校方無阻止亦無鼓勵,學生才有自由表達意見,很容易孕育社運。」89年六四時以學聯主席身分在天安門留守到最後一刻、88年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林耀強感嘆,在高錕年代的中大,校園充滿自由氣息,但今天校方以「政治中立」打壓學生的政治參與。

對於校方以政治中立為由,拒絕學生長期擺放民主女神像,多名校友炮轟不合理。林耀強形容這屬「亂噏一通」,「若你真的是政治中立,就應躲在象牙塔,不要容許中大校長做什麼政府要職之餘,對學生就說要政治中立,雙重標準」。

高錕年代信任學生

他說,當年學生會為爭取六四學制,數千人罷課集會,當時校長高錕既無鼓勵亦無阻止,「當年校方讓學生獨立表達意見,亦信任學生,形成很好的環境和空間讓我們學習,孕育了關心社會的社會運動活耀人士」。

94年哲學系畢業的梁文道形容校方「政治中立」的理據反智,他說,中大所有一年級學生需報讀的思考方法課程,以「不可帶政治眼光去思考問題」解釋政治中立的定義,「校方今次卻以政治眼光思考擺放民主女神像的問題,完全違反政治中立,自相矛盾」。

梁文道﹕政治中立理據反智

梁文道表示,高錕於六四後登報譴責北京 政府,「但今天的校長(劉遵義 )所為侮辱了前人的努力……為何劉遵義只留在中大數個月都不放過我們?簡直是恥辱﹗」
中大校園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學生對社會表達意見之處,由支持88直選、爭取六四學制、悼念六四事件到抗議遴選校長等,數以千計學生罷課集會,75年畢業的周錫耀指,以往即使在校外參與爭取民主運動時被捕,校方亦會出面幫助學生,但校方今次卻阻止學生擺放神像爭取真正的民主,令人悲憤。他又形容劉遵義是「九流校長」,對他絕對失望。

&&&&&&&&

天窗21


第21個今天了。謹在此處開個天窗,祝願犧牲了的好好安息,活著的仍舊要好好努力。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不能在Blogger中使用Paste

如果你的網誌是使用Blogger,而且又安裝了Internet Explorer 8的話,你會發現當在Blogger中編輯文章時不能使用Paste。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自從換了電腦並使用Window 7及IE8後就發現這個問題。因為我習慣先在Word寫好文章,然後再用Copy & Paste抄到 Blogger的,但近來發現不能使用。初時以為是Window 7的問題,後來估計是因為IE8,在Internet Options中亂試亂搞都不成,最後在這裡找到如下的解決方法。

IE8-->Tools-->Compatibility Views Setting,揀選"Display all websites in Compatibility View"就可以了。

特此與各位分享。

&&&&&&&&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香港中樂團不要再獨樂樂

又要再一次多謝年青會計師協會在上星期五(10年5月28日)《信報》的專欄刊登我這篇劣作。

早前我在網誌內寫了三篇關於香港中樂團的文章,這一篇則主要是希望樂團除了重視藝術成就之餘,也要認真搞好管理,做到真正的與眾同樂。

--------

香港中樂團不要再獨樂樂 (作者: Bittermelon)

在審計署最近公布的衡工量值審計報告中,揭露了數家公營機構和政府部門管理不善的問題,當中包括了香港中樂團在內。細看審計報告,其實樂團的問題不是很嚴重,而且要求一個藝術團體達到一流的管理水平似乎又太過苛求,只要樂團知道問題所在,並為每個改善措施定個完成期限,相信普羅大眾是會體諒和接受的。可是偏偏樂團主事人不肯認錯,還公開批評審計署「以好死的標準」指控樂團,又認為審計署忽略樂團對香港中樂發展上的貢獻及藝術成就,是不公平不合理云云。

樂團不單公開批評審計署,而且細看樂團對報告內每項問題的回應,這種不肯認錯的態度充斥在整個報告當中。就是因為這種態度招致輿論反響,令很多市民對樂團失望甚至反感。

樂團管理質素有待改善

審計署真的錯誤地批評樂團嗎?筆者嘗試客觀地去看,例如報告內提出的樂師工時問題,審計署發現樂師的每年實際工時平均只有七百零三小時,較聘用合約規定的一千二百三十六小時相差43%。就這問題,樂團對審計署的批評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很多樂師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自行練習,所以不應單以實際的「返工」時間來衡量,而且亦批評審計署的計算並無包括小組排練,以及個人演奏會、訪問、拍攝和開會等宣傳和外展工作的時間。

樂團的回應實在令筆者感到莫名其妙,既然樂團認為樂師的工時應包括自行練習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那為什麼不在合約中寫明?一千二百三十六小時的工時規定是樂團自己訂下的,如果怕難於執行,在訂聘用合約時樂團何不索性取消工時這一個規定?自己訂下的規則不跟隨,規則本身難於執行又置之不理,這就正正反映出樂團的管理是有待改善。可是,現在給審計署抓到了問題,卻說審計署「以好死的標準」來指控樂團,單是樂團以這種自打嘴巴的藉口來推諉過失,就已經反映出樂團主事人的管理質素是如何的了。

藝術表現與管治同樣重要

究竟審計署是否應該就樂團的藝術成就及貢獻一併在審計中考慮?探討這問題前,筆者先問一個問題:一個賊人偷取了別人的錢包,可是失手被警察拿個正着,賊人深深不忿,認為自己雖然行竊,可是每年都做很多善事及捐款給慈善團體,所以批評警察「以好死的標準」來指控他,而且警察忽略他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看到這樣的辯駁,相信很多人都會和筆者一樣被嚇至目瞪口呆、瞠目結舌吧?

雖然用小偷來做比喻不太貼切,而且筆者絕對沒有貶低樂團的意思,但其實道理相同,審計署的衡工量值審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客觀評定納稅人的一分一亳是否用得其所,並對樂團的管理問題提出改善建議。況且藝術成就及貢獻根本無客觀標準,也不可能量化,例如一幅圖畫,在筆者的心目中是漂亮極了,但在另一人眼中可能不值一哂。所以審計署不應、也不必將樂團的藝術成就及貢獻與管理問題一併考慮。

樂團在報告中回應道,相對於藝術發展及成就,良好的公司管治和管理只起促進作用,而並非作為主導,而且還說,如果花太多時間和資源在行政及官僚制度上,以致影響主要的藝術和推廣藝術工作時,樂團便須按情況所需,重新考慮其工作的優先次序。

驟眼看來樂團的回應很有道理,藝術團體最重要的工作是藝術嘛,正好比一盤生意,賺不到錢什麼也沒用。可是,細心想想,難道一個蘋果外表漂亮就可以了,那怕內裏生了蟲,最後整個蘋果給蛀掉也不理會?想不到樂團不能與時並進,不知道藝團在藝術表現和管治兩個方面同樣重要。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樂團在接受政府資助前早以簽訂《資助及服務協議》,承諾公帑運用得宜以及符合成本效益,但結果呢?樂師工時出問題;派免費門票卻又無記錄,而且還向政府「報細數」;職員出差又違反規定,乘坐商務客位之餘又入住豪華酒店;花費接近100萬元購買了一千九百七十五個鼓,但既無記錄而且又比正常需求為多,結果又要花費60多萬元來貯存。如果這些都算是「問心無愧」的話,筆者實在沒有什麼話可以說了。

既然樂團認為政府不應用行政標準審度藝團,而且認為中樂團是非牟利機構,很難與政府部門看齊的話,那不如索性不接受政府的資助,靠自己吧!既然接受公帑資助,就請好好珍惜納稅人的一分一亳!

請樂團不要繼續「獨樂樂」而只顧沉醉於自己的藝術表現中,坦然面對管理失誤的責,認真搞好樂團的管理,做到真真正正的與「眾樂樂」吧!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0/05/bittermelon.html

&&&&&&&&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連跳的防範與善後

就富士康的連跳事件,昨天寫了一篇博文呼籲其他企業應該及早做好防範工作,以及一旦發生類似事件之後如何善後,這篇則嘗試探討一下具體應如何去做。

一家工廠員工眾多,而且又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要百分百防止自殺似乎沒有可能,但又不等於甚麼也不去做。照富士康的情況,自殺的員工年齡界乎是18至24歲,所以企業應先統計一下自己有多少員工是屬於這個年齡組別。可以的話,最好分析一下他們的姓別、籍貫、學歷、婚姻狀況、工作年資等等。這些統計未必即時有用,但當有事故發生時,公司就可以及早掌握資料,方便及加快善後工作。

自殺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可能涉及個人感情問題,所以無法對症下藥做根治。企業可以做的,就是讓他們有一個安心又不怕秋後算帳的傾訴對象。設立電話熱線(例如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24小時情緒紓緩服務熱線)是個好方法,不過缺點是較為被動,而且要配合宣傳及由接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來操作才可以。

另一個比較主動的方法是招募一些年長的員工負責輔導工作,例如「大哥哥大姐姐」計劃,由一個年長的照顧幾個年輕的,相同籍貫的就更好,鼓勵他們遇到情緒問題時向大哥哥大姐姐傾訴。
另外,企業應預早制定一套應變程序,一旦企業內發生自殺事件時就可以立即啟動。程序應至少包括保安部、公關部、人事部、行政部等等。例如由誰負責報警及通報相關單位(當地勞動部門,保險公司,企業管理層及其他相關部門等),誰負責傳媒的查詢及招呼來訪的記者,讓記者自由採訪還是設某些限制,要發新聞稿的話怎樣寫,誰負責出事員工家屬的善後工作(醫療安排,撫恤金金額,殮葬安排等),誰負責及如何安撫其他現有員工,如果需要向員工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那裡去找等等。由於很多工作都涉及專業的知識,預早做好Sourcing就可以免除日後的麻煩了。

如有其他補充及建議,歡迎留言。

相關文章:緊急呼籲:為第十X跳做好準備

&&&&&&&&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緊急呼籲:為第十X跳做好準備

剛打算寫此博文時才十連跳,執筆時十一連跳,做校對時十二連跳,今日午間已經盛傳已十三跳,而晚間更傳出十四及十五的雙人跳。根據陳大文兄的網誌,第十六跳已經就位,警察在現場正極力勸阻。 希望是誤傳吧!

我的標題原先是「為第十三跳做好準備」的,但看來已經過時,所以改成十X。而這篇文本來打算下周才發表的,但是情況並不樂觀,所以想藉此緊急呼籲一下從事內部審計的同仁,如果你的公司在國內有生產單位的話,最好提醒一下管理層及早做好十X甚至二十X跳的準備。我不是存心立壞心腸,可是,估計類似事件將陸續有來,甚至有可能漫延至其他在國內有生產的企業。

富士康員工連跳事件,肥醫生擔心是由傳染病爆發所引起,情況實在令人擔心。又因為盛傳自殺員工的家屬能獲得優厚的撫恤金,現在就有「一跳保全家」的說法。根據報導,公司關愛熱線收到員工的查詢,問跳樓撫恤金究竟有多少,看了也心寒。雖然富士康已明確表示會降低撫恤金的金額,但相信不是連跳事件的主因。

說富士康是血汗工廠虧待員工,看你用什麼標準。例如CM兄認為他是,但如果只看法例遵從性的話,例如克扣工資,要求員工加班而不給補償或者不准休息等等,我覺得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富士康的主要業務是OEM,大部份客戶是國際知名品牌,這些客戶為了免被外界指責光顧血汗工廠影響生意,他們會制定一套比國內勞動法更嚴格的守則要求廠方遵守,而且還會不定期派人到工廠做HR Compliance Audit,一旦發現廠方有違規情況,輕則罰款或取消訂單,重則將工廠列入黑名單永不錄用。

我不懂心理學,但是我們中國人有一種跟風的習慣,頭幾位跳樓的可能只是巧合(我指的是巧合選擇了在公司跳樓這種自殺方式),但經傳媒廣泛報導後,後期跳樓的幾位應該是跟風而選擇這種方式。而且因為社會大眾都十分關注這事件,有心尋死的可能會想,在公司跳了之後就可以受其他人關注,像婦人穿上紅衫紅褲自殺,藉此來控訴負心漢一樣。

據報富士康現正加強措施防止意外再度發生,例如在各宿舍頂樓搭建鐵絲網及安裝鐵窗,要求員工簽署「自殺切結書」(最後因備受批評而終止),聘用百多名心理醫生派駐廠區等等,可是看來都只是治標不治本,「以死相控」手段的氛圍不改,意外仍然會發生。而且據報富士康內員工之間都比較冷漠,工作性質既枯燥而且對質量的要求又很嚴格,有員工甚至認為他們是以軍訓式手法管理(例如篤篤篤撐兄所言)。無論如何,要改變企業的「文化」並不容易,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得到的。

另外,很多企業都忽略了公關的重要性。我曾任職的一家公司就發生過意外導致員工死亡,由於公司是當地的大企業,記者紛紛擁至希望做個採訪。可是保安主管從未處理過同類事件,因生怕老闆不高興,所以不容許記者進入公司,而且還使用武力驅趕,最後把事情鬧得更大。又因為記者得不到公司的回應,所以只報導一些單方面的負面傳聞,最終令公司形象受影響。如果公司預早有一套PR應變機制,及早向傳媒公布詳情,相信情況會好很多。當初富士康給予頭幾位跳樓員工家屬的撫恤金很優厚,相信是不想事情鬧大並希望低調處理。可是愈不想人家知道就愈會吸引傳媒去發掘去報導,看來他們已經學乖了,像第十二跳是在昨晚發生,他們在今天早上就公開確認了。

這是一套關乎人命和企業前途的危機管理,除了富士康要面對外,其他企業也應該趁現在好好想一想如何防範,以及一旦發生類似事件之後公司如何善後。如果公司還未有任何行動的話,身為內審的同仁應提醒管理層做好風險管理,這是我們的責任。

&&&&&&&&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錯誤合理化

有個男人涉嫌非禮了一位女士,在女士驚呼之下男人給途人擒住,男人此時推說不是自己的問題,只是女方穿著太性感誘人,不是他的罪過,要拉要鎖的不應是他而應是那位女士。你認為男人對嗎?

有個小偷偷了東西給警察拿住了,但卻推說因為受害人沒有保管好財物是咎由自取,所以罵警察不應該拿他。你認為小偷對嗎?

又有個劫匪,在街上行劫而被送上法庭,法官判他坐牢,但劫匪說自己只是打劫而已,其行為遠不如殺人放火之徒,所以自己沒有問題。那你又認為劫匪對嗎?

可是,這樣荒謬的邏輯竟然還有市場,而且到處可見。不是嗎?類似的歪理就曾經出自某位尊貴議員之口,說比他暴力的大有人在,罵他幹舍;中樂團批評審計署不公平,因為審計沒有考慮其藝術成就和貢獻,大有管理混亂是理所當然的意思;又有幾位網友在這裡留言,認為我批評求職者臨時爽約的行為是不公平,因為招聘人都要負責任云云。

當然,在批評別人前客觀地分析一下,問一問對方/自己有沒有問題是必要的,但這不等於可以為錯誤找藉口甚至將其合理化!

剛看到李怡先生的一篇題為《想贏,要先認輸》的文章,認為一個不敢接受失敗的人,也沒有權利接受成功的機會。自己錯了又怎樣?能坦然承認失敗,並從中汲取教訓,他日就會有機會成功。

掩耳盜鈴還是實事求事,你會怎樣選?

&&&&&&&&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幾個不明白

民主黨昨天和中聯辦會面,在香港來說無疑是一宗重要的政治新聞,今早翻開四份免費報紙,發覺他們均將這宗新聞放在頭條,而且不約而同用上「破冰」字眼。

AM730:民主黨破冰會中聯辦 平起平坐商政改
頭條日報:為推政改 歷史性會面 中央民主黨破冰
都市日報:民主派歷史性晤京官 21年後破冰
Standard:Ice-breaker

回公司後再上網看看,發現幾家主要報章也都是將這宗新聞放在頭條的,例外的只有蘋果和太陽。為什麼寧願將中學生跳樓的新聞放在頭條,而不是這宗影響所有香港人的新聞呢?兩家報章為什麼有這樣的取態?真不明白。

頭條
星島:中央破冰 冀民主黨撐政改
明報:民主黨:政改不加碼即否決
東方:中聯辦開門迎民主黨
成報:中聯辦民主黨 破冰傾政改
新報:民主黨中聯辦破冰會晤

二條/要聞
蘋果:民主黨中聯辦會談零共識
太陽:李剛:求大同存大異 籲投票支持政改

單看標頭,在眾多報章中,就只有蘋果的較為負面,但看其今天的社評《蘋論:中央轉軚才能真正破冰》,卻又客觀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

另外,我比較留意民主黨以外的意見,較為得體的要算是例如公民黨,其秘書長陳家洛早前表示,這是泛民爭取民主的不同方式,大家在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大原則下進行;其黨魁余若薇則希望泛民主派內有足夠信任與坦誠,守住 2017及 2020年雙普選底線,免被分化。

比較失望的是社民連,他們批評民主黨不應進行沒民意授權的談判,不能將溝通與乞降相提並論。其主席陶君也批評民主黨不能代表支持民主的港人與北京進行政改談判,又指民主黨隆而重之面對今次會面有「自貶身價」之嫌。

我不明白的是,民主黨在立法會佔有9個議席,其中只有張文光的議席是循功能組別獲取,另外8個都是循地區直選中取得的,擁有9個議席都叫做「沒民意授權」?奇怪。莫非要搞多一次變相公投來決定談判與否?

另外有趣的是,建制派至今似乎都沒有什麼評論,是他們沒說,還是說了但傳媒沒有報導?不明白。

&&&&&&&&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再談最低工資

早前就最低工資立法一事,在《最低工資只會幫倒忙》中表達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意外地得到很多高質素的留言,其中以下兩個印象尤其深刻:

匿名君:“...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係大自然既生存法則,唔夠強俾人食好合理,所以政府應該取消埋D咩綜援之類既野,以捍衛自由市場呢個理念”。

Paulymh兄:“...最低工資真會汰弱留強嗎?

...當香港的工作機會已經嚴重流失,到了壯年人也要用比以往低的工資來將弱勢社群的工作機會爭走,弱勢社群根本早就沒有多少減價空間了,那實行最低工資還能如何對弱勢社群就業造成壞影響嗎?

...我希望反對最低工資的論者,在表明立場的同時,能提出有關香港的實況,而非只是以教科書的理論及選擇性地提出外國研究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以提高討論的質素,避免將討論變成純粹的表態和宣傳”。

匿名君和Paulymh兄的觀點是180度不同,前者不讚成最低工資,並認為自由市場最重要,後者則讚成最低工資,並且不認同實行後會影響弱勢社群就業。

兩位的說法我有部份同意,但也有部份不同意。

首先說一下我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由市場”的一些看法。我同意自由市場這個「機制」,由市場決定誰可以生存下來,對社會整體來說,似乎是既有效而且省時省力又客觀的方法。一個打工仔要能在職場上生存,他/她必須有過人之處,例如擁有獨特的技能,而且人性是自私的,通過「貪婪」或者「慾望」,除了多勞多得以外,還可以間接推動社會進步。

可是,我們真的可以任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來支配我們嗎?如果應該的話,那麼年輕時為社會出過力,但現在年紀大了,沒有了工作能力的那一群人怎辦?未成長的孩子又怎辦?再看遠些少,有缺陷的人又怎辦?任由「物競天擇」的法則來淘汰他們嗎?年長的哺乳動物會保護下一代直至羽翼漸豐,烏鴉還會照顧年老的父母呢!一個社會如果只以弱肉強食來做標準的話,內裡的人連禽獸也不如啊!我不是想針對自由市場的支持者,我只是純粹以事論事。一個純粹只講「弱肉強食」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恕我才疏學淺不知道現實世界中有沒有出現過,但在認識的漫畫當中,《北斗之拳》就描述了這個世界觀。

現在想講一講最低工資對弱勢社群的影響。Paulymh兄認為,弱勢社群根本早就沒有多少減價空間,所以就算實行最低工資不會對他們造成壞影響。大致的意思是說,他們的工資早以被壓榨到低無可低,如果推行最低工資真是有壞影響的話,其處境再差也差不到那裡。可是,我卻認為其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是由「有工開」變成「無工開」,由「自力更生」變成「需要依靠政府」。

這推論是由我自己在香港商界工作多年的經驗而得出來的,既非教科書理論亦不是外國的研究。當然,現在最低工資立法已事在必行,我也很希望自己的推斷是錯的。

&&&&&&&&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

香港會出現紅衫軍嗎?

516立法會補選(或者又稱為公投)已結束了一陣子,我的感覺是既複雜又矛盾。高興的是看到有仍有接近五十八萬人行使公民權利去投票,失望的是公社兩黨沒有好好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讓市民用選票來讚成或者反對即將在立法會表決的政改方案。

不論是投給那一方,甚至是投白票,投票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和責任,不投票就等於自己放棄應有的權利。

投票率只得17%,當中支持公社兩黨的接近五十萬人。不過,觀乎網上及傳媒的輿論,他們都普遍認為這反映出公投運動得不到廣大市民的支持而失敗,就連公民黨黨魁余若薇,雖然口裡說運動成功,但其表情已告訴大家,其實她是多麼的失望。但這五十萬人不是少數目,當年就是五十萬人用腳上街「請」患有腳痛的董伯伯落台的。以腳還腳,其實董伯伯當年也相當幽默。

自今年3月以來,萬多名泰國反政府紅衫軍佔據曼谷的市中心,企圖以此推翻現有政權,但最終在昨晚被軍方武力鎮壓,還因此引起了連串騷亂,商場、證交所、銀行等被縱火,市中心變成戰場。

雖然香港的政治環境和文化跟泰國有很大分別,而且市民普遍也反對過激的示威行動,但如果政府忽視這五十萬選民的訴求,難保泰國紅衫軍的事件會在香港發生,到時才去做補救就太遲了。

--------

相關新聞:

曼谷變火海 港客購物點燒通頂

(明報)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05:10
【明報專訊】泰國反政府紅衫軍持續兩個月在曼谷的示威,昨終以軍方武力清場告終,但曼谷動亂情况反而變本加厲,紅衫軍內部分激進分子,涉嫌在曼谷四處搶掠放火,圖將整個市中心變成火海。證交所、銀行、傳媒機構等27個地點均被縱火,港人遊客必到的東南亞第二大購物商場Central World更付諸一炬,有倒塌危險。騷亂更擴散至泰國東北部。

泰軍動武領袖投降 最少5死50傷

泰國軍方是於昨天清晨5時左右,向盤踞市中心商業區拉差巴頌路的紅衫軍大本營,展開清場行動,導致最少5死50傷。經過7小時衝突後,紅衫軍領袖宣布投降,但部分激進示威者不服,襲擊象徵泰國建制派政經利益的建築物。紅衫軍中的激進分子「黑衫軍」,在領袖投降後繼續在街上焚燒車胎,又向軍方發射土製火箭,部分人更四處放火搶掠,又開槍阻止消防員救火。

曼谷市中心一片風聲鶴唳,大火濃煙籠罩曼谷上空,多個商場遭搶掠縱火。40多名青年,當中部分身穿黑衣,昨午襲擊著名購物商場Central World,向商場店舖玻璃窗投擲玻璃樽及石塊,有人投擲汽油彈及搶掠,令這個著名商場頓變戰場。另一個著名購物娛樂商場暹羅廣場亦遭縱火,火勢猛烈,一間戲院焚毁,附近酒店亦遭波及,部分酒店斷電。

黑衫軍襲建制派建築 曼谷宵禁

隨著局面失控,泰國政府宣布,曼谷及23個府周三晚8時至今晨6時宵禁,並授權軍警即場射殺搶掠者及縱火者,違反宵禁令外出的民眾,最高刑罰為2年監禁及罰款4萬泰銖。今次是曼谷自1992年血腥鎮壓民主示威以來首次宵禁。軍警在曼谷市內設多個檢查站,但外國旅客及準備出國的泰國人周三晚仍可前往機場,惟要帶備證件及機票供查核。政府還變相控制所有電視廣播,曼谷的電視頻道周三晚應當局要求,取消正常節目,改播政府安排的節目,「容許政府更妥善知會民眾局勢最新發展」。

曼谷證交所昨亦遭放火,鑑於局勢不穩,泰國股市今明兩天休市。被指親政府的傳媒也遭暴民攻擊。第三頻道電視台(Channel 3)大樓昨遭縱火,令電視台被迫中止廣播。大樓內百名記者一度被困,致電親友求救,當局最後派出直升機到大樓分批接走員工,有驚無險。由於擔心成為襲擊目標,《民族報》及 《曼谷郵報》昨午亦緊急疏散員工。《曼谷郵報》周二社評批評紅衫軍,指紅衫軍領袖要為連串暴力事件負責。紅衫軍一直指國內主流傳媒是建制一部分,偏袒現政府。盤谷銀行多達10間分行亦被放火,市內多部自動櫃員機被毁。

泰國政府昨向紅衫軍精神領袖、前首相他信 等人發出拘捕令,指他們從事恐怖活動,但後來法院撤回。軍方清場前,他信曾警告,當局武力清場,可能只會引爆反政府游擊戰。他說﹕「有說法指,軍事鎮壓可能激發民怨,充滿怨恨的人將變成游擊隊。」在他信支持者聚居地烏汶府、烏隆府及莫拉限府,當地市政廳都被暴民放火。他信家鄉清邁亦多處暴亂,有騎電單車的紅衫軍上街縱火,街上傳出槍聲

&&&&&&&&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在討論區講粗口

我喜歡到討論區,因為那裡互動性很強,除了發表意見之外,大家又能就某些話題討論。當自己在討論區留言後,見到和自己意見相同的留言當然開心,因為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但是自己最希望見到的,反而是反對意見,又或者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的意見。

早前有網友在討論區開了一個帖,討論為什麼有人要在留言時講粗口,又或者用粗口諧音。我認為這是心理因素使然。

我沒有做過什麼研究,也不知如何去做,不過,對於這種行為,我會視為一種宣洩。在現實世界中被過份壓抑久了,就必需找地方發洩一下壓力,因為網路世界可以隱其真正身份,說粗口不會對現實世界的自己有什麼實際影響,所以覺得可以暢所欲言什麼都講了。

打個比喻,在工作中天天給老闆罵,但自己由不能反罵老闆,那在網上炒媽拆蟹一番,的確是能夠起到發洩作用的。又例如政客庸官亂來一通,自己不能做些什麼,以粗口辱罵其祖宗十八代也很過癮。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希望別人留意自己。網絡世界太大,除非言之有物又或者內容很受歡迎,否則一段正正經經的留言實在很難令別人留意得到。但若果以粗口爛舌的形式來表達, 除了可以引起注意外,更可能因此引發罵戰而令更多人關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通過辱罵別人來讓自己得到快感,讓自己得到“成就感”。情況有點像崇尚“以武服人”的軍人,又或者強姦犯,惡霸,土豪劣紳之類。

無論如何,只要在互相尊重的情況下,我認為偶爾以粗口諧音來加強留言的語氣是可以接受的。不過,這有點像吸毒,久而久之可能令自己沈澱於這種形式中,形成依賴不能自拔。

&&&&&&&&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IA新手的困惑

一位剛加入內審行列的網友給我電郵,訴說自己工作表現未如理想,不知道怎樣去做好一個Control Review,有點「老鼠拉龜,無埞埋手」的意思。

我在初入行時也有相同的經歷,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一來具體的Control Review不會在讀書或者考專業試時學得到,二來就算書本有教,都只會是教其方法,當面對真實個案時,做得好不好則全憑經驗而定。因為就算是同一個流程,放在不同機構不同部門,其步驟、做法等等都不會一樣,更遑論其內部控制的方法如何了。

內審工作易學難精,工作多年,每當做Control Review時我永遠都會記著四個字「舉一反三」。要看一個流程,我們不單只要順序看每一個步驟內的Control是否足夠及有效,我們還要留意exception handling的方法。例如一個申請需要由Manager審批,我們做評審時除了要看Manager的審批是否有效和及時外,我們還要看申請一旦被否決時會怎辦,以及否決了的申請是否有人follow-up等等。另外,其他相關的東西我們都應要考慮,最典型的例子是人、系統和資訊。

例如流程內各個步驟的負責人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去操作,又是否經過適當的訓練或者對步驟清楚明白;若果流程有變動時如何通知各負責人;一旦負責人不在時怎麼辦,是否有另一人可以做backup等等。

至於系統,其system access control有沒有問題;流程有沒有contingency plan來應付突發事情,有沒有定期為contingency plan做演練,系統的主機是否放在一個安全穩妥的環境等等。

關於資訊方面,除了看它是否及時流動和準確外,其保安和儲存也很重要。資訊可以大致分為紙面和電子數據。紙面數據的保安主要體現在physical control,例如機密的文件有沒有分級並有沒有鎖好;有沒有serial number確保completeness;文件是否適當地儲存;是否有version control;機構內是否為不同類型的文件定下retention period;disposal 的方法是否安全有效等等。至於電子數據,其logistical access control是否有效;有沒有retention period;是否有backup及其 backup procedures是否妥;備份是否有效,有沒有測試過,以及是否放在穩妥的地方等等。

當然,上述的所有例子不是每個流程都需要,不同的流程在不同的機構對上述各點的要求也不會相同。

總括來說,做Control Review時懷著一個八卦的心態,什麼都多問多看,在久而久之的訓練下,就算日後給自己一個從未接觸過的流程都可以應付自如。

&&&&&&&&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求職電郵常見的問題

早前寫了三篇關於CV常見的問題的文章,最近和C君談到他在招聘會計文員所遇到的困難時,也分享了一些求職者在寫求職電郵以及Cover Letter和CV時常見的毛病,例如:

1)有些申請人的電郵只附上CV的attachment,電郵內卻一個字也沒有,連Subject也是空的,完全沒有說自己申請什麼職位。

2)有些申請人的Cover Letter 和CV寫得很好很完美,但電郵的內容卻不怎麼樣甚至錯字連篇,給人的印象大打折扣。其實可以考慮將Cover Letter改成email,那就不需要另寫email了。因為很多時候,HR會將Email連同Cover Letter 及 CV打印給Interviewer看的,Email寫得不好就變成功虧一簣。

3)Attachment打不開。

4)CV未有完全編輯好,例如最後還留著幾頁空白頁,又或者margin位過闊。

5)Cover Letter 或 CV的字體太大或者太小。當然,負責做篩選的人可以用電腦放大或縮小來看,不過如果遇上申請太多的話,難保篩選人在看不清楚的情況下將申請篩走。另外,有些人用的字體太過花巧,給人不專業的印象(申請設計或者需要創意工作的則另計)。

6)有些申請人的電郵,Cover Letter 或CV都有很多spelling mistakes,最明顯的是HKICPA 寫成HKICAP,又或者HKIAAT寫成HKIATT等等。

7)有些申請人在CV或者電郵內附上照片,可是有些人在照片中的穿著太過隨便,有些人又過於花枝招展,有些則是很明顯是用手機自拍,總之什麼都有,正正經經或者比較專業些少的只佔少數。與其這樣,不如不於照片在CV為佳。

C君說他終於成功請了一位仁兄擔任會計文員一職,可是我認為他開心得太早,因為第一天上班不來,又或者上了幾天班後辭職的並不罕見,還是留待過了probation才說吧!

相關文章:
CV常見的問題(一)
CV常見的問題(二)
CV常見的問題(後記)

&&&&&&&&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求職=乞求職位?

早前寫了兩篇文章描述朋友C君在招聘會計文員時遇到的問題,文章發表後收到很多留言,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有位網友認為我「自大狂妄,目空一切」,為的是因為我用了「求職者」三個字。以這位網友說:「難道招聘者是主人,申請者是奴隸,要「求」要拜的嗎? 」看到這樣精彩的留言,我不得不另文寫幾句,如果有錯漏的話,請多多指正。

怕自己解釋有誤,我特意查看字典。根據台灣教育部的國語小字典,「求」有以下四種解釋:
(1) 乞請、懇請。如:「求人」、「乞求」、「請求」、「求饒」。
(2) 尋取、找尋。如:「追求」、「求取」、「尋求」、「緣木求魚」。
(3) 需要。如:「需求」、「供過於求」。
(4) 營謀

又根據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求」是解作To beg for, to seek or look for, to demand。而對於「求職」,其英文解釋是seek for job。

換句話說,「求職者」的「求」字是解作「謀求」或者「尋求」,即是「謀求/尋求職位的人」。這也是一般人的理解。可是,留言的那一位網友卻將「求」字看成「乞求」,變成「乞求職位的人」,從這裡或多或少看出該網友看人看事比較負面。

不過,有一點我是認同此君的,就是很多公司面試完成後,不被取錄的申請人不會收到通知,我認為這是頗不禮貌的。

我自己年輕時也頗偏激,看人看事都很負面。可是年紀愈大火氣就愈少,因為看到世界上實在有太多不公義的事情,但自己卻無能為力,連自己的菱角也漸漸被磨平了。我不知道是好還是壞,可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吧?

GAF君,我不知道你年紀有多大,不過估計你比我年輕,我不會勸你做人做事要正面這些老餅話,但希望你好好享受這段「年少輕狂」的日子吧。你現在不明白不緊要,當你到了我這把年紀,你自然會明白的了。

&&&&&&&&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爽約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蔡瀾先生最近寫了篇題為《不玩》的文章,道出當前一些年輕人怕難及負面的心態。上周寫了篇《搵工難 搵人一樣難》的博文,提到朋友C君最近在招聘人手當中受了不少年輕人的氣,令他對年輕人有了介心。究竟時下的年輕人怎麼了?

C君遇到的事情是這樣的,他在第一輪screening中從400幾位申請人篩選出10位來見,他們都是很年輕的,但當中5位臨時失約之餘又沒有預先通知。好了,他惟有再挑選5位補上,約見時他們全都答應來見,結果呢,這5位當中只有1位出現。即是說,15位申請人有9位爽約,其比率高達60%。

除了爽約外,C君還說了兩件令我慨嘆的事。話說C君公司的HR用電話陸續約見申請人時,其中一位申請人問公司座落在那一區,當聽到是港島中區後,他居然拋下一句“乜咁遠吓”就掛線了。哈哈,聽C君說,招聘廣告已經寫了公司及上班地址,如果這位申請人怕遠,當初又可必申請,浪費大家的時間呢?

另一個則更離譜,在面試前的一小時HR致電給其中一個申請人提醒他面試,他跟HR說正在途中。好了,他在約好的面試時間沒有來,HR怕有什麼意外致電給他,怎料此君說“我返緊工”,並向HR說要改在辦公時間後(晚上七時)來面試,C君無奈答應,最後結果一如所料,既沒有來也沒有來電,致電給他又關了電話。

有位網友在上一篇博文留言,不認為爽約是申請人有問題,卻認為C君和我的心態有問題。老實說,我只當此位人兄跟我開玩笑,否則的話,我們的價值觀實在相差太大了。因為在我心目中,爽約又沒有事前知會人家,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另一位網友留言說香港職場招聘基層職位時爽約時有發生,我自己未請過會計文員,但招聘Junior Auditor時卻很少有爽約情況,更惶論約見15有9個放鴿子了。

無論如何,對招聘人來說,這些其實只是小事一宗,最多都只是影響工作日程而已。但對申請人來說卻不是小事,因為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養成這種不負責任的習慣,對日後做人做事都有極壞的影響,最後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搵工難 搵人一樣難

最近在討論區中經常看到有朋人留言,說搵工很難。但是原來請人一樣困難。

朋友C君是位中小企的管數人,因為擴充業務關係,他的公司加開了一個會計文員職位。職位的要求不高,中五或以上學歷,LCCI會計二級或以上,0-2年工作經驗,預算的工資是9000元一個月,而且年尾保證有第13個月糧。雖然不算很高,但對一個2年以內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是貼近市價。

從400多個求職申請當中,C君花了1.5天來做篩選。在芸芸申請中抽出10個符合要求的申請人來面試。正值Quarter-end closing,C君忙得不可開交,但仍抽出時間打算在兩天內和各人見面。怎料C君告訴我,10個申請人當中居然有5個臨時失約,事前也沒有來電告知,搞亂了C君的工作Schedule,無端浪費了時間。

C君不明所以,問我現在的Job marker是否很好。我不懂得回答,你們知道原因嗎?

後記:昨晚和C君閒聊,除了在半數申請人臨時失約外,原來在找人面試,申請人表現及其CV等方面還有很多「趣」事(其實只是我認為有趣,對C君來說是麻煩事,嘻嘻),令他對聘請年輕人(特別是80後)有介心,下周再寫寫。

相關文章:
爽約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求職=乞求職位?

&&&&&&&&

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由小明想到德先生

上海世博在中國大陸特別是上海是一件大事,前天和上海的同事談起,他說上海的大小媒體均大肆報導,但大部份都是歌功頌德般的新聞,只講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卻很少提及。我問他不知道世博試行那幾天出現秩序混亂,群眾追著義工拿預約門票嗎?他說從來未有聽過!究竟是香港傳媒不識好歹專門去發掘世博的陰暗面,還是內地傳媒要和政府的口徑一致,追求和諧,歌頌盛世,不許此等大事被那怕是一點點的小事沾污?

我經常在大陸公幹,早晚在宿舍或者酒店看新聞報導是一件最不愉快的事情。官方電視台的新聞不必說了,就算是轉播香港電視台的新聞報導,「敏感」的部份必定會被插播公益廣告而河蟹掉。試過很多次了,剛播完新聞報導的片頭,主播連預告也未說就立刻被插播達十幾分鐘之久,又或者整個新聞節目被河蟹得支離破碎,所以有時索性把電視關掉,不看也罷。

我不是護短,坦白說,要小明(TVB)成為真真正正的CCTVB,其實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最佳的證明就是上述提及到的插播。我認為當小明的新聞報導能在國內原汁原味地轉播的話,到時她才有資格成為CCTVB。

在《小明壟斷了獎學金》一文內,有朋友留言希望香港有一家既客觀又不造假的中央電視台。其實我認為港台已經肩負了這個角色。試問一下,世間上有多少個由政府出資的廣播機構可以做到編輯自主,而且膽敢批評現有政權的?雖然我不知道,但應該是為數不會多吧?我能夠數得出來的就只有港台及BBC,如果有其他的例子,請留言告知。

當有一天,祖國能擁有一個港台或者BBC的話,相信德先生就會來到我們這裡了。

後記:一直都認為德先生前,賽先生後是頑為老套的說法,當年國人不諳英語,才以德先生賽先生來稱呼之。不過用了之後又覺得頑為生動有趣,莫非是我老了?

&&&&&&&&

2010年5月4日星期二

德先生還肯來嗎?

今天是五四運動91周年紀念,在網上隨便翻閱看了幾份大報及網誌,發現沒有太多人提及,就連一個像樣的新聞特輯也未見到。是五四運動不值得紀念?還是近來發生的事大多,大家對這段歷史遺忘了?坦白講,不是今早聽FM104時經香樹輝先生提起,連我自己也忘記了。無論如何,覺得今天要寫點東西,把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

當年(1919年)五四運動提出以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救國。看看91年後的今天,賽先生已經到了中國。神州太空船升空、太空漫步、衛星、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等,加上中國舉辦了世運及世博,令人感到中國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可是,反觀德先生,不要說中國大陸,就算是相對比較自由開放的香港,我們連他半張臉孔半個身影也看不到,更遑論有朝一日他會來臨呢?

德先生能來與否,我們固然要看亞爺面色,但最要命的還是自己人天天在打窩裡炮,再這樣下去,德先生還肯來嗎?

&&&&&&&&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小明壟斷了獎學金

小明是位學生,由於勤力又肯用功,所以每年學校的獎學金都由小明囊括。小明的同學小強卻相反,既懶惰又不思進取,獎學金永遠沒有他的份兒。到了某一天,小強終於忍不住,跳出來說老師不公平,並且指責小明壟斷了獎學金。你是老師,你會如何處理?不許小明再領取獎學金?還是給小明加設限制,打破小明壟斷獎學金的局面?

有沒有發覺這個故事有些熟悉?TVB時常被人指責,說她們壟斷了免費電視市場。但有沒有人想過,造成今時今日的壟斷局面,難道ATV不需要負上最大的責任?鋤強扶弱雖然是對,不過也要看弱的那一方是否值得同情,值得幫助吧?如果是咎由自取的話,鋤強反而變成懲罰那些表現較佳的人,不公平吧?

--------
相關新聞:

亞視月蝕最多3800萬 隨時「執笠」

2010-04-14
【明報專訊】亞視股東蔡衍明及查懋聲的股權訴訟第2日聆訊,庭上首次披露亞視的財政困境。代表亞視的資深大律師馮華健指出,亞視入不敷支,每月虧損少則900萬元,多則高達3800萬元,但現時可用現金及透支額僅得2890萬元。他指如果蔡衍明繼續用禁制令阻止亞視發行新股,會令亞視陷入財政危機,隨時「執笠」。蔡氏一方則表示願意貸款給亞視營運。

僅存現金及透支額2890萬

案件源於蔡衍明指查懋聲與其他股東,通過以低價認購大批可換股債券,但認購價違反股東協議,所以向法庭申請禁制令,阻止轉讓該批債券;並禁止亞視再發行可換股債券。亞視的代表律師馮華健昨日稱,亞視目前營運情况嚴峻,可用現金只有2890萬元,並不足以支持一個月營運。亞視亦出現「入不敷支」,每月開支要2300至5000萬元,包括薪金、牌照費,但收入僅1200至1400萬元,每月赤字達900至3800萬元。今年全年預算開支為2.5億元,而截至今年3月31日的首3個月,虧損3400萬元。

2月3月牌費仍未交 欠債3000萬

他指亞視每月要支付30萬元牌照費,但2、3月尚未繳交。而今年初開始,債主對亞視已失去耐性。現時亞視有兩筆銀行欠債,包括:東亞銀行及中信嘉華銀行分別約3000萬元的債務,已於09及08年到期,暫獲延期。他指蔡衍明延續禁制令,亞視便不能發行可換股債券集資,影響亞視運作。他稱亞視日前收到王征一張傳真表示,願意出資4億元,認購已獲亞視董事會通過,但尚未正式發行的8筆可換股債券。王征提出的認購價為每股0.28元,認購價跟之前發行的2筆可換股債券同樣價錢。

蔡氏大律師指 王征入股價過低

首日聆訊時,蔡氏一方對內地商人王征入股持開放態度,不過,蔡氏的大律師Manzoni於首日聆訊後收到王征的傳真後,態度180度轉變。他指王征用每股0.28元入股,是違反亞視股東之前的協議價,每股不得低於2.47元。他指如果王征以4億元、每股換購價0.28元,認購未發行的可換股債券,若債券全部換股後,便有14.28億亞視股份。按現時亞視總股數有13.16億股,王征便輕易取得亞視股權52%。

蔡氏的律師要求法庭應延續禁制令,不容許發行可換股債券,以阻止新股東以不合理價錢入股亞視。他又稱如果禁制令引起亞視財困,蔡氏願意貸款1.8億元給亞視營運。案件審結,法官預計下星期有判決。

--------

亞視被申請清盤 前CEO製作公司 清盤人追數

(明報)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亞洲電視又惹官司,被一間製作公司入稟要求亞視 清盤。據了解,該製作公司為亞視拍攝一套連續劇「義本同心」,由陶大宇 、温兆倫主演,並要求亞視支付239萬元,但亞視認為叫價過高,拒絕付款。消息人士強調,亞視有能力應付該筆款項,但由於價錢不合理才沒有付款。他們至今也沒收到劇集的影帶。

事實上,該製作公司新視線(Soft-trek Media Limited)亦正進行清盤,而清盤人發現亞視的欠帳,所以才向亞視追討。值得留意的是,該公司由費道宜(Louis Page)私人成立。他曾被譽為「六叔」邵逸夫契仔,07年由無線倒戈到亞視擔任行政總裁,並透過新視線製作劇集出售給亞視,但新視線被指收取費用太高,而費道宜08年便離開亞視。

指劇集收費太高拒付款

入稟狀指出,亞視於08年4月與新視線簽訂協議,以239萬元買入電視劇集「義本同心」的複製版權。不過,亞視未有依約付款,製作公司今年3月追討欠款不果,於是申請清盤亞視。亞視發聲明表示,案件已交由法院處理,不作評論。

翻查資料,07年6月,新視線集團曾高調地在上海 電視節中,表示「義本同心」將會在亞視上映。參與該劇的演員,包括港人熟悉的陶大宇、温兆倫、高雄及亞視演員呂晶晶,劇情講述兄弟爭執,並在商壇大戰。不過,最終劇集未有在亞視播放,反而在網上可以點擊看到。

未收過母帶 未在亞視上映

據了解,「義本同心」未能在亞視放映,與07年入主亞視的費道宜有關。有知情人士指出,費道宜出掌亞視期間,也有經營私人製作公司新視線集團。該集團製作電視劇集,再出售給亞視播放。但製作公司叫價太高,他們質疑費道宜「自己益自己人」,所以不打算繼續合作。他強調亞視至今未有收過「義本同心」的母帶,製作公司也未算完成合約,因此他們也不打算付款。他又指亞視財力能應付有關款項,但基於貨不對辦不付款,並非財困無能力付款。另有知情人士表示,新視線是亞視債權人,曾多次追討亞視債項,但不得要領,最終才出此下策,入稟清盤亞視。新視線本身亦正重組債務,相信協助新視線重組的會計顧問公司,因要為新視線收回資產,所以向亞視追債。案件已排期在6月23日聆訊,屆時再看亞視如何處理。

明報記者陳健佳報道

&&&&&&&&

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解構中樂團對審計報告「得體」的回應

早前寫過《讀審計報告學審計》,簡單地解構了審計署在香港中樂團的審計當中的一些技巧,這篇則講講樂團對報告內容如何回應。

老實說,我雖然對樂團的態度感到氣憤,但其報告中所作的回應的確水平甚高,有效地將視線轉移它處,以及淡化報告中對樂團的批評,給其他被審單位示範如何在審計報告內寫回應。不過,對我們內審來說卻是個災難,因為有強烈被「耍」的感覺。

樂團在報告中提出的每個問題都寫了回應,本文嘗試解構樂團在引言部份所作的整體回應(第4-6頁)。

其實樂團這部份的回應甚為得體,例如一開首,樂團理事會主席先在1.12(a)段感謝和認同審計署的審查。接著在(b)段說他們大致同意審計署的建議,並會與康文署和民政事務局緊密合作,確保按情況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作出改善。

留意一點,樂團只說「大致同意」審計署的建議,即是有很多地方他們是「不同意」的。他們說「按情況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即是說我不一定要理會審計署的建議。

精彩的緊接其後,他們在(c)段說,相對於藝術發展及成就,良好的公司管治和管理只起促進作用,而並非作為主導,而且還說,如果花太多時間和資源在行政及官僚制度上,以致影響主要的藝術和推廣藝術工作時,樂團便須按情況所需,重新考慮其工作的優先次序。

驟眼看來很對,藝術團體最重要的工作是藝術,正好比一盤生意,賺不到錢什麼也沒用。可是,細心想想,難道一籃蘋果,每個都外表漂亮就可以了,那怕其中一兩個在內裡生蟲,最後整籃蘋果給蛀掉也不理會?這種守舊過時的管理觀念已經沒有人用很久,想不到樂團不能與時並進,不知道藝術表現和管治同樣重要。

這段回應當中還有弦外之音,他們說「按情況所需,重新考慮其工作的優先次序」。其實即是不同意審計建議。因為如果真的是同意了,就會在回應中說明並許下完成日期的承諾。現在說「考慮」,就說明建議不會落實進行。

為提醒報告閱讀者樂團對香港中樂的發展如何重要,他們在(d)段描述了中樂在香港推廣的問題,企圖將「推廣中樂及中國文化」為樂團工作的首位,間接說明其他的管理工作不重要。

為淡化樂團給人有管理不善的感覺,在(e)及(h)段提及到樂團過去的豐功偉績,例如提醒報告閱讀者,樂團有 “世界首屈一指的中樂團”及“香港文化大使”之稱。另外,就私營機構「包場」的問題,看來對審計署的看法得不同,所以他們特意在(f)及(g)段講解私營機構贊助的重要性。

在最後的 (i) 段 ,他們提及中樂團奪得多個藝術及管理獎項,印證了整個團隊的工作熱誠及成就云云。看後不禁會問,如果他們真的是工作熱誠的話,那為什麼一個審計報告就有那麼多的問題呢?

以下是樂團在引言部份回應的全文:

中樂團的整體回應


1.12 中樂團理事會主席表示:

(a) 中樂團歡迎這項猶如為樂團檢查健康狀況的審查。中樂團十分感謝所有專業及獨立的觀點及建議,認為這無疑可進一步提高中樂團的效益;

(b) 中樂團大致同意審計署的建議,並會與康文署和民政事務局緊密合作,確保按情況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作出改善;

(c) 演藝團體對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整體影響力和藝術成就,藝團要具備這種價值,實有賴一間管治良好及管理專業的公司。相對於藝術發展及成就,良好的公司管治和管理只起促進作用,而並非作為主導,後者要能夠成就前者才有價值。當中樂團花太多時間和資源在行政及官僚制度上,以致影響主要的藝術和推廣藝術工作時,樂團便須按情況所需,重新考慮其工作的優先次序。中樂團在日常運作和進行任何檢討時,必須時刻緊記在這兩方面力求平衡,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任何對中樂團的檢討如只着眼於死板的行政及官僚制度,忽略樂團為社會所帶來更為珍貴和無形的回報,意義可能不大;

(d) 雖然中樂管弦樂大約已發展90 年,但在全球藝術界中的地位仍遠不及(擁有超過300 年歷史的) 西方交響樂。加上香港獨特的殖民地歷史,令本地人的生活深受西方影響。綜合而言,古典中樂仍未成為香港的主流藝術形式。因此,中樂團(自二零零一年實行公司化以來) 優先執行推廣中樂及中國文化這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中樂團一直致力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即舉辦外展社區活動和爭取私營機構的支持及認可,擴闊觀眾層面;

(e) 中樂團舉辦的社區活動不但為市民帶來歡欣,亦可為樂團培育更多觀眾。在各有關方面及社會的支持下,中樂團分別在二零零一年、二零零三年及二零零五年為香港創造了三項健力士世界紀錄。中樂團更是“同心展關懷”計劃中首個獲獎的演藝團體,足見中樂團亦肩負企業社會責任;

(f) 同樣,私營機構的贊助不單帶來金錢上的收益,更可開拓新的觀眾羣,讓從未接觸過中樂的觀眾能欣賞中樂。以這種方式擴闊中樂團的觀眾層面,有助樂團接觸社會上下各階層的觀眾。事實上,與私營機構合作對社會/公眾皆有利,一向備受鼓勵。公私合營似乎是香港及世界各地所有演藝團體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g) 為了達到擴闊中樂團觀眾層面的重大目標,中樂團一直以舉辦外展社區及推廣活動,以及讓私營機構以贊助形式參與為主要的市務策略。對於外展社區及推廣活動得到審計署的肯定(見第3.19 段的“Chinese Music Alive”計劃),中樂團感到欣慰,但對於私營機構的參與及贊助引起關注,中樂團卻感到憂慮。中樂團同意私營機構的參與在行政及管理上可予改善。不過,鑑於中樂團肩負發展中樂的任務,樂團可能較傳統演藝團體需要採取更積極進取的推廣策略;

(h) 中樂團除了持續在香港透過中樂締造/提升文化及社會效益,協助提高政府文化政策的成效外,亦在更重要及宏觀的層面,一直代表香港這個中國的國際都會,在世界皆注目於東方的時候,推動中樂管弦樂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廣闊的發展。中樂團有“世界首屈一指的中樂團”及“香港文化大使”之稱。中樂團與內地中樂團體的密切交流,不但令樂團有所得益,更可讓樂團利用香港獨有的優勢,接通和影響國際的音樂發展,使中樂管弦樂的創作和欣賞水平能與西樂看齊,使中樂取得應有的地位;及

(i) 中樂團奪得多個藝術及管理獎項,印證了整個團隊的工作熱誠及成就。事實上,中樂團一直表現出色,只要比較中樂團在2001–02年度開始實行公司化與在2008–09 年度的狀況(載於附錄B),便可見一斑。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